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电力新闻水电水力发电评论正文

水利水电与哲学的对话

2014-01-09 09:03来源:光明网科技关键词:水电开发水电投资工程哲学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引领水电行业的发展,首先必须引领对水电行业发展的哲学反思。在百度中输入“水利、水电、哲学”等关键词,可以看到一系列关于水利水电工程哲学思考的文章,如潘家铮《水利建设中的哲学思考》,汪恕诚《水利工程说到底是生态工程》,陆佑楣《从哲学高度不断认识水电工程》,林初学《水坝工程建设争议的哲学思辨》等。

正确的自然观、价值观,决定着人们正确的工程观。作为一项国家战略,水电行业发展的最大影响因素不是资金、不是技术,表面上是水电开发所造成的环境影响和移民问题,本质上是人们在发展水电过程中所持的自然观和对水电的价值判断。从这个意义上,陆佑楣先生说:是否大力发展水电,最终是哲学问题。

近十年来,对水电的妖魔化,极大地阻碍了我国水电行业的发展。水电开发的延迟,对国家能源结构的优化,对节能减排的达标,对身处深山区贫困人口的脱贫,都产生了很大的制约。在生态文明发展的大框架下,如何重塑水电可持续发展的自然观、价值观、工程观,使水电开发在人类社会需求和自然环境保护之间,保持一种必需的平衡和必要的张力,考验着水电政策制定者和从业人员的智慧,也是水电产业大发展必须进一步厘清的问题。

水利水电:优化复合生态系统的必要手段

在生态文明的大背景下,“动态和谐的工程生态观”,应该成为我们认识水电工程的基本观点。也就是说,人类在通过工程建设来开发和利用自然时,不仅要充分了解和尊重自然规律,维护自然界生态平衡,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消极影响,还要加强环境保护规划和生态环境建设,以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实现生态环境协调、优化和再造,在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同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从工程造物的角度来看,开发水电、建设大坝是人类打破自然相对平衡的再造过程,这种相对平衡的打破必然具有两面性。福祸相依,利害相随,水电大坝建设在带来防洪、发电、航运、补水、旅游等效益的同时,也必然带来移民、泥沙、大气变化、水体变化、动植物物种、地质等方面的影响。我们开发水电、建设大坝,就应从长期和全局的角度去科学、公正地评判是非得失,对存在的问题要进行最大可能的消除或补偿,趋利避害,使工程与自然再达到新的平衡,或者说将人与自然的和谐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理论,为可持续发展的水电产业提供了一个哲学认识的新框架,可以构建水利水电与环境保护对话的共同语境。1984年,生态学家马世骏、王如松提出了“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理论,认为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人类社会就是以人为主体的社会系统、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在特定区域内,通过协同作用而形成的复合系统。三个性质各不相同的系统,有着各自的结构、功能、存在条件和发展规律,各自的存在和发展又受其他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制约。按照复合生态系统的理论,任何一项工程都必须同时考虑自然系统的保护、经济系统的合理和社会系统的和谐。在“人化自然”、“人类世”和“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视角下,可持续的水利水电工程,其实是优化人类社会复合生态系统的一种必要手段。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水电开发查看更多>水电投资查看更多>工程哲学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