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储能电动汽车动力电池报道正文

福建宁德:做大做强锂电新能源产业和储能产业 创建“近零碳”城市

2024-08-07 10:01来源:中国新闻网作者:叶茂关键词:锂电产业储能产业动力电池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8月6日,福建省宁德市政协人资环委召开“关于打造‘零碳岛’的建议”“关于发挥产业优势,打造中国‘近零碳’城市宁德样本的建议”重要提案协商办理座谈会。

宁德市政协副主席、民革宁德市委会主委刘国平表示,要扎实推进工作,按照“先易后难、以点带面”思路,稳步推进七大近零碳试点示范工程,进一步加强部门协作配合,打造更多具有宁德特色的零碳岛、零碳社区;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平台,倡导绿色低碳理念,展示示范建设成效,营造节能降碳浓厚社会氛围;积极建言献策,持续关注零碳岛和近零碳城市建设,深入调查研究,多献务实之策,并以实际行动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来,共同为实现零碳目标而努力。

地处福建省东北部的宁德市,近年来培育形成锂电新能源、新能源汽车、不锈钢新材料、铜材料等四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主导产业。其中,锂电新能源产业是该市首个产值超两千亿产业集群,2023年实现产值2948亿元。

围绕锂电产业发展,宁德已成为全国新能源电池产业生态完善、核心技术领先、应用场景丰富的城市,获评“中国新能源电池之都”称号,宁德动力电池产业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并上榜2024年中国百强产业集群名单第16位。

同时,在绿色工业发展上,宁德市持续提升绿色制造水平,已创建省级以上绿色制造项目26个;运用政策和资金,指导和支持企业开展节能改造,2015年至2023年累计实施170多个节能改造项目,挖掘能耗33万吨标准煤,下达补助资金约6000万元;开展工业领域和分行业碳达峰方案编制。

“可以说,在打造‘近零碳’城市上,宁德具有良好的先天优势和雄厚基础。”宁德市政协委员吕巧琴如是说。

今年宁德市两会期间,吕巧琴提交提案《发挥产业优势打造中国“近零碳”城市的宁德样本》。她建议,制定切实可行的中长期规划,发挥新能源产业的产品和研发优势,提高应用水平和范围,联动社会力量共同打造“近零碳”城市。

为推动低碳发展,宁德市于6月26日印发《建设低碳宁德 打造七大近零碳试点工程培育方案》,根据不同城市、海岛、园区、工厂、景区、社区和村庄的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启动了近零碳发展典型模式和关键路径探索。

《培育方案》明确七大领域近零碳试点主要创建任务:近零碳城市试点主要推动霞浦县和屏南县创建,近零碳园区试点主要推动东侨工业集中区创建,零碳工厂试点主要推动宁德时代和新能源科技两家企业创建,近零碳海岛试点主要由4个沿海县(市、区)择优选择有人岛创建,近零碳景区试点、社区试点、村庄试点主要由各县(市、区)择优创建。

宁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与相关县加强合作,高质量编制3个近零碳城市及园区的实施方案,推动8个近零碳海岛和10个近零碳社区(村庄)的创建工作,特别是在海岛试点建设上,集中发力,选取若干重点场景加快推进,力争尽快取得成效,形成亮点。

《培育方案》印发后,宁德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围绕“海上渔排光储”项目推广,已开展项目现场调研、方案编写讨论和渔排用电问卷调查。

宁德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强化工业产业招商,做大做强锂电新能源产业和储能产业,持续拓展“生态链”和应用场景;发挥锂电产业优势,助力打造近零碳试点示范工程;狠抓绿色体系创建,引领产业低碳化发展。

作为特邀界(港澳)的宁德市政协委员,刘勇十分关注海岛绿色高质量发展,并于今年宁德市两会期间提交提案《关于打造“零碳岛”的建议》。

“霞浦县拥有绵长的海岸线和众多的岛屿、港湾。”刘勇建议,加大扶持力度,重点支持低碳交通、低碳能源等项目;持续优化能源结构,实施清洁能源替代,为加快推进海岛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提供技术保障,推动传统能源向绿色低碳方向转型。

霞浦县官方称,经初步研判,该县以已有基础的西洋岛和浮鹰岛作为近零碳海岛试点,现已完成试点方案初稿,将继续梳理可实施的近零碳项目,加快完成方案编制;加快推进浮鹰岛抽水蓄能项目建设,探索“风光储”微电网与渔业、休闲、旅游的融合发展等,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深化宣传引导,倡导绿色零碳生活方式,共建近零碳海岛。

原标题:锚定现代化 改革再深化丨福建宁德如何创建“近零碳”城市?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锂电产业查看更多>储能产业查看更多>动力电池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