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电力新闻能源煤炭政策正文

煤炭行业“十四五”老矿区转型发展指导意见发布

2021-12-13 10:49来源: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关键词:煤炭煤炭储备清洁煤电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六)发展目标。

到 2025 年,老矿区转型发展取得明显进展,传统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培育一批区域特色鲜明、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打造一批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老矿区与新产业、新业态深度融合、新动能牵引老矿区整体跃升实现新突破。

发展实力显著增强。到2025年,经济规模不断扩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老矿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接近或达到 70%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主引擎作用更加突出,发展内生动力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发展优势进一步增强。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依托矿区优质资源,大力促进产业渗透、重组、联动、跨界融合发展,绿色化、数字化、园区化、品牌化发展水平持续提升,层次多元、创新驱动、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到 2025 年,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融合发展程度显著提高,打造若干个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新兴产业集聚区。

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建成一批重大产业创新平台和基础设施。在大数据服务、智能矿山建设、新能源、新材料、储能设施等领域实现关键技术突破,参与制定一批国家(国际)标准,涌现一批填补国内空白、具有国家级影响力的创新成果。

生态环境更加优美。实施一批重大低碳绿色循环发展项目,大力发展绿色产业,推广低碳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到2025 年,打造一批全国领先的绿色低碳发展工业园区、国内知名的医疗康养基地、区域有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

对外开放水平大幅提高。老矿区利用外资结构进一步优化、范围进一步拓宽,“一带一路”共建共享取得新进展,国际产能合作迈出新步伐,煤机装备、高附加值生产性服务出口比重持续提升。

三、重点任务

(七)主动融入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新格局。结合东部率先发展、中部地区崛起、西部大开发、东北全面振兴、京津冀协同发展、乡村振兴、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等战略机遇,充分利用老矿区资源、产业、科教、人才、基础设施优势,对接先进生产要素和创新资源,承接区域重点城市产业转移项目和服务,加强与区域重点乡村、城镇、城市群合作,研究建立能源保障、科技研发、生态环境保护、交通运输、产业升级、园区建设、医疗康养等多层次、多领域合作机制,搭建产业合作与创新成果转化平台,促进矿区与区域间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协同互动,推动矿地深度融合、共同繁荣。

(八)优化发展空间格局。结合矿区煤炭资源禀赋特点和区域发展空间形态,鼓励老矿区企业结合自身特色和优势, 因地制宜、开放发展,推动创新要素向老矿区集聚,引导煤炭资源要素向老矿区优化配置,推动老矿区服务要素向重点领域延伸,布局一批煤炭生产基地、科技创新中心、产业发展条带、新兴产业特色园区,加快构建形成“一体、多翼、多元产业协同”的老矿区转型发展空间格局。

(九)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鼓励优势煤炭企业牵头组建产业链共同体和产业创新联盟,结合城乡互动发展、矿区特质发展的内涵要求,深入推进煤炭+产业发展,推动产业创新、产能协同、产品提升有效联动,提升煤炭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培育发展新材料、新能源、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产业发展新机制,形成产业发展新动能。全面推进老矿区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加快构建以煤炭主业为牵引、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相互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十)加快重大项目建设。突出战略引领、结构优化、动能转换、示范带动,聚焦科技创新、大型现代化煤矿、大型清洁煤电、大型煤炭转化、大型低碳发展示范等重点领域,谋划推进一批战略性、引领性、全局性的重大建设项目,发挥重大项目的“乘数效应”,为老矿区转型发展增添动能、积蓄后劲。

(十一)着力提升创新驱动发展能力。把创新作为培育发展新动力的主要生成点,持续推动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产业创新、市场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模式创新。健全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整合各类创新资源,加快构建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强化技术创新示范引领,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培养科技创新人才队伍,补齐转型发展的技术和人才短板,构建开放合作创新生态,加快形成以创新为引领和支撑的产业体系和发展模式,支撑老矿区转型发展。

(十二)着力推动老矿区绿色低碳发展。贯彻落实碳达峰、碳中和战略,推动实施碳减排行动。大力推进清洁生产,提升煤层气开发利用效率,推动煤矸石、粉煤灰、矿井水等二次资源的综合利用。加强商品煤质量管理,严格限制劣质煤销售和使用。积极发展绿色循环产业,大力推进节能降耗,推进碳排放技术研发和示范推广。加快基础设施更新改造,构建环境宜人、出行便捷、生活舒适的宜居环境。加大生态环境恢复与治理力度,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促进老矿区发展绿色低碳转型。

(十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与地方政府的有效衔接,争取将老矿区公路、铁路、能源、应急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列入区域发展规划,促进与国家和区域基础设施实现互联互通。推进老矿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以信息技术推进老矿区产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增强信息服务供给能力。争取发展清洁煤电项目、油气管网、煤运通道和煤炭中转基地、煤炭储备基地,充分发挥老矿区的区域能源安全保障作用。

(十四)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共建共享。深入研究“一带一路”相关国家法律法规、煤炭产业政策及贸易政策,推动老矿区企业开展国际合作交流。以市场为导向开展资源能源国际合作,建设境外资源能源开发基地。积极参与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促进煤机装备、生产性服务业等走向国际市场,培育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产品,更大范围、更大力度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煤炭查看更多>煤炭储备查看更多>清洁煤电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