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风电风电产业报道正文

十年经典回顾 | 风机折翼

2018-09-27 08:45来源:能源杂志作者:张娜关键词:风电安全风电机组风电产业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金风提出正在研制6兆瓦,海装和湘电是5兆瓦,其他几家,比如联合动力等纷纷提出将有3兆瓦以上的新机型面世。”周宏宇说。

    加速度发展,带来的第一个问题必然是价格战。据悉,1.5兆瓦风机的单价已经从2008年高点的6500元/千瓦下降到了现在4600元至4800元的水平,已有企业出现亏损。

    “最近的一次招标,金风投的4300多元,华锐还要少,4200多元。”某外企驻华代表说,“金风还好一些,因为它本身还经营风场,其他几家国内企业则很难盈利,甚至因为发展太快,款项无法收回,经营链条已经受到影响。”

    “其实,利润压得这么低,就必须靠降低零部件采购价,以及批量生产实现薄利多销,这也必然更促进了产量的激增。而这正是一个恶性循环,价格越来越低,产量越来越高,质量问题就无暇顾及了。”上述外企驻华代表说。

    要技术还是要利润?

    技术和利润看起来并不是一对反义词,也没有矛盾。但在风机行业,却被戏剧性地联系在了一起。

    “在日进斗金的风电行业,没有人能踏下心来做研发。原本,第一批风机设备商是要搞自己的技术,但是,现在这种潮流下,等你把技术开发好,别人早就依靠买来的图纸赚得盆满钵满了,因此,还在拼命做研发的人反倒会被淘汰。”倪维斗说。

    “谁不想走国产化的道路?谁不想自主研发?如果金风不想,武钢(金风科技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就不会到处去谈技术转移,去收购国外研究所了;如果华锐不想,韩俊良(华锐风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就不用天天喊上市了;如果东汽不想,就不会拼命集中力量研发了。而且买来的图纸,都是二三流企业和研究院的,维斯塔斯和GE这种一流企业是不可能把新研制的技术卖给竞争对手的。”某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说。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一家国内大型风机制造商在监控系统无法研制的情况下,虽被迫选择了买图纸,但只买了一半,剩下一半自主研发。

    监控系统犹如人的心脏,所有风机的运行状态都要同步显示,几千公里外的北京可以看到新疆达坂城的每一台风机是转还是停。这家企业研制了一段时间,却始终不太成功,便投付运行了。结果可想而知,业主方怨声不断。一直调试到现在,这套系统还没完全解决,公司的订单量也开始下降。

    其实,虽说国内有80家风机制造企业,但仔细分类,无非就两大类,一类是做科研起家,一类是做装备出身。

    金风属于第一类,其前身是新疆新风科工贸有限责任公司,核心业务为风力发电机组研发、制造及销售,也提供全面的风电服务及开发可供向风电场运营商及投资者出售的风电场,后又收购了与其长期合作的国外研究所。

    华锐风电的前身是大连重工,制造重工机械是它的优势,所以,业内戏称“再大的风机对它来说都不算大”。与华锐类似,“东汽和湘电都是产业链条通吃,自己能做多少就做多少,本身就是做制造业起家,尤其是东汽,在要求技术精湛的核电领域占有很大的比重。”周宏宇说。

原标题:十年经典回顾 | 风机折翼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风电安全查看更多>风电机组查看更多>风电产业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