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火电火电动态政策正文

安徽滁州市十三五规划:全面实施燃煤企业脱硫脱硝工程 建成大唐滁州火电厂一期启动二期项目(全文)

2016-12-02 10:29来源:北极星电力网关键词:电力十三五规划燃煤发电滁州市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第二节  发展循环经济

全面推进循环工业、循环农业、循环服务业建设,构建区域循环经济体系,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构筑纵向延伸、横向耦合、链接循环的产业体系。推动实施园区循环化改造,探索构建循环型工业体系。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构建农林牧渔多业共生的循环型农业生产方式。构建循环型服务业体系,推进服务主体绿色化、服务过程清洁化。完善再生资源回收网络,鼓励构建废弃物逆向物流交易平台,发展再制造,推动动脉产业与静脉产业协同发展。加快推进凤阳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县,建设定远盐化工业园、来安金禾化工等循环经济园区,推动凤阳报废汽车循环经济产业园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凤阳国家级汽车零部件再制造示范基地建设。到2020年,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8%,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

第三节  加强资源节约

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实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水资源和矿产资源管理制度,提高资源节约利用水平。开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情况评估,落实领导干部任期耕地保护责任离任审计,加大土地整理复垦力度,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严格土地利用规划管控和建设用地总量控制,科学确定城镇村、开发区建设用地规模和开发边界。健全建设用地使用标准体系,建立存量建设用地盘活与新增建设用地指标挂钩机制。统筹生态、生产、生活用水,建立区域用水总量管理制度,实行取水总量控制和用水定额管理。发展中水回用和雨水利用,加快化工、纺织等高耗水企业节水技术改造,推广使用节水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推进农田节水灌溉设施建设,鼓励在城镇实行分质供水。

第十四章  全面提升环境质量

第一节  全面推进污染防治

推进大气污染防治。严格实行环境空气质量和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双考核”制度,开展工业源、面源、移动源“三源”综合治理,强化大气污染区域联防联控联治,切实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到2020年,重污染天数较大幅度减少。

推进水污染防治。统筹推进地表水与地下水污染防治。优先保护饮用水水源地、生态良好湖泊水体,建立从水源到水龙头全过程饮用水安全监管机制。加强污水治理,实现新老城区污水管网全覆盖,工业园区和工业集中区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全市三分之二以上乡镇所在地建成污水处理厂,完成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到2020年, 滁州市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控制在10%以内,市县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水体标准。

推进土壤污染防治。优先保护耕地土壤环境,划定土壤环境保护优先区域,实行严格的土壤环境保护制度。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试点,建立土壤环境质量监测体系,强化工业污染场地治理。严格环境准入和执法,严控新增土壤污染。到2020年,耕地土壤环境质量达标率不低于82%。

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加大种养业特别是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力度,支持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小区)开展标准化改造和建设,支持养殖场与种植场联手对畜禽粪便进行堆肥或发展大型沼气项目。科学施用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引导农民使用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有机肥,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到2020年,全市规模畜禽养殖场(小区)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75%,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覆盖率达到90%以上,绿色防控技术覆盖率达到30%,主要农作物肥料利用率、农药利用率均达到40%以上。

第二节  提高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通过节约能源和提高能效,优化能源结构,增加森林碳汇,有效控制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温室气体排放。建立健全温室气体排放基础统计制度和数据报告制度。保障水、电、通信等城市生命线系统在极端气候条件下平稳安全运行,建设气候变化风险及极端气候事件预测预警系统。建立低碳绿色产品认证制度,推广低碳技术运用,围绕清洁能源应用、节能降耗、节水节材、资源再利用、废弃物资源化等重点领域,推进实施低碳技术产业化示范项目,创建一批低碳城市(镇)、低碳园区、低碳企业、低碳社区。积极发展碳资产、碳基金等新兴业务,探索开展碳排放权交易。

第十五章  构建生态安全体系

第一节  优化生态空间布局

依托水系、丘陵山体和湿地,建设道路林网、河流林网、农田林网等绿色廊道,构筑“两带四区八核”的生态空间格局,形成市域生态网络屏障。“两带”:在市域中部建设由凤凰山一磨盘山一白米山一嘉山一长山构成的江淮分水岭生态轴,在西北部建设由大银山一白云山一大金山一韭山构成全市主要绿色生态轴带。“四区”:包括东部沿高邮湖湿地区、南部沿滁河湿地区、西部沿窑河湿地区、北部沿淮湿地区(包括淮河、花园湖、女山湖等)。“八核”:包括琅琊山、皇甫山、韭山和神山国家森林公园、女山湖、红草湖、池杉湖和明湖自然保护区等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用地的核心区。加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湿地公园保护,推进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源保护区、水源涵养区、湿地等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严守“生态红线”。

第二节  保护和修复自然生态系统

加强森林保护培育。严守林业生态红线,完善减灾控灾和监测预警体系,实施林业提质增效行动和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等一批重点工程。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和森林经营,稳定和扩大退耕还林范围,完善国有和集体林场经营机制,积极争创森林城市、城镇、村庄。到2020年,全市新增造林93.31万亩,森林覆盖率新增4.6个百分点,达到36.2%;创建省级森林城市5个,省级森林城镇76个、省级森林村庄738个、省级森林长廊400公里;新增城镇园林绿化面积1724万平方米,改造提升1183万平方米,城镇绿化覆盖率达40%以上,人均绿地达15平方米以上。

加强矿山生态修复。加强绿色矿业和绿色矿山建设,开展矿山地质环境恢复和综合治理,推进尾矿安全、环保存放,妥善处理处置矿渣等大宗固体废物。实施铜矿尾砂坝下游、琅琊山山体、明光玄武岩、凤阳石灰岩和石英砂开采宕口等生态修复工程,完成矿山整治目标任务。

加强河湖生态保护恢复。开展重点河湖及生态环境脆弱地区水生态修复与保护。落实湿地生态效益补偿和退耕还湿,新建一批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湿地风景名胜区等。加强琅琊山、皇甫山、女山湖等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建立湖泊生态水量保障机制。到2020年,全市湿地保有量达到138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50平方公里。

加强气候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开展全市和重点区域气候资源普查,合理开发和利用气候资源。开展气候资源承载力评估,编写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专项规划。制定滁州市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条例。

维护生物多样性。加大水生生物养护力度,加强高塘湖、高邮湖、女山湖等重要渔业水域增殖放养。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实施野生动植物、古树名木及自然生境保护工程。推进农作物种质资源、观赏植物资源和药用物种资源保护利用。加强对外来入侵物种的防范和控制。到2020年,自然保护区占全市国土面积比例达到1.7%以上。

第十六章  塑造生态文明风尚

第一节  积极创建试点示范

扎实开展国家和省级生态市(县)、乡镇、村等各类生态示范创建,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加快推进滁州省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积极创建国家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大力推进琅琊区省级低碳示范区建设,全椒、南谯全国、全省水生态文明试点县建设。到2020年,确保滁州建成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省级生态市,全市4个以上县(市、区)、60%乡镇和村分别创建成国家和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点。

第二节  推广绿色生活方式

全力推进节俭养德全民节约行动,推动全民在衣、食、住、行、游等方面加快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式转变。加强政策引导,鼓励消费者购买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高能效家电、节水型器具等节能环保低碳产品,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限制过度包装。大力推广绿色低碳出行,加快推进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建设,倡导绿色生活和休闲模式,严格限制发展高耗能、高耗水服务业。在餐饮企业、单位食堂、家庭全方位开展反食品浪费行动。推行绿色生态殡葬。

第十七章  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第一节  源头保护制度

建立健全自然资源资产数据采集、自然生态空间统一确权登记、产权管理、用途管制等制度。建立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建设覆盖全市的水资源管理监控系统和监管体系,调整和完善耕地保护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完善矿产资源规划制度。在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等区域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探索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

第二节  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

设立生态补偿专项资金,主要用于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补偿。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稳步提高公益林补偿标准,建立地方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积极探索市场化生态补偿机制,扩大生态补偿范围。深化水价改革。推进天然气价格改革。加快矿业权市场建设,完善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建立健全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长效机制。探索建设排污权、碳排放权、节能量、水权交易制度。

第三节  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制度

完善以预防为主的环境管理制度,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推进风险源全过程管理,建立环境事故处置和损害赔偿恢复机制。加强地方环境保护法规建设,建立系统的环境质量、污染排放等地方环境保护标准,完善严格监管所有污染物排放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建立排污许可管理制度。完善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健全举报、听证、舆论和公众监督等制度。建立环境信用评价制度。健全环境风险防控和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建立健全大气、水等污染区域联防联治新机制。

第四节  政绩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

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严格执行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实施办法,建立领导干部任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制度,适时修订市政府目标管理绩效考核办法,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指标纳入考核体系,强化指标约束。探索建立自然资源监测和统计体系,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和环境责任离任审计,建立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制订和实施主体功能区绩效评价体系,对不同区域提出有差异的绩效评价指标和要求,实施分类评价。

专栏22  “十三五”生态环保重大项目

建成投运滁州市报废汽车循环经济产业园、污水厂配套管网工程、滁州市第二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滁州市第三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滁州市第四污水处理厂、滁州市污泥处理处置工程、滁州市餐厨垃圾处理工程、天长市污水管网新建工程、来安县半塔镇污水处理厂、来安县水口镇污水处理厂、全椒县污水处理厂、定远县污水处理厂扩建工程、定远县垃圾收运系统工程二期、定远县美好乡村示范点污水垃圾处理、定远盐化工业园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炉桥镇生活污水处理厂、明光城东污水处理厂等项目。推进万通达凤阳年产90万吨高效合成焦粉燃料及10万吨生物质颗粒能源循环经济园、年产10万吨再生利用废润滑油、建(构)筑废物综合利用、秸杆生产生物质燃料及禽畜粪便生产有机肥、尾泥尾砂综合利用、年处理农作物秸秆80万吨资源综合利用、定远康拜高强度环保秸秆板、爱能洁秸秆生物质燃料、权达新能源秸秆成型及副产品综合利用等项目建成投产。建成明光市独立矿区整治、天长市水环境处理工程、定远中盐东兴和三和石膏矿独立矿区整治、凤阳县湿地公园、智慧农业综合开发、高邮湖湿地保护等项目。

第五篇   推动开放发展,拓展区域发展新空间

牢牢把握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皖江示范区、南京江北新区等多重国家战略机遇,充分利用南京都市圈、合肥经济圈叠加优势,坚持全域开放,以扩大承接产业转移为核心,以深度融入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发展为重点,推动对外开放与对内合作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不断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让黄金区位产生黄金效益。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电力十三五规划查看更多>燃煤发电查看更多>滁州市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