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煤炭消费量占比持续下降。十年间,我国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持续下降,由2012年的68.5%降至2021年的56%,下降12.5个百分点。而天然气、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清洁能源消费比重不断提升,由2012年的14.5%增至2021年的25.5%,增长11个百分点,能源消费增量有三分之二来自于清洁能源。
非化石能源消费量占比持续提升。2020年我国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为15.9%,比2015年提高3.8个百分点,超额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在2021年全球能源供应紧张、欧洲多国重启煤电的形势下,我国非化石能源发展保持力度不减,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提高了0.7个百分点,从15.9%提高到16.6%,保持了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年平均增速,从现在到2030年,预计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将按平均每年1个百分点的速度持续增长。
(二)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
我国是传统煤炭大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占比较大,长期以来,煤炭作为主体能源发挥了重要作用。“双碳”目标下,煤炭领域成为减排的重点。但从中短期看,经济社会发展依然离不开煤炭,这意味着加快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迫在眉睫。十年来,我国持续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促进煤炭消费转型升级,在有效支撑我国经济增长的同时,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煤炭消耗十年下降超过50%。
大力推进散煤综合治理和煤炭减量替代。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等区域为重点,因地制宜推动散煤治理,截至2021年底,完成该区域散煤治理2700万户左右,减少散煤消费量6000多万吨,平原地区冬季取暖散煤基本清零。目前,北方地区清洁取暖提前完成了规划目标,清洁取暖面积达到了156亿平方米,清洁取暖率达到73.6%,累计替代散煤(含低效小锅炉用煤)超过1.5亿吨,对降低PM2.5的浓度、改善空气质量的贡献率超过三分之一。
通过推进热电联产集中供热替代、上大压小、清洁能源替代等措施淘汰能耗高、排放大的燃煤小锅炉,截至2020年底,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长三角地区每小时35蒸吨以下燃煤锅炉基本清零,全国县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内每小时10蒸吨以下燃煤锅炉基本清零。
持续推动燃煤发电机组节能降耗改造。截至2021年底,火电平均供电煤耗降至302.5克标准煤/千瓦时,比2012年下降了6.9%。10.3亿千瓦煤电机组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占煤电总装机容量的93%,建成世界最大的清洁煤电体系。目前我国火电机组的超低排放技术已经领先世界,一些先进火电机组的污染物排放水平甚至优于燃气机组。
大力实施煤电节能降碳改造、灵活性改造、供暖改造。2021年已完成改造2.4亿千瓦,2022年将继续改造2.2亿千瓦,为“十四五”累计改造6亿千瓦的目标奠定良好基础。
(三)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
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可替代大量化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和污染物排放,对环境和社会发展起到重要且积极作用。十年来,我国可再生能源实现跨越式发展。
“十三五”期间,我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规模稳居世界第一。2020年我国可再生能源利用总量达6.8亿吨标准煤,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13.6%,为我国如期实现202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达到15%的庄严承诺、推动能源结构调整和绿色低碳转型作出积极贡献。其中,可再生能源发电量2.2万亿千瓦时,占全部发电量的29.1%,较2012年增长9.5个百分点。主要流域水电、风电、光伏发电利用率分别达到97%、97%、98%;可再生能源非电利用量约5000万吨标准煤。
2021年,我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规模达到7.53亿吨标准煤,可再生能源消费比重从2012年的近9%提高到2021年的超过14%,减少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约达20.7亿吨、40万吨、45万吨,为打好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了坚强保障。到2025年,可再生能源利用量总量预计达到10亿吨标准煤左右,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18%左右。
(四)推动终端能源消费电气化
电能是清洁、高效、便捷的二次能源,电力是能源清洁低碳转型的关键领域。十年来,我国电气化进程持续推进,终端用能电气化水平从22.5%提高到27%,提升了近5个百分点,电力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重要支撑作用。
2021年,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10.3%,达到8.3万亿千瓦时,创下自2012年来最高纪录;年度用电增量约为“十三五”时期五年增量的一半。
全面推进电能替代。2021年,新增电能替代电量约1700亿千瓦时,为能源清洁化发展和打赢蓝天保卫战作出重要贡献。该趋势在未来将继续维持,到2025年,电能占终端用能比重预计达到30%左右。
建成全球最大充换电网络。截至2022年6月份,已累计建成392万台电动汽车充电设施,2025年将满足超过2000万辆电动汽车的充电需求。2021年,新能源汽车产销双双突破350万辆,分别达到了354.5和352.1万辆,同比均增长1.6倍,连续七年位居全球第一,累计推广量已超过900万辆。目前我国新能源车保有量,亦稳居世界第一。
二、能效提升取得积极进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以较低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经济的中高速增长,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节能减排工作深入开展,能耗“双控”制度建立实施并不断完善,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提供重要支撑。
(一)能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升
十年来,我国经济稳中有进,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能源消费保持刚性增长,能源消费总量从2012年的40.2亿吨标准煤,增长至2021年的52.4亿吨标准煤。民生用能保障有力,2020年,我国人均能源消费量3531千克标准煤,比2012年增长18.9%,年均增长2.2%。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以及改善民生等艰巨任务,决定了未来一个时期我们仍将保持对能源消费增长的刚性需求。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2021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53.3%,比2012年提高7.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39.4%,比2012年下降6个百分点。低能耗产业的快速发展保证了我国以较低的能源消费增长支撑经济的中高速增长。
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十年间,我国以年均3.0%的能耗增速支撑了年均6.6%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累计降低26.4%,年均下降3.3%,相当于少用能源约14.0亿吨标准煤,少排放29.4亿吨二氧化碳,有力缓解了能源供需矛盾,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和效益持续提升。
能源加工转换效率整体提高。2021年与2012年相比,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源加工转换效率提高1.8个百分点。其中,火力发电提高2.3个百分点,供热提高4.8个百分点,原煤洗选提高3.2个百分点,炼焦提高1.5个百分点。
(二)节能减排不断取得新成效
十年来,各地区、各部门坚持节约能源和降低排放两大方向,深入实施全社会节能增效,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节能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逐步完善,节能制度保障不断强化。修订实施《节约能源法》,建立完善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和公共机构节能制度,健全节能监察、能源效率标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等配套法律制度。“十一五”以来,国务院在每个五年规划期均出台节能领域专项规划。累计发布节能领域国家标准378项。加强节能执法监督,强化事中事后监管,严格执法问责,确保节能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有效落实。
配套政策不断健全,节能市场化机制逐渐形成。实行促进节能的企业所得税、增值税优惠政策。鼓励进口先进节能技术、设备,控制出口耗能高、污染重的产品。健全绿色金融体系,利用能效信贷、绿色债券等支持节能项目。创新完善促进绿色发展的价格机制,调动市场主体和居民节能的积极性。正式启动全国统一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同时开展用能权交易试点。大力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建立能效“领跑者”制度,推动终端用能产品、高耗能行业、公共机构提升能效水平。
深入推进在用车辆污染治理。推进重点区域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营运柴油货车淘汰工作,十年间淘汰老旧和高排放机动车辆超过3000万辆。机动车排放标准和油品质量标准实现了从国四到国六的“三级跳”,全面供应国六标准车用汽柴油,油品质量、机动车污染物排放强度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二氧化碳排放控制取得积极成效。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相比2015年下降了18.8%,顺利完成了“十三五”下降18%的目标任务,较2005年下降48.4%,超额完成40%~45%的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目标,基本扭转了二氧化碳排放快速增长的局面。2021年,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同比下降3.8%,为完成“十四五”碳强度下降18%的目标任务奠定良好基础。
(三)能耗“双控”制度建立实施并不断完善
从“十一五”规划首次把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强度作为约束性指标,到“十二五”规划提出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再到“十三五”时期建立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度,我国能耗“双控”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十三五”时期我国能耗强度继续大幅下降,能源消费总量增速较“十一五”“十二五”时期明显回落,在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为促进高质量发展、保障能源安全、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应对气候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十四五”时期,能耗“双控”制度将不断调整完善。一是增加总量控制弹性,严格控制能耗强度。《“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并未设置能源消费总量目标,而是把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幅作为重要约束性目标,凸显了对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二是激励能源消费结构调整,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给消费侧留出合理可行的“出路”,有效避免能耗“双控”政策制约经济发展。三是强化“双碳”目标导向,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一方面,更加鲜明地突出控制化石能源消费的政策导向,有利于鼓励和推动可再生能源加快发展;另一方面,有利于统筹发展和减排,有利于统筹能源安全和转型,今后可以更多依靠非化石能源的增长,来满足能源消费合理的增长。
实行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是党中央、国务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制度性安排,“十四五”是实现碳达峰的关键期和窗口期,能耗“双控”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的关键支撑。
三、重点领域节能成效明显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不断推进技术节能、管理节能、结构节能,绿色制造工程大力实施,建筑能效稳步提升,绿色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加快形成,重点领域节能成效明显,绿色低碳转型蹄疾步稳。
(一)工业领域推进绿色制造
工业领域能源消费量占全社会能源消费总量的65%左右,是节能降碳的主战场之一。十年来,工业领域以传统工业绿色化改造为重点,大力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工业绿色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能源利用效率显著提升。2021年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相比2012年累计降低36.2%,年均下降4.9%,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石化化工等重点用能行业能效水平均显著提高。2021年,在统计的重点耗能工业企业39项单位产品生产综合能耗中,近九成比2012年下降。其中,吨钢综合能耗下降9.8%,火力发电煤耗下降5.8%,烧碱、机制纸及纸板、平板玻璃、电石、合成氨生产单耗分别下降17.2%、16.8%、13.8%、13.3%、7.1%。
工业节能标准体系逐步健全。截至目前,工业节能领域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约700项,初步构建了工业节能标准体系,有力保障了工业节能监察、节能诊断、能效“领跑者”遴选等一系列政策落地实施。
绿色低碳产业初具规模。当下,我国推动建设了2783家绿色工厂、223家绿色工业园区、296家绿色供应链企业,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绿色化改造加速推进;推广了20000多种绿色产品和2000多项节能技术及装备产品,逐步构建起从基础原材料到终端消费品的绿色产品供给体系。节能环保产业产值超过8万亿元,年增速在10%以上。
(二)建筑领域提升节能标准
建筑领域是我国能源消费的另一大重要领域,建筑碳排放是城乡建设领域碳排放的重点。十年来,我国建筑节能取得重大进展,为加快推动我国城乡建设绿色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新建建筑节能标准进一步提高。陆续开展各气候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和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修订工作,相继发布《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等相关标准。新建建筑能效水平不断提高,新建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平均设计能耗水平较2016年分别降低30%和20%,每年每平方米碳排放强度平均降低7千克以上。超低能耗建筑规模持续增长,近零能耗建筑实现零的突破,截至2021年底,节能建筑占城镇民用建筑面积比例超过63.7%,累计建设超低、近零能耗建筑面积超过1000万平方米。
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稳步实施。结合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等工作,稳步推进北方采暖地区和夏热冬冷地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截至2021年底,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约17亿平方米。全国累计实施公共建筑节能改造面积2.95亿平方米,由此每年可节约标准煤115万吨,实现碳减排230万吨。
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规模持续扩大。截至2021年底,城镇太阳能光热建筑应用面积60亿平方米,浅层地热能建筑应用面积6.2亿平方米,太阳能光伏发电建筑应用装机3000万千瓦,城镇可再生能源替代率达6%。2021年颁布实施的《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明确要求自2022年4月1日起新建建筑应安装太阳能系统,促进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上的规模化高效应用。
(三)交通领域加快形成绿色低碳运输方式
交通运输是全社会能源消费的第三大领域,交通运输行业是全社会重点关注的碳减排行业。十年来,交通运输领域深入践行绿色理念,持续推进节能降碳,环境友好程度不断增加,绿色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加快形成。
深入推进运输结构优化调整。推动大宗货物集疏港运输向铁路和水路转移。截至2020年底,全国铁路完成货运量比2017年增加7.8亿吨,沿海港口大宗货物公路运输量比2017年减少3.7亿吨,全国水路货运量比2017年增加5.7亿吨。
加快清洁能源运输装备应用。新投入营运天然气车辆超过18万辆,新能源公交车超过40万辆,新能源货车超过43万辆,电能驱动港口起重机比例由2010年的30%实现了全覆盖,极大地改善了行业用能结构,累计节约超过170万吨标准煤,替代燃料量超过600万吨标准油,减少二氧化碳排放960万吨。推进LNG动力船舶发展,“十二五”以来,共拆解改造内河船舶4.71万艘,新建LNG动力船、三峡大长宽比船等示范船411艘。实施港口岸电改造,2021年完成5000多艘船舶的岸电受电设施改造。
四、全社会节能意识不断增强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快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引导树立勤俭节约的消费观,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社会全面动员、企业积极行动、全民广泛参与,节能理念深入人心,绿色生活方式加快形成。
(一)公共机构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公共机构既是能源消费者,又是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工作的倡导者和管理者。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公共机构能效水平持续提升,在引领和带动全社会提高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意识、推进绿色发展等方面发挥重要的影响和示范作用。
据初步统计,2021年全国公共机构人均综合能耗、单位建筑面积能耗与2012年相比分别下降21.7%、18.8%。12万余家县级以上党政机关申报建成节约型机关,已验收通过6.4万家,中央和国家机关本级全部建成节约型机关。5114家公共机构建成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376家公共机构被评为能效“领跑者”,168家公共机构被评为水效“领跑者”。
(二)各行业各企业积极行动
电力、煤炭、钢铁、有色、建材、石化、化工、印染、造纸等高耗能、高排放行业深入开展以“三比一降”(比创新、比技能、比管理、降能耗和排放)为主要内容的达标竞赛活动。通过达标竞赛,有力促进重点行业节能减排目标任务的完成,带动各行业节能降耗工作广泛开展。
国资委对中央企业节约能源与生态环境保护实行动态分类监督管理,按照企业所处行业、能源消耗、主要污染物排放水平和生态环境影响程度,将中央企业划分为三类。此外,国资委还将中央企业节约能源与生态环境保护考核评价结果纳入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体系。
(三)全民广泛参与
全社会节能意识不断增强。全国节能宣传周活动、低碳日活动持续深化,成为宣扬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培育全社会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的重要平台。近年来,绿色生活创建行动全面展开,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出行、绿色商场、绿色建筑等创建目标任务基本完成,民众低碳意识不断提升,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已经成为新的风尚。
低碳试点示范工作深入推进。自2010年以来,我国陆续在6个省和81个城市开展了低碳试点,涉及31个省(区、市),涵盖全部5个计划单列市。鼓励地方探索开展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相关研究。“十三五”以来,低碳试点工作不断深化。试点省市在完善体制机制、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优化、节能提高能效、提高公众意识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探索符合本地实际的低碳发展路径。
绿色出行行动广泛开展。相关部门连续多年组织开展绿色出行宣传月和公交出行宣传周活动。分三批在全国87个城市开展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工程,全面落实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推动形成城市公共交通引领城市发展的模式,加快确立城市公共交通的主体地位。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在日益严峻的环境挑战和能源结构调整的双重压力下,废弃物能源化已成为全球科学固废管理的共识。作为“固废科学家”,康恒环境正以先进的技术和成熟的实践经验,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固废管理“中国方案”。自国际化战略开启以来,康恒环境自东南亚成功布局、中东开启新篇后,近日中亚市场接连传来捷报
为应对钢铁、化工等行业的需求,德国将氢能视为能源转型的关键支柱。根据该国氢能战略,2030年德国绿氢产能需要达到10吉瓦,可替代全国12%的工业用天然气。目前,德国政府已投入90亿欧元支持62个氢能项目,包括全球首条氢基直接还原铁生产线,即萨尔茨吉特钢铁厂项目,每年可减少80万吨二氧化碳排放。
4月16日,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极地清洁能源首席科学家、太原理工大学校长孙宏斌表示,随着中国南极秦岭站首个规模化新能源系统启用、《南极清洁能源利用技术十二年发展纲要》发布等,中国技术和理念正推动南极考察快速进入绿色能源时代。“如何在南极实现清洁能源转型是全球科学界的重要议题。”孙宏斌在
在全球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印度储能市场凭借明确的政策导向与强劲的发展势头,成为市场焦点。政策红利与市场需求的双重驱动,正为印度储能行业开辟广阔的发展空间。政策护航市场需求爆发式增长根据当前情况来看,印度配储政策明确,新增需求可期。印度对新能源项目的配储要求日益严格,规定未来新招标
集邦储能获悉,摩洛哥国家电力水力局(ONEE)电力分公司近日发布招标意向书(AMI),计划招募BESS集成商(可与EPC公司联合投标),负责1600MWh-AC电池储能系统的设计、设备供应、施工、测试、调试及长期运维,项目将分为多个标段并在多个站点实施,计划于2025年底至2026年年中投运。此次招标不仅是摩洛
天下山川居一半,湖州山川占三分。浙江省湖州市紧靠太湖南岸,西部多为山区,矿产资源丰富,曾是长江三角洲重要的建材基地。在上世纪末,湖州矿山企业数量高达612家,最高年开采量达1.64亿吨。随着矿藏资源的逐渐枯竭,大量废弃矿坑被闲置,地表裸露、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日益严峻。2022年,国家电投长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4月16日,中信博披露投资建设零碳总部基地项目的公告,拟在苏州市昆山市陆家镇建设中信博零碳总部基地,相关产品主要应用于光伏、光热、储能等领域,拟投资规模不超过20.22亿元。对于本次投资的目的及影响,公告显示,为响应国家“双碳”及能源转型战略,推动企业绿色低碳发展,瞄准
在全球能源转型的浪潮中,东方日升始终站在行业前沿,以创新驱动发展,为全球客户提供高效、可靠的光伏及储能解决方案。近日,东方日升在澳洲市场再创辉煌,在悉尼举行的SEC能源展会上,凭借卓越的市场表现和产品实力,荣获澳大利亚知名能源分析机构Sunwiz颁发的2024年组件销售相关奖项,成功跻身澳洲
4月17日,全球安全科学领域权威机构ULSolutions向江苏林洋储能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林洋储能”)正式颁发全球首张UL9540A:2025认证报告,标志着林洋储能在电池储能系统安全技术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ULSolutions全球副总裁、中国大陆和香港地区总经理吴大伟、能源与工业自动化事业部业务发展总监肖
德国企业贝克姆能源供应公司(evb)、Westenergie和E.ON能源解决方案(ESY)在德国贝克姆启动一个2.75小时电池储能系统(BESS)项目的建设,并为当地居民提供投资机会。相关公司表示,电池储能系统(BESS)将有助于稳定电网、减少价格波动并提高可再生能源的生产力。Westenergie首席执行官KatherinaRei
在第十三届储能国际峰会暨展览会(ESIE2025)上,上海融和元储能源有限公司与中晟智慧能源科技(浙江)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晟智慧能源)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并举行“核心授权经销商”授牌仪式。中晟智慧能源董事长牟昊、融和元储副总经理夏雨代表双方参与并见证签约和授牌。根据战略合作协议,双方
北极星氢能网获悉,4月15日,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印发浦东新区2025年碳达峰碳中和及节能重点工作安排的通知,通知指出,推进交通领域低碳转型,加快推进区属公交、出租服务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计划新能源公交车辆更新456辆,2025年底基本实现营运公交车全部新能源化。逐步推进货运车辆、垃
日前,山西晋中市政府印发《晋中市碳达峰实施意见》。《意见》提出,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8%,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达到63%以上,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蓄积量稳步增长。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持续下降,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前提下二氧化碳排放量力争达到峰值。详情如下:晋
“截至2024年底,我国生物质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4599万千瓦,发电量达到2083亿千瓦时,生物质供热约5亿吉焦。生物天然气产量约5亿立方米,生物柴油、生物燃料乙醇、生物甲醇、可持续航空燃料的发展也取得了显著进展。”在4月10日召开的“2025生物质能创新发展论坛”上,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会长于彤说。
北极星碳管家网获悉,浦东新区2025年碳达峰碳中和及节能重点工作安排发布,具体内容如下:浦东新区2025年碳达峰碳中和及节能重点工作安排2025年是“十四五”收官之年,为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及上海市碳达峰碳中和各项要求,现结合本区实际,制定浦
北极星电力网获悉,近日,晋中市人民政府印发晋中市碳达峰实施意见的通知。通知提出,实施煤电行业碳达峰行动。充分发挥煤炭“压舱石”和煤电基础性调节作用,统筹煤电发展和保供调峰,继续加强煤炭保供任务日常监测和调度管理,强化电煤中长期合同签约履约监管。夯实煤电机组保供基础,协调督促发电供
136号文件就市场体系、结算机制、政策协同三方面为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促进新能源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机制保障。136号文件以“价格市场形成、责任公平承担、区分存量增量、政策统筹协调”为总体思路,推动新能源公平参与市场交易,建立新能源可持续发展价格结算机制,完善电力市场体系。截至20
煤炭发展迎新“增长极”中煤协预计2028年前后我国煤炭消费总量进入峰值平台期4月9日,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举行煤炭行业年度新闻发布会,发布《2024煤炭行业发展年度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该《报告》系统回顾了“十四五”以来煤炭行业改革发展,并对2025年煤炭市场走势进行分析研判。面对“十五五”
2024年11月,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支持电力领域新型经营主体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进一步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中对于“支持各类经营主体依法按照市场规则公平参与能源领域竞争性业务”的要求,强调发挥新型经营主体的作用,以提高电力系统的调节能力,促进可再生能源
推进风电光伏和储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光伏”“风电”新能源项目开发建设,推动能源电力转型发展,督促已批复新能源项目加快前期手续办理,及早开工建设。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全力推进抽水蓄能电站和新型储能电站的建设。有序发展新型电化学储能,实现“新能源+储能”协调发展。充分
北极星售电网获悉,4月9日,甘肃省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印发《甘肃省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的通知。《方案》指出,加快产业和能源结构调整优化。推进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推进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推进
根据德国EUPDResearch与插拔式光储系统制造商Anker的最新联合研究揭示:阳台光伏+储能组合正成为德国家庭降低能源支出的高效解决方案。数据显示:一套2kW插拔式阳台光伏系统搭配2kWh储能电池,可减少64%的电网用电成本,投资回收期仅需4年。随着阳台光伏在德国市场的持续升温,配套储能电池的安装量呈
“2024年,山东电力交易中心完成市场化电量421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8%。服务经营主体数量超过4万家。绿电交易电量22.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7%。”3月26日,在山东电力交易中心有限公司召开的公司“三会”上,山东电力交易中心董事长、党委书记李锋全面总结2024年工作时,一组组亮眼数据,勾勒出其蓬勃
京华春早,民营经济再启新章。在京召开的民营企业座谈会释放的信号如同春雷激荡、春风浩荡,为民营经济发展注入强大信心。在浙江经济发展的宏大叙事中,民营经济是最为耀眼的篇章,构成经济大省的核心底座。过去几十年,从绍兴纺织业集群到温州汽摩配基地,再到台州模具之乡,民营企业星罗棋布,民营企
在刚结束的省两会上,省政府工作报告回顾了过去一年江苏取得的成绩。最亮眼的莫过于,2024年江苏省地区生产总值达13.7万亿元,增长5.8%,增量全国第一。凛冬之际,这个成绩格外振奋人心。更提气的是,厚厚一沓政府工作报告里,2024年江苏省多个数据指标都十分“亮眼”。这些数据虽只是冰冷的数字,却因
1月19日,楚能新能源企业年会在公司全球总部隆重召开。楚能董事长代德明发表了《众心聚力·惟楚有能》主题演讲,回望过往,在楚能的奋斗历程中,每一笔都镌刻着崛起与成长;在楚能的发展篇章里,每一页都书写着楚能人的热爱与追求。01心之所向,众心聚力从过去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来看,楚能的发展速度
2024年12月30日,国网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社会科学院能源经济研究中心共同主编完成的《中国电力行业低碳发展报告(2024)》蓝皮书隆重发布。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原所长、社科院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史丹,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兼国网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党委书记
“五、四、三、二、一……新年快乐!”2024年12月31日午夜,屹立在马来西亚槟城州槟岛东侧槟威海峡中央的六座输电杆塔依次点亮景观灯,与岸边的民众共同迎接2025年的到来。这是中国港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承建的马来西亚槟城275KV跨海输电线路项目举行的跨年亮灯仪式。灯光辉映海天,在夜空中勾勒出海上
港通四海,陆联八方。港口运行是观察经济脉动的重要窗口。当前,海运业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迅猛发展,使用船舶进行运输的世界商品贸易比例高达80%,航运已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推动港口绿色转型对实现双碳目标至关重要。不久前,浙江省首个“绿电码头”正式投运,这是浙江在绿色转型上又一个
走过数十年的荆棘之路,中国风电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果,跨越了中国风电装机5亿千瓦的里程碑。如今,我国每年风电新增装机容量可达1亿千瓦,正在产业发展的快车道上向上生长,这是每一个风电人值得自豪的非凡成就。一路走来,风电人始终走在突破边界、超越自我的道路上,风电产业一直在披荆斩棘
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指引下,中国能源转型取得历史性成就,走出了一条符合国情、顺应全球发展大势、适应时代要求的能源转型之路。如今,中国已傲然矗立于全球能源转型与应对气候变化的潮头,成为引领这场深刻变革的先锋力量与核心引擎。值此风云际会的关键时刻,
7月15日,柬埔寨西南部,中国华电集团有限公司投资开发的额勒赛下游水电站迎来商业运营10周年。走进额勒赛,群山环绕,树木葱茏,镌刻在电站大坝上的“开发水电,福泽百姓”中柬文大字格外醒目。额勒赛下游水电站装机容量33.8万千瓦,年均发电约10亿千瓦时。华电额勒赛公司董事长朱新元告诉中新社记者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彰显中国华能践行能源安全新战略取得的丰硕成果,6月13日,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举办了践行“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10周年主题宣讲报告会。中国能源化学地质工会主席、分党组书记蔡毅德,集团公司党组副书记、工委主任张文峰出席活动并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姓名: | |
性别: | |
出生日期: | |
邮箱: | |
所在地区: | |
行业类别: | |
工作经验: | |
学历: | |
公司名称: | |
任职岗位: |
我们将会第一时间为您推送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