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电力新闻火电火电动态政策正文

广西桂林十三五规划:支持生物质发电产业 建设一批风电场项目(全文)

2016-05-23 08:25来源:北极星电力网关键词:能源十三五规划电力十三五规划广西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第九章改革开放增添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

以扩大开放推动深化改革,以深化改革促进扩大开放。完善创新创业体制机制,营造创新创业宽松环境,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增添新活力、拓展新空间。

第一节全面深化改革

加快推进行政、经济、社会各项改革,着力破除转型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和结构性矛盾,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新体制机制。

行政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提高政府效能,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清理、精简和调整现有的行政审批事项,限制政府对企业经营决策的干预。建立完善网上审批服务制度,推进行政审批标准化。完善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深化政府机构改革,优化政府机构设置、职能配置,推进乡镇国土资源、村镇规划、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监管机构“四所合一”的乡镇机构改革,深化扩权强镇改革试点。加快理顺市与城区权责利关系,构建事权与财权相匹配的管理体制。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创新,进一步释放市场主体活力。

经济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建立非公有资本负面清单制度,按照“非禁即入”原则,放宽资本准入,拓宽民营经济发展空间。完善非公有制企业发展支持政策和配套措施,设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建立完善中小企业服务平台。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鼓励各类资本参与国有企业项目投资、兼并重组、改制上市,建立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推广创新政府与民间资本合作模式(PPP),鼓励社会资本与政府合作参与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深化旅游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统一高效的运行管理、协调联动、资源保护与开发建设机制,在旅游发展规划、环境营造、资源整合优化、秩序监管等方面,打破区域分割和行业壁垒,消除体制障碍。深化财政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建立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加强财政资金对重点工业产业和关键领域的支持。全面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

土地、林权承包经营权制度改革。落实产业用地政策,保障产业发展用地。加强城镇闲置土地处置管理,推进低效用地再开发利用机制,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完善对被征地农民合理、规范、多元保障机制,健全农村集体预留发展用地管理使用办法。建立规范的土地登记发证制度,完成农村山林、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鼓励土地承包经营权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倾斜。推进土地管理审批制度改革。健全工商资本租赁农地的监管和风险防范机制,建立严格的资格审查、项目监管和定期督查机制,禁止以农业为名圈占土地从事非农建设,探索建立工商资本农地租赁风险保障金制度。

社会事业改革。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化运行机制,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探索以医联体为基础的分级诊疗体系建设。完善监管体制,强化医疗卫生全行业监管职能。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推进医师多点执业。充分利用桂林优势资源,打造桂林教育、医疗卫生品牌,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医疗服务业。推进中小学学区制管理改革,加快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建立健全支持民办教育发展的长效机制,形成公办民办互补、有序竞争和良性发展的多元办学格局。有序推进科技、文化、食品药品安全、环境监管、安全生产监管和社会保障制度等领域改革。

第二节扩大开放合作

实施更加主动的开放战略,加强区域合作和内外联动,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引进资金、智力和先进管理技术,广泛开展产业、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生态等领域合作,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扩大国际交往,发挥友好城市和民间外交作用,吸引和集聚各类国际组织总部、地区总部和分支机构,完善与国外其他城市的沟通联系机制。实施外贸振兴计划,提升外贸竞争力。大力发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发挥中国-东盟博览会旅游展载体的作用,充分利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等平台,扩大与东盟国家旅游和贸易往来,开拓拉美、非洲、中东等新兴出口市场。稳定传统优势产品出口,重点支持机电、医药、橡胶和绿色农产品出口。加快技术转让、跨境旅游、研发设计等服务贸易出口,提高出口产品服务和质量、档次和创新要素比重,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支持企业开展重大项目国际合作和工程承包。积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大力发展出口加工贸易。鼓励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和零部件、农林产品等进口,增加一般消费品进口。推进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和园区,促进跨境电子商务、市场、采购贸易等新兴贸易方式发展。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创新外资利用方式,引导外资投向先进制造、节能环保、生物制药、新能源、新技术,以及健康养生养老、金融保险、文化等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等产业领域。重点在产业链上补短板、填空白、提档次,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强链”、既有产业“补链”,引进国有大型企业和世界500强“建链”,抓住国家及大型企业集团战略布局机遇“抢链”。推动引资、引技、引智相结合,扩大利用外资规模,提高引进外资质量。鼓励优势企业有序走出去,提高对外投资质量和效益。

全面深化区域合作。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和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战略支点建设,探索建立与北部湾、珠三角、长株潭、成渝等重点经济区的合作机制。加强与国内城市经济、文化联系,积极融入珠江-西江经济带、高铁经济带发展,构建以旅游为纽带、以产业为基础,优势互补、互惠共赢的区域合作新格局,打造多区域合作发展的新高地。到2020年,外贸出口总额突破13亿美元,五年累计利用外资超25亿美元,引进国内资金3000亿元。

专栏8开放合作重大建设工程

对外开放:国家铁路一级口岸建设工程、中国-欧盟低碳生态城市合作项目。

出口贸易:国家和自治区科技兴贸出口创新基地、出口东盟水果基地、农产品出口基地、加工贸易园区。

区域合作:粤桂黔高铁经济带合作试验区(广西园)、湘桂湘江上游生态经济合作区。

第三节推动创新创业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制定创新创业鼓励政策,设立扶持创新创业专项资金,不断完善体制机制,构建有利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环境、制度环境和公共服务体系,以创业带动就业、创新促进发展,创建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

培育创新型企业。完善引导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机制,发展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较强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支持科技型骨干企业建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等研发平台,围绕重点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和前沿产业进行科技攻关,突破核心关键技术。鼓励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科技人员创办科技型企业,或以科技成果出资入股创办企业。五年累计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50家,2-3家企业成为国家创新型试点(示范)企业。

搭建创新创业平台。深化“政产学研”协同创新,鼓励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双向设立研发机构,支持重点产业骨干企业与高校院所共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协同创新中心等产学研合作平台,联合开展技术攻关,提升产业协同创新水平。做大高新技术产权交易中心,定期举办成果交易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综合利用。利用“互联网+”,积极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新模式,拓展创新创业空间。发挥桂林国家高新区的培育孵化、引领示范、辐射带动作用,建设桂林国家大学科技创新创业园,创建桂林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科技企业孵化器、秀峰及叠彩产业孵化园等一批孵化基地。实施“引凤还巢”工程,在临桂、全州、荔浦等县区建设5个返乡农民工创业园。到2020年,建成自治区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80家、研发中心30家,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0家。

完善体制机制。完善科技成果评价制度与激励机制,探索新方法、新模式推进科技与文化、金融融合和科技成果转化。引进市场机制,设立科技创新风险投资资金,发挥财政资金杠杆和导向作用,引导社会资金投向重点领域、重点产业、关键环节和高技术创业企业。

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实施大学生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计划,重点推行“漓江学者”、“杰出创新创业人才”、“拔尖人才”等工程,引进培养高层次人才。实施人才小高地项目化管理,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创新、落实人才政策,健全人才培养、评价、选拔、流动配置及保障激励机制,激发企业家精神,着力培养一批具有全球眼光、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企业家。

专栏9创新创业重大工程

科技创新重大工程: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工程、重大技术攻关工程、人才培育工程、科技服务平台建设工程、创新企业培育工程。

创业服务工程:建设创业平台、开展创业培训辅导。

第十章传承发展彰显桂林文化新魅力

寻找桂林文化力量,深入挖掘桂林文化价值。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培育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桂林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彰显桂林文化新魅力。

第一节繁荣文化事业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推进群众艺术馆、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等文化设施建设,实现公益文化设施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全覆盖,推动文化资源向基层延伸、向社会开放。到2020年,全市图书馆和文化馆(站)全部达到三级馆(站)以上。

加强对文化类行业协会、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社会组织的引导、扶持和管理,促进规范有序发展。加大政府向文化类社会组织购买服务力度,扶持群众文艺团队发展,继续办好“百姓大舞台”、“百姓大讲坛”、“漓江之声”和“桂林读书月”等群众性特色文化品牌活动,鼓励企事业、社团组织开展文化活动。引导节日民俗、传统体育、广场文化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健康、规范、有序开展。推进红色文化、社区文化、乡土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家庭文化、先进性别文化建设,培育积极健康、多姿多彩、传递正能量的社会文化形态。

实施文化精品工程,丰富优秀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创作更多体现桂林特色、反映时代精神、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学、美术、艺术等文化精品,争取在国家、自治区级奖项中取得新突破。活跃群众文化生活,深入开展全民阅读活动,推进优秀文化遗产、高雅艺术进校园、进社区,开展送戏、送书、送电影下乡和优秀出版物推荐活动。提高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瑰宝和当代文化精品网络传播。加强文化活动的国际交流,支持文化走出去,扩大桂林特色文化在国内外的知名度。

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重点推进灵渠、靖江王府王陵、甑皮岩等历史遗址以及一批古镇、古村、古街区的保护,争取灵渠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目录,积极申报一批国家级、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增补一批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注重少数民族历史文化保护。加强广西文场、渔鼓、桂剧、彩调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与传承,建设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传承和传习场所,鼓励和支持传承人开展传承活动,建立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争取申报国家级桂派戏曲曲艺艺术文化(桂林)生态保护区。

加强文化人才培养,实施文化人才能力培养计划,引进文艺名家,培养领军人物。加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队伍建设,实施“千村万名”农民文艺骨干培训惠民工程。

第二节加快文化产业发展

以文化创意、出版发行、演艺娱乐、文化会展和数据、动漫等产业为重点,依托桂林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建设,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促进文化产业突破式发展。到202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突破200亿元。

加快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发展,发展数字文化、网络文化,成立桂林网络电视台。鼓励实力强的出版社开展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经营,组建发行集团,建设印刷出版产业园,打造区域性传媒中心。建设桂林文化艺术品交易中心,促进文化产品和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加强文化市场管理。支持动漫企业做强做大,将动漫产业打造成为桂林文化产业的重要增长点。建立和完善旅游演艺产业发展机制,延长产业链,打造若干演艺品牌,培育一批演艺收入超亿元的企业,建成演艺之都。

加快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发掘、整合文化资源,以文化内涵提升旅游品质,培育桂林山水、长寿养生、民族风情、红色文化等文化旅游品牌。重点发展山水文化旅游,演绎桂林山水文化故事;整合挖掘长寿健康养生旅游资源,重点推进永福等养生长寿文化资源开发,打造中医药文化养生基地;在少数民族区域发展民族文化体验旅游;重点在市区和灌阳、兴安、全州等县发展红色旅游。建设兴安秦汉文化特色主题城镇、临桂五通农民画艺术、恭城儒家文化主题城镇等一批个性突出、风情浓郁的文化旅游精品。

第三节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用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社会诚信建设,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传导正确价值取向,提升市民思想道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

推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净化社会文化环境,促进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成长。开展文明城市、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文明行业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培育文明风尚,建设和谐桂林,不断提高市民的文明素养和城市文明程度。建立健全志愿者服务制度,加强志愿者队伍建设,完善志愿服务体系。加强诚信体系建设,构建信用信息网络和信息统一共享平台,建立健全诚信体系管理机制。净化网络环境,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发展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的网络文化。

专栏10文化重点建设工程

文化事业建设工程:科技馆、图书馆等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文化艺术精品创作工程,灵渠等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文化标识体系建设工程。

文化产业建设工程:创意文化、印刷出版、鸡血玉、根雕等文化产业园建设工程。

精神文明建设工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诚信体系建设、文明城市创建工程。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能源十三五规划查看更多>电力十三五规划查看更多>广西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