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电力新闻火电火电动态访谈正文

专访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让气候目标倒逼改革

2014-11-24 12:11来源:财新《新世纪》作者:胡舒立关键词:发改委火电厂脱硫解振华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国内压力大于国际

财新记者:我们注意到,你多次讲过“雾霾新论”,大意是从环境治理的角度,雾霾频繁发生有助于全社会对治理环境尽早形成共识。

解振华:对。雾霾使治理污染、保护环境显得更加紧迫,使全社会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更一致。

上世纪90年代,淮河流域出现了一次大的水污染事故,那时候中国开始治理淮河。1997年、1998年的中国搞了“零点行动”,那一次光淮河流域就关了几千家造纸厂。

以后,三河三湖,都开始治理污染。当地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了。治了多少年,现在开始见效了。

大气污染原来只是治理酸雨问题。中国的酸雨曾经很严重。后来有了脱硫的技术和经济政策,脱硫成本降低,二氧化硫大幅下降。后来又开始去除氮氧化物,开始脱硝。就一两年的工夫,氮氧化物总量大大下降。

现在环境出了问题,吃了苦头,人们才意识到可持续发展是实实在在的。

财新记者:能不能这么说,严重的雾霾对中国最终制定严格的气候目标是有一定推动作用的。

解振华:这得两方面说。我们在确定2020年的目标的时候,雾霾并不严重。但认识到粗放的发展方式必须转变,因此,中国也定了一个高目标。

另一方面,现在出现了雾霾,确实加速了我们制定严格目标的进程。雾霾的出现,让政府动员全社会减排更容易了。原来政府布置减排,大家会觉得气候后果离我们还挺远的。现在雾霾严重了,大家都认识到了节能减排的迫切性。

美国过去对气候减排并不积极,为什么美国现在降碳积极了?几场飓风的原因。极端气候给美国造成了相当大的自然灾害损失,美国社会由此认识到了气候变化带来的巨大影响。

财新记者:你还有一个挺新颖的说法,大意是很多人觉得中国在国际上遭受了很大的减排压力,但其实中国的气候减排国外压力并不大,反而是国内公众给的压力更大。

解振华:都大,国际和国内比,国内压力更大。为什么啊?还说雾霾,我记得有一次,我在国际会议上就减排措施和发达国家谈判,争论很激烈,批评对方。结果晚上看互联网,看到国内雾霾很严重。有网民给我留言:老解啊,还顶啊?国内都成什么样啦?

财新记者:你怎么评价近年多起来的环境邻避运动?

解振华:地方政府现在上马任何项目,要考虑当地老百姓能不能接受,做社会风险评估,你要让老百姓接受,必须要有一个较高的环境标准,让群众放心。

管理者、决策层、老百姓、企业、全社会的环境意识都在提高,不光是我们干环保的。老百姓个个都想活得更好,过去第一要求是解决吃的问题,现在不一样了,对环境的要求高了。

财新记者:请你谈谈中国气候变化适应问题吧。

解振华:中国也是气候变化最大的受害者之一。中国最近这十年,平均起来估算,极端气候造成每年死2000多人,损失2000多亿元。这是直接的损失,生态上带来的影响就太大了。直接损失这么多,所以适应气候问题非常重要。

减排跟适应是相辅相成的,减排力度越大,适应压力就越小。如果你不减,不仅会造成损失,适应的长期影响问题就更突出了。

减排和适应要并重。发达国家不太认可这一点,只要求减排,不愿意提适应。为什么?因为目前出现了气候危害,原因主要是发达国家历史上无约束排放造成的,所以谈气候适应,发达国家就应该拿出钱来补偿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不愿意谈适应,是因为他不愿意出钱,根在这里。

原标题:解振华:让气候目标倒逼改革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阅读下一篇
发改委查看更多>火电厂脱硫查看更多>解振华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