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电力新闻水电水力发电访谈正文

张国宝:能源发展缺口还得靠核电,水电应有序发展

2011-11-01 09:54来源:北极星电力网关键词:小水电核电站电荒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浙江也竞过。在1998年,我还带人考察过,那是在亚洲金融危机经济最疲软的时候,浙江的电也有一点富余,在全国率先搞的竞价上网,后来电力紧张以后浙江率先取消了竞价上网。现在浙江已经多少年不竞价了。

后来,电监会第一任副主席宋密在东北也抓竞价上网试点,结果电力公司和地方政府有意见,也只好停了下来。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这种竞价不是正规的竞价,竞价要有一个前提,即电力相对富余。而我国的电力本身处于一种紧缺状态,供不应求怎么竞价?像今年这么大电荒,怎么竞价?

去年国家电网收购许继电气您为什么没有签字?

张国宝:我曾给国家电网公司说过我的理由。为什么非要把许继电气和平高电气收购?你收了以后就算一碗水端平,别的企业也认为你没端平,会认为改革走回头路。后来是国网公司找国资委批的。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电力管理的多龙治水。

目前,我们的管理体制还存在问题。比如这类收购,国家能源局不批,而国资委批了。国资委批应不应找能源局商量?

我是赞成上特高压的,我认为这是一种技术进步,可以解决能源分布不均衡格局下对能源的需求。

对于发展特高压电网,外界有很多争论。您怎么看待这些争论?

张国宝:我赞成发展特高压。我认为这是一种技术进步,它可以更好地满足中国能源分布不均衡格局下人们对能源的需求。

为什么要发展?2010年,我国发电装机容量已达9.62亿千瓦,是1978年的16.84倍,装机容量从世界第21位跃居到世界第2位;全社会的用电量到了4.19万亿千瓦时,比1978年增长16.78倍;220千伏以上输电线路长度达到44.3万公里,增长了19.1倍,变电容量20.8亿千伏安,增长了81.6倍。电力工业无论从量上还是质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什么叫量变到质变?这么大的变化,你的技术不变,电的数量可以无限增加,能这样吗?电都增加这么多了,电力系统难道不要变吗?

随着电网规模的迅速扩大和电压等级的不断升高,电网稳定破坏事故却日益减少。上个世纪70年代电网稳定破坏事故年均9次,1981-1987年减少到年均6.7次,1987-1997年降到年均2次,1997年以来主网没有发生过稳定破坏事故,而同期北美、欧洲、日本和巴西都发生过大面积停电事故,中国的电网技术已经跻身国际先进水平。

据我了解,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当中有400多人提过发展特高压的提案。

外界对特高压输电线路,特别是有无必要把华北、华中和华东区域电网用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连成“三华”(即华北、华中、华东)同步电网持有异议,主要有两条意见:一是建设特高压同步电网,特别是“三华”同步电网,担心同步电网规模太大,系统发生严重故障引发跨网、存在造成大面积停电的安全隐患;二是既然特高压电网交流输电存在争议,能否跨区域输电只发展特高压直流输电,但这些议论多局限于感性看法上,在科学计算方面的论证不足。

对上述异议,国家能源专家咨询委员会到电力科学研究院进行了科学论证。电力科学研究院构建了三种方案,一种是500千伏方案,即维持现有的500千伏电压网架,各大区域间以直流输电线路相连。第二种是“三华”特高压异步方案,即华北、华中以1000千伏交流相连,形成同步电网;华东电网与华中电网以直流相连,为异步区域电网。第三种是,“三华”特高压同步方案,即用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将华北、华中和华东三个区域电网连结成“三华”同步电网。

通过计算机模拟计算,和前两种方案相比,第三种方案减少了直流馈入,交直流协调发展,承受严重事故能力强。这一计算机模拟计算还得了科技进步一等奖。没有人能找出这种计算机模拟计算并不科学。不赞同搞“三华”电网的没有拿出计算依据,只是凭自己的感觉认为不安全。

随着我国电力装机容量越来越大,而我国资源禀赋又必然要进行跨区输电,“三华”特高压电网不是优和劣的选择问题,而是电网发展的必然选择,否则不能满足电网的稳定要求。

关于发展特高压,在科技中长期规划、“十二五”规划、国务院颁布的发展重大装备的文件都有明确的表述。如果说专家的意见,搞电力系统的两院院士,如中科院的严陆光、清华大学的卢强、电科院的周孝信院士都赞成,没有电力系统的院士不赞成。

除了安全性问题,人们也质疑特高压电网的经济性问题,认为远距离输电的成本可能比输煤的成本还高。

张国宝:输电和输煤都是能源远距离输送的方式,要因地制宜、相辅相成,互为补充,不存在相互排斥的问题。电力部的老领导史大桢部长说,远输煤、近输电是电力部上世纪60年代提出来的,当时各大区电网都未相联,煤很廉价,运输也不像现在这么紧张,运价也很低,而输电线路当时只有220千伏,不适于长距离输电。但现在煤价、运价都有了很大提高,输电技术也有了很大进步,500千伏交直流甚至±800千伏直流、1000千伏交流已开始使用,远距离送电成为可能,经济性也在提高,所以远输煤、近输电的看法不是一成不变的。

东中部地区缺煤、缺电现象会长期存在,跨区域输电必须提上议程,目前华东地区每吨煤价格已经超过1000元,通过全过程的输煤输电经济性比较,西部地区煤炭就地发电,特高压输送到东中部消费端,电价可以低于当地的平均上网电价。

同时,发展特高压输电技术,跨区域调剂,可以在更大电网内消纳那些稳定性差的清洁能源,如水电、风电和太阳能等清洁能源。

如果建设特高压电网,在技术方面,我国能够自主吗?已经建成的项目效果如何?

张国宝:技术已经研发出来。我国不靠别人的技术而真正自主研发出来的只有少数几个,特高压算一个。前苏联是发展过一个1140千伏的项目,但由于政治解体、经济下滑的原因废止了。当时他们的技术现在看起来非常老化,开关都是用机械式的开关,现在开关都是六氟化硫开关。我们的特高压技术已经被国际电力联盟吸纳为国际标准,巴西甚至俄罗斯、美国已开始与我国洽商建设特高压输电线路。

目前世界上只有中国建设了±800千伏直流线路。一条是云广直流(西起云南楚州市,东至广东广州市),一条是向上直流(西起四川向家坝,东至上海奉贤),都运行得很好。在世博会之前,我带巴西能源部部长去看过向上直流项目,他原来根本不相信中国有这个技术,参观后他改变了观点。过去巴西想用±600千伏,他回去以后,巴西也准备要建从美山水电站到里约热内卢的±800千伏直流。

特高压交流项目也有两条,一条是晋东南到荆门1000千伏交流特高压试验示范工程,另一条是发改委刚刚批准的,皖电东送1000千伏淮南到上海特高压交流输电示范工程项目。

第一条线路目前的运送能力是240万千瓦。所以反对特高压的就抓住这一点质问:1000千伏交流应该送500万千瓦,怎么就送了240万千瓦?

实际上发改委批文批的只是第一期工程,文件中明确是输送250万千瓦左右,主要是为了考验设备有没有问题,只上了一半的变压器,一期没有问题以后才上了第二期变压器,今年11月份就可以建成,具备送500万千瓦的能力。

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是难题

试图分解到各个省,会面临一个问题,如果地方突破了怎么办?

目前,广受争议的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是怎么提出来的?

张国宝:去年在制定《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时,我是起草小组成员,在讨论过程中我提出,要不要有个指标,到“十二五”末我们能源生产多少,消费多少?

但是并未讨论出结果,为什么得不出结论?道理非常简单。到“十一五”末我国的一次能源消费总量已达到32.5亿吨,在“十一五”期间增加了8亿吨。如果“十二五”同比增长,就达到40亿吨。但是现在我们的煤炭产量已经占了全世界46%,再加8亿吨,那么全世界一半的煤都在中国。这样,中国减排的压力就更大了。

这样就提出了一个能源消费“门槛”的动议。但是,实际的经济发展和人对能源消耗的需求,仅靠一个指标也是难于控制的。所以在“十二五”规划中难于确定一个能源消费总量。

后来,又发生很多事情,比如福岛核电站危机,中东、北非乱局,南方电荒,能源问题进一步凸显出来。“能源总量控制指标”的说法又被提出。但具体是38亿还是40亿,还待进一步讨论。

设置总量目标,能达到政策预期吗?

张国宝:不管目标最后定在多少,但如何控制住是难题。如果控制不住,只不过出了一个数字而已,这种数字是导向型的,还是约束性的?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