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电力新闻火电火电动态政策正文

山东十三五规划:优化发展清洁煤电 加快推进大唐东营、华能莱芜等高效煤电项目建设(全文)

2016-04-07 13:22来源:北极星电力网关键词:能源十三五规划电力十三五规划山东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专栏 9:加快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行动

(一)转移人口市民化

以外来务工人员市民化、城中村和城边村原有居民市民化、农村就地转移就业人口市民化为重点,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其中,济南、青岛等市城区年均增长 6-8 万人;淄博、烟台、潍坊、临沂等市城区年均增长 3-4 万人;其他设区城市和经济强县(市)城区年均增长 1-2 万人;一般县(市)城区年均增长 0.5 万人以上;小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重点吸纳就地转移人口。

(二)新生中小城市

以镇区常住人口规模、人口密度和经济规模为基准,加快一批符合条件的县城和特大镇整合提升,培育形成 20 个左右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新生中小城市。

(三)特色小城镇

选择一批具有特色资源、区位优势和文化底蕴的小城镇,通过扩权增能、加大投入和扶持力度,培育成为休闲旅游、商贸物流、信息产业、智能制造、民俗文化传承等特色镇,带动美丽乡村发展。

第三十三章 积极促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发挥我省地处海防前沿、基础设施完善、产业体系完备、双拥工作扎实的综合优势,健全军民融合发展的组织管理体系、工作运行体系和政策制度体系,把国防需求充分融入经济社会整体布局,把经济发展实力转化成国防实力,加快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实现富国、强军、惠民相统一。

健全国防动员体系和工作机制。加强组织机构建设,优化资源储备布局,为军民融合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加强军地之间需求对接、布局统筹、战略协调、规划衔接和政策落实,促进各类要素双向流动、渗透兼容、集成融合,提高平时服务、急时应急、战时应战的能力。建立健全军地统筹衔接的公共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军需供给、医疗卫生、人才培养、优抚安置等保障服务社会化水平。

加快推进军民协同创新。研究制定军民科技融合创新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强科技发展规划与国防科技及装备发展规划的对接协调。 整合利用军地科技资源,共同打造研发制造、应用服务平台,建立军民知识产权转移转化中心。强化技术攻关,以空间海洋、信息网络、气象地震、通用航空、核能应用、新材料等领域为重点,优先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广阔前景、符合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要求的先进适用军民两用技术。

着力推动军民产业融合。适应经济发展方式和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以高端装备制造为重点,发展战略性军民融合产业,对接军品需求,加快军工技术转民用步伐,推动民品升级换代,实现双向互动、协同共赢。规划建设重要基础设施,要兼顾军事和国防需求。以古镇口国家级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建设为契机,大力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海洋开发、国防军工、军贸、现代物流和服务业等重点产业军民融合,探索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模式,规划建设一批国家级军民融合示范企业、示范区和示范基地,努力打造国家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示范省。

专栏 10:军民融合重点工程

科技领域: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为切入点,在航空航天及其配套材料、电子信息、大功率发动机、大型工程装备、特种车辆、自主可控高性能计算机、先进仪器仪表、智能制造、核电装备、海洋工程装备与高技术船舶等优势领域,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装备和军民两用技术。

产业领域:利用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相关技术和装备,建设军民共享共用的多功能信息网络体系。发展高性能金属、碳纤维、高分子材料、功能陶瓷研发生产,提高服务军队高端装备制造与维修的能力。加大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及新型电池、节能环保技术和产品等在军事领域的研发和应用。提高在海洋工程装备、海洋科技人才、高技术船舶和海洋生物等方面服务国防的能力。

基础设施:以铁路交通网和高速公路网、港口和水上交通为依托,实行军事运输与军事设施建设共享共用。现有民航机场继续搞好军民设施的完善提升,新建、改扩建、迁建机场军民兼顾。编制全省人防信息化建设规划,加快推进人防低空预警系统建设步伐。推进海事、海监信息集成,加快海防基础设施建设。

第八篇 陆海统筹 建设海洋强省

增强经略海洋意识,推动科学、绿色、立体开发海洋,探索人海和谐、海陆并进、彰显特色的科学发展模式,加快建设海洋强省,打造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海洋经济改革发展示范区。

第三十四章 优化海洋开发布局

坚持开发和保护相协调、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相结合、资源利用和循环节约相统一,加快优化海洋资源开发布局,拓展蓝色经济发展空间,提升海洋可持续发展能力。强化海洋主体功能定位。依据区域海洋资源承载力、开发强度和发展潜力,编制实施全省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合理划定产业与城镇建设、农渔业生产、生态环境服务三类主体功能空间,优化港口和岸线布局。对城镇建设用海区、港口和临港产业用海区、海洋工程和资源开发区等区域实行优化重点开发。坚持集中连片布局,推动据点式集约发展,严格实施围填海总量控制制度。对海洋渔业保障区、海洋特别保护区和海岛及其周边海域,实施分级分类管理,严格限制开发活动。对各类海洋自然保护区、领海基点所在岛礁区域禁止开发,制定强制性保护措施。到 2020 年,海洋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

推动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强化岸线分级管理和保护,加 80强沿海城市间海洋生态与自然岸线保护联动合作,实施自然岸线保有率目标控制,控制近岸海域开发强度。实施蓝色海湾治理工程,加强莱州湾、胶州湾、荣成湾、海州湾等海洋生态、景观和原始地貌修复保护,增加人造沙质岸线,恢复自然岸线。推进海岛整治修复和边远海岛开发,突出市场化配置、精细化管理、有偿化使用,支持创建高水平国家级海岛生态建设实验基地。积极开展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创新试点,争创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强化海洋污染防治与监管,实施污染物入海总量控制和海洋生态红线制度。到 2020 年,自然岸线保有率不低于 40%,近岸海域水质优良面积比例达到 70%左右。

第三十五章 抢占海洋科技制高点

充分发挥海洋科技、教育和人才优势,优化资源配置,加强海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成果应用,提升科技对海洋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到 2020 年,海洋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科技进步对海洋经济的贡献率达到 70%。大力推进海洋科技创新。以青岛中国蓝谷建设为核心,加快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整合提升海洋科技创新资源,打造世界一流的海洋科技领军人才队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形成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做大做强国家级海洋科技创新平台,充分发挥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引领作用,加快推进国家浅海综合试验场、海洋生物与碳汇研究基地、海洋能及海洋仪器观测海上试验与测试场建设,规划建设大洋钻探船,促进海洋科技资源优化整合、协同创新。集中力量攻克海洋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加快建设海洋生物医药、深海技术装备研发、特种船舶研发设计等重大创新平台,鼓励发展产学研用有机结合的产业联盟。实施“透明海洋”工程,以国家深海基地、中国大洋样品馆、中集海洋工程研究院为依托,加快制定深远海发展战略,重点发展海底立体探测技术、深潜技术、深海作业技术、深海大洋矿产勘探开发技术等,提高海洋深度开发利用能力和水平,打造全国深远海开发战略保障基地。

推动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健全海洋科技成果高效转化机制,加快建设一批海洋产业技术研发转化中心、推广中心和孵化基地,重点支持青岛、烟台、威海建设国家级海洋科研成果转化基地。完善海洋技术转移体系,加强海洋技术市场、知识产权保护与经营管理制度建设,支持青岛建设国家海洋技术交易服务与推广平台,积极构建“平台+资本”转化模式。鼓励和支持企业间、 企业与研究机构广泛开展技术交流、技术咨询和技术评估等活动。

加强海洋教育和人才培养。大力发展海洋高等教育,调整优化涉海高等院校海洋学科专业设置,支持建设具有国际水准与地域特色的海洋院校和专业。加强海洋职业教育和培训,支持沿海各地海洋类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支持高校、职业院校和企业共建涉海人才培养培训、实习见习基地,共建海洋人才培养联盟。推进海洋领域国家级继续教育基地建设,加强海洋智库建设,组织开展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海洋生态文明、海洋权益保护等重大战略问题研究。加强蓝色国土教育,提升公众海洋、海防、海权意识。

第三十六章 完善海洋经济体系

挖掘海洋经济发展潜力,加快膨胀海洋经济规模,推动海洋产业优化升级,构建技术先进、分工专业、集约高效、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到 2020 年,海洋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 20%以上。巩固提升海洋优势产业。坚持自主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方向,打造带动能力强的海洋优势产业集群。面向海洋开发利用重大需求,推动海洋船舶工业转型升级,加强高端船舶研究设计,开发培植新一代特种船舶、现代游艇、大功率船用主机等高端产品,大力发展船舶配套产业,建设适应国际造船发展趋势要求的船舶工业产业集群。大力发展深水海洋资源开采、海洋可再生能源、海上浮式石油、海上后勤补给等装备,打造海工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加大海洋油气勘探力度,有序推进海上风电基地建设,积极推进潮汐、潮流等海洋能利用产业化进程。加快海洋化工集聚、集约、精细化发展,推动企业兼并重组,建设盐化工一体化示范工程。

实施海上石油钻井平台、港口深水航道、防波堤、跨海桥隧、海底线路管道和设备安装等重大海洋工程。推进“海上粮仓”建设,大力发展现代海洋渔业,控制近海捕捞,拓展远洋和极地捕捞,积极发展水产品精深加工业,建设全省海洋牧场观测网。开展黄海冷水团绿色鱼类养殖试验。支持威海创建国家海洋经济融合发展示范区。

加快发展海洋高新技术产业。以重大技术突破为支撑,培育龙头企业,完善配套体系,推动海洋高新技术产业高端发展、集聚发展,打造全国重要的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大力发展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重点开发海洋新药物、生物酶制剂、保健品、化妆品和功能食品等系列产品。实施海洋基因库项目,建设全球最大的海洋综合性样本、资源和数据中心。鼓励发展海水利用业,开展大规模海水淡化示范工程,推进海水化学资源综合利用。依托国家海洋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积极发展海洋新材料,重点开发新型海洋生物医用、海洋防护、海洋环保材料。实施深海资源开发利用系列工程,突破深海勘探和深海作业关键技术,推进深海油气、海底矿产、深海基因等资源综合利用。

积极发展海洋服务业。坚持错位发展,突出区域特色,加快港口、岛群服务业开发,打造海洋服务业集聚高地。以港口群为支撑,积极发展沿海和远洋运输,加快临港物流园区和物流中心建设,推进水陆联运、河海联运,培植壮大港口物流业,加快构建现代海洋运输体系,打造东北亚国际航运综合枢纽、国际物流中心。深刻挖掘海洋人文资源内涵,大力发展海洋文化创意、动漫游戏、数字出版等新兴文化产业,打造一批海洋文艺精品,建设一批有影响力和带动力的海洋文化产业园。加快建设综合性海洋体育中心和海上运动产业基地。大力开发特色旅游产品,科学规划、有序开发利用滨海、海岛、岛礁等生态资源,完善提升观光旅游休闲度假配套设施,建设世界知名的滨海旅游目的地,做大做强蓝色旅游品牌。建设长岛休闲度假岛。加快发展软件信息、创意设计、中介服务等新型涉海商务服务业。积极探索发展涉海金融保险服务业。支持烟台海洋产权交易中心做大做强,支持威海建设大宗海洋商品交易市场。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能源十三五规划查看更多>电力十三五规划查看更多>山东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