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风电海上风电市场正文

【精彩】德意志重生:不平凡的光伏风电先行者(组图)

2016-01-07 10:14来源:国家地理中文网关键词:德国能源转型风电涡轮机德国风电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德国政客有时会把能源转型与美国“阿波罗号”登月相比,但完成登月壮举用了不到十年,而且绝大多数美国人的参与只限于在电视上看看报道。能源转型所需的时间要长得多,而且将牵涉每一个德国人。目前该国人口的近2%,超过150万之众,在向公共电网出售自家生产的绿色电力。“这是要尽一代人之力推动的工程。它将持续到2040年或2050年,而且过程艰难。”在柏林的阿戈拉能源转型智库任职的格尔德˙罗森克朗茨说,“它正在令个人消费者的电费升高,尽管如此,如果你在普查中问德国人:你愿意接受能源转型吗?90%的人都会说愿意。”

为什么呢?今年春天我怀着这样的疑问在德国旅行。为什么世界能源的未来先显露于这个国家,这片70年前饱尝轰炸的焦土?这样的未来能通行全球吗?

德意志民族有一个起源传说:其子民是来自幽暗而无路可通的密林深处。这说法可追溯至罗马历史学家塔西佗,他在书中描述过杀得罗马军团一败涂地的日耳曼人,这段远祖旧事被19世纪的德国浪漫主义作家所美化。民族志学者阿尔布雷克特˙莱曼指出,在20世纪的动荡激变之中,这个起源传说仍是德意志身份认同的稳固源头。森林成了德国人修复受伤灵魂的场所,这样的习惯预先养成了他们关心环境的性格。

所以在1970年代晚期,当戕害德国森林的酸雨被归咎于化石燃料废气排放时,全国上下掀起了舆论怒潮。1973年,OPEC对本土油气资源很少的德国实行石油禁运,已经使德国人开始思考能源问题,而森林之死愈发让他们积极寻求出路。

当时,政府和公共事业公司正在力推核电——但遭到许多民众抵制。这对德国人来说是种新气象。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二三十年里,满目疮痍的国家在等待重建,人们都没什么心思去质疑权威和历史。但到了1970年代,重建工作完成,新一代人开始质疑掀起战争又输掉战争的父辈。“二战导致后来的人们有某种程度的叛逆心理,”五十多岁的德国男子约瑟夫˙佩施告诉我,“面对权威不会盲目地接受。”

佩施正坐在弗赖堡城外黑林山的一家山顶餐吧里。在稍高一点的山坡空地上伫立着两架近百米高的风电涡轮机,它们是由佩施招募521名市民投资入股而建成——不过我们还没谈到涡轮机的事。在座的还有一位名叫迪特尔˙赛弗里德的工程师,我们正聊到距此地30公里外莱茵河畔维尔村附近一个遭抵制而流产的核电项目。

州政府本来坚称兴建核电厂势在必行,否则弗赖堡的灯火就会断电。但从1975年开始,当地农民、学生占领了施工地。抗议活动持续了近十年,直到他们逼得政府放弃计划。核电建设被截停,在德国是第一次。

灯火当然并未熄灭,而弗赖堡发展成一座太阳能城市。德国弗劳恩霍夫研究院的弗赖堡分院是太阳能领域的世界前沿,其“太阳社区”由曾经参加维尔村抗议活动的当地建筑师罗尔夫˙迪施设计,里面的50栋房子全部配有发电装置,而且输出大于自身消耗。“维尔抗议是起始点。”赛弗里德说。1980年,赛弗里德参与创建的一家研究所发表了题为《能源转型》的研究报告,为多年后发动的绿色能源运动埋下伏笔。

这场运动并非一战功成,但对核电的抵制——而且还是在世人尚未关注气候变化的时代——显然是一个决定性因素。我来到德国时,心里想着德国人真傻,竟然舍弃一种零碳排放的重要能源:福岛事故前该国有四分之一的电力是核电。我离开时,心里想的是,假如德国人没有反核能情绪,也就根本不会有能源转型运动——与对缓慢升高的气温与海平面的恐惧相比,对反应炉熔毁的恐惧是一种远为有力、直接的动因。

原标题:【精彩】德意志重生:不平凡的光伏风电先行者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德国能源转型查看更多>风电涡轮机查看更多>德国风电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