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电力新闻火电煤气能源企业正文

华炜开“良方”让陕煤化远离危机(图)

2013-03-13 09:08来源:中国能源报 于孟林 孙鹏 李华关键词:煤炭企业陕煤化煤化工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适时换新药——

创新体制“四两拨千斤”

如果说华炜对整个煤炭行业高瞻远瞩的思维和迎难而上的气概让陕煤化集团在危机重重的市场中屹立不倒,那么多年来他不断创新体制、打破传统束缚的改革模式则让企业在这场危机中站得更稳、更久。

在陕煤化集团,有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名词——北元模式。北元化工成立于2003年,仅是一个年产聚氯乙烯10万吨的民营小企业。融资难、管理经验缺乏,经营过程举步维艰。2007年12月,陕煤化集团伸出橄榄枝,以40.48%的股权比例与北元化工合作组建了陕西北元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从此该企业走上了一条健康快速的发展之路。2011年12月,双方投资83.8亿元的100万吨/年聚氯乙烯项目在北元化工开工,建成投产,成为全国最大的聚氯乙烯生产基地,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如今,新北元形成了煤炭——焦粉——电石、盐/煤——焦粉/发电——电石——氯碱的煤盐化工生态产业链,资源在生产全过程得到高效利用,提高了资源附加值。

华炜开创的这一模式目前已被视为国企和民企合作的典范,新华社记者撰文评论说:“这种与民营企业以并购、参股等方式合作而生的‘混血企业’,‘嫁接’了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优点。它们既拥有了国有企业的品牌过硬、管理规范、资金雄厚的优势,也有了民营企业的机制灵活、反应敏捷、决策高效的特点。这些企业在合作之后很短时期内,规模和实力就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国企和民企的合作可以开创一种国有资本引导民营资本的发展新模式,在实现共同发展的同时,可以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打造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从实践看,国企和民企的合作模式对双方都是共赢。对民营企业为说,拓展了自身的生存空间;对国有企业来说,解决了大项目“快速做强”的问题,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当然,这只是华炜革故鼎新、创新体制成功案例中的冰山一角,据统计,近年来陕煤化集团和多家民营企业进行合作,重组投资近30亿元,至少撬动了近100亿元的项目资金,达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国企与民企的优势互补也让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得以真正的统一。

时时暖心药——

“让员工快乐工作,幸福生活”

“一切为了发展、一切为了员工”是华炜对陕煤化集团提出的企业宗旨,话虽朴实却掷地有声。

华炜初到陕煤化集团时,受制于历史欠账和行业发展瓶颈,人均收入不足两万元,员工生活条件较为清苦,这一切华炜都看在眼里放在心里,并下定决心要把持续提高职工幸福指数作为自己任期内的重要任务,通过企业发展,让员工分享企业的发展成果。近年来,陕煤化集团不断改善职工生产条件,加强老矿区改造,提高机械化水平,加强职工劳动保护。针对早期煤矿“百里矿区、百里棚户区”的生活现状,在斥巨资积极推进沉陷治理的基础上,投资近百亿元实施近500万平方米的棚户区搬迁改造工程,让困难职工从低矮的棚户区搬进城市宽敞明亮的楼房。目前工程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一大批职工及家属已经乔迁新居。

同时,将送温暖、金秋助学等活动当做头等大事来抓,让每一个贫困员工都能享受到来自企业的关爱。2007年以来,他每年都带头慰问捐助困难职工,全集团平均每年募集并发放困难慰问金两千多万元。通过推行“金秋助学行动”圆了万余名矿区子女的大学梦。陕煤化集团还筹措资金近2000万元,成立了“陕西省工亡子弟助学基金会”。2012年,华炜牵头提出了困难职工兜底帮扶的三项政策,出台了困难员工救助、子女就学补助、大病医疗三项政策,每年拿出近亿元,对困难员工进行兜底帮扶。不让一户员工因病致贫、不让一名员工子女因贫辍学。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煤炭企业查看更多>陕煤化查看更多>煤化工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