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电力新闻火电火电动态政策正文

黄石市十三五规划:争取阳新县境内2×660MW+2×1000MW超超临界火电机组 优化风电(全文)

2016-06-16 08:42来源:北极星电力网关键词:能源十三五规划超超临界黄石市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第七章 加强文化建设 彰显文明黄石新魅力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面提升城市文明形象,努力建设文化强市。

第一节 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全面持续有效地提高市民文明和科学素质,力争到2017年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

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党员干部、教育人民。深化对中央和省、市委重大决策部署的学习宣传。深入开展“我的价值观”宣传普及活动,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普及公民道德规范,把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和科学素质教育融入学校课堂教学和企事业单位培训体系,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工作。广泛开展“最美人物”“时代楷模”“凡人善举”等学习宣传活动,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以“中国梦”为主题的文化精品创作,推出一批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好作品。倡导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市民科学素养,到2020年,全市市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比例达到12%。

二、形成良好社会文明风尚

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抓手,广泛开展文明城区(县、市)、文明单位、文明行业、文明社区、文明村镇、文明集市、文明家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推进“十星级”系列文明创建工作,全面实施文明交通、文明旅游、文明餐桌、文明网络传播行动。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健全社会舆情引导机制,传播正能量,形成扶正祛邪、惩恶扬善的社会风气。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实施网络内容建设工程,发展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净化网络环境。推进志愿者服务制度化建设,推动学雷锋活动、文明志愿服务常态化。深入传承“包容、创新、唯实、自强”的黄石人文精神,为“坚持生态立市、产业强市,加快建设现代化特大城市”增添强大精神动力。

第二节 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巩固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成果,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发展,基本建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

一、完善文化服务基础设施

按照《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2015-2020年)》,整合面向基层的公共文化资源,在全市乡镇(街道)和村(社区)普遍建成集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普法教育、体育健身于一体的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拓展先进文化进祠堂活动,深入推进文化礼堂建设。制定县(市)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基本服务项目目录,重点围绕文艺演出、读书看报、广播电视、电影放映、展览展示、教育培训等方面,提升“城市十分钟”、“农村十公里”公共文化服务圈服务水平,为城乡居民提供大致均等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满足群众基本的公共文化需求。

二、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

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加强新型智库建设,着力在理论武装、决策咨询、社科普及等方面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力推进全民阅读,加快建设“书香黄石”。扶持文学艺术精品创作生产,推出1—2个具备国家水准、反映时代精神、体现黄石特色、深受群众喜爱的文艺精品。加强文化艺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努力建设德艺双馨的文艺队伍,建设“文艺家之家”。推进重要新闻媒体建设,强化新媒体管理,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加快媒体数字化建设。加强广播电视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加快发展云视频等服务,建设应急广播体系和广播电视融媒体平台。加大外宣和文化交流力度,加强文化传播能力建设,创新对外传播、文化交流、文化贸易方式,推动黄石文化走出去。加大对全市各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乡镇综合文化站的运行及标准化建设的投入,开展“菜单式”“订单式”服务,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推进档案事业科学发展,完成数学化档案馆建设,加快建立覆盖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方便人民群众的档案利用体系、确保档案安全保密的档案安全体系。

三、创新公共文化管理体制

理顺政府主管部门与所属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推进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管办分离。加快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深化公益性文化服务单位法人治理机构改革,推行社会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完善国有文化资产经营管理模式和考核办法。深化新闻宣传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提高主流媒体的核心竞争力。支持黄石市文化旅游投资公司发展。建立公共文化服务群众评价和反馈机制,推动文化惠民项目与群众文化需求有效对接。鼓励社会力量、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

第三节 保护地域历史文化资源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深度挖掘工业文化、青铜文化、红色文化,大力弘扬黄石文化蕴含的城市精神,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城市文化价值,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一、保护利用物质文化遗产

修改完善《黄石市历史建筑保护管理办法》,将黄石工业遗产保护纳入立法项目,颁布实施《黄石市工业遗产保护管理条例》。实施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开发工业考古旅游、传统古村落古民居休闲文化体验等文化旅游专线,创建国内工业旅游示范区。积极争取将黄石工业遗产申报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提高黄石在国际国内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加强黄石历史文化遗存及人文资源的深度挖掘与推介宣传,打造一批历史文化名镇名乡,积极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继承的经费、人才和制度保障机制,探索创新数字化馆藏、节庆展演、旅游开发、主题公园、生产性保护等保护模式。加强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端午节˙西塞神舟会”文化价值的研究和利用,实施西塞山道士袱古镇项目。整合公办组织和民间组织力量,对阳新采茶戏、阳新布贴画、大冶尹解元石雕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传承。支持阳新“三月三”庙会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极挖掘整理历史典故、名人、传说、民俗等资源,形成黄石非物质文化遗产特有的文化形象、整体品牌和精神内涵。

第四节 培育发展文化产业

提升发展传统文化产业,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完善文化产业体系,推动文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把文化产业培育成为我市重要的经济增长点。

一、提升发展传统文化产业

重点扶植信息网络业、休闲娱乐业、文化旅游业等优势文化产业发展,运用新理念、新技术推进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艺演出等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引进专业文化演艺企业,整合市级国有演艺资源资产,组建鄂东演艺集团,打造龙头文化企业,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加强金融资本、社会资本与文化资源的对接,培育骨干文化企业和战略投资者,推进以黄石日报新媒体为主体的企业在“新三板”上市,把黄石日报传媒集团、黄石广播电视台打造成有较强影响力的综合性现代传媒集团。突出地域特色,大力推进殷祖古建、大冶汉绣等非物质文化产业化发展。

二、培育新兴文化业态

建立健全推进产业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促进文化与旅游、体育、信息、物流、工业、建筑、会展、商贸、休闲等行业融合,重点发展创意设计、文艺创作、文艺演出、影视制作、出版发行、文化旅游、文博会展、动漫设计、数字传媒、移动互联等产业,建设区域文化创新基地,打造鄂东“创意之都”。推进文化产业集聚区建设,建设一批文化创新园区(基地),培育申报1家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6家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三、加强文化市场监管

巩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成果,建立协调有序的综合执法运行机制,做到依法管理、科学管理、有效管理。净化文化市场环境,严厉打击侵权盗版行为,保护知识产权。加大城乡互联网上网服务场所、娱乐、演出市场监督管理力度,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确保文化市场平稳有序运行。

黄石市重点文化建设工程

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建成黄石港区、西塞山区、黄石经济开发区群众文化活动中心,规划建设市博物馆新馆、美术馆、音乐厅、图书城和科技综合馆,建设阳新县“三馆一中心”(博物馆、科技馆、城市建设展览馆和行政服务中心)。

文化惠民工程:继续推进村级文化礼堂建设,到2017年实现文化礼堂覆盖所有行政村。以乡镇和村(社区)为重点,实施广播电视户户通、村村响、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

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加快华新水泥厂旧址保护与展示利用、铜绿山考古遗址公园、汉冶萍煤铁厂矿旧址修缮、西塞神舟会民俗馆和铜绿山古矿遗址博物馆、阳新古民居修复保护、龙港红军街等工程建设,建成中国水泥博物馆。

文化产业开发工程:实施黄石广电文化创意与服务中心、黄石日报数字化立体传播服务体系、东楚传媒文化产业园、大冶青铜文化产业园、铁山铁城文化园等项目,建设黄石文化老街区和文化创意产业园。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能源十三五规划查看更多>超超临界查看更多>黄石市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