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电力新闻火电火电动态政策正文

黄石市十三五规划:争取阳新县境内2×660MW+2×1000MW超超临界火电机组 优化风电(全文)

2016-06-16 08:42来源:北极星电力网关键词:能源十三五规划超超临界黄石市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二、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

坚持保护优先和自然修复为主,加大生态保护和建设力度,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巩固和深化“五边三化”生态环境综合整治行动。严格生态空间管理,严守“生态红线”。加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和管理,努力把网湖建设成国家湿地保护区,磁湖建成国家湿地公园,黄荆山七峰山建成国家森林公园。推进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和退养还滩、还湖。全面实施“城市背景墙”治理工程,实施矿山复绿工程,实现市域开山塘口治理全覆盖。积极争取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加强大冶湖、网湖、保安湖等湿地保护与修复,实现重点湖泊主体水质明显改善。加强森林防火,严厉打击纵火行为。加强病虫害防治管护工作、生物安全管理、生物物种资源保护和管理。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继续开展农村连片村庄环境综合整治,重点加强农村污水和生活垃圾治理,深入推进生态示范创建工作,建立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长效管理机制。

三、推进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

加强监管,高效利用沿江岸线资源和腹地资源,依法打击违法违规乱建码头、设施及占用港口岸线、违法经营等行为,关停沿江所有非法码头,对长江水源地保护区内的合法码头进行整治搬迁。加强对沿江生态环境的保护,实施长江防护林体系建设等工程,构建绿色生态廊道。以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为契机,推进黄石江滩防洪及环境综合治理,实施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等“五水共治”工程,防治长江水污染,力争2017年成功创建省级环保模范城市,2019年成功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

黄石市环境保护与生态环境修复工程

水环境治理工程:推进黄石市水污染综合治理(利用亚行贷款)建设项目,实施环保安湖流域污染治理工程、尹家湖、三里七湖、红星湖综合治理工程、阳新县南门河污水治理项目、磁湖清淤及江湖连通工程、大冶湖生态保护与修复治理项目、大冶市工业废水收集处理系统工程。

大气污染防治工程:推进工业企业大气污染防治工程、城市扬尘综合整治工程、餐饮油烟污染治理工程,城市公交车辆油改气项目工程。

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工程:继续实施在市区医疗机构设置医疗废物集中暂存点、在各县(市)建设具有冷藏设备的医疗废物集中暂存点项目。

土壤污染防治工程:实施大冶有色周边污染区域环保避险、大冶市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推进阳新县35平方公里矿山土壤治理修复工程。

饮用水源安全工程:实施大冶市杨桥水库、保安湖、阳新县王英水库、张桥河、富池镇长江水源地等水源地保护工程。

矿区地质环境修复工程:推进灵乡、金山店镇铁矿矿区地质环境综合治理,加快实施黄石、大冶资源枯竭城市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重点工程(三期)、铁山-还地桥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示范工程,阳新县矿区地质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实施长乐山生态修复工程。

生态景观建设工程:建成湖北省首届园博会园博园,推进江滩公园工程建设,规划建设“三园一道”。

第四节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坚持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并重,充分发挥技术进步的作用,完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

一、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建立健全温室气体排放的统计、核算、监测体系,加强目标责任考核。综合运用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增加森林碳汇等多种手段,大幅度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加强高能耗行业能耗管控,有效控制电力、钢铁、建材等重点行业碳排放,运用市场化手段推进低碳发展,鼓励更多企业参与碳排放权交易,分配初始碳排放额。把大幅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作为约束性指标,加快低碳技术研发应用,控制工业、建筑、交通和农业等领域温室气体排放。

二、增加碳汇能力

大力实施“绿满黄石”行动,全力推进城市绿化、宜林荒山绿化、村庄绿化、通道绿化、水岸绿化、农田林网绿化,到“十三五”末,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按照城区、城郊、村镇绿化“三位一体”,经济林、生态林、景观林“三林共建”,路网、水网、农田林网“三网融合”,点、线、面“三维结合”,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三效合一”的要求,不断提高森林覆盖率,增加蓄积量,增强森林固碳能力。大力实施造林绿化与退耕还林、封山育林、低产低效林改造、乡村风景区建设等生态林业工程,提高沿路、沿水、沿山绿化覆盖率。实行严格的森林资源保护制度,严禁移植大树、古树、非本地树种进城。实施城市园林绿化工程,推进“一轴、六带、九景区”市域生态绿地系统建设,完善城市公园湿地系统布局,到“十三五”末,人均公园湿地达到10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精心举办首届省级园博园,坚持每年举办一届园博会。

三、增强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加强农业、水资源、生态系统、人类健康等领域适应气候变化特别是应对极端气候事件的能力。加快适应技术研发推广,提高农业、林业、水资源等重点领域和生态脆弱地区适应气候变化水平。选育抗逆性强的农作物优良品种,开展气候变化地方环境与健康行动研究,加强气象灾害监测网络建设,建立健全防御极端天气事件的监测、预警预报和预防体系,加强人工影响天气业务体系建设,开展空中云水资源时空分布及其演变的定量监测评估,提升空中云水资源利用率,提高防御、减轻和处置自然灾害的能力。开展适应气候变化重点示范区建设,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宣传、教育和培训。

第五节 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按照创建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区的要求,以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为引领,全方位建立健全生态保护、治理、建设、管理、考核、追究等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一、强化生态文明考核

明确各级党委、政府对本辖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责任,完善市县科学发展综合考评指标体系,增加绿色发展指标,提高绿色考评权重。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健全生态环境重大决策和重大事件问责制,建立健全领导干部任期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度、自然资源资产和环境离任审计制度、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加强生态环境监管执法,强化部门间协调联动和联合环境执法机制。

二、改革环境治理基础制度

完善科学决策制度,对重大规划和发展项目严格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全面建立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完善全市生态环境监测监控,建立监管所有污染物排放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项目全过程环境监管制度以及农村和生态环境监察制度。建立覆盖所有固定污染源的企业排放许可制,实行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加强环保警察机构建设,强化环保司法联动机制,依法惩治环境违法犯罪行为。

三、建立生态补偿和生态资源有偿制度

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开展生态补偿试点,探索多样化的生态补偿方式,研究设立市级生态补偿专项资金,积极探索市场化生态补偿机制。推行资源型企业可持续发展准备金制度。推行主要污染物排污指标交易制度,发展排污权交易市场,积极探索和培育碳排放权、水权和节能量交易市场。开展排污权、用能权、水权、碳排放权抵押融资和减排项目贷款融资业务试点工作。

四、推动形成良好生态文明社会风尚

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逐步实现全社会生态自觉。大力发展生态文化,开展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教育基地建设,创建一批生态文化教育基地、示范基地,创作一批生态文化作品。坚持每年由一个县(市)区举办一届市级园林博览会,深入开展多种形式的生态文明创建活动。增强市民环境意识,引导市民树立绿色低碳的生活消费理念,倡导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引导居民绿色消费、绿色出行、绿色家居,推进政府绿色采购、绿色办公,推动形成勤俭节约的社会风尚。完善环保信息公开和举报制度,落实重大项目、环保设施布局建设决策过程中的公众参与,建立生态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发挥民间环保组织和志愿者的作用,构建全民参与的共建共治共享体系。

第九章 加强交流合作 构筑沿江开放新高地

抢抓国家“一路一带”、长江经济带战略机遇,以港口开发为龙头,大力实施开放先导战略,全面深化对内对外开放,提升外向型经济水平,打造内陆沿江开放高地和湖北东向开放桥头堡。

第一节 加快沿江开放开发

依托长江黄金水道,推进黄石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打造对外交流合作的开放带、现代产业密集带、新型城镇连绵带、沿江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增强对鄂东皖西赣北区域的辐射带动功能,建设全省沿江经济新增长极和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能源十三五规划查看更多>超超临界查看更多>黄石市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