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火电火电动态政策正文

安徽滁州市十三五规划:全面实施燃煤企业脱硫脱硝工程 建成大唐滁州火电厂一期启动二期项目(全文)

2016-12-02 10:29来源:北极星电力网关键词:电力十三五规划燃煤发电滁州市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第四节  加快“走出去”步伐

落实国家“一路一带”和中俄两江地区合作发展等开放战略部署,积极引导企业“走出去”。鼓励企业积极参与重大项目国际合作和工程承包,带动我市装备、材料、产品、服务“走出去”。发挥凤阳德力哈萨克斯坦基地、明光浩淼加拿大研发中心等项目的示范带动作用,支持我市家电、汽车、装备制造、食品等优势产业对外开展国际产能合作,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和园区建设海外资源基地、生产基地、营销网络、研发机构和经贸合作区。力争到2020年,全市“走出去”企业超20家,5年累计对外投资达到5000万美元以上。

第六篇   推动共享发展,实现人民福祉新提升

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增强政府责任,保障基本民生,注重机会公平,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统筹推进各项社会事业,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市人民,使人民群众更切身感受到全面小康、环滁皆美的幸福生活。

第二十二章   增加公共服务供给

第一节  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持续办好为民实事,不断加大民生投入,建立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市本级建成图书馆,各县(市、区)文化场馆全部达标,县级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建设全部完成,所有乡镇建成文化综合服务中心。加快推进市、县两级体育场馆和全民健身中心建设。推进规划馆、档案史志馆、博物馆等公共设施建设和提升,展示发展成就,积淀历史文化,提振人民精神。

第二节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加强对零就业家庭、残疾人、孤寡老人等困难群体的帮扶。完善公共服务机制,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能由政府购买服务提供的,政府不再直接承办;能由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提供的,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增强政府职责,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

第二十三章  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

第一节  推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全面普及十五年基础教育,建立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加快城乡义务教育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推动义务教育资源向接纳农业转移人口较多的城镇和人口集聚的农村社区倾斜,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市师生比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加快发展学前教育,鼓励普惠性幼儿园发展。扩大优质高中教育资源,提升高中教育,落实中等职业教育、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政策。加强教师队伍特别是乡村教师队伍和特教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推进城乡教师交流,积极推进“无校籍”管理和“县管校用”模式。到2020年,全市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2%以上,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8%,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98%。

第二节  提升高等教育发展水平

促进滁州高教科创城建设,支持在滁高校、科研院所加快发展,积极开展校地、校企合作,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推进在滁高校与省内外著名高校合作办学,加快建立一支具有较强科研和教学能力的师资队伍,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培养一批学科带头人,创建一批重点实验室、精品课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产学研成果转化基地。加大政策倾斜力度,支持安徽科技学院、滁州学院建设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到2020年,全市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1%。

第三节  健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以就业为导向,建设与滁州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协调发展,具有滁州特色、全省一流的现代大职教体系。改革职业教育培养模式,完善产学合作机制,推进产教融合、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和人才培养机制。支持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滁州城市职业学院建设地方特色型大学,加快推进滁州职教基地建设,建设全国重要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教育基地。重视和加强残疾人职业技能教育。到2020年,全市中、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达到10万人以上,开展各类职业培训36万人次以上。

第四节  建立终身教育体系

积极开展在职培训、再就业培训、岗前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等各类成人教育,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鼓励社会资本投资高等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远程教育。办好特殊教育,支持发展民族教育。支持滁州老年大学建设。积极发展社区教育、继续教育,建设市民终身教育平台,推进终身教育开放互动发展。倡导全民阅读,建设学习型城市。

第五节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的教育投入体制。加强教育合作,建立区域间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机制,深化与南京优质教育资源合作,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推动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认真落实国家加大财政教育投入政策,着力化解各级各类学校的债务,不断完善资助方式,实现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健全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教育的保障机制。

第二十四章   促进就业创业

把促进就业放在优先位置,最大限度创造就业机会,积极推动创业带动就业,促进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

第一节  促进创业带动就业

全面落实税收、融资、项目推介等促进就业、扶持创业政策,鼓励发展中小微企业、民营经济,支持高校毕业生、城镇失业人员、农村转移劳动力等人群创业。实施创业培训品牌工程,支持创办你的企业培训、创业模拟实训和创业苗圃等各类创业孵化器建设,建设一批具有示范意义的市级大学生创业园和创业示范孵化基地,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力争2020年建成1家国家级创业示范基地和多家省级创业示范基地,私营企业总数突破5万户,个体工商户总量突破17万户。

第二节  加强就业服务和管理

维护劳动者平等就业权利,促进人力资源自由流动。大力开发社区服务、公共服务、养老服务、家政服务、助残服务等公益性岗位,加强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支持,多渠道增加就业。健全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开展贫困家庭子女、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农民工、失业人员和转岗职工、退役军人、残疾人等人群免费接受职业培训行动。加强劳动执法,完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依法保护劳动者权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强化就业创业服务管理,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加强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建立统一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网络。完善就业援助政策,健全就业失业统计指标体系,实行就业失业登记实名制,到2020年实现一人一证。提高技术工人待遇,在全社会倡导“工匠”精神。到2020年,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城镇新增就业年均不低于4万人。

第二十五章  提高城乡居民收入

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第一节  拓宽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渠道

大力提高经营性收入。鼓励民间投资和创业致富,增加经营性收入。加快发展民营经济,推动全民创业。鼓励和引导劳务合作社加快发展、规范发展。

多渠道增加财产性收入。加大公民财产权利保护力度,拓宽租金、股息、红利等增收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引导居民参股创办企业或出资入股、联合投资建设一批经营风险小、预期回报好的经营项目,提高股权红利收入。

不断增加转移性收入。健全公共财政体系,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落实转移支付制度,提高居民转移性收入。对国有资本经营收益上缴财政比例提高部分,更多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

稳步提高农民收入。落实种粮、农资综合、良种、农机购置补贴等惠农政策,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帮扶机制,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拓宽居民财产保值增值方式,加大土地制度改革,让农民在土地出让中获得收入。

第二节  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建立科学的工资水平决定、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完善最低工资增长机制,落实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正常调整机制。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明显增加低收入劳动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

第二十六章  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实现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加快建成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基本保障全覆盖、补充保障协调发展的社会保障体系,织牢社会稳定“安全网”。

第一节  落实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做好城乡居民和城镇职工两类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更好地保障广大城乡参保人员的权益。落实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职业年金制度。鼓励发展企业年金。探索发展商业养老保险,促进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的发展。落实建立养老保险基金收支预警机制,实行定期精算分析,加强风险管理,及时应对养老保险基金可能出现的风险,实现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力争到2020年,全面建成公平、统一、规范的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体系。

第二节  建立城乡统一的医疗保险制度

完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并轨。加快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与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衔接并轨。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落实生育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合并实施政策。优化医保支付方式,完善医保定点准入和退出机制。2020年前,全面建成公平、统一、规范的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

第三节  保障困难群众生活

深入推进公共租赁住房建设模式转变,积极推动住房保障惠及所有中低收入家庭。加快棚户区改造货币化安置步伐。统筹救助体系,强化政策衔接,推进医疗、教育、住房、就业救助制度整合,创新网格化管理服务机制,确保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继续提高城乡低保标准、五保人员供养标准、重点优抚对象抚恤标准,完善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补贴联动机制,兜住特殊困难群众的生活底线。全面落实儿童福利政策,完善孤儿院建设。完善贫困残疾人生活补贴制度,建立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将重度残疾人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建立残疾人托养服务体系。加强优抚安置工作,促进慈善事业发展,鼓励民间慈善团体发展。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电力十三五规划查看更多>燃煤发电查看更多>滁州市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