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能源煤炭报道正文

央行:合理满足煤炭安全生产建设、发电企业购买煤炭、煤炭储备等领域需求 保障电力煤炭等能源稳定供应

2022-05-10 09:24来源:央行关键词:煤炭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煤炭储备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城镇新增就业扩大,调查失业率有所上升。一季度,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员 285 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均值为 5.5%,同比提高 0.1 个百分点。其中,主要就业群体 25-59 岁人口调查失业率均值为 4.9%,本地户籍人口失业率均值为 5.5%,均与上年同期持平。受疫情影响部分群体就业压力加大,3 月外来农业户籍人口失业率升至 5.9%,连续两个月高于城镇失业率总体水平。

(六) 国际收支及外债

我国国际收支保持基本平衡。初步统计,2022年一季度,我国经常账户实现顺差895亿美元,与GDP之比为2.1%,继续处于合理均衡区间。其中,国际收支口径的货物贸易顺差1450亿美元,同比增长18%;服务贸易逆差182亿美元,同比下降30%。跨境资本流动保持基本均衡,其中直接投资顺差650亿美元。截止2022年一季度末,外汇储备余额为31880亿美元,较2021年末下降622亿美元,主要受非美货币相对美元贬值和全球资产价格下跌等因素影响。外债风险总体可控,截至2021年末,我国全口径(含本外币)外债余额27466亿美元,其中中长期外债占比47%。外债负债率(外债余额与当年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15.5%,债务率(外债余额与当年贸易出口收入之比)为77.3%,偿债率(外债还本付息额与当年贸易出口收入之比)为5.9%,短期外债与外汇储备的比例为44.5%,均在国际公认的安全线以内。

(七) 行业分析

1. 房地产行业

3 月,70 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价格同比分别上涨0.7%、下跌 0.9%,涨幅较上年末分别低 1.3 个、1.9 个百分点。一季度,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 13.8%,商品房销售额同比下降 22.7%。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 0.7%,其中,住宅开发投资同比增长 0.7%,占房地产开发投资的比重为 74.8%。

3月末,全国主要金融机构(含外资)房地产贷款余额53.2万亿元,同比增长6%,增速较上年末低1.9个百分点。其中,个人住房贷款余额38.8万亿元,同比增长8.9%,增速较上年末低2.4个百分点;住房开发贷款余额9.5万亿元,同比下降1.3%,增速较上年末低1.8个百分点。

2.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转型发展的建筑业

建筑业包括房屋建筑业、土木工程建筑业、建筑安装业、建筑装饰装修和其他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2021年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7%,从业人数超5000万人。近年来我国建筑行业积极应对疫情冲击等挑战,运行态势总体平稳。2022年第一季度,全国建筑业总产值同比增长9.2%,建筑业房屋施工面积同比增长3%,支柱产业地位依然稳固。

同时,建筑行业全过程(包括建材生产、建筑施工和建筑运行)碳排放占我国碳排放总量的50.6%[1],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一环,未来转型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一是建材生产碳排放高,我国建筑领域全过程碳排放达50亿吨,其中水泥、钢铁等建材生产碳排放占比达55%。二是既有建筑与新建建筑规模大,建筑本身排放压力较大。我国是世界上既有建筑和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国家,现有城镇总建筑存量约650亿平方米,2021年房屋新开工面积近20亿平方米。三是建筑设计理念和建造技术仍需提升,绿色建造政策、技术、实施体系也需进一步完善。此外,房地产发展模式转型、原材料及劳动力成本上升也给建筑行业带来一定经营压力。2021年,建筑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速仅为1.3%,行业产值利润率[2]降至2.9%,建筑业从业人数同比下降1.6%。

下一步,宜根据《“十四五”建筑业发展规划》和《“十四五”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规划》,持续提升建筑效能,大力推动建筑业绿色低碳转型,加快智能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一是倡导建筑绿色低碳设计理念,加强基础共性和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提升绿色建筑发展质量和节能水平。二是加强建筑节能绿色改造,推动绿色建筑规模化发展。提高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水平,严格管控高耗能公共建筑建设,推动零碳建筑建设试点。三是健全建筑市场运行机制,完善企业资质管理制度,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构建先进适用的智能建造标准体系和新型建筑市场监管机制。

第五部分 货币政策趋势

一、中国宏观经济展望

今年第一季度,我国 GDP 同比增长 4.8%,开局总体平稳。农业生产形势稳定,春耕备耕有序推进;工业生产较快增长,创新发展态势持续,产业升级带动明显,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速明显快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民生改善继续加强,居民收入持续提高;制造业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势头,基础设施投资有力回升;绿色转型稳步推进,单位 GDP 能耗继续下降;外资外贸继续实现两位数增长,国际收支保持平衡,外汇储备稳定在 3.1 万亿美元以上。宏观政策靠前发力,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大跨周期调节力度,金融总量稳定增长,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积极的财政政策提质增效,有效投资明显加快。

物价形势总体稳定。受国内猪肉价格持续回落等因素带动,一季度 CPI 涨幅保持在相对低位,累计同比上涨 1.1%,其中 3 月份同比上涨 1.5%。未来 CPI 运行中枢可能较上年温和抬升,仍继续在合理区间运行。与此同时,一季度各月 PPI 同比涨幅趋于收敛,其中 3 月份同比上涨 8.3%,较上年高点收窄 5.2 个百分点,未来 PPI 可能延续总体回落态势,同时也要谨防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带来的输入性通胀压力。总的来看,我国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工农业产品和服务供给总体充裕,消费、投资需求仍处在恢复之中,货币政策保持稳健取向,有利于物价走势中长期保持稳定。

近期,新冠肺炎疫情和乌克兰危机导致风险挑战增多,我国经济发展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从外部看,一是国际地缘政治局势紧张,不仅扰动全球粮食、能源供给,造成大宗商品价格大幅波动,而且导致供应链和国际贸易受阻,全球化进程面临挫折。二是主要发达经济体通胀屡创数十年新高,正在加快加码收紧货币政策,可能带来新的扰动和溢出效应。三是全球疫情还在蔓延,给世界经济复苏带来波折和挑战。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4 月分别下调 2022 年全球经济增速预测 0.9 个、0.8 个百分点至 3.2%、3.6%。从国内看,经济发展面临的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依然存在。突出表现为近期疫情点多、面广、频发,对经济运行的冲击影响加大。一是餐饮、零售、旅游等接触型消费转弱,部分领域投资仍在探底;二是一些企业出现停产减产,市场主体困难明显增加;三是货运物流和产业链供应链运转出现摩擦,经济循环畅通遇到制约。

同时要看到,当前我国发展有诸多战略性有利条件,经济体量大、

回旋余地广,具有强大的韧性和活力,又有超大规模市场,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完全有能力、有条件战胜困难挑战,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要正视困难,更要坚定信心,主动果断作为、积极应变克难,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基本民生,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

二、下一阶段主要政策思路

下一阶段,中国人民银行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历次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政府工作报告》要求,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支持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健全现代货币政策框架,推动高质量发展,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稳字当头,主动应对,提振信心,搞好跨周期调节,坚持不搞“大水漫灌”,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落实好稳企业保就业各项金融政策措施,聚焦支持小微企业和受疫情影响的困难行业、脆弱群体。用好各类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增强信贷总量增长的稳定性,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积极做好“加法”,引导金融机构合理投放贷款,促进金融资源向重点领域、薄弱环节和受疫情影响严重的企业、行业倾斜。适时增加支农支小再贷款额度,用好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科技创新再贷款和普惠养老专项再贷款,抓实碳减排支持工具和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运用。健全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优化央行政策利率体系,加强存款利率监管,发挥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重要作用,着力稳定银行负债成本,持续释放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效能,推动降低企业综合融资成本。密切关注物价走势变化,支持粮食、能源生产保供,保持物价总体稳定。坚持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加强跨境资金流动宏观审慎管理,强化预期管理,引导市场主体树立“风险中性”理念,保持外汇市场正常运行,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密切关注主要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调整,以我为主兼顾内外平衡。坚持底线思维,增强系统观念,遵循市场化法治化原则,统筹做好重大金融风险防范化解工作,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一是保持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稳定增长。密切关注国际国内多种不确定因素变化,深入研判流动性供求形势,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进一步提高操作的前瞻性、灵活性和有效性,稳定好市场预期。完善货币供应调控机制,持续缓解银行信贷供给的流动性、资本和利率三大约束,培育和激发实体经济信贷需求,引导金融机构合理投放贷款,增强信贷总量增长的稳定性,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健全可持续的资本补充机制,多渠道补充商业银行资本,加大对中小银行发行永续债等资本补充工具的支持力度,提升银行服务实体经济和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能力。

二是继续发挥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牵引带动作用。用好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政策,适时增加支农支小再贷款额度,发挥好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作用,加大对涉农主体、受疫情影响较大的住宿餐饮、批发零售、文化旅游等接触型服务业及其他有前景但受疫情影响暂遇困难行业的支持力度。实施好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合理满足煤炭安全生产建设、发电企业购买煤炭、煤炭储备等领域需求,保障电力煤炭等能源稳定供应。抓实碳减排支持工具落地,加大对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及周边煤电改造升级的支持力度,在确保能源供应安全的同时支持经济向绿色低碳转型。加快推动科技创新和普惠养老两项专项再贷款落地生效,对符合条件的科技创新贷款和普惠养老贷款提供再贷款支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企业科技开发、技术改造和普惠养老机构等的金融支持力度。三是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进一步抓好已有金融纾困政策落实,督促指导金融机构主动作为,精准发力,合理投放贷款,全力支持小微企业纾困发展,为受疫情影响较大的行业提供差异化金融服务,强化产业链供应链核心企业金融支持,积极支持民营企业健康发展。全力做好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产销的金融保障,做好煤炭等能源供应的金融服务,加大对物流航运循环畅通的金融支持,加大对有效投资等金融支持。抓好金融支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意见落地落实,指导金融机构优化资源配置,精准发力、靠前发力,切实加大“三农”领域金融支持,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牢牢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坚持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坚持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稳妥实施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制度,支持各地从当地实际出发完善房地产政策,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加大住房租赁金融支持力度,维护住房消费者合法权益,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和良性循环。

四是深化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完善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优化中央银行政策利率体系,引导市场利率围绕政策利率波动。加强存款利率监管,发挥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重要作用,着力稳定银行负债成本,持续释放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效能,推动降低企业综合融资成本。稳步深化汇率市场化改革,完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发挥汇率调节宏观经济和国际收支自动稳定器功能。加强预期管理,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发展外汇市场,引导企业和金融机构树立“风险中性”理念,完善企业汇率风险管理服务,指导金融机构基于实需原则和风险中性原则积极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汇率避险服务,降低企业避险保值成本,加强自身外汇业务风险管理,维护外汇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持续稳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一步扩大人民币在跨境贸易和投资中的使用,深化对外货币合作,发展离岸人民币市场。开展跨境贸易投资高水平开放试点,提升跨境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程度,稳步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

五是不断深化金融改革,加快推进金融市场制度建设。坚持以强化公司治理为核心,深化大型商业银行改革,建立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企业制度。继续推进开发性、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实现业务分类管理分账核算,强化资本约束,加强风险管理,健全激励机制,压实机构主体责任,更好发挥其在服务实体经济、服务国家战略方面的重要作用。优化金融债券发行管理框架,稳步推动债券市场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健全高效联通的多层次市场体系,培育多元化的合格投资者队伍,加大债券市场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创新支持。进一步完善债券市场法制,强化信息披露要求和对中介机构监管。加强债券市场风险监测和处置工作,及时防范和化解债券市场风险。加大债券市场统一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债券市场违法违规行为。

六是健全金融风险预防、预警、处置、问责制度体系,构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长效机制。进一步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提高系统性风险监测、评估与预警能力,丰富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箱。完善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推动系统重要性银行按时满足附加监管要求,加快推动我国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建立健全总损失吸收能力,切实提高风险抵御能力。统筹监管金融控股公司,稳妥推进具备设立情形的非金融企业依法申设金融控股公司,不断完善相关监管制度体系,推动金融控股公司规范可持续发展。加强金融法治建设,以制定金融稳定法和设立金融稳定保障基金为契机,进一步固化和健全金融风险防范、化解、处置长效机制,推动处置机制市场化、法治化、常态化。继续按照“稳定大局、统筹协调、分类施策、精准拆弹”的方针,突出重点抓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工作。分类处置,压降存量风险、严控增量风险,密切关注重点领域风险,提高风险识别的前瞻性、及时性和有效性,不断丰富完善早期纠正措施,统筹监管资源和处置资源,强化横向协同和纵向协同。压实金融机构及其股东的主体责任、地方属地责任和金融管理部门的监管责任,形成风险处置合力,确保处置措施有效执行和落地。健全金融风险问责机制,对重大金融风险严肃追责问责,有效防范道德风险,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1] 数据来自国际能源研究中心中国建筑(5.910,0.00,0.00%)节能协会能耗专委会《中国建筑能耗研究报告(2021)》

[2] 产值利润率为利润总额与总产值之比。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煤炭查看更多>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查看更多>煤炭储备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