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火电火电动态政策正文

安徽十三五规划:推进一批火电、光伏、风电和生物质发电等清洁能源项目建设(全文)

2016-05-12 08:52来源:北极星电力网关键词:能源十三五规划电力十三五规划安徽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第五篇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深入实施《农业现代化推进工程》,以农业生产关系调整带动农业生产力提升,以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为抓手,以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为核心,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加快形成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新格局,推动传统农业大省向现代生态农业强省跨越。

第十九章 构建新型农业三大体系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以农业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准,因地制宜发展粮、经、草、牧、渔,稳定发展专用品牌农产品和优势特色农业。稳定粮食生产,大力发展畜禽养殖业,推进渔业健康养殖,加快特色农业、休闲农业发展。推进规模化种养,提高粮食产能,培育特色主导产业和生产性基地。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培育产业集群。发展农产品仓储、保鲜、物流电商等新兴流通业态。积极开发农业观光、休闲等多种功能,推进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建设。

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加快建设生态高标准农田,加强产地环境保护与治理,大力推进减量化、清洁化、一体化先进生产技术,实施农机农艺融合、良种良法配套,着力提升物质装备条件和农业科技水平,稳步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实施种养复合循环利用生产方式。建立健全农业生产质量安全控制可追溯体系。

构建农业新型经营体系。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引导农户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等方式流转承包地,开展托管土地经营权入股,围绕大宗农作物“耕、种、收、管、储”等环节,开展订单式服务。加强土地流转用途管制,禁止“非农化”。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生产、加工、物流、营销等一体化。加快培育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开展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化示范联合体评选管理。做优做强龙头企业,打造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甲级队”。大力培育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积极发展规模适度的农户家庭农场,加强农民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积极培育专业化、市场化服务组织,推动农业社会化服务示范创建活动,开展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创新试点。

第二十章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守耕地红线,全面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和口粮田,实施藏粮于地战略。落实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以56个粮食生产大县和省级及以上现代农业示范区为重点,大规模推进农田水利、土地整治、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开展粮食绿色增产模式攻关,提高小麦、水稻、玉米三大谷物单产,稳定大豆优势区域种植规模。在保口粮、保谷物的基础上,逐步构建粮饲兼顾、农牧结合、稻鱼共生、循环发展的新型种养结构。适度发展棉花、油料,积极发展茶叶、中药材、蔬菜、干鲜果品、木本油料等特色农业,推进标准化畜禽规模养殖业和渔业健康养殖。加强粮食等大宗农产品主产区建设,探索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强化调查检测,建立基于自主卫星资源的现代农业快速综合调查监测系统。

专栏6 现代农业建设重点工程

绿色增效。开展粮食绿色增产、畜牧绿色低碳循环、渔业绿色健康养殖、特色农业绿色增长和休闲农业绿色体验等模式攻关。到2020年,建成高标准农田4670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70%以上,粮食产能达到720亿斤以上。

品牌建设。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大力培育“绿色皖农”品牌,实施品牌培育计划,组织开展品牌认定,加强品牌资源整合和营销推介。

主体培育。培育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力争到2020年,家庭农场达到10万家,农民合作社达到8万个,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发展到3000个,主营业务收入超过20亿元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50家以上。

科技推广。启动“互联网+农业”试验示范行动计划,开展皖北中低产田增产增效示范,开展优质良种、有机肥、生物农药、生物饲料试验示范,推进农机农艺农信融合示范,开展节水灌溉示范。到2020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5%以上,主要农作物机械化水平达到80%。

改革创新。加快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稳妥推进农村金融改革,提升农村改革试验区和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推进农业“走出去、引进来”。

第二十一章 促进农业安全高效可持续发展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建立完善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和监管服务体系,健全从农田到餐桌的质量安全全过程监管体系。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推动建立农药集中配送体系。开展产地环境污染治理,强化投入品管控,推进绿色化生产。以“菜篮子”产品为重点开展追溯试点,建立农产品追溯体系。积极发展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打造一批优质农产品品牌。严厉打击非法添加、制假售假等行为。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

发挥农业科技创新驱动作用。实施藏粮于技战略,健全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农业科技成果托管中心和交易市场。推进现代种业创新,优先发展种质资源与生物育种技术、农作物绿色增长提质增效技术,大力推广良种良法。推进农信农机农艺融合,扩大粮油农机农艺集成模式试点,大力发展农机装备,创建小麦、水稻、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大力发展精准农业,推广农业物联网等新技术,创建一批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和农业物联网试验区,加快农业信息化进程。加强粮食仓储和转运设施建设。

大力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实施节肥、节药、节水行动计划。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试点、湿地保护奖励试点和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全面推进秸秆还田,利用规模养殖场畜禽粪便生产沼气、有机肥,推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开展保护性耕作和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严守耕地、水资源、林业生态保护红线,建立现代林业示范区,大力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和治理,发展特色高效林业。推进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示范市县、示范区、示范主体建设。建设一批生态农业重大项目。

大力提升耕地质量。加强土壤质量调查评价。开展退化耕地综合治理、污染耕地阻控修复、土壤肥力保护提升,大力推进占用耕地耕作层土壤剥离再利用。采取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等土壤改良方式,提升土壤肥力。防治耕地有机污染,建立农产品产地土壤分级管理利用制度。

第六篇 拓展信息经济新空间

全面实施“互联网+”安徽行动计划,加快“宽带安徽”建设,促进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拓展网络民生服务新模式,提升经济社会信息化水平。

第二十二章 构建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信息基础设施

支持下一代互联网、第四代移动通信网络、公共无线网络、广播电视网和物联网等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宽带网络光纤化改造和三网融合,努力构建泛在普惠、人人共享、安全可信的信息网络。加快4G网络建设和业务发展,加快下一代互联网商用部署。完善云计算及大数据平台等新型应用基础设施,合理布局云计算数据中心。推进无线城市建设,加快实现城市热点区域及主要景区景点无线局域网全覆盖。建设国内领先的安全测评、容灾备份、电子认证等城市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健全以等级保护、网络信任体系和应急处理机制为重点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完善信息安全监测评估、监督管理、标准认证和创新能力体系。探索建立以行政评议和第三方评估为基础的数据安全流动认证体系。到2020年,光纤宽带和4G网络全面覆盖城乡,所有行政村实现光纤到村,农村宽带家庭普及率大幅上升。

第二十三章 加快互联网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发展

充分发挥互联网在产业转型升级和“两化融合”中的平台作用,鼓励各类企业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产业组织、商业模式、供应链、物流链创新,促进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以信息惠民和信息消费为突破口,推动基于互联网的商务、就业、医疗、养老、教育、交通、旅游、气象、体育和金融等民生服务创新,注重分享经济、体验经济。到2020年,建成全国重要的智能制造产业基地和有较大影响力的互联网融合创新发展高地,互联网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提供公共服务的支撑作用大幅提升。

专栏7 “ 互联网+”重点领域

“互联网+”创业创新。打造创业服务云平台,鼓励各地建设集创新政策、行政服务、创业辅导等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支持创建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鼓励各类创新主体通过互联网平台分发和交付设计研发任务。

“互联网+”制造。建设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加快人机智能交互、工业机器人等技术装备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支持企业利用互联网采集、对接个性化需求,推进设计研发、生产制造和供应链管理等关键环节的柔性化改造。鼓励企业开展故障预警、远程维护、质量诊断、远程过程优化等互联网在线增值服务。

“互联网+”人工智能。依托互联网平台提供人工智能公共创新服务,促进智能语音等技术在智能家居、智能终端、智能汽车、机器人等领域的推广应用,支持合肥市创建智能语音产业基地暨“中国声谷”。积极发展智能机器人。推进合肥、滁州等市智能家电产业集聚发展。

“互联网+”现代农业。加快建立农业服务云平台。推广成熟可复制的农业物联网应用模式。构建农副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公共服务平台。推进信息进村入户试点,为农民生产生活提供网络信息服务。

“互联网+”智慧能源。建立基于互联网的能源生产调度信息公共平台。开展新能源微电网示范项目建设,构建新能源微电网技术体系和管理体制。鼓励发展用户端能源共享经济和自由交易。建成以光伏为基础的省级新能源监管监测系统。

“互联网+”商务。开展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企业、电子商务海外仓、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创建,建设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区。开展“皖货通天下”工业企业和电商企业对接活动。引导电商与快递企业合作发展便民利商新业态,推进蚌埠国家级电子商务与物流快递协同发展试点。依托互联网建设高效物流体系。

“互联网+”便捷交通。鼓励互联网平台为社会公众提供实时交通运行状态查询、出行路线规划、网上购票、智能停车等服务。推动交通运输信息互联互通。利用大数据平台挖掘分析公众出行需求、枢纽客流规模、车辆船舶行驶特征等。

“互联网+”医疗。鼓励医疗机构与互联网企业合作建立医疗网络信息平台,开展数字网络医院和健康生活e站试点,建设全省统一的互联网“健康云”信息服务平台和跨行业健康大数据共享交换体系。支持大中型医院搭建远程诊疗信息平台,加快普及居民健康卡惠民应用。积极利用移动互联网提供在线预约、候诊提醒等便捷服务。

“互联网+”教育。建设、应用和共享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加强数字校园建设,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推进安徽网络继续教育园区建设。构建继续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建成覆盖各级各类教育、互联互通的教育管理数据中心,建立省级教育资源平台和管理平台,推动全省教育教学改革和教育管理现代化。

“互联网+”智慧旅游。建设集信息服务、行程策划、客流监控、景区体验及电子导览、电子商务等为一体的智慧旅游服务体系。搭建安徽旅游产品在线展示销售平台。支持互联网企业整合私家车、闲置房产等社会资源,规范发展在线旅游租车和在线度假租赁等新业态。建立智能高效的旅游监管体系。

“互联网+”城市管理。建设涵盖城市重要部门、行业、领域的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传输网络和共享平台,加快城市管理各行业、部门之间数据资源在线集成,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构建城市管理服务体系。

“互联网+”普惠金融。规范发展私募、众筹、互联网金融等新兴金融业态。支持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向互联网金融领域拓展转型,发起设立创新型互联网金融平台。鼓励有条件的地区设立互联网金融产业园、互联网金融创新中心等产业集聚区。支持在线支付、移动支付等创新型支付。探索建立地方互联网金融监管机制。

“互联网+”公共服务。建设高效电子政务平台,形成网上服务与实体大厅服务、线上与线下服务紧密结合的政府服务新模式。运用互联网提升社会保险、就业创业、人才服务、人事劳动关系、职业培训、环境、气象等公共服务水平。推进社会保障卡加载更多功能,实现一卡通。建设面向高敏感行业、社会公众的气象信息平台。

第二十四章 加快大数据开发应用

加快建设人口库、法人库、空间地理库、宏观经济库等基础性数据库。建立数据安全合规使用机制,促进公共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开放共享。优先推动交通、医疗、就业、社保等民生领域政府数据向社会开放,在城市建设、旅游服务、社区服务等方面开展大数据应用示范。支持金融机构和企业在我省建设数据中心。发展大数据和信息安全产业,推进合肥、淮南、宿州等大数据交易中心和产业基地建设,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云计算、大数据龙头企业,汇聚一批大数据采集、存储、分析、加工、应用等中小企业,突破一批大数据关键技术,培育一批基于大数据的新兴业态。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能源十三五规划查看更多>电力十三五规划查看更多>安徽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