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火电火电产业政策正文

河北省“十四五”规划:利用等容量替代建设热电联产和支撑电源项目

2021-05-31 09:57来源:北极星电力网关键词:十四五能源规划火电灵活性改造热电联产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二、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作用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弘扬“西柏坡精神”“唐山抗震精神”“塞罕坝精神”“李保国精神”,培育奥运“拼搏精神”。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大力选树先进典型和英雄模范,加强关怀礼遇帮扶,推动形成健康文明、向上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气。完善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法律政策体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融入法治建设和社会治理,体现到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全过程。实施公益广告传播工程,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群众身边处处可见的正能量。

三、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深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挖掘梳理河北优秀文化资源,着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打造独具河北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品牌和活动。加强河北重大文物、文化典籍和古籍保护研究利用,建设优秀文化资源数据库,加强民族优秀传统手工艺保护和传承,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街区保护利用。推进重要文化和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实施非遗数字化记录工程、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建设长城、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在雄安新区规划建设中国民间艺术博物馆。大力推动戏曲繁荣发展,做好河北梆子、评剧等地方剧种的保护传承发展,推动中华文化展现永久魅力、焕发时代风采。

四、提升公民文明素养

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深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开展“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主题教育实践活动,选树宣传新时代好少年。以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先进典型引领道德风尚,彰显社会道德高度。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广泛开展学雷锋活动和志愿者服务关爱行动。广泛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弘扬诚信文化,推进移风易俗,共筑美好生活梦想的时代新风。实施文明创建工程,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扎实开展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创建活动,广泛开展文明交通、文明旅游、文明餐桌等专项行动,抓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开展以劳动创造幸福为主题的宣传教育,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倡导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培育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倡导文明办网、文明上网。

第四十章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全面繁荣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增强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实效性,提高公共文化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

一、加强优秀文化作品创作生产传播

把提高质量作为文艺作品的生命线,提高文艺原创能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倡导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持续推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和文化进万家常态化制度化。实施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推进当代文学艺术、电影电视剧精品、舞台艺术、网络视听精品创作传播等工程,打造一批文艺精品,培养一批名家名人,培育一批知名文化企业。加强文艺精品创作,增加优质精品内容有效供给,聚焦重大主题节点推出一批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优秀文艺作品,以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为引领,打造一批具有浓郁河北特色、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的精品力作。加强网络文艺和群众文艺创作,推出一批适合新媒体传播的优秀作品。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出版工作,打造一批优秀选题和出版物,深入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建设“书香河北”。推进智慧广电、法治广电、魅力广电建设,开发更多优质丰富的视听产品。

二、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

坚持正确方向、一体化发展、移动优先、科学布局、改革创新,建立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全媒体传播体系。优化资源配置,打造形态多样、手段先进、竞争力强的省级新型主流媒体,不断提高主流媒体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优化媒体结构布局,完善冀云·融媒体平台,建强用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办好面向公众提供信息服务的公众号,打造一批有竞争力影响力的社交媒体平台,拓展主流舆论传播渠道。

三、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质量

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重心下移、共建共享,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优化城乡文化资源配置,完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网络,增加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加强重大文化设施和文化项目建设,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推进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强化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文明实践功能,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扎实推进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创新实施农家书屋建设、农村数字电影公益放映等文化惠民工程。推动流动文化服务和文化下乡活动常态化,打造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群众喜欢、质量水平高的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构建融会贯通、功能完备、智慧便捷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打造数字博物馆、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数字档案馆。加快广播电视基础设施改造升级,推进高清、超高清制作播出能力建设,拓展多层次多样化服务形态。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积极推广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社会化运营,促进服务主体和提供方式多元化。

第四十一章 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产业规划和政策,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加快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产业强省迈进。

一、提高优质文化供给能力

坚持协同发展、差异化发展、创新发展、全链条发展,优化文化产业区域布局和产业结构,推动文博文创、数字文化、影视演艺娱乐、出版印刷、工艺美术、文化制造等六大门类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推动区域文化产业带建设。推进京津冀文化产业协同发展,建设雄安文化产业引领区,协同推动冬奥冰雪文化产业发展,打造我省文化产业发展新引擎。巩固提升文化制造等传统优势行业,加快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演艺提质增效。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壮大数字创意、网络视听、数字出版、数字娱乐、线上演播等产业,推动文化与相关产业跨界融合发展。支持文化企业转型升级,发展壮大各类文化市场主体,规划建设一批带动影响力强的文化产业项目和文化产业园区,支持创建国家级和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创新试验区。完善现代文化产业市场体系,组建河北文化产权交易中心,建设用好文化展会平台。培育一批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省级示范基地和示范企业,建设文化大数据体系。深化对外文化交流,讲好新时代河北故事,传播河北声音。建立健全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引导、宣传推广的激励机制和评价体系,推动形成健康清朗的文艺生态。

二、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

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由文化旅游大省向文化旅游强省跨越。以全域旅游示范省建设为引领,以构建环首都旅游圈为重点,充分利用旅发大会平台机制,构筑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实施文化旅游精品工程,全力打造长城、大运河、雄安、崇礼等文化旅游品牌,规划建设太行山文化旅游经济带,构建以高等级旅游景区、度假区为核心的精品文化旅游目的地体系。大力实施“文化旅游+”战略,发展红色旅游、乡村旅游和生态旅游,培育工业旅游、体育旅游、康养旅游新业态。打造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载体,以旅游景区、文化街区、旅游演艺、文旅综合体等为重点,做精做优文化旅游产品,做大做强文化旅游领军企业,积极创建国家级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文旅消费试点示范城市。加快智慧旅游管理服务平台建设,完善文旅服务设施,构建快旅慢游交通网络,完善自驾旅游和自助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智慧景区。深耕重点旅游客源市场,加强全方位、立体化宣传推广营销,提升“京畿福地·乐享河北”品牌影响力。

三、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生产经营机制,提升文化治理效能。深化文化行政体制改革,推动国有文化企业出资人与主管主办制度有效衔接,完善党委和政府监管有机结合、宣传部门有效主导、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相统一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机制。创新文化领域社会组织管理,深化各级文联、作协、记协等党的群团组织改革。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推进公共文化机构法人治理结构改革。深化国有文化企业分类改革,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的现代文化企业制度,健全引导新型文化业态健康发展机制,引导文化企业坚持正确导向、履行社会责任。深化影视业、出版业改革,加快电影业建设,推动广电网络整合和5G一体化发展,支持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发展,强化网络空间治理。

第十二篇

建设美丽河北 构筑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

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打好污染防治持久战,构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在治理污染、修复生态中加快营造良好人居环境,建设美丽河北。

第四十二章 加快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进程

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加强政策设计,加快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绿色低碳发展,力争走在全国碳达峰前列,为实现碳中和夯实基础。

一、强化碳达峰碳中和政策设计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按照我国碳排放2030年前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要求,制定碳排放达峰实施意见、行动方案和配套政策。实施以碳强度控制为主、碳排放总量控制为辅的制度,推进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完善用能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加快完善有利于绿色低碳发展的投融资、财税、价格、土地等政策体系。全面清理现行地方法规中与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不相适应的内容。强化考核评价,把能源消费、碳排放等指标纳入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和党政领导班子综合考核体系,强化指标约束和结果运用。支持雄安新区、张承地区、秦皇岛等有条件的区域和市县及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率先达峰。

二、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

严格控制煤炭消费,推进燃煤电厂节能降碳改造,控制煤电发电量,推动终端用能领域电能和天然气替代,抓好农村地区清洁取暖,确保全省煤炭消费总量持续减少。大力发展光电、风电、抽水蓄能,安全有序发展核电。支持张家口、承德等地区发展可再生能源电力制氢产业。建设适应非化石能源高比例大规模接入的新型电力系统。推进电力市场化改革和以节约能源为导向的电价改革。

三、实施重点行业减污降碳行动

围绕钢铁、火电、水泥、焦化等传统产业行业,实施重大节能低碳技术改造示范工程,开展碳捕集利用与封存重大项目示范,持续降低企业碳排放强度,打造一批碳达峰碳中和示范园区。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构建绿色供应链和绿色低碳制造体系。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严禁违规新增产能。完善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强化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严格控制化石能源消费。

四、推进重点领域低碳发展

优化调整运输结构,继续实施“公转铁”工程,加快推进大型工矿企业、物流园区、港口码头铁路专用线建设,持续降低运输能耗和碳排放强度。健全节能家电和新能源汽车推广机制,推动城市公交、物流配送车辆电动化。大力发展节能低碳建筑,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加快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支持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和装配式、钢结构建筑产业发展。加大甲烷、氢氟碳化物、全氟化碳等其他温室气体控制力度。严格保护各类重要生态系统,有效发挥草原、湿地、海洋、土壤固碳作用,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

第四十三章 加快张家口首都“两区”建设

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打造首都水源涵养区和生态环境支撑区,走出一条经济欠发达地区生态兴市、生态强市的新路。

一、增强水源涵养功能

提高生态涵水功能,增加森林、草原、湿地面积,拦截、蓄滞、过滤、净化降水,涵水于地、涵水于林草。积极推动洋河、桑干河、清水河等永定河上游、白河等河道及流域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工程,开展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完善地表蓄水网络格局。实施农村蓄水坑塘集水工程、农村雨水资源化利用工程。统筹实施跨流域调水补水工程,增加张家口地区外调水量。加强官厅、密云水库上游地区综合治理、生态修复和统筹利用。规划建设乌拉哈达水库。

二、强化生态环境支撑

精准提升森林质量,实施差异化植树造林与管护,增强森林生态系统功能,着力构建京北防护林体系。加强草原生态建设,巩固和提升休耕种草成果,以坝上地区为重点,积极实施退化草原生态修复、草原管护体系建设、京津风沙源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加快草原生态示范区和草原公园建设,全面提升草原生态功能、生产价值和服务价值。实施退耕还湿工程,修复坝上高原湿地链,加快坝下湿地植被恢复和鸟类栖息地环境改善,保护重点流域上游湿地,持续推进国家和省级湿地公园建设。

第四十四章 加快华北地下水“大漏斗”综合治理

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节引调补蓄管”多措并举,推动实现地下水采补平衡和稳步回升。到2025年,全省万元GDP用水量下降15%。

一、优化水资源配置

加大引调外部水力度,充分利用引江水、引黄水,补充生产生活用水,替代地下水。实施滹沱河、南拒马河、滏阳河等河道及白洋淀、衡水湖、南大港常态化补水,持续回补地下水。加快推进非常规水利用,加大再生水、雨洪水、海水淡化水等利用力度,推广微咸水、地表水轮灌混灌。加强人工增雨雪,开发利用空中水资源。

二、实施全社会节水行动

严格水资源刚性约束,大力实施农业节水,推进工程节水、休耕退耕、旱作雨养和节水品种推广,压减高耗水粮食作物,积极推行农艺节水措施,大力推进高效节水灌溉。严控高耗水行业,推进工业节水改造和高耗水工业结构调整,推广先进节水工艺、技术和设备,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加强城镇节水改造,实施供水管网改造,降低供水管网漏损率,推进公共领域节水,推广使用生活节水器具,建设节水型城市。加快农村生活供水设施建设与改造,推行农村生活用水一户一表和计量收费。

三、严格地下水管理机制

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对冀中南、冀西北、冀东北分区精准施策,强化取水许可审批,严控开采地下水,依法有序关停自备井,南水北调受水区城镇生活和工业取水井2021年全部关停,农村生活取水井关停与水源置换工程同步推进、2022年全部关停;有稳定地表水水源替代的旱作雨养区域,有序关停封存农业灌溉取水井。大力推进水源置换,最大程度置换城镇生活、工业和农业取用地下水。持续推进水权制度和水价改革。

第四十五章 持续深化污染防治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坚持大气污染区域治理、水污染流域治理、土壤污染属地治理,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强化全民共治、源头防治、系统防治,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持续减少污染物排放,推动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一、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

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施策,强化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突出区域协同、措施协同、污染因子协同,加强城市大气质量达标管理,有效遏制臭氧浓度增长趋势,削减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排放量,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推动重污染城市“退后十”,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蓝天幸福感。深入推进结构减排,大力发展低能耗、低排放产业,巩固化解过剩产能成果,积极推进重污染企业退城搬迁,严控工业污染排放。加强煤炭消费减量替代和清洁高效利用,积极稳妥推进冬季清洁安全取暖,抓好散煤治理,稳步降低煤炭消费比重。统筹“油、路、车”治理,深化重型柴油货车污染治理,建立京津冀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污染联合防治协调机制,推广使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汽车,鼓励老旧车辆提前淘汰。强化扬尘污染精细化管理和农业氨排放管控。深化重点行业深度治理和超低排放改造,推行低(无)挥发性有机物产品源头替代,加强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污染防治,集中整治恶臭气体污染。强化夏季臭氧污染天气应对和秋冬季细颗粒物(PM2.5)污染应急管控,完善京津冀重污染天气会商和预警预报机制。

二、系统推进水污染治理

统筹水资源利用、水生态保护、水环境治理,坚持污染减排与生态扩容协同推进,完善水污染防治流域协同机制,加强重点流域、重点湖泊、城市水体和近岸海域综合治理,推进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持续改善水环境质量。优先保障饮用水水源安全,开展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规范化建设,稳步推进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严格落实河长制、湖长制,加强白洋淀、衡水湖综合治理,加强出入境河流断面监测和上下游联防联治。实施县级以上城市雨污分流工程,已消除的城市黑臭水体实现长治久清,推进建制镇以上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开展污水处理差别化精准提标,推广污泥集中焚烧无害化处理。强化工业污水管控,推进重点流域重污染企业搬迁改造,推动涉水工业企业入园进区,完善开发区配套管网、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实现污水全部集中收集、集中处理、达标排放。开展园区污染防治第三方治理示范,建立健全“污染者付费+第三方治理”机制。深化地下水污染防治,建立地下水环境质量监测网,开展地下水修复试点。建立健全城镇污水处理费动态调整机制。全省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到国家要求。

三、扎实开展土壤污染防治

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风险管控,突出重点区域、行业和污染物,实施分类别、分用途、分阶段治理。全面推行农用地分类管控,加大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力度,巩固提升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和严格管控成效,严防耕地土壤污染。健全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准入管理,落实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制度,加强污染地块开发利用联动监管。完成重点地区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强化工矿企业污染源头及历史遗留污染源管控。聚焦重点重金属污染物、重点行业,持续实施清洁化改造,强化重点区域重金属污染监控预警。调整优化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能力结构,推动化工等工业园区配套建设危险废物集中贮存、预处理和处置设施,加快小微企业危险废物区域收集体系建设。加快建设地级城市医疗废弃物集中处理设施,健全县域医疗废弃物收集转运处置体系,实现处置能力与产生量基本匹配。加强土壤环境监测、评估、预防和执法体系建设,加强联防联控,严厉打击废酸等危险废物非法转移、倾倒、处置等违法行为。在高风险领域推行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

四、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实施农药化肥减量行动,推进化肥减量增效、农药减量控害。加强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增加可降解地膜用量,深入开展秸秆垃圾露天焚烧专项治理,持续推进秸秆直接还田和资源化利用。强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落实禁养区制度,推动畜禽养殖集中集约发展,加强粪污资源化利用、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进一步提高畜禽粪污和秸秆利用率。

五、深化近岸海域综合治理

坚持陆海统筹,全面落实湾长制,推进美丽海湾保护与建设。深化入海排污口溯源整治,实施涉水企业提标改造工程,降低入河入海污染物总量,确保入海河流和近岸海域水质稳定达标。严守海洋生态保护红线,实施最严格的围填海管控。加强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监管执法,提升海洋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响应能力。突出抓好旅游旺季北戴河生态环境质量保障,确保海洋生态环境安全,全省近岸海域水环境质量持续稳定改善、建成美丽海湾。

第四十六章 全面保护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系统

遵循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实施生态保护和修复,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筑牢京津冀生态安全屏障。

一、构筑生态安全格局

落实主体功能区和生态功能分区定位,建立健全以“三线一单”为核心的生态分区管控体系,统筹经济系统、社会系统、自然系统,优化生态空间,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强化燕山-太行山生态安全屏障功能,建设张家口、雄安两个重点生态安全保障地区,打造坝上、沿渤海、环首都三大生态防护带,加强重点河流、生态廊道、湖泊湿地等生态节点保护治理,构建京津冀网络化生态安全格局。

二、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

大力开展矿山修复,加快推进生态破坏严重、地质灾害隐患突出、靠近居住区和重要基础设施的矿山修复,深入实施采煤沉陷区治理,强化责任主体灭失矿山迹地综合整治,推进尾矿库复绿,加大绿色矿山建设力度。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实施坡耕地水土流失、小流域综合治理等项目建设。

强化河湖与海洋生态修复。实施人工湿地水质净化、河湖生态缓冲带及水生植被恢复等工程,加快推进海河流域主要河道、河湖湿地、沿海自然湿地保护与修复,加大河湖生态补水,推动生态系统持续向好。加强自然岸线保护,确保自然岸线保有率达到国家要求。实现滦河、滹沱河、滏阳河、南拒马河等主要河流河段季节性有水。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十四五能源规划查看更多>火电灵活性改造查看更多>热电联产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