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电力新闻火电火电动态政策正文

浙江杭州十三五规划:开展热电企业超低排放改造 推动一系列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全文)

2016-05-17 08:26来源:北极星电力网关键词:能源十三五规划电力十三五规划浙江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第二十九章 多措并举综合治理环境

第一节 持续推进“五水共治”

加快推进工业污水、城镇生活污水截污纳管和达标排放,实施城市河道综合整治和生态治理,消灭城市断头河,全面消除黑臭河和省市控劣Ⅴ类水质断面,确保实现县(市)全域可游泳、城区污水零直排、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全覆盖。实施强库、固堤、扩排工程,加快钱塘江、苕溪流域干流治理和海塘加固,推进钱塘江两岸城市排涝工程及管网建设,实现城区十年一遇、重点区域二十年一遇防涝标准。强化饮用水源安全保障,严格控制钱塘江、苕溪上游地区重污染高风险行业准入,完成杭州第二水源千岛湖配水工程,开展城区分质供配水管网建设,完成闲林水库和湘湖备用水源扩建工程,推进滨江白马湖备用水源工程建设,加速供水管网改造提升,继续实施农村引水安全提升工程,改善城乡居民饮水条件。贯彻“渗、滞、蓄、净、用、排”六字方针,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

第二节 全面推进治气治霾

深入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统筹推进燃煤烟气、工业废气、车船尾气、餐饮排气、扬尘灰气治理,有效改善空气质量。强化城市通风廊道和生态带规划控制,防止过度削弱大气污染物扩散能力,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开展西湖景区近零碳排放区试点。加大工业企业污染防治力度,严格节能环保准入,对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实施更加严格的减量替代政策,加强工业烟粉尘、挥发性有机废气治理,深化脱硫、脱硝、除尘,开展热电企业超低排放改造,推进大气重污染企业关停搬迁。加强机动车污染防治,切实做好车、船用油品提升工作。控制施工和道路扬尘,控制餐饮油烟、装修和干洗废气。健全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和应急响应体系,完善大气复合污染立体监测系统,积极参与长三角地区大气污染区域联防联控。

第三节 统筹实施固废治理

推进生活固废、建筑固废、污泥固废、有害固废、再生固废治理,着力提升垃圾处置能力。统筹布局建设固废收集、运输和处置设施,建成九峰环境能源、医疗废物处置、第三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置中心、水泥窑协同处置固体废物等重点项目。加快推进建筑垃圾可再生资源化利用,推进垃圾分类减量物流综合体(转运站)建设,促进垃圾全分类、资源全回收、原生垃圾零填埋。推动垃圾强制分类,深化落实生活垃圾“三化四分”,逐步扩大垃圾分类覆盖范围,加快推动垃圾分类收集回收向乡镇延伸。到2020年,主城区人均生活垃圾日清运量下降6%,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60%。

专栏14:环境综合治理行动

第三十章 安全高效发展清洁能源

第一节 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严格控制煤炭消费总量,主城区全域和三区四县(市)建成区全面建成“无燃煤区”,并逐步向外围扩展。以工业、服务业、建筑和交通领域为重点,制定实施能效提升计划,提高清洁能源使用率。积极推进工业园区、产业集聚区集中供热。强化移动污染源环保管理,全面推广应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公共汽车、出租汽车,建设与新能源汽车应用相匹配、适度超前的充电桩网络。探索开展城市能源互联网试点,推进智慧能源管理平台、智慧能源监测中心等建设。到2020年,全市煤炭消费占全社会能源消费比重下降至35%以下,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12%以上。

第二节 保障能源清洁供给

配合国家西电东送战略,持续完善500KV“一环四向”核心主网架结构,有序推进电网补强,开展新能源微电网智能化应用试点示范,构筑安全、高效、智能电网。加快推进天然气利用工程,完善天然气管网输配体系,实现全市中高压主干网向县(市)全覆盖。加强天然气应急气源站和液化天然气接收站合作建设,提升天然气供应和储备调峰能力。推动成品油库、加油站和输油管网建设,建成诸暨—桐庐成品油管道。加快太阳能、浅层地温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开发利用,鼓励建设区域型分布式能源中心。积极推动桐庐白云源、建德乌龙山等抽水蓄能电站建设。

第三十一章 全面系统建设智慧城市

第一节 强化信息网络基础

实施宽带提升工程,大力推进骨干网、城域网和接入网升级改造。推动互联网协议第6版(IPv6)规模化应用,加快国家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城市建设,推进量子通信技术研发,建设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和增设互联网国际出口专用通道,打造5G应用先行区,实现宽带无线网络市域全覆盖、公共服务场所无线网络近零成本便捷使用,国际和本地网络交换能力位居全国前列。推动智慧云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国际一流的云平台和大数据交易平台。健全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加强党政机关和涉及国计民生等重要应用系统及超大型网络平台的安全防护。

第二节 大力推进智慧应用

强化市民卡、智能终端(机顶盒)、阿里云等载体作用,构建涵盖个人、家庭、社会等多层面、多领域的智慧应用平台,推进智慧城市标准化建设,推广集成应用模式,建设国内领先的智慧应用城市。推进数字杭州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加快城建城管、交通、环保、气象、管网、防灾减灾等智慧应用,推进城乡公共治理智慧化。围绕医疗、教育、养老、就业、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加强智慧应用和示范推广,实施“物联网进家庭”计划,努力建成覆盖城乡、全民共享的智慧民生服务体系。推进信息惠民国家试点城市建设,促进信息消费,增强民生领域信息服务能力。

第八篇 建设美丽中国的杭州样本

把生态文明建设深刻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确保国家级生态市通过验收,扎实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着力打造“美丽杭州”和“两美”浙江示范区,力争率先走出一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发展之路,努力成为“美丽中国建设的样本”。

第三十二章 促进自然生态系统更加美丽宜人

第一节 有效保护“六条生态带”

坚持保护优先,严格保护现有的生态空间,加强生态带之间、生态带与大型自然斑块之间的关键区域生态恢复,对生态带内已被占用的生态空间建立有序退出机制。坚持系统保护,科学划定“六条生态带”的具体四至范围,推动生态带概念规划及控制性规划修改完善,形成空间管理一张图,并固化下来。坚持依法保护,启动生态带保护立法。坚持积极保护,原则上禁止开发区域内不再新建项目,经严格评审把关后允许适度发展旅游观光、郊野型绿道、简朴驿站等;限制开发区域内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和生态林业,在确保环境容量的前提下,适度发展环境友好型的旅游休闲、信息经济等项目。

第二节 深化生态屏障建设

以淳安县、建德市、桐庐县、临安市和富阳区境内海拔200米以上地区、千岛湖湿地等为重点,强化天然林保护,完善钱塘江、苕溪等饮用水源区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的建设,保护和恢复千岛湖湿地及河流水系,深入建设西部生态安全屏障区。以新安江-富春江-钱塘江、天目溪、东苕溪、京杭运河和浦阳江等沿江沿河生态廊道以及沿绕城高速公路、都市区高速公路等重大交通通道两侧的辐射性绿色廊道为重点,构建多层次多体系生态廊道体系。以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旅游度假区、饮用水源保护区、湿地保护区和森林公园以及重要湿地、小种群生境等为载体,保育关键生态敏感点。支持天目山、千岛湖创建国家公园。

第三节 深入推进生态修复

深入推进“城市增绿”行动,全面深化城市绿化、山区绿化、平原绿化和村庄绿化建设,提高森林覆盖率和林木蓄积量,增强森林碳汇能力。以重点河流、湖泊、水环境功能区为关键,深入推进水生态环境修复,促进水体自净能力和污染物降解能力稳步提高。加强坡耕地及小流域林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控制水土流失面积。积极开展土壤污染排查,加强工业废弃地、垃圾堆放场、科学实验场的土壤修复,推进农用地土壤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的综合防治,改善土壤环境质量。积极开展废弃矿山、湿地、滩涂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

专栏15:生态修复重大工程

第三十三章 促进城乡生产生活更加绿色低碳

第一节 持续推进节能、节地、节水、节材

推广节能低碳技术、产品和商业模式,开展全市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监控,深入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节能工程,提高建筑节能标准,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全面推动结构减排、管理减排和工程减排,确保实现主要污染物排放的削减目标。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合理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建立节约集约用地激励和约束机制,全面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完善水资源有偿使用机制,实施节水示范工程,打造节水型社会。推广可再生材料、新型墙体材料、绿色建材等新材料应用,鼓励节材包装。

第二节 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

摸清温室气体排放家底,全面开展重点企业碳盘查,推进市、县两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节约集约利用能源、增加森林碳汇等方式,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优化气象自动监测系统,加强信息共享与应用,提升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开展气候变化和大气生态环境监测、评估和研究,加强气象科技社会应用,完善重大活动气象保障体系。加强气象灾害预案及应急机制建设,普及气候变化、防灾减灾知识,提升城乡防灾减灾能力。

第三节 全面建设低碳社会

实施重大低碳技术研发工程,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积极发展低碳农业,推进林业碳汇发展。鼓励和发展低碳设计,探索推行低碳产品标准、标识和认证等制度。鼓励碳金融市场发展,加快开展碳排放交易。继续开展低碳城区、低碳县、低碳乡镇、低碳社区、低碳家庭、低碳农村和低碳园区试点示范,加大推广发展力度。传播普及低碳文化,围绕衣、食、住、行、游等生活环节,推广低碳建筑、低碳交通出行、低碳办公、低碳消费等模式,引导市民养成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第四节 完善循环经济体系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各类示范项目建设,推行清洁生产和再制造生产模式,推动循环经济模式由企业内部向企业之间扩展,发展特色农业循环经济、特色工业循环经济。全面推进国家级和省级园区(开发区)实施园区循环化改造。以开展生活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海水淡化设备研发和制造、“城市矿产”资源回收利用、汽车零部件再制造等试点为支撑,积极推进社会大循环体系建设。

第五节 强化资源综合利用

探索开展资源产出率统计研究。推动生产者落实废弃产品回收处理等责任。推进种养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促进种养业有机结合、循环发展。研究制定再生资源回收目录,对复合包装物、电池、农膜等低值废弃物逐步实行强制回收。制定完善资源分类回收利用标准。推动资源再生产品和原料推广使用,推行绿色制造,限制一次性用品包装和使用。

第三十四章 促进生态文明制度更加完善有效

第一节 构建市场化生态保护机制

开展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和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制度,健全“谁污染、谁付费”的排污权市场化机制,实施以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为基础的用能权有偿交易制度,开展以总量争取、配额分配为重点的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建设,深化东苕溪(杭州段)用水总量控制和水权制度改革试点建设。发展绿色金融,推广实施排污权质押贷款,完善环境信用评价制度,探索建立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培育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市场主体,实施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试点,开展合同能源管理和合同节水管理。

第二节 完善生态补偿机制

建立健全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补偿机制,开展地区间建立横向生态补偿机制研究,完善生态保护、环境管理绩效与资金分配挂钩的激励约束机制。实施全区域生态补偿,加大对钱塘江、苕溪两大流域上游地区生态补偿的力度,配合推进国家新安江水环境补偿试点。

第三节 建立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制度

坚持严格的“总量、空间、项目”环境准入制度,推进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管理,完善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推行重点监管企业主要污染物刷卡排污制度,建立覆盖所有固定污染源的企业排放许可制。探索建立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区域联动机制。严格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落实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管理体系的垂直管理改革。

第四节 探索生态文明绩效评价和责任追究制度

探索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开展水流、森林、山岭、滩涂等自然资源确权登记,探索建立自然资源资产台账体系,适时启动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逐步建立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与监测预警机制。研究将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继续推进淳安县差异化综合考核评价制度。建立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能源十三五规划查看更多>电力十三五规划查看更多>浙江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