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电力新闻水电水力发电技术正文

百问三峡(一)——三峡工程的由来

2014-04-22 08:42来源:北极星电力网关键词:三峡工程长江三峡三峡水电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5、三峡工程如何提上新中国的议事日程?

1949年汛期,新中国即将诞生之际,长江发生了大洪水。这年大水,长江中下游湘、鄂、赣、皖、苏5省受灾农田达181.4万公顷,受灾人口810万人,死亡5.7万人。洪灾所到之处,摧毁了房屋、道路,疾病蔓延,饿殍无数,灾后城乡满目疮痍,哀鸿遍野。同时,洪水造成中下游多处堤防溃决成灾,长江堤防千疮百孔,荆江大堤险象环生。虽然在解放军与沿江老百姓的共同努力下,这次抗洪取得了胜利,但长江中下游特别是荆江地区的防洪形势由此显得极为严峻而紧迫。

新中国成立后,为加快长江治理开发,1950年2月,长江水利委员会(简称长江委)在武汉成立。此后至1952年年底,长江委主要开展了两方面工作。一是规划、设计和兴建了荆江分洪工程,作为长江防洪的应急措施。该工程1952年4月5日开工建设,30万军民奋战75天,以神奇的速度于6月20日胜利完工。二是在大量勘查基础上,研究了长江防洪治本工程方案,认识到三峡工程是对长江中下游防洪最有效的工程,对防止荆江地区发生毁灭性灾害尤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荆江大堤的一段

1953年2月,毛泽东在听取长江委负责人汇报时,提出了"毕其功于一役",先修三峡工程的想法。

1954年汛期,长江中下游发生了新中国成立后最严重的洪水灾害。为保住荆江大堤,先后3次启用了荆江分洪区。为保住武汉市,先后12次人工扒口分洪。尽管如此,长江与汉江干堤仍有60多处溃口,武汉市被洪水围困100天,京广铁路100多天不能正常运行,淹没耕地2300万亩,因灾死亡3.3万人。严峻的防洪形势再次敲响了警钟:防洪是治理长江首要而紧迫的任务。于是,中央人民政府要求加快长江流域规划和三峡工程研究,并决定在长江委的基础上成立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

从1955年开始,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在30多个部门和单位的大力协同下,在苏联专家协助下,经过历时3年的长江流域规划和三峡工程勘测、科研与设计,于1957年年底,完成了《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要点报告》,明确了三峡工程是长江流域规划中的关键性骨干工程。

1956年夏,毛泽东主席畅游长江,写下《水调歌头˙游泳》,"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伟人心中构架了三峡工程的宏伟蓝图。

1958年1月,中共中央南宁会议期间,毛泽东主席听取了有关负责同志对兴建三峡工程的不同意见,提出了"积极准备,充分可靠"的方针。

1958年2月26日至3月5日,周恩来总理率中央和有关地方负责同志、中国和苏联专家共100多人,冒着严寒实地考察了荆江河势和两岸大堤、三峡工程坝址和库区,并听取了各方面意见。

1958年4月5日,中共中央成都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三峡水利枢纽和长江流域规划的意见》(简称《意见》),这是中共中央下发的关于三峡工程的第一个重要文件。《意见》中关于三峡工程的主要内容是:

从国家长远的经济发展和技术条件两个方面考虑,三峡水利枢纽是需要修建而且可能修建的,但是最后下决心确定修建及何时开始修建,要待各个重要方面的准备工作基本完成之后,才能作出决定。现在应当采取积极准备和充分可靠的方针,进行各项有关工作。

至此,兴建三峡工程正式提上了新中国党和政府的议事日程。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三峡工程查看更多>长江三峡查看更多>三峡水电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