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电力新闻风电风电产业报道正文

风电热潮下的冷思考-短暂的吊装狂欢

2025-05-26 10:34来源:北极星风力发电网关键词:风电吊装吊装市场风电抢装潮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当千吨级吊车在山间盘旋,当百米高风机叶片在云端拼装,中国风电吊装领域正上演着一场前所未有的产业变局。

2025年,随着"136号文"掀起的风电抢装潮席卷而来,这个看似传统的工程机械领域,正在被推上时代的风口浪尖——一边是风机单机容量不断突破新高的挑战,一边是吊装价格如过山车般回归常规后又面临腰斩危机;一边是大吨位吊车的需求缺口,一边是中小吊装企业在安全与成本的夹缝中挣扎求生。

当风电开发商们为完成并网而疯狂加快项目进度时,吊装市场的齿轮也开始超速运转。数据显示,2025年,国内大型汽车起重机和履带起重机销量结束了长达多年的连降,首次迎来正增长,而推动这一转折的核心动力,正是风电抢装潮带来的需求。

这场由政策驱动的行业剧变,既是吊装企业的黄金机会,也是一场暗藏危机的生死大考。对此,笔者与长期深耕在风电吊装一线的专家黄聪先生进行了深度沟通。

风电吊装"狂欢"的危与机

黄聪认为目前吊装遇到很多挑战,风机大型化趋势显著(叶轮直径>260m,塔筒高度>190m),高塔筒、大叶轮对吊装设备提出更高的极限要求。重量与高度方面,单机容量提升(16MW+)导致机组部件超重,加上山地、高海拔等复杂地形,作业窗口期短,严重依赖低风速天气。由于风机升级太快,吊车更新换代加速,有百分之七十的老板处于还不上贷款的状态。

风电吊装具有危险性高、难度大、投资大、价格低的特点,可谓"操着白粉的心,赚着白菜的钱"。风电吊装费用占风电施工费用的比例极低,却是极其危险且影响工期的环节,这一行业尚未得到业主足够的重视与尊重。价格浮动过大,抢装潮时价格高企,平时价格却低到不可思议,导致投资人望而却步,抢装时吊车资源严重短缺。

基于对风电新增装机规模的判断,黄聪预测,2025年新增风电吊装量预计超过1.8万台,加上原有21万台风机3%-5%的下塔率大部件更换需求,以及"以大代小"的更新项目,总吊装量将突破2-3万台。

黄聪强调,混塔机型今年预计有5000台吊装量,其中170-185米高度的机型就有四五百台。混塔机型不仅施工周期长,更对千吨级履带吊、2400吨以上汽车吊、风电塔吊等设备形成集中需求,导致行业在2-3个月的高峰期内,大吨位吊车出现供应紧张局面。530之前吊车资源极为紧张,530后会趋于平缓,到10月份之后又会再次紧张。目前适合干混塔的800、900吨汽车吊,650、700吨履带吊,干160米以上的风电塔吊、2400吨以上汽车吊在高峰期会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

对此,530之前多位业内人士向笔者表示,"现在不是有钱就能租到吊车,而是要看谁能提前6个月锁定吊车资源。"

吊装价格方面,与风电历史上的前几次抢装潮不同,吊装价格也迎来了久违的回归。黄聪认为,2025年吊车设备价格有上涨趋势,但2026年下半年就可能出现下跌,跌幅甚至可能达到1/3。2020年抢装潮后,21年到24年的低迷期,百分之七十到八十的风电老板陷进了还贷的泥潭里一直没出来。2025年后预计也会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是今年新增了很多吊车,比如1300吨(一万八)一百多台,风电塔吊几十台,3000/4000吨汽车吊20到30台,另一方面是2026年吊装量变少。

当6-10MW陆上风机成为主流,叶轮直径突破150米,传统吊装设备早已力不从心。黄聪感慨道,5年前3MW风机用650吨履带吊或1600吨汽车吊就能搞定,现在8MW及以上160米高风机必须配备1000吨履带吊或者2400吨以上汽车吊。

这场看似热闹的吊装"狂欢"背后隐藏着一个巨大的筛子,筛掉的不仅是落后的产能和技术,那些缺乏核心竞争力的企业也会被一一淘汰。

笔者了解到,在这短短几个月时间,具备千吨级吊车设备和专业团队的头部吊装企业,订单量同比增长超过300%,而部分中小吊装企业却因设备短缺、成本高企陷入生存危机。更严峻的是,当风电抢装潮退去,吊装成本必然受到压缩,那些盲目扩张的企业将面临"设备闲置+债务缠身"的双重困境。

不一样的风电抢装潮

把时间拉回2020年,上一轮抢装潮留下的伤痕仍历历在目——风机倒塌事故频发、设备故障率高企、吊装、运输事故屡见不鲜。当历史再次重演,这次短暂的抢装潮会有何不同?

首先是吊车型号的巨大跨越。五年前,3-5MW风机还是市场主流,吊装作业依赖常规型号吊车,如今,6-10MW机组成为主流标配,25MW海上样机已成功安装,风机高度从120米跃升至180米乃至190米及以上。这种变化直接催生了吊装设备的"军备竞赛",千吨级履带吊、超2400吨汽车吊成为抢手货,4000吨位的吊车也已下线。


更关键的是智能化技术的普及。通过自动化控制系统和高精度传感器,吊装误差可以控制在毫米级,这在五年前简直不可想象。某吊车司机感叹:"现在开吊车就像开战斗机,屏幕上全是数据,没点文化根本玩不转。"

其次是对吊装施工质量的认知提升。在上一轮抢装潮中,"重速度轻质量"的教训太过深刻,不少风机运行不到两年就出现零部件故障,甚至发生倒塌事故,如今,开发商对质量的重视程度达到了历史顶峰——不仅要求吊装方案经过第三方认证,还引入了全过程质量追溯系统

黄聪表示,"现在业主在验收时,连螺栓的预紧力都要逐颗检测,以前那种'差不多就行'的时代彻底过去了。"

再者是吊装门槛的提高。几年前,只要有资金、能搞到吊车,就能在风电吊装市场分一杯羹。现在开发商对技术实力、资金实力和管理水平的要求呈几何级增长,某央企新能源负责人透露:"现在招标不仅要看吊车吨位,还要看企业的数字化管理系统、应急预案体系,甚至碳足迹核算能力,没点真本事根本进不了大门。"

这种高门槛直接导致行业参与者结构变化,数据显示,5年前市场上有近万家吊装企业,如今活跃玩家已缩减至3000家左右,且头部10%企业占据了70%以上市场份额。

最后是生态施工正成为新竞争点。与上一轮抢装潮大肆开山修路、破坏生态不同,如今"绿色吊装"成为行业共识。项目业主和政府明确要求减少山地破坏,避免过度修路和平台建设,这就要求设计院和总包单位提前确定吊车类型,按实际需求规划施工路径。

退潮之后,何去何从?

当抢装潮的喧嚣逐渐平息,风电产业将迎来更深刻的变革,吊装领域需主动拥抱变革、顺应时代发展之大势。黄聪预测,以后业主会更倾向选择那些有自己可靠起重设备、司机、项目经理,有自己吊车或者能协调吊车资源的实力企业,行业口碑良好的吊装公司。

风机大型化发展是不可逆的,抢装潮中6-10MW陆上风机的广泛应用,将是大型化的开端,在"双碳"目标和大基地政策推动下,2025年国内陆上风机单机容量已经突破至15MW及以上,海上更是突破26MW,朝30MW迈进。

这种趋势将直接导致大吨位吊车需求先增后稳,随着需求的稳定,部分吊车可能面临闲置,面对抢装过后的闲置问题,黄聪建议,企业应采取"租赁+自有"相结合的模式,避免重资产投入带来的风险。

此外,伴随着风电存量规模的高速增长,风电运维技改的吊装需求也爆发式扩大,与新建吊装不同,运维吊装更注重灵活性和安全性,需要专业化的团队和设备。憧憬吊装已提前布局,将业务延伸至风机检修、部件更换、退役拆装、以大代小等细分领域。

抢装潮后,吊装价格下跌是大势所趋,历史经验表明,潮水退去,吊车租赁价格可能会暴跌,这种压力下,企业必须通过效率提升来降本增效——数字化管理系统的应用、设备利用率的优化、施工工艺的创新等成为生存之本。

黄聪表示,绿色化和智能化将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在"双碳"目标下,吊装企业的碳足迹管理、新能源设备应用等将成为招标的重要指标,无人吊装、远程运维等技术将彻底改变行业作业模式,憧憬吊装提出的"十大坚持"中,将"绿色环保施工"和"专业服务"列为重点,正是顺应了这一趋势。可以预见,未来的吊装市场,不再是简单的设备比拼,而是绿色化、智能化综合解决方案的较量。

在变革中寻找确定性

风电吊装行业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范式转换——从政策驱动到市场驱动,从规模扩张到质量提升,从设备依赖到技术引领。这场短暂的抢装潮如同一场大考,既考验企业的应变能力,更检验行业的发展韧性。

当千吨级吊车的轰鸣声渐渐平息,当风机叶片在云端完成最后一次拼装,风电吊装行业的下一个十年,将属于那些在变革中坚守安全底线、拥抱技术创新、洞察市场先机的企业。正如黄聪所言,"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好的时候想到坏,坏的时候想到好,唯有看清趋势、脚踏实地,才能在这场产业变革中站稳脚跟,驶向更远的未来。"

来源:北极星风力发电网

作者:周小彦

原标题:风电热潮下的冷思考——短暂的吊装"狂欢"
( 来源: 北极星风力发电网 )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风电吊装查看更多>吊装市场查看更多>风电抢装潮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