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我要投稿
构建多元清洁能源供应体系
(来源:微信公众号“中能传媒研究院”作者:崔晓利 中能传媒能源安全新战略研究院)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能源安全新战略的科学指引下,我国能源生产供给能力大幅提升,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积极推进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开发利用,能源供给质量和效率显著提升,基本形成了煤、油、气、电、核、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多轮驱动的能源生产体系,能源输送能力显著提高,能源储备体系不断健全。
一、能源供应保障能力持续增强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已发展成为世界能源生产第一大国,构建了多元清洁的能源供应体系,形成横跨东西、纵贯南北、覆盖全国、连通海外的能源基础设施网络,有力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用能需求。
(一)我国能源生产稳居世界首位
十年来,我国一次能源生产总量从2012年的35.1亿吨标准煤增长至2021年的43.3亿吨标准煤,增长近四分之一,能源生产总量稳居世界首位。能源自给率长期稳定在80%以上,供需关系持续向好。
分品种看,2021年,原煤产量41.3亿吨,较2012年增加1.7亿吨。原油产量19888.1万吨,整体与2012年相当。天然气产量2075.8亿立方米,首次突破2000亿立方米,较2012年增加970亿立方米,增长近一倍。
(二)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电力系统
十年来,我国发电装机保持增长趋势。截至2022年8月底,我国累计装机容量从2012年的11.5亿千瓦增长到当前24.7亿千瓦,超过G7国家装机规模总和。新增发电装机总规模连续九年超过亿千瓦。其中,2020、2021年我国新增发电装机分别为1.91亿、1.76亿千瓦,在十年新增装机中排名居前。
2021年我国总发电量为8.534万亿千瓦时,占全球总发电量的30%,连续11年位居世界第一,比排名第二到第五的美国、印度、俄罗斯、日本四国相加之和还多。较2012年发电量增加了约3.5万亿千瓦时。
(三)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十年间增长近3倍
当前,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总装机突破11亿千瓦,比十年前增长了近3倍,占世界可再生能源装机总量的30%以上。水电、风电、光伏发电、生物质发电装机规模稳居世界第一。
十年来,风光发电装机规模增长了12倍左右,装机总量占全球的38%,多年稳居世界第一。新能源产业链全球领先,7家风电整机制造企业位列全球前十,光伏产业为全球贡献了70%以上的产量。2021年,水电累计装机3.9亿千瓦,较2012年的2.5亿千瓦增长57%。
(四)保障能源供应的基础设施更加完善
我国统筹能源输送和储备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互联互通的能源输送网络,打造稳定可靠的能源储运调峰体系,能源综合应急保障能力显著增强。
截至2022年8月底,我国35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长度达到226万千米,建成投运特高压输电通道33条,西电东送规模接近3亿千瓦,发电装机、输电线路、西电东送规模分别比十年前增长了1.2倍、0.5倍、1.6倍。油气“全国一张网”初步形成,管网规模超过18万千米,比十年前翻了一番,西北、东北、西南和海上四大油气进口战略通道进一步巩固。十年来,能源生产以年均约2.4%的增长支撑了国民经济年均6.6%的增长,能源自给率长期稳定在80%以上。
二、能源结构向多元、清洁方向转变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以水电、风电、光伏发电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实现跨越式发展,装机规模稳居全球首位,发电量占比稳步提升,能源结构调整和减碳效果逐步显现。
(一)清洁能源占比不断提升
近年来,我国能源行业持续推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能源生产结构由煤炭为主向多元化转变,清洁能源发电增势强劲,低碳转型加速。非化石能源增势强劲。2021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达到11.2亿千瓦,占总发电装机容量比重约为47%,比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历史上首次超过煤电装机比重。非化石能源发电量2.9万亿千瓦时,占总发电量的比重为34.6%。2021年,我国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均超过3亿千瓦,连续多年稳居世界首位。其中,水电39094万千瓦,比2012年增长56.7%,年均增长5.1%;并网风电32871万千瓦,增长4.4倍,年均增长20.5%;并网太阳能发电30654万千瓦,增长88.9倍,年均增长64.8%。天然气、水电、核电、新能源发电等清洁能源在能源生产结构中的占比持续上升。2021年,天然气占一次能源生产总量的比重达6.1%,比2012年提高2.0个百分点,一次电力及其他能源比重上升到20.3%,提高9.1个百分点;而原煤比重为67.0%,较2012年下降9.2个百分点;原油比重为6.6%,下降1.9个百分点。
(二)可再生能源成为我国发电新增装机主体
十年来,在国家政策激励及市场环境带动下,风光等新能源发电项目大规模落地,可再生能源逐渐成为我国发电新增装机主体。2022年上半年,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新增装机5475万千瓦,占全国新增发电装机的80%。就发电量来看,2021年,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达到2.48万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达到29.8%,较2012年增长9.8个百分点。
根据《“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到2025年,可再生能源年发电量达到3.3万亿千瓦时左右。“十四五”期间,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增量在全社会用电量增量中的占比将超过50%,风电和太阳能发电量将实现翻倍。随着大型风电、光伏基地、水电、核电等开发建设,可再生能源发展将再提速。
三、煤炭产能结构大幅优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转型升级加快推进。持续推动煤炭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培育发展优质产能,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煤炭产业在发挥兜底保障同时,实现绿色开采利用及优化升级。
(一)煤炭较好发挥兜底保障作用
煤炭是我国的优势能源资源,占全国已发现化石能源资源总量的97%左右,作为我国的主体能源,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稳定供应的坚实基础。我国以煤为主的资源禀赋形成了煤电为主体的电力生产和消费结构。作为我国的基础能源和重要工业原料,煤电为支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强电力保障,是确保我国能源安全的坚实基础。
2013年,我国原煤产量达到创纪录的39.69亿吨,此后开始下降,2016年达到低点34.11亿吨后逐步回升。2021年,我国原煤产量达到41.3亿吨,稳居世界第一,较好地发挥了煤炭在能源供应中的兜底保障作用。
(二)煤炭供给结构持续优化
十年来,煤炭行业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重点坚持煤炭“上大压小、增优汰劣”,坚决淘汰不符合产业政策的落后产能。坚持产能置换长效机制,引导低效无效产能有序退出。深入推进煤炭行业“放管服”改革,加快推动在建煤矿投产达产,推动煤炭新旧产能有序接续。2016年煤炭工业去产能工作启动,煤炭供给结构持续优化,供给质量稳步提升,煤炭产业效益快速提升。“十三五”时期,我国退出落后煤炭产能10亿吨以上,超额完成2016年提出的化解过剩产能目标。煤矿数量由2012年的1.3万多处减少至2021年的4500处以内。大型现代化煤矿成为煤炭生产主体。2021年,年产120万吨以上的大型煤矿产量占全国的85%左右。其中,建成年产千万吨级煤矿72处、产能11.24亿吨/年,在建千万吨级煤矿24处左右、设计产能3亿吨/年左右。年产30万吨以下小型煤矿产能占全国的比重下降至2%左右。
煤炭生产进入结构性改革新阶段。煤炭产能格局、供需格局及产业格局从过去的分布式向区块化演变的趋势凸显。2021年,晋陕蒙新四省区原煤产量33亿吨,占全国的79.9%,同比提高1.6个百分点。从粗放式发展转向大型化集约化发展,煤炭行业形势企稳向好。
(三)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积极推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煤炭清洁开采和利用水平大幅提升,采煤沉陷区治理、绿色矿山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我国陆续颁布了《关于促进煤炭安全绿色开发和清洁高效利用的意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行动计划(2015-2020年)》《煤矿智能化建设指南(2021年版)》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积极推进煤炭清洁利用,促进煤炭行业转型升级。煤矿智能化建设纵深推进。2014年,黄陵矿业建成首个智能化开采工作面。2021年6月,《煤矿智能化建设指南(2021年版)》印发,提出培育建设一批智能化煤矿,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建设模式和经验。据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2021年底数据,全国智能化采掘工作面已建成687个,其中采煤工作面431个,掘进工作面256个;并且已有26种煤矿机器人在煤矿现场实现了应用。持续探索煤炭绿色开采技术。保水开采、充填开采等技术取得突破并实现推广应用。2021年煤矿区土地复垦率达57%,矿区生态环境质量稳定向好。截至2021年底,纳入全国绿色矿山名录的煤炭企业共284家。一些煤矿实现了矿区生态环境正效益,不仅没有破坏环境,而且优化了环境。随着煤矿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持续提升,煤矿生产能耗逐年降低。2021年,我国大型煤矿原煤生产综合能耗、综合电耗分别下降到10.4千克标准煤/吨、20.7千瓦时/吨。同时,煤炭开发过程温室气体排放呈下降趋势。据测算,从2010年到2020年,平均生产1吨煤炭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由226.7千克下降到151.1千克,10年内下降了三分之一。
(四)煤炭运输保障能力不断增强
由于煤炭主产地与消费地呈逆向分布,我国长期形成“西煤东运、北煤南运”的运输格局,大量煤炭需经过长距离运输或多次转运。“十三五”期间,我国煤炭运输格局进行了深度调整,全国煤炭转运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2018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推进运输结构调整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指出,以推进大宗货物运输“公转铁、公转水”为主攻方向,通过三年集中攻坚,实现全国铁路货运量较2017年增加11亿吨、水路货运量较2017年增加5亿吨、全国多式联运货运量年均增长20%、重点港口集装箱铁水联运量年均增长10%以上。铁路总公司以提高煤炭外运通道能力为着力点,围绕大秦、唐呼、侯月、瓦日、宁西、兰渝六线和山西、陕西、内蒙古、新疆等六大区域为重点,深入挖掘运输潜力。2019年,浩吉铁路投产后,开行万吨重载列车,至此,我国已有大秦、唐呼、瓦日、浩吉4条万吨重载铁路通道。
随着浩吉、瓦日等铁路建成运营,“西煤东运”“北煤南运”主要煤运通道能力持续加强,产销地铁路集疏运网络不断完善,主要港口、物流园区多式联运有序发展,煤炭运输能力进一步提高。
四、油气增储上产取得系列突破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油气勘探开发力度大幅提升,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有序开展,油气储备和互联互通等一批重点工程建成投运,油气增储上产取得重要阶段成效。
(一)油气生产供应能力持续提升
2021年,我国原油产量1.99亿吨,比上年增长2.4%,连续三年企稳回升,十年间连续保持在2亿吨左右。天然气产量2076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7.8%,连续五年增产超百亿立方米。原油加工能力稳步提高,全年原油加工量7.04亿吨,比上年增长4.3%。海外油气资源进口多元稳定。灵活利用国际市场发挥进口补充调节作用,能源国际合作全方位加强,与重点国家能源务实合作持续深化。2021年,原油进口5.1亿吨,比上年下降5.4%;天然气进口1.2亿吨,增长19.9%;煤炭进口3.2亿吨,增长6.6%。
2021年,全国主干天然气管道总里程达到11.6万千米。储气设施开工建设全面提速,全国已建成储气能力同比增长15.8%,三年多时间实现翻番。截至2021年底,四川盆地深层页岩气最短钻井周期已低于30天,最深完钻井深已达7000米以上,最长水平段达3601米。海洋油气领域,“深海一号”大气田顺利投产,攻克十余项关键装备国产化难题。
(二)油气勘探开发取得系列重大成果
近年来,我国油气勘探围绕重点盆地、重点区块、重点领域,加大风险勘探力度,加强非常规油气勘探,获得了多个重要发现。2019年,中石油在鄂尔多斯盆地长7生油层内勘探获得重大发现,新增探明地质储量3.58亿吨,预测地质储量6.93亿吨,这意味着发现了10亿吨级的庆城大油田。四川盆地页岩气勘探获得重大进展,在长宁—威远和太阳区块新增探明页岩气地质储量7409.71亿立方米,累计探明10610.30亿立方米,形成了四川盆地万亿方页岩气大气区。2020年,中石化西北油田部署在塔里木盆地的重点探井——顺北52A井获得油气突破,日产原油150吨、天然气5.9万立方米,展现了良好的勘探前景,是西北油田复工复产后首口取得重要油气突破的探井。“十三五”期间,中海油在渤海湾盆地潜山、琼东南盆地深水区、珠江口盆地阳江凹陷及惠州凹陷、鄂尔多斯盆地东缘等多个区域不同地质类型层段取得重大勘探突破。
2021年,新增石油探明地质储量超过16亿吨,天然气、页岩气、煤层气合计超过1.6万亿立方米。截至2021年底,我国石油、天然气、煤层气、页岩气剩余探明技术可采储量分别达36.89亿吨、63392.67亿立方米、5440.62亿立方米、3659.68亿立方米。油气地质勘查在鄂尔多斯、准噶尔、塔里木、四川和渤海湾等多个盆地新层系、新类型、新区勘探取得突破。
(三)油气管网互联互通加快推进
油气管网布局不断完善,基础设施网络基本成型。截至2021年末,全国油气管道里程达到18万千米,比十年前翻了一番,西北、东北、西南和海上四大油气进口战略通道进一步巩固。
油气管网重大工程建设和互联互通加速,建成南气北上中通道等25项工程,新增原油输送能力1000万吨/年、天然气管输能力4000万立方米/日,南气北上、东北入关等通道油气输送能力持续提升。
五、能源普遍服务水平显著提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着力提高能源普遍服务水平,改进供能质量,提高改善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增进人民福祉。贫困地区实现了稳定可靠的供电服务全覆盖,供电能力和服务水平明显提升。
(一)全面解决无电人口用电问题
2013年,国家能源局制定了《全面解决无电人口用电问题3年行动计划(2013-2015年)》,提出到2015年底全部解决最后273万无电人口用电问题的目标,并明确了技术路线、工作任务及措施。
2013-2015年,国家共安排投资247.8亿元,其中中央资金145.5亿元,实施无电地区电网延伸和可再生能源供电工程建设。2015年底,青海省最后3.98万无电人口结束了没有“长明电”的历史,全国全面解决无电人口用电问题任务圆满完成。
(二)农网改造升级工作积极推进
农村电网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千方百计解决电力问题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基础。近年来,我国实施了小城镇中心村农网改造升级、平原农村地区机井用电和贫困村通动力电专项工程,2018年以来重点推进深度贫困地区和抵边村寨农网改造升级攻坚。2018年,“三区三州”、抵边村寨农网改造升级攻坚三年行动计划启动实施,涉及11个省份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惠及2542万农村人口及1685个抵边自然村寨。2020年,我国提前完成了“三区三州”、抵边村寨农网改造升级攻坚三年行动,显著改善了深度贫困地区210多个国家级贫困县、1900多万群众的基本生产生活用电条件。我国农村地区基本实现了稳定可靠的供电服务全覆盖,供电能力和服务水平明显提升。
十年来,国家下达农网改造投资超过4300亿元,先后实施无电地区电力建设工程和农网改造升级,大电网覆盖到所有县级行政区,实现了村村通动力电,农网供电可靠率达到99.8%,在发展中国家率先实现了人人有电用。
(三)光伏扶贫工程带动脱贫作用明显
光伏扶贫自2014年开展试点工作以来,在稳定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脱贫、有效保护生态环境、积极推动能源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方面效果突出,已成为我国产业扶贫的精品工程和十大精准扶贫工程之一,对偏远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国全面完成光伏扶贫工程,累计建成装机2636万千瓦,惠及近6万个贫困村、415万贫困户。光伏扶贫工程收益稳定、见效较快,直接带动脱贫作用明显。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近日,重庆市发改委回复了人大代表关于“两高”项目源头防控、实施光储充一体化工程、电力市场化交易的建议。重庆发改委表示,下一步,将会同有关单位持续推动市内能源结构优化,强化市内可再生能源资源挖潜开发,持续开展电网设备节能降碳更新改造,积极支持光储充一体化工程在“两
北极星售电网获悉,近日,湖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发布关于印发《湖南省绿色智能计算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2025—2030年)》(以下简称《规划》)的通知。《规划》指出,支持数据中心通过电力市场双边交易、绿证交易等方式,积极消纳绿色电力,提升绿色算力供给水平,到2030年,全省数据中心平均电能利用效
5月9日,三峡集团召开2025年5月工作例会,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近期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国务院国资委有关部署要求,总结前一阶段工作,分析研判当前形势,部署推进下阶段重点工作。会议强调,要坚持把履行央企战略使命放在首位,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有效防范化解风险,全力以赴抓好重点工作落
5月9日,随着正源供热管道吹扫验收合格,热用户泉州泉港区正源新材料有限公司正式开阀用汽,标志着国能(泉州)热电有限公司重点供热项目——正源供热管道正式投入运营。该项目的顺利投运,为该公司拓展供热规模、实现全年供热目标注入强劲动力。该公司高度重视热力市场拓展,自3月起集中力量推进正源
近期,国家电投、广州发展新能源、广东省电力开发发布最新招聘岗位。国家电投集团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是国家电投集团中央研究院全资产业化子公司,负责实施集团公司B类科研课题项目--高效品体硅铜栅线异质结光伏电池(C-HJT)研究及产技术开发。公司2017年9月在北京注册成立,2018年5月中央研究院与南昌
德国当地时间5月7-9日,海辰储能携旗下全场景储能产品矩阵亮相欧洲智慧能源展(ThesmarterEEurope),重磅发布了专为欧洲市场定制的欧版#x221E;Power6.25MWh2h/4h储能系统。该系统凭借极致安全、极易适配、极易维护、超高效益和环保引领五大特性,成功解锁“容量、场景、环保”多重限制,助力欧洲能源
日前,内蒙古自治区碳达峰试点(康巴什区)实施方案发布。根据方案,通过3年创建,达到以下要求:确保康巴什区率先实现碳达峰目标,2023年康巴什区绿色低碳发展取得明显成效,碳排放增长趋势减缓;到2025年康巴什区单位GDP能耗下降率、单位GDP碳排放下降率均超额完成市政府下达目标任务,先行先试推进
5月7日,北京市政府党组成员、副市长文献到中国大唐集团有限公司总部走访调研。中国大唐党组书记、董事长吕军,董事、总经理、党组副书记张传江与文献举行会谈,双方就深化政企合作、优化提升首都能源保供、服务新时代首都高质量发展等进行深入交流。中国大唐党组成员、副总经理李建伟、王海腾,北京市
4月27日至29日,第十六届中国国际核电工业展览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国家电投集团国核自仪在此间发布和睿全系列产品,标志着“和睿”品牌布局三大平台、八大产品体系战略已迈入成熟化产业应用全新阶段。随着中国核能安全发展、创新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核电技术服务核心能力得到持续增强。本次发
当地时间5月6日,被誉为能源界“奥斯卡”的欧洲智慧能源展会大奖(ThesmarterEAWARD)在德国慕尼黑公布。隆基BC二代组件Hi-MOX10和隆基氢能3000Nm³/hALKG系列电解槽分别斩获“创新太阳能技术”和“全球杰出项目”大奖,成为唯一一家获得两个奖项的中国清洁能源企业,标志着隆基在“绿电”+“绿氢”领域
5月6日,欧盟委员会发布一项全面战略计划,旨在彻底结束欧盟对俄罗斯能源的依赖,同时保障能源供应安全与价格稳定。根据该计划,欧盟将在2027年前停止进口俄罗斯天然气,并逐步淘汰俄石油与核能供应,进一步推动清洁能源转型。(来源:能源新媒文/能源杂志)自2022年5月启动REPowerEU计划以来,欧盟对
一、市场成员情况截至2025年4月底,内蒙古电力多边市场主体数量达到3459家,其中发电企业579家,电力用户2758家,售电公司122家。发电企业中,火电企业69家,风电企业221家,光伏企业260家,一体化项目2家,13家独立储能,13家六类市场化项目;发电企业参与市场容量:火电4047.5万千瓦,风电2851.826万
北极星电力网获悉,六大发电集团一季度报告日前陆续披露,国家能源集团在利润规模与资产扩张方面延续领跑优势;国家电投凭借持续增长动能,营收排名上升1个位次;华能集团喜迎“开门红”,利润总额排在第2。2025年一季度,国家电投营业收入超越华能集团,跻身六大发电集团第二位。营业总收入营业总收入
“受制于资源、气价、电价等多方面因素,投资大、成本高、效益差成为当下气电的独有标签,部分项目进入了‘气电价格倒挂、运行小时数下降、项目经济性下降、进一步压缩运行小时数’的恶性循环。”在日前召开的“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天然气产业发展大会”上,中石化天然气分公司天然气研究中心副经理
“氢车万里行”是全球首次燃料电池汽车跨区域大规模示范活动,旨在通过实车示范、实地加氢、实时监控,综合评估燃料电池汽车在干线物流等典型场景下实际运营效果,为产业发展提供权威参考。近期,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支撑办公室向行业广泛征集“氢车万里行”示范线路,共20余家企业上报了近50条示范线
太阳沟抽水蓄能电站EPC总承包项目招标公告(招标编号:K1500002025042201001)项目所在地区: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一、招标条件本太阳沟抽水蓄能电站EPC总承包项目已由项目审批/核准/备案机关批准,项目资金来源为其他资金/,招标人为巴彦淖尔太阳沟抽水蓄能有限责任公司。本项目已具备
五月份,国内煤炭市场延续弱势运行态势,主产地价格稳中偏弱,市场情绪持续低迷。大集团外购价格连续下跌,进一步加剧了市场悲观气氛。大秦线与呼铁局运量维持高位,但下游需求疲软,派船拉煤不积极,造成港口库存持续累积,贸易商继续降价促销,市场承压下行。中旬,高库存和疏港压力、疏运措施等将继
主要观点:从长期趋势看,我国电力弹性系数将逐步降低。长期而言,我国宏观产业结构转型和内部升级将极大重塑用电结构,经济增长对电力的依赖程度持续降低。进入后工业阶段,电力消费增速与GDP增速比值降至1以下。随着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工业比重下降、服务业比重上升,以及技术进步和环保意识增强,能
近日,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发布关于第二批智能化试点推广煤矿的公示。公示期限为10个工作日,自2025年5月9日起至2025年5月22日。详情如下: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关于第二批智能化试点推广煤矿的公示为贯彻落实《关于加快煤矿智能化发展的指导意见》(发改能源〔2020〕283号),国家能源局会同有关方面组织开展
北极星电力网整理了2025年4月火电项目动态,共47个项目取得重要进展。其中,2个项目核准、4个项目开工、3个项目并网、7个项目投产/投运。华电、华能各有1个项目获得核准,其中华电淄博2×35万千瓦燃煤热电项目以“超超临界”“原址扩建”“上大压小”“五个减量替代”“热电联产”等方式建设,具备安全
近日,贵州黔东电厂、二郎电厂首次成功转送贵州电网,标志着贵州、湖南、重庆三省市首次实现电力灵活转网互济。今后,黔东电厂可同时向贵州、湖南电网供电,二郎电厂可同时向贵州、重庆电网供电,有效促进省市间电力互补互济,提升应急状态下电力保障响应速度。贵州水电、煤炭资源丰富,新能源发展势头
5月9日,电力板块拉升,淮河能源、晋控电力涨停;华电辽能、九洲集团等跟涨。5月8日,淮河能源刚刚公布,重大资产重组已获安徽省国资委批复。据悉,淮河能源拟通过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的方式购买控股股东淮南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持有的淮河能源电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电力集团”)89.30%
日前,大同市人民政府发布大同市碳达峰实施方案的通知。通知指出,统筹风光资源开发和国土空间约束,结合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兼顾生态修复、造林绿化与相关产业发展,统筹优化风电光伏布局和支撑调节电源,重点推动风电和光伏发电基地化规模化开发。积极推进老旧光伏电站、风电机组技改升级,提升存量
北极星售电网获悉,近日,山西大同市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印发大同市碳达峰实施方案的通知。文件明确,到2025年底,市传统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取得阶段性成果,绿色低碳产业体系初步形成;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积极推进,重点行业工业企业用能、用煤效率持续提升;风、光等可再生电源装机规模大幅提高,新型电力系
日前,大同市政府印发《大同市碳达峰实施方案》。《方案》提出,到2030年,全市资源型经济转型任务基本完成,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先行区建设成效显著,绿色低碳循环的经济体系和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基本形成,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取得突破,绿色低碳生活成为大众选择,绿色政策体系更加完善
节前,港口市场交投氛围冷清,上游太低价格不愿出货,下游需求冷清,询盘压价严重,成交僵持。需求端难以对市场形成有效支撑,环渤海港口动力煤价格小幅下跌。(来源:鄂尔多斯煤炭网作者:宫海玲)煤价可能在迎峰度夏等节点出现阶段性反弹,但全年供需宽松格局不会改变,煤炭价格或进一步在政策层引导
国际能源研报(2025年4月)(来源:中能传媒研究院作者:杨永明)(中能传媒能源安全新战略研究院)本期核心观点►在经历了一段相对平静的时期后,4月以来,国际石油市场因一系列贸易关税政策的发布而陷入动荡。4月初,贸易争端引发油市震荡,布伦特油价盘中一度跌破60美元/桶。随后,受美国对伊朗施压
日前,山西晋中市政府印发《晋中市碳达峰实施意见》。《意见》提出,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8%,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达到63%以上,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蓄积量稳步增长。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持续下降,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前提下二氧化碳排放量力争达到峰值。详情如下:晋
煤炭发展迎新“增长极”中煤协预计2028年前后我国煤炭消费总量进入峰值平台期4月9日,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举行煤炭行业年度新闻发布会,发布《2024煤炭行业发展年度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该《报告》系统回顾了“十四五”以来煤炭行业改革发展,并对2025年煤炭市场走势进行分析研判。面对“十五五”
当地时间4月8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总统行政令《强化电网可靠性与安全性》(以下简称“行政令”),试图以制度性变革应对美国电力系统深层次危机。然而,这份用于加固“电网安全防火墙”的政策文件,却暴露出了明显的“头痛医头”思维——为应对由数据中心扩张和制造业回流带来的电力需求激增,其所采
4月9日,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在京召开2024煤炭行业年度新闻发布会。协会会长梁嘉琨,党委委员张宏出席会议。发布会由张宏主持。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政策研究部负责同志发布《2024煤炭行业发展年度报告》。报告指出,“十四五”以来,煤炭行业认真贯彻落实能源安全新战略,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
4月9日,锡林郭勒盟行政公署办公室关于印发《锡林郭勒盟关于推进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的指导意见》的通知,通知指出,坚持传统能源与新能源多能互补、协同发展,开展“两交一直”通道输电能力提升研究,争取浑善达克沙地至京津冀、锡盟至江苏第二通道等外送通道纳规建设,争取布局实施大型风电光伏基地
北极星氢能网获悉,4月9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行政公署办公室发布《锡林郭勒盟关于推进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的指导意见》的通知。通知指出,谋划布局重力储能、压缩空气储能、氢储能等项目。依托绿电氢氨醇装备市场,进一步引进制氢电源、氢能储运加等装备制造项目,做全氢能装备制造产业链。依托绿电资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姓名: | |
性别: | |
出生日期: | |
邮箱: | |
所在地区: | |
行业类别: | |
工作经验: | |
学历: | |
公司名称: | |
任职岗位: |
我们将会第一时间为您推送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