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农电人物正文

“四代同堂”讲述萧山九十五年“光明”见证

2011-12-30 15:22来源:萧山供电局作者:富岑滢关键词:萧山供电局萧山电力中国电力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12月22日下午,浙江萧山大剧院里掌声经久不息。这些掌声,为的是台上一幕难得而感人的“四代同堂”场景。台上,四位分别亲历解放初期萧山电力“萌芽期”、60年代至80年代“初创期”、引领改革开放后萧山电力“发展期”和领导着萧电人走进新世纪“跨越期”的局长齐聚一堂,共忆萧山电力“从无到有再到强”的峥嵘岁月,一起展望下个时代新的蓝图。在一张张珍贵的老照片的回放中,历史的长卷被缓缓打开。

十年黑暗,重见光明

1949年,一位年轻的战士离开了浙东四明山革命根据地,从当时的浙南游击队金萧支队退役回乡。这位战士名叫沈新,在县人民政府任职两年后于1951年调任来到萧山电厂担任公方代表,参与了该电厂的成长和扩建。时空“穿越”60年后,他站在舞台上,娓娓道来当年的故事。

萧山电厂建成于1949年10月,由当时的萧山县人民政府和县工商联合会出资共建,装机容量25千瓦,是新中国成立后萧山第一个电厂。而在此之前,由于日军飞机轰炸,萧山境内发电设施被破坏殆尽,曾经点亮萧山第一盏灯的乾元电厂等数个民营电厂悉数停业。这一停,便让萧山全县在黑暗中等待了足足10年。解放后,萧山城厢镇恢复了用电,但全县用电量仅为2.41万千瓦时,相当于每人全年综合用电0.04千瓦时。

“初到萧山电厂时,我的身份是公方代表。那时候为了扩大供电范围,增加发电容量,电厂决定新装一台35千瓦发电机组。没有装卸设备的我们就发挥劳动人民的智慧,用木棍做滚轮,把3、4吨重的机器运回厂里。我的手就是在抽换木棍时被压伤的。”举起没有指甲的左手大拇指,沈新谈起在电厂“拓荒”时的酸甜苦辣后便似打开了话匣子,清晰的逻辑和完整的表达里完全听不出这已是一位86岁高龄的老人。

历史在1949年到1958的时光里变迁着,萧山电厂经接收整合成为了地方国营萧山第一发电厂,沈新也由公方代表变成了发电厂厂长。唯一不变的是以沈新为代表的新中国电力“拓荒者”们为了实现光明照耀萧山坚持不懈的努力。带着那副自制的滚轮,电厂先后又

加装了3台发电机组。至1958年大电网接入萧山前,地方国营萧山第一发电厂的总装机容量从1949年的25千瓦增加到了600千瓦,全县用电量也增至45.04万千瓦时。

作者: 富岑滢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萧山供电局查看更多>萧山电力查看更多>中国电力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