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核电核电建设与运行企业正文

中核建中:挺起我国核事业的“脊梁”

2014-07-04 11:05来源:中国核工业报关键词:中核建中核燃料元件核事业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两次跨越:挺起“脊梁”直面考验

核燃料元件作为核电站安全运行的第一道屏障,被专家学者比作核事业的“脊梁骨”。进入21世纪以来,核电的快速发展对核燃料的需求与日俱增,而核燃料产业链上的重要一环——核燃料元件的产能与核电站需求的矛盾日益凸显。

根据国家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和调整目标,以及“十一五”至“十二五”期间在建、拟批准建设的核电项目对核燃料的需求量,作为当时全国唯一的压水堆核燃料元件制造企业,中核建中敏锐地意识到,满足国家核电发展的需要成为公司直面的考验。要知道,核燃料供应不能是简单的供需平衡,因为风险太大,稍有闪失就会影响整个核电的发展,必须是“大马拉小车”,一定要做到能力有富余。

正是出于这种“适度超前”的思想,中核建中“一手抓当前、一手抓长远”,从2004年开始就开展了生产线评估、扩产调研等前期工作。

中核建中按照“十一五”规划中提到的“以发展核燃料元件为重点”,明确提出了核燃料元件生产“立足国内、面向世界、滚动发展、满足需求、适度超前、增强竞争”的发展思路,积极跟踪掌握世界先进的核燃料元件制造工艺技术,与国家核电发展对核燃料元件的需求保持同一步伐,确保在2008年底形成400吨金属铀/年的生产能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产能考验如期而至。到2006年,核电大发展的态势已经十分明朗,中核建中原有的200吨金属铀/年的产能已经无法满足2008年~2010年核电站对核燃料元件的需求。

而与此同时,在中核集团公司的领导下,核燃料产业的发展处于全面启动的态势。“必须抓住这个战略发展的机遇,对公司核燃料元件生产线进行扩产改造,而且要快!刻不容缓!”领导班子的果断决策,为我国核燃料产业升级创下建中速度。

设计方案、筹措资金……一切都在生产中穿插进行;当扩产项目出现在中核建中2007年的工作报告中后,立项、科研、技改、生产同时推进。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中核建中完成了核燃料扩产技改工程,实现了产能提升的第一次跨越,生产能力由200吨金属铀/年提升至400吨金属铀/年。

从2006年11月第3000组核燃料组件下线,到2009年2月第4000组核燃料组件下线,在27个月的时间里,核燃料生产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此时的中核建中已经成为我国最大的压水堆核燃料元件生产基地。

2010年,中核建中与多家核电用户签订了10年期长期供货合同。其中,首炉燃料元件生产居多,一次供货量大。“十二五”中期,公司年度生产量将进一步提升。

为了适应这些需求,中核建中早在2008年9月启动了《“核燃料元件生产线400吨扩建技改工程”项目建议书》的编报工作;2010年6月,该项目获得国家有关部门立项批复;2011年10月31日获得可研批复;2011年11月底获得建造批复。在公司2012年的年度工作会上,全力推进核燃料元件生产线400吨扩建技改工程、实现产能翻番的目标成为年度工作的重中之重。

又一次的产能提升;又一次的跨越历程;又一次科研、技改、生产同时进行。

2013年12月26日, 400吨扩建技改工程第一组身披大红花的贫铀AFA-3G燃料组件完成上管座胀接,在组件翻转平台翻转至垂直状态后,由吊车控制缓缓移动到大家的面前,成功下线。这标志着公司核燃料元件生产线400吨扩建技改工程具备产能。中核建中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毅然挺起了中国核事业的“脊梁”!

原标题:中核建中:挺起我国核事业的“脊梁”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中核建中查看更多>核燃料元件查看更多>核事业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