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火电火电动态政策正文

安徽十三五规划:推进一批火电、光伏、风电和生物质发电等清洁能源项目建设(全文)

2016-05-12 08:52来源:北极星电力网关键词:能源十三五规划电力十三五规划安徽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专栏8 信息化建设重点工程

数字存储应用中心。实施一批公共事务、社会管理、行业应用等领域购买云服务的示范项目,培育若干在全国有示范意义的大数据、云工程和云服务商业模式。到2020年,云服务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云计算应用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统一电子政务平台。重点建设政府权力清单、公共资源交易监管、公共信用信息共享服务、涉企收费监管等统一电子政务平台。到2020年,政府权力基本实现网上运行,公共资源交易、涉企收费实现实时监管,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联席会议成员单位信用信息实现共享。

政府基础性数据信息化平台。建设政府重点基础数据库和业务库,完善政府基础性数据信息化平台,实现跨部门、跨区域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到2020年,人口库、法人库、地理空间信息库、宏观经济库等四大基础数据库建成,各部门业务信息普遍共享。

信息惠民工程。建设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加强数字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等公益设施建设。推进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管理和经办服务信息化建设。实施“智慧养老”。加强人口健康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到2020年,信息化与民生领域应用深度融合,公共服务模式不断创新,多元一体化服务能力逐步加强。

“提速降费”工程。实施税费、土地、建设、环评、企业经营业绩考核等支持政策,推进宽带网络提速,网络资费合理下降。

第七篇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坚持城乡统筹理念,积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按照“一尊重、五统筹”的思路,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完善城市治理体系,加快培育一批新生中小城市和新型城市,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和水平。到2020年,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35%。

第二十五章 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全面实施居住证制度,落实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加快推进“劳有所得、住有所居、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并轨,加快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健全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建立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同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机制。探索建立皖北向皖江的跨区域人口迁移机制。

着力提升城市能级,增强农业转移人口容纳能力。进一步壮大中心城市,加快芜马、蚌淮(南)、宿淮(北)、安池铜城市组群建设。积极推动县城扩容提质,推进有条件的县改市,推动与中心城市基本融为一体、城镇化水平较高的县有序改区。大力发展人口聚集型、交通枢纽型、历史文化型和特色产业型中心镇,建设一批具有徽风皖韵的特色小镇。

第二十六章 提升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水平

强化规划引领。编制省级空间规划,建立空间规划信息平台,加强空间开发利用管制。明确城市功能定位,划定城市开发边界,推动城市集约紧凑发展。推进市县“多规合一”,加强城市功能规划,划定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牢固树立“规划即法”意识,严格规划实施监督,推进规划公开公示,增强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提高规划编制、实施、监督过程中的公众参与度。

完善城镇综合功能。优先发展城镇公共交通,加强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和“海绵城市”建设,构建安全高效便利的市政公用设施网络体系。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发展房屋租赁市场,满足新市民的住房需求,消化商品房库存。加大棚户区、城中村、老旧小区改造力度。建设创新城市,推动城市的创新创业。建设智慧城市,推进智慧社区、智能交通、智慧医疗等广覆盖。建设绿色城市,建设城市绿地系统,合理布局和建设城市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实施绿色建筑行动和城镇园林绿化提升行动。建设人文城市,传承创新徽州文化、皖江文化、淮河文化、楚汉文化等地方文化,打造体现时代特征的城市文化亮点,塑造城市特色风貌。加强城市特色设计,开展生态修复,建设一批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

加强城市治理。统筹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体,提高各方推动城市治理积极性。推动管理专业化,放开市政设施管护、园林绿化养护等作业市场。推动管理数字化,推广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化“芜湖模式”和“亳州模式”,搭建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推动管理扁平化,面向基层下沉管理职责、落实管理任务,探索区直接管理与服务社区体制,实施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大力发展现代物业服务业。把安全工作落实到城市发展的各个领域和环节,形成全天候、系统性的城市安全网。

专栏9 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重点领域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编制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规划,统筹城市电网、通讯网等架空线入地,改造老旧管网,积极稳妥推进有条件的市新建道路、工业园区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建立数字化信息管理系统并异地备份。

智慧城市。推进光纤到户工程,实现光纤网络基本覆盖城市家庭。强化城市信息网络、数据中心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城市发展深度融合,推进智慧社区、智能交通、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邮政等广覆盖。

海绵城市。落实低影响开发理念,推广池州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经验,构建健康完善的城市水生态系统。加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优化城市绿地与广场建设,改善城市道路排水,建设建筑与小区海绵体,加快雨污分流改造。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目标。

城市便捷生活服务圈。优化城市社区生活设施布局,加强社区服务设施建设,完善便民利民服务网络,打造包括公共停车场、物流配送、便民超市、平价菜店、家庭服务中心、快递服务等在内的便捷生活服务圈。

县城和重点镇基础设施。加快公共供水设施、污水处理厂建设,推进垃圾无害化处理,加快城镇天然气管网、液化天然气站、集中供热等设施建设。到2020年,实现县城公共供水普及率达96%,重点镇达到85%;县城污水处理率达95%以上,建制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45%;县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0%以上,建制镇生活垃圾处理率达95%。

第二十七章 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突破城乡分割的体制机制束缚,促进城乡生产要素与资源自由流动、合理配置。健全农村基础设施投入长效机制,进一步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管护和运营。把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和接纳农业转移人口较多的城镇,推动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形成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体制机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流动服务等手段,促进农村共享城市优质公共资源。

全面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在尊重农民意愿、因地制宜的前提下,全面推进美丽乡镇建设、中心村建设和自然村环境整治,促进美丽乡村建设由“以点为主”向“由点带面”战略转换,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重点,统筹推进产业发展、社会管理和精神文明建设,努力打造农民幸福生活美好家园。科学编制县域乡村建设规划和村庄规划,修订完善中心村布点规划,编制中心村建设规划。优化村庄空间布局,形成地域性的乡村风貌。发展“一村一品”,大力发展绿色高效品牌农业。加强农村道路、电网、安全饮用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宽带下乡和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完善学校、卫生室、文化站、社区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站、村邮站等公共服务设施,探索建立农村公共服务设施运行维护机制。广泛开展自然村环境整治,系统推进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加强村庄生活垃圾收运设施和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和运营,建设森林城镇、森林村庄、城郊型森林公园,深入推进“三线三边”环境整治。系统保护乡村历史文化遗产、景观风貌和人文资源,推进历史文化名村建设。培育乡村文明新风,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争到2020年,80%布点中心村达到美丽乡村建设要求,90%以上村庄脏乱差得到有效治理,打造一批环境优美、人口集聚、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管理有序、文明和谐的特色小镇、特色村庄。

第八篇 提升基础设施承载力

按照适度超前、提质增效、集约节约、安全高效的原则,努力构建综合交通体系、现代能源体系和水安全保障体系,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支撑保障。

第二十八章 完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推进交通运输网络化布局、智能化管理、一体化服务、绿色化发展、安全化运营,加快交通运输现代化进程,基本形成广覆盖的基础运输网、高品质的快速运输网、专业化的货物运输网和便捷的城市公共交通网。

建成快速客运铁路网。以完善网络、扩大能力、提高水平、构筑枢纽为重点,着力推进客运专线和城际铁路建设,提升改造既有普通铁路,建成以合肥为中心,联接所有省内设区市、通达全国主要城市的快速客运铁路网,形成较为完善的普通铁路网,加快建设皖江、皖北城际铁路网。“十三五”期间,规划新增铁路里程1930公里,其中客运专线1540公里。

完善高等级公路网。加快高速公路网络化建设,有序推进繁忙路段扩容改造,提高通行能力,建成“四纵八横”高速公路主骨架,实现所有县城联通高速,到2020年新增高速公路1000公里,改扩建800公里高速公路。以加强省际、市际联通公路建设为重点,加快国省干线公路升级改造,进一步优化路网结构,提高技术等级,提升综合保障水平。“十三五”期间,建设一级公路2500公里,升级改造二级公路5000公里。

构筑高等级航道网和现代化港口群。以提高干线航运能力、改善支流航道为重点,加快实施长江、淮河干流整治,积极推进引江济淮航运工程建设,构建“一纵两横”高等级航道主骨架;建设涡河、浍河、秋浦河、姑溪河等支流航道,形成干支衔接的内河高等级航道网。优化沿江、沿淮等港口功能布局,加强分工合作,推进专业化、规模化和现代化建设,大力发展现代航运服务。到2020年,四级及以上高等级航道里程达到2000公里,港口吞吐能力达到7亿吨。

建立广覆盖民航运输网。以完善民航机场布局、提升航空运输能力、改善通航保障条件、发展航空物流为重点,加快新机场建设,加大机场改造力度,大力发展通用航空,建设空港物流基地。到2020年,开通一批民航运输机场,建成若干通用机场,形成以合肥新桥国际机场为中心,支线机场为节点,通用机场为补充,覆盖全省、辐射周边、通达全国及部分国家的民用航空网络。合肥成为区域性航空货运枢纽。

构筑综合交通枢纽体系。优化枢纽节点空间和功能布局,继续加快合肥、芜湖、蚌埠、安庆、阜阳、黄山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完善枢纽场站服务功能,强化不同交通运输方式有机衔接。加强客运枢纽一体化衔接,实现主要单体枢纽之间快速直接连接;统筹货运枢纽与产业园区、物流园区的空间布局,提高货运枢纽的集疏运功能。到2020年形成布局完善、功能合理的枢纽体系,提升在全国综合交通网中的地位。

统筹城乡交通一体发展。实施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大力推广多形式、大容量公共交通工具,加快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增强公共交通竞争力和吸引力,提高公交分担率。继续改善农村交通基础设施条件,加快实施农村道路畅通工程,提高农村公路通达水平和通畅水平,完善农村客运网络,健全城乡物流配送体系。

提升交通智能化水平和安全保障能力。依托新一代信息技术手段,提升交通信息化水平,加强智能化技术装备应用。继续实施公路安保工程,强化港口设施安全评估,建设内河安全监管设施。加强交通运输安全监管,深入推进企业安全监管标准化建设。加强交通运输应急体系建设。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能源十三五规划查看更多>电力十三五规划查看更多>安徽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