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电力新闻火电火电动态政策正文

山东十三五规划:优化发展清洁煤电 加快推进大唐东营、华能莱芜等高效煤电项目建设(全文)

2016-04-07 13:22来源:北极星电力网关键词:能源十三五规划电力十三五规划山东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第九篇 绿色生态 推动可持续发展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实行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生态立省、绿色惠民,走人民富裕、齐鲁富强、山东美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三十七章 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

发挥主体功能区作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基础制度的作用,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加快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均衡协调的结构布局。

依据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推动各区域按照主体功能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支持山东半岛国家级优化开发区域和济淄省级优化开发区域,着力推动产业结构高端高效发展,实施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集约节约用地,提高城市宜居性。支持东陇海国家级重点开发区域和济南都市圈、鲁南省级重点开发区域,着力增强产业、人口集聚能力,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鲁北、鲁西南、沿海等国家级农产品主产区,着力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鲁中南山地生态区域和东部沿海生态区域,着力增强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建设生态文明试验区,探索实践绿色发展路径模式。

完善主体功能区政策体系。加大对重点生态功能区和农产品主产区转移支付力度,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让生态损害者赔偿、受益者付费、保护者得到合理补偿。加快完善产业、投资、土地、环保、人口等区域政策,以主体功能区为政策单元,提高政策精准性、有效性。健全绩效考核评价办法,建立健全激励和约束并举的机制,分类管理、各有侧重、差别化考核。积极配合国家调整主体功能区规划,争取我省更多符合条件的地区享受国家支持政策。

加快建立空间治理体系。建立空间规划、用途管制、离任审计、绩效考核构成的空间治理体系,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统筹各类空间性规划,积极推进“多规合一”。科学确定城镇开发强度,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建成区人口密度,从严供给城市建设用地,推动各类开发活动向存量调整、内涵提升转变。依托山水地貌优化城市形态和功能,实行绿色规划、设计、施工标准。在农产品主产区、重点生态功能区、禁止开发区划定严格的生态和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将各类开发活动限定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之内。建立覆盖全部国土空间的用途管制制度。

第三十八章 发展低碳生态经济

坚持节约优先,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从源头缓解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推动全社会形成绿色生产、绿色消费自觉,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加强资源节约。把节约资源作为破解瓶颈约束、保护生态环境的首要之策,加强先进节能技术和材料应用,强化节能评估审查,推进工业、交通、建筑、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强化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在实现 2017 年比 2012 年减少煤炭消费 2000 万吨的基础上, 2020 年实现煤炭消费量比 2017 年进一步下降。坚持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加强用水需求管理,实施全民节水行动,积极开发利用再生水、矿井水、空中云水、海水等非常规水源,推广高效节水技术和产品。严格地下水开发利用总量和水位双控制,建设地下水监测体系,实施地下水保护和超采漏斗区综合治理。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实施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和减量化管理,推进多功能开发和地上地下综合利用。统筹存量土地使用,推进城市低效用地再开发、工业废弃地复垦,严控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规模。开展绿色矿山建设行动计划,采用先进技术装备与工艺,提高矿产资源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和综合利用率。改进用电方式,科学用电、节约用电、有序用电。坚决遏制随意变更规划布局、重复低效开展经济活动造成污染排放和资源浪费。

发展循环经济。坚持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推动产业行业之间、生产生活系统之间的循环式布局、循环式组合、循环式流通。充分开发利用“城市矿产”,以汽车零部件、内燃机、工程机械、工业机电设备、矿采机械、船舶、橡胶轮胎、办公信息设备等领域为重点,大力发展再制造技术和产业。推进秸秆等农林废弃物以及建筑垃圾、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实行垃圾分类回收, 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推进煤矸石、矿渣等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

开展清洁生产。实施“工业绿动力”和能效提升工程。积极推进生态设计和绿色制造,大力推广先进高效技术,鼓励企业采用先进成熟适用的清洁生产装备,推进生产环节工艺绿色化,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推进产业园区绿色化改造,提升园区清洁生产水平。深入开展清洁生产试点。推广绿色生活方式。倡导合理消费,坚决抵制和反对各种形式的奢侈浪费和过度消费,推动全民在衣、食、住、行、游等方面向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式转变。积极引导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高能效家电、节水型器具等节能环保产品,减少一次性用品使用。大力推广绿色低碳出行,鼓励绿色生活休闲模式。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业带头厉行勤俭节约,提高绿色采购比重。积极推行绿色建筑。推行绿色殡葬。

第三十九章 加强重点污染防治

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以防控环境风险为底线,以保障群众健康为目标,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加强水污染防治。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严格饮用水源保护,全面推进水源地、涵养区环境综合整治,加强供水全过程管理,确保饮用水安全。深化“治用保”流域治污体系,加强重点流域、区域、近岸海域水污染防治和湖泊生态环境保护,严格城乡污水入河(湖、海)排放管理。深入推进印染、造纸、化工等行业水污染整治,集中治理工业集聚区水污染,开展对水环境影响较大的企业、加工点、作坊的专项整治。强化城镇污水集中处理,基本消除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防治农村水产养殖污染。严格防治地下水污染。

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坚决向大气污染宣战,有效遏制重污染天气频发态势。全面推进煤炭清洁利用,鼓励实施煤改气工程,全面淘汰燃煤小锅炉。加快重点行业脱硫、脱硝、除尘改造。加大挥发性有机物、有毒有害气体污染治理,对重点区域、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排放实行总量控制。综合推进绿色施工,实施建筑工地围挡施工、建筑渣土封闭运输、裸露土地绿化美化。防治机动车排气污染,推进机动车燃油品质升级。支持淄博建设中日大气污染防治综合示范区。到2020 年,全省空气质量比 2010 年改善 50%左右。

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优先保护耕地土壤环境,强化工业污染场地治理,严厉打击工矿企业非法向土壤环境转移污染物的行为,鼓励企业在达标排放的基础上进行深度处理。严格污泥、垃圾处理,防止造成二次污染。严控工业污染向农村转移,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积极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试点,加强危险废物处置。做好重金属、电子垃圾、危险化学品、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危险废物的污染防治工作,加快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向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延伸。提高核安全管理能力。

第四十章 系统修复保护生态

树立山水林田湖一体理念,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加快完善多层次、成网络、功能复合的基本生态体系,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增强生态产品供给和生态系统循环能力,建设天蓝、地绿、水净、景美的美好家园。

巩固扩大绿色生态系统。开展美丽山东大造林行动,实施山区林业生态保护与修复、山岭薄地沙荒地退耕还果还林、新型农田防护林体系、绿色生态廊道、村镇和农村新型社区绿化美化等生态修复工程,加快推进沿黄流域及黄河故道区防风固沙生态功能保护区等重点造林工程建设。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公益造林,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森林旅游和森林疗养,推动生态效益价值化。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到2020 年,全省林木绿化率达到 27%。

完善提升水系生态系统。围绕黄河、淮河、海河及小清河、大汶河等重点流域和大中型水库、湿地等重点水源地,建设一批生态保护带(区)和湿地公园,维护水系生态安全。加强水土保持,因地制宜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加强水生生物保护,开展重要水域增殖放流活动。深入推进济南、青岛、临沂、滨州、烟台、泰安国家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创建,支持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创建国家公园。到 2020年,省控重点河流基本达到水环境功能区划要求,各类饮用水水源得到有效保护。

加强塌陷地综合治理。优化煤炭资源开采时序,分年度减少煤炭资源采掘量,合理实施限采、缓采、减采措施,严格有序开发矿产资源,运用先进采掘技术,开展矿山地质环境恢复和综合治理,最大限度减少新增塌陷地。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强化水土流失、破损山体、工业污染土地、荒山及沙荒地、重点海域等生态脆弱区和退化区的保护治理。

第四十一章 健全生态文明制度

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损害赔偿和责任追究制度,引导、规范和约束各类开发、利用、保护自然资源的行为,建立绿色化发展的长效机制。

强化法规规章和标准建设。积极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制定修订节能节水、应对气候变化、大气污染防治、矿产资源、循环经济、生态补偿、土壤、森林、湿地、野生动植物保护、古树名木保护、生物多样性等领域法规。制定完善一批能耗、水耗、污染物排放、环境质量等方面标准,实施能效、水效领跑者制度。环境容量较小、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要执行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

强化政策引领和市场导向。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逐步将资源税扩展到占用各种自然生态空间,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和用途管制制度,建立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等初始分配和管理制度,推行资源有偿使用和阶梯价格。大力支持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修复建设、先进适用技术研发示范等,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节能低碳产品和有机产品认证、能效标识管理等机制,开展环境管服务试点。推广绿色信贷,发展绿色金融。强化政绩考核和责任追究。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健全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强化环境基础监管能力,完善重大环境事件应急救援体系。落实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增强环境执法的统一性、权威性、有效性。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健全领导干部任期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考核及问责制度,对违背科学发展要求、盲目决策、监管不严、失职渎职等造成资源环境生态严重破坏的,实行终身追责。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能源十三五规划查看更多>电力十三五规划查看更多>山东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