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电力新闻火电火电动态政策正文

安徽合肥十三五规划:建设一批火电项目 鼓励发展热电联产和余热发电等(全文)

2016-05-16 08:34来源:北极星电力网关键词:能源十三五规划电力十三五规划安徽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专栏十二:各城区发展目标及重点任务

瑶海区:突出“首发之区、创业瑶海”,依托瑶海老工业基地改造,加快推动创新创业,全力实施城市更新,大力建设都市科技园、物联网科技产业园等产业园区,长江东大街总部经济走廊,聚焦发展高端商务、总部经济、文化创意、商贸物流、科技研发等重点产业。到2020年,生产总值达到680亿元,服务业增加值450亿元。

庐阳区:突出“首要之区、人文庐阳”,充分发挥历史人文资源丰富、现代服务业基础雄厚等优势,突出水源地保护,围绕高端化、国际化、智慧化和特色化,全力打造南部中央商务区、东部高技术服务示范区、西部滨水文化生态区等功能板块,大力发展金融业、特色商贸业、高技术服务业、文化旅游业等主导产业,着力打造全省金融和现代服务业先导区、引领区域发展的国际化都市中心城区。到2020年,生产总值达到1000亿元,服务业增加值800亿元。

蜀山区:突出“首创之区、魅力蜀山”,坚持创新驱动、绿色发展、城乡统筹、和谐宜居的原则,大力建设全省创新创业引领区、转型发展先行区、城乡统筹示范区、绿色和谐宜居区,依托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片区,突出发展电子商务、信息技术、研发设计等高技术服务业,提升发展商贸流通、家庭服务、文化旅游、现代物流和金融服务等生产、生活性服务业,聚焦发展电子信息、智能制造、智能家电、汽车及新能源汽车等重点产业,积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到2020年,生产总值达到750亿元,服务业增加值510亿元。

包河区:突出“首善之区、现代包河”,实施滨湖引领、双创驱动、产城一体、文化强区、生态靓区,加快现代化、高端化、国际化进程,依托滨湖新区和老城区、包河经开区、高铁片区,以及沿南淝河—巢湖北岸生态旅游带“131”空间格局,聚焦发展现代金融、高端商务、广播影视、数字信息、文化创意、旅游休闲等高端服务业,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机器人等高端制造业。到2020年,生产总值达到1100亿元,服务业增加值880亿元。

第二节 提升城市功能品质

以满足人的居住需求为根本追求,创造生活舒适、环境优美、功能完善的城市环境,努力建设最适宜人居的现代化城市。

建设精品城市。按照“一尊重、五统筹”的基本思路,规划和管控城市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等,加强城市空间设计,优化城市功能分区,引导产业合理布局、功能板块提升、交通环境优化,疏散中心城区人口及用地压力。加快发展信息服务、现代金融、商务服务、家庭服务、健康养老、会展经济、中介咨询、文化创意、旅游休闲、体育健身等服务业,建设提升一批总部基地、创意园区,打造一批税收“亿元楼”,规划建设若干总部经济集聚区、商圈和特色街区。突出精致、精细、精美,重塑城区空间形态,实施街区立面提升工程,提高城市识别度。推进老城区更新,加快老旧小区、城中村、棚户区改造,提升街区品质。加快推动瑶海老工业区整体搬迁改造试点。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维持和恢复城市绿地与水体的吸水、渗水、净水能力。到2020年,海绵城市占城市建成区面积比重超过20%。加强城市地下管线建设管理,统筹各类管线建设需求,预留和控制地下空间,合理划定建设区域和管廊空间位置、配套设施用地等三维控制线,制定2016-2020五年滚动项目建设计划,推进高新区拓展区、肥西产城融合示范区、新站区少荃湖片区、空港经济示范区、蜀山西部新城等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建设。

提升市政交通设施。加强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建设,形成集快速轨道交通、快速公交(BRT)、普通地面公交等于一体的综合客运网络,建设畅通便捷的内部交通体系。建成轨道交通1-5号线,启动建设6-8号线,着力构建城市轨道交通主骨架,力争到2020年轨道交通里程达到170公里,轨道交通占公共交通出行比例提高到30%以上。强化城市主干道路建设,针对城市重要堵点优化路网交通结构,改善微循环系统。加快建立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城市发展模式,促进城市发展与城市交通的良性互动,建设“公交都市”,主城区常规公交线网密度达到3公里/平方公里。提升综合枢纽换乘中心和公路客货运枢纽,大力改善地面交通间、轨道交通间、轨道和地面间公交换乘条件,提升公交出行率,主城区内公共交通站点500米覆盖率达100%,乘客满意率达90%。优化提升城区停车系统,规划建设一批停车泊位,完善环市区道路路内停车管理设施。在轨道交通站口、大型公共场所等重要节点,建设公共自行车服务系统。规范道路交通设施设置,完善城市道路、建筑无障碍设施。

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按照国际化和标准化的要求,建立国际化城市风貌和空间形态的规划引导体系。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加快建设国际学校、国际医院、国际社区、文化演艺场馆等公共设施,满足城市的多元需求,创造更高质量、更加丰富多彩的生活环境。开展国际化城市外语标识体系建设,在交通干道、主要景区、主要街区、公共服务机构和服务设施、重点单位等场所设立双语图文标识以及外语语音服务系统。

提高要素保障能力。供电,继续加快发展电网,提高合肥电网受入电源保障水平,新扩建500千伏变电所4座。加大智能电网建设和城乡电网改造,扩大电网承载负荷。推进经济圈直购电试点,扩大光伏分布式发电站和地面电站建设。加强用电需求侧管理,完善用电高峰时期的应急预案,建立有序用电长效机制。供水,加快推进龙河口饮水工程建设,继续实施蓄水、提引水和调水工程,引大别山优质水源入肥,增强城市供水能力。加强对大中型水库等水源地的保护,对一级水源保护区实施封闭式管理。供气,争取国家石油、天然气在肥增设管道和战略储备布点,拓宽油气供应渠道、提升贮备能力。积极争取引进西气东输五线、中海油滨海LNG外输调峰管线的天然气。推进“淮气南送”、西气东输、川气东送“双气”利用工程门站和应急气源厂、输气干线等工程建设。完善天然气储气系统,强化安全管理工作,有效提高安全、稳定的供气能力。成品油,建立成品油储备制度,推进油品贮备库建设,规划建设成品油储备基地,迁建中石油合肥大兴油库等油库。完善管线运输,合理布局终端供油站点。新能源,加快推广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地热能综合开发利用,实施分布式光伏发电、光伏地面电站、光伏照明和光伏下乡“四大工程”,加快推进第二座生活垃圾焚烧发电、生物质热电联产等项目建设,促进生物质能产业规模化发展。有序发展风力发电。到2020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占全部能源消耗比重达到8%。

专栏十三:要素保障项目

供电:神皖庐江电厂、巢湖华能电厂二期、金源热电2×350MW热电联产机组改扩建工程及配套供热管网项目、合肥新能热电联产项目一期工程A标段及配套管网等。

供水:龙河口饮水工程、合肥市供水管网互联互通工程、三水厂迁建项目、八水厂一期工程、九水厂一期工程、十水厂一期工程、磨墩至七水厂原水工程、巢湖三水厂工程、巢湖应急供水工程、丰乐及杭埠河流域水环境保护工程、果元山及移湖及金汤水库水源保护工程等。

供气:天然气绕城高压管线工程、环巢湖天然气高压管线工程、合肥CNG母站、中国节能环保集团CNG\LNG综合站基地、安徽省国皖年产12亿立方液化天然气及配套工程、北城LNG应急调峰气源工程等。

成品油:合肥成品油储备基地、中石油合肥大兴油库迁建项目等。

新能源:合肥滨湖新区核心区区域能源项目、阳光电源巢湖600MW生态旅游农业光伏发电项目、光伏下乡项目、粮库屋面光伏项目、中广核光伏发电项目、太阳能发电微网系统技术应用产业化项目、长丰县造甲乡100MW农光和渔光互补项目、庐江县盛桥镇金城村50MW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巢湖市苏湾镇50MW荒山综合治理光伏电站项目、巢湖市乌鱼岭风电场项目等。

第三节 壮大县域经济

实施县域经济突破工程,做强做优县域经济。到2020年,五县(市)全部进入中部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50强,力争3个县(市)进入全国百强。

大力推进县域工业化。围绕新型工业化发展主战场的定位,坚定不移地做强县域工业,提高县域经济发展质量。以园区为载体,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城市配套工业、农副产品加工业为主攻方向,做大做强电子信息、汽车及汽车配件、家电、机械装备、新能源、食品加工、轻纺服装、新型建材等优势产业。统筹县域工业布局,推进园区整合和扩容升级,开辟区、县(市)合作共建园区新途径,推动四大开发区与县域工业园区共建一批投资大、就业多、效益好的大项目。突出工业发展平台建设,完善工业园区基础设施,推进园区标准化厂房建设,增强园区产业配套和综合服务功能,吸引科技含量高、市场需求大、附加值高的企业入驻。对巢湖市、庐江县继续加大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支持力度,全面实现县域经济协调发展。

专栏十四:各县市发展目标及重点任务

肥东县:围绕打造合宁都市圈重要节点,坚持工业强县、市县融合、开放集聚,加快推进肥东经济开发区、安徽合肥商贸物流开发区、合肥循环经济示范园、店埠镇、撮镇镇、长临河镇、桥头集镇“三区四镇”组团式发展,培育发展智能制造、集成精密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壮大绿色食品、机械装备制造、家电制造等主导产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电子商务、都市休闲农业等。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900亿元,规上工业总产值1500亿元,财政收入65亿元。

肥西县:围绕建设合肥西南国际化新城区,坚持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双轮驱动,全力打造合肥主城西南片区产城融合示范区、环巢湖生态示范区、紫蓬山生态旅游区、西北部外周控制区“五大片区”,重点发展汽车、智能家电、电子信息、智能装备、生物医药等,大力发展现代物流、文化旅游、都市休闲农业等。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00亿元,规上工业总产值2000亿元,财政收入100亿元。

长丰县:围绕建设合肥北部副中心,立足融入合肥、对接淮南,重点打造大北城和大水湖两大板块,以水湖、下塘、双凤等城镇组团为节点,做实长丰南北发展轴,培育壮大平板显示、智慧家电、生物医药、交通铝型材等新兴产业,提升发展新型建材、电力电器、汽车零部件、食品加工等传统产业,大力发展物流、科技信息、商贸、乡村文化旅游、房地产等服务业,全面支撑合淮产城走廊。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700亿元,规上工业总产值1450亿元,财政收入75亿元。

庐江县:围绕建设合肥南部副中心,大力实施“两新”突破、“新庐城”建设、旅游提升等三大战略。全面提升庐城(含庐江经济开发区)、汤池国际温泉度假区、合芜蚌(庐江)现代农业自主创新示范区、庐南循环经济示范区(含龙桥工业园)、巢湖南岸生态示范片区内涵和发展水平。聚焦发展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节能环保、高端制造,做大做强矿业及其深加工、机械制造及汽配、食品及农产品加工等主导产业,加快发展休闲旅游和现代农业。到2020年生产总值突破400亿元,规上工业总产值550亿元,财政收入45亿元。

巢湖市:围绕建设合肥东部副中心,大力实施工业强市、生态立市、城乡统筹、创新驱动战略,举全市之力做大做强居巢经开区,启动建设启动建设半岛国际健康产业城,加快建设巢湖北岸生态文化旅游带,聚焦发展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壮大新型建材、钢构及机械加工、农产品加工、渔网渔具等优势产业,提升发展旅游休闲、健康养老、商贸物流、现代金融等高端服务业。到2020年,生产总值突破450亿元,规上工业总产值800亿元,财政收入50亿元。

统筹推进县域城镇化。按照中小城市定位,完善县城(市区)规模体系、创新体制机制,提高公共服务能力,促进人口集中和产业集聚。加快中心镇基础设施建设,培育一批新型小城市,试点建设镇级市。统筹推进环湖十二镇和其他重点特色镇建设,加快中庙—黄麓—烔炀一体化发展。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和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全面扩大中心镇经济和社会管理权限,加强中心镇建立投融资平台建设,拓宽投融资渠道。

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推动“以点为主”向“由点到面”战略转换,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努力打造农民幸福生活美好家园。依托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推进“碧水蓝天、万顷良田”等项目实施。科学编制美丽乡村建设专项规划,进一步优化中心村布点规划,认真修编乡镇建设规划,编制中心村建设规划。加快开展乡镇政府驻地整治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配套,建设一批独具特色、产城融合、惠及群众、具有徽风皖韵的特色小镇。持续推进中心村建设及自然村环境整治,健全长效管护机制,确保长治久美。注重培育乡村文明新风,积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扎实推进基层民主管理,加快由“物的新农村”向“人的新农村”转变。到2020年,力争80%中心村达到美丽乡村建设要求,90%以上村庄脏乱差得到有效治理,积极探索整县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提升农村公用设施水平。深入实施“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加快市政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推动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城乡联网共建。加快实施二级公路“达标工程”和农村公路“联网工程”,提高等级公路通达深度和广度。到2020年,境内国道全部达到一级公路标准,新改建农村公路800万公里,实现所有乡镇通二级以上公路。加快城市公交向农村延伸,逐步建立一体化的公交网络体系。全面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加快推进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加快小型水利工程改造提升,完善小微型水利设施,继续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推进城镇供水管网向农村延伸。大力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因地制宜推广光伏、风电等供电方式。推进农村能源建设,加快农村电气化建设,推广秸秆气化、农村沼气等清洁能源。深入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宽带下乡和信息入户工程。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进一步提高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标准,城市周边农村采取城乡一体化供水、农村提倡分区域联网集中供水、分散农户因地制宜采取小型集中供水等模式,全面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能源十三五规划查看更多>电力十三五规划查看更多>安徽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