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火电火电动态企业正文

笃定前行——华能改革进行时

2014-08-22 12:14来源:中国华能关键词:华能发电企业电力企业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华能的 29年发展史,是一部厚重的改革史,是一部领改革风气之先的创新史。

翻开这部改革史,华能从“一张白纸画蓝图”到“创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的非凡历程,清晰地划出一条与时俱进的轨迹 :诞生与成长——在改革开放中应运而生,是改革的产物 ;发展与壮大——在改革发展中应势而动,因改革而兴 ;创一流——在深化改革中乘势而上,依靠改革创造辉煌。

应运而生

华能是改革的产物

华能是改革开放的产物。上世纪 80年代,国民经济蓬勃发展,但是作为国民经济基础产业的电力工业,却困在“政府办电”的计划经济圈子里,无法快速发展,全社会饱受缺电之苦,就连北京市二环内也有时停电。缺电引起了邓小平同志的高度重视,并提出了“2000年前电发展多少才能保证国民经济翻两番的需要”这样的问题。电力必须改革,改革务必成功,肩负着重大历史使命的华能应运而生 :1985年 5月,党中央、国务院经过深思熟虑,批准成立华能国际电力开发公司,开启了中国电力工业的改革序幕。

作为电力改革的“窗口”,华能被定位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经营主体和法人实体,开发、建设、运营、管理一体化的自主开发模式。在当时计划经济的条件下,打破“政府办电”的模式,走市场经济之路,需要的是敢为天下先的勇气,体现的是敢为人所不能的创新精神。

华能一经亮相,就面向世界显示出改革的豪迈精神。在建设电厂伊始,华能就直追发达国家,采用世界先进设备和技术,做到了高起点起步、快速度发展。当时,全国平均供电煤耗为 431克每千瓦时,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而华能大连电厂两台 35万千瓦机组设计供电煤耗却达到了 299克每千瓦时左右。在采购设备时,华能走出与计划经济完全不同的市场路子,坚持统一组织进口设备招标,坚持货比三家,成批进口,并采用通用设计,成为新的采购圭臬。

不仅仅是引进先进设备,从基建到运营、管理、队伍建设,华能都采用市场经济的方式,通过改革取得丰硕成果。华能坚持“高速度、高质量、低造价”的方针,所建电厂的设计和施工都采用国内公开招标,大大降低了工程造价,缩短了建设工期。大连电厂、福州电厂从开工到投产仅用了 24 个月,并且实现一年投产两台 35 万千瓦机组,创造了当时国内同类进口机组建设速度的新纪录。

改革出效益。华能采用全新机制建设的一批现代化电厂,成为国内一流电厂的标杆。华能大连电厂装机 70万千瓦,但电厂职工人数只有 300人左右,仅为当时国内同类机组用工人数的 1/3 到 1/4 ,接近发达国家同类机组用人水平。1992年,大连电厂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 40万元 /人年,相当于当时电力企业平均水平的 6倍以上。

改革激发活力。华能率先在内部实行“生产经营目标责任制”,扩大下属企业经营自主权,调动企业和职工的生产经营积极性,成为当时不少电力企业效仿的模式。华能还建立起一套较为完善的符合发电企业实际、适应市场竞争需要的规范科学的收入分配机制,使其能够吸引、留住和激励人才,提高企业的实力和竞争力。华能管理一流的实践,带动了此后整个电力行业管理水平的提高。

改革,使华能开创了国内电力企业到国际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先河。1994 年,华能迈出了向国际资本市场进军的重要一步 :华能集团公司和华能国际开发公司分别选择一部分优良电力资产,联合国内其他投资者,先后发起设立山东华能发电股份有限公司和华能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于当年 8月和 10月,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发行股票。

体制机制的不断变革给华能带来了生产力的大解放,使华能做到了“项目高起点、建设高速度、管理高水平、经营高效益”。截至 2002 年底,华能集团装机容量年均增长率均保持在 20% 以上,发电装机容量、发电量、销售收入、利润、人均劳动生产率等指标都达到了国内最

在华能全新的办电模式带动下,我国全面启动了集资办电的改革。这一改革大大提高了不同投资主体办电的积极性,推动电力产业迅速发展,到 2002年,全国电力装机容量达到 3.57亿千瓦,长期困扰经济发展的电力短缺矛盾基本得以解决。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华能查看更多>发电企业查看更多>电力企业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