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电力新闻火电火电动态政策正文

黄石市十三五规划:争取阳新县境内2×660MW+2×1000MW超超临界火电机组 优化风电(全文)

2016-06-16 08:42来源:北极星电力网关键词:能源十三五规划超超临界黄石市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一、推进港区建设

加快黄石新港建设,带动产业和城市发展,推动黄石新港与保税物流中心、大冶湖生态新区、西塞山滨江新区、阳新滨江新区、黄石港工业园联动发展,加强与武汉港分工协作,加快发展具有区域竞争力的临港产业和现代物流业,加快建设“亿吨大港”、长江中游现代物流和外贸中转型枢纽港,打造长江中游新兴产业走廊和全省沿江经济新增长极。重点发展港口物流、现代商贸、休闲旅游、高新技术、特色机械制造等产业。统筹推进沿江工业园区基础设施互联和产业协作配套,加强沿江配套设施建设,推进港区城一体,进一步优化城市功能和城市布局,打造港口城市。推进沿江公路、货运仓储、货运专线、专用管网建设,打造公铁水一体化综合立体交通走廊。

二、加强口岸建设

完善对外开放区域布局,推动口岸和沿江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创新升级,主动对接武汉自贸区,全面融入长江大通关体系。加强电子口岸、口岸监管平台和大通关建设,整合口岸新区和保税物流中心资源,构建大物流、大通关体系,实现区港联动。加强与沿江、沿海口岸通关协作,促进口岸管理相关部门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推进便利通关改革,建立和完善绿色通道、直通放行、电子监管等制度和措施。积极申报黄石港水运口岸为进境粮食指定口岸。到2020年,黄石口岸进出口货运量达到211万吨,年均增长10%。加快完善黄石棋盘洲保税物流中心基础设施和口岸通关、金融结算、电子商务等综合服务体系,积极申报综合保税区。学习借鉴上海自贸区经验,在黄石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冶湖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黄石新港(物流)工业园开展先行先试,积极争取将黄石纳入湖北(内陆)自由贸易试验区申报。

三、加快园区开发

以园区提档升级为重点,创新园区管理体制机制,优化园区产业布局,强化园区招商引资,使园区成为全市对外开放的重要载体、产业转型的重要平台、支撑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到2020年,全市8家开发区(工业园)实现生产总值1700亿元,每个园区形成2-3个特色鲜明、优势突出、规模效益明显的主导产业。积极争取省级以上工业园、开发区扩区、调区,扩大园区规划面积,拓展园区发展空间。抢抓长江经济带、长江中游城市群、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等机遇,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和功能疏解。加强园区对外协作,探索以委托管理、投资合作等多种形式与东部沿海地区、武汉市合作共建产业园区,创建国家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区,实现联动发展、互利共赢。推进园区土地清理整顿,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试行园区“负面清单”等管理模式,优化园区投资环境。

第二节 发展开放型经济

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引进来”与“走出去”步伐,提升招商引资水平,推进外贸转型升级,积极扩大对外投资,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成为全省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支撑。

一、持续推进产业链招商

着眼于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强化产业链招商,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力争“十三五”期间,全市到位内资年均增长15%以上,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10%以上。持续推进产业链招商,完善产业链招商重点发展产业目录,引导主导产业链延伸,积极开拓新产业、新业态,突出抓好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现代物流等产业链招商,加快构建以高新技术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协调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建立产业链发展基金,对接长江经济带产业发展基金,着力形成一批新、优、绿色且符合市场需求的新产能。创新以商招商、合作招商、专题招商、节会招商等方式,瞄准国际、国内企业500强,着力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产业链配套的重大产业项目。搭建央企、省企合作平台,加大与央企、省企合作力度,积极融入央企、省企产业链,吸引更多的央企、省企区域总部、生产中心和营销中心落户黄石。注重引资和引智相结合,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加强招商人才队伍建设。

二、推进对外贸易优化升级

以提升外贸核心竞争力为重点,优化贸易方式和出口结构,加强品牌建设,增强国际市场竞争力。创新外贸发展模式,加强营销和销售服务网络建设,提高传统优势产品出口竞争力,巩固出口市场份额,推动外贸向优质优价、优进优出转变。大力发展外向型产业集群,加快钢铁、纺织服装等八大出口基地产业群建设,推进新兴产业领取区与出口基地一体化建设,创建省级、国家级科技兴贸出口创新基地。支持重点外贸企业做大做强,鼓励企业到海外注册商标,参与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培育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着力引进和培育一批外贸出口企业和外贸代理公司,促进外贸流失企业回归。到2020年,全市出口过1亿美元、5000万美元、1000万美元的企业分别达到5家、10家和20家。支持企业开拓印度、拉美、中东、非洲等新兴市场。积极发展以软件外包、生物医药研发、电子商务等服务外包为重点的服务贸易,提高服务贸易比重。支持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加快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支持大冶市申报“全国跨境电子商务服务试点城市”。实行积极的进口政策,引导企业扩大先进技术、关键装备、能源产品、节能降耗环保产品进口。

三、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

推进黄石制造、黄石服务“走出去”,积极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引导我市优质富余产能向外转移。引导我市钢铁、有色、建材等优势产业加强国际产能合作,对接国际市场和资源,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和物流链,全面提升黄石国际竞争力。支持新冶钢、有色、华新、东贝等优势企业开展境外投资,优化全球市场布局,建设境外加工基地,加快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发展成为集境内外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一体化的跨国集团公司。支持十五冶等建筑业龙头企业开拓国际工程市场,开展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承揽技术含量高、能带动我市设备和材料出口的大型国际工程项目,探索BOT、BOO、BOOT等承包建设方式,提高对外承包工程的质量和竞争力。完善境外投资管理,健全对外投资促进政策和服务体系,引导企业加强投资和经营风险管理。健全完善对外劳务选招、培训、输出、跟踪服务和管理一条龙运行机制,力争全市外派劳务工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四、提升投资贸易便利化水平

创新开放合作的新模式、新路径、新机制,优化投资贸易环境,争创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推进投资、贸易、金融、综合监管等领域制度创新,建立有利于合作共赢并同国际贸易投资规划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完善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推进外商投资和对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实行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建立专业化、国际化、外商投资促进机制。以优化行政环境、市场环境、法制环境、信用环境、人文环境为重点,提升服务能级,降低投资经营成本,优化外商投资环境。

五、加强国际国内交流合作

积极推进与国际、国内友好城市交流合作,促进黄石全面对内对外开放,提高黄石对外影响力。加强与德国罗特威尔县、新西兰纳尔逊市、日本关市等国际友好城市的交流合作,重点在经贸、教育、医疗卫生、文化旅游等方面取得新突破。积极开展与东北老工业基地、全国资源型城市的交流合作,共同探索建立接续替代产业扶持机制,加快资源型城市转型和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扎实做好新疆阿拉山口市、西藏曲松县、三峡库区兴山县黄粮镇、恩施州利川市的对口支援工作,加强经贸文化往来,促进共同发展。

第三节 加强区域战略合作

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武汉城市圈,增强对鄂东区域的辐射带动功能,打造长江经济带重要战略支点,加快建设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性中心城市、现代化特大城市。

一、推进武汉城市圈一体化发展

深化与武汉全面对接,加快与武汉一体化发展,进一步巩固提升黄石的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地位。按照依托武汉、接受辐射、分工协作的思路,加快融入武汉城市圈,实现与武汉同城化发展,积极承接武汉城市功能转移,重点承接武汉的产业转移,实现与武汉的产业配套和错位发展。积极推动城市圈消除区域间体制障碍,建立城市圈合作联动机制,实行广泛的资源共享,促进圈内城市在城市规划、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区域市场、生态建设、服务体系等方面一体化发展。以铁山、还地桥、保安、金牛、金山店为主体,加快推进黄石的西部开发,打造对接武汉的光谷大道产业示范带。推进鄂东区域产业、科技、教育、金融、商贸、文化等领域合作,增强对鄂东区域的辐射带动能力,发挥鄂东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

二、共建长江经济带

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深化与沿江城市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信息平台、旅游开发、生态保护等重点领域的合作,打造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推进与上下游城市的规划、市场、产业对接,优化与沿江城市的产业分工协作,协同推进沿江铁路、高速公路和集疏运体系建设,联动推进岸线开发和港口建设,打造沿江产业走廊、沿江综合运输体系。按照“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的思路,与长江中游城市群内城市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合作,实现城乡、产业、基础设施、生态文明、公共服务“五个协同发展”,着力打造鄂东皖西赣北区域性中心城市。推进“九江—黄冈—黄石”省际毗邻城市组团合作发展,积极探索跨江、跨省合作新模式,建成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先行区和示范区。

第十章 增进人民福祉 共建美好幸福新生活

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保障基本民生,发展社会事业,扩大公共服务供给,促进公平正义,让人民有更多获得感,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打造“幸福黄石”。

第一节 打赢扶贫攻坚战

按照“精准扶贫、如期脱贫,产业富民、同步小康,市域一体、持续发展”的思路,坚持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相结合,分类推进民生扶贫、产业扶贫和就业扶贫,确保大冶市2016年、阳新县和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两镇一区”2017年如期完成脱贫任务,实现“精准脱贫,不落一人”,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一、建设精准扶贫示范带

以精准扶贫工作为重要抓手,统筹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造四大精准扶贫示范带。实施房屋改造、基础设施建设、村庄整治、保护传统文化、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扶贫六大重点工程,建设阳新县王英镇至大冶刘仁八镇316国道沿线老区库区精准扶贫示范带和美丽乡村展示带,打造成全省精准扶贫和美丽乡村示范工程。打造大冶湖生态新区“两镇一区”精准扶贫样板带和美丽乡村体验带,重点建设2个城镇带、5个中心集镇和29个美丽乡村示范村,积极打造“华中康谷”。加快推进集中连线贫困乡镇的生态产业发展,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建设阳新县枫林镇至排市镇生态农业精准扶贫示范带。以滨江工业园为龙头,通过新型工业化带动农民就业脱贫,建设阳新县白沙镇至富池镇扶贫示范带。

二、提高精准扶贫实效

实施民生扶贫。围绕“看是否改造土坯房、看是否改造好厨房和厕所、看致富能力和致富门路强不强、看就学就医养老有无保障”的“四看”标准,大力实施改房改厨改厕工程、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贫困学生教育扶贫、卫生医疗救助和低保兜底工程,完成3354户、11404人贫困人口易地扶贫搬迁,全面推进特困群体集中福利供养工作,扩大贫困地区基础设施覆盖面,因地制宜解决通路、通水、通网络等问题,切实提升各项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水平。

开展产业扶贫。培植、引导一批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到贫困地区建立生产基地,壮大一批特色产业集群,形成“数村一品、各乡一业”特色产业格局,实现特色产业对贫困村、贫困户全覆盖,促进贫困劳力就近转移就业增收。推进旅游扶贫,通过举办园博会、节会、花会等,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充分发挥贫困库区村、革命老区村等红色旅游资源,大力开发红色旅游及其衍生产业,开辟贫困农民增收新途径。培育发展“互联网+农业”扶贫,完善电商基础设施和服务网络,2018年实现贫困村宽带信息网络全覆盖,大部分贫困乡镇实现电商销售当地特色农产品。大力发展光伏产业扶贫,支持山区有条件的村、组、农户通过光伏产业增收脱贫。

推进就业扶贫。组织实施“雨露计划”工程,大力开展就业创业、技能培训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就业脱贫和稳定增收的能力,确保培训一人、合格一人,转移一人、脱贫一户,每年培训转移就业1万人次以上。加大人才支持力度,实施贫困地区人才支持计划。加强全市贫困地区干部培训和扶贫干部培训,落实“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等基层服务政策及服务期满后创业就业优惠政策。

三、创新精准扶贫机制

强化扶贫开发工作领导责任制,加强监督管理,严格精准考核,保证工作实效。完善精准扶贫长效机制,坚持开发扶贫与社会保障两轮驱动、片区攻坚与精准扶贫同步推进、政府市场社会三位一体、资源开发与绿色发展统筹兼顾,分清贫困类型,找准致贫原因,提高扶贫实效。对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和自理能力的特殊贫困人群,实现社会保障兜底。加强贫困人口动态监测,建立阻断返贫致贫长效机制。建立激励社会力量帮扶投入机制,继续巩固市直单位定点扶贫和对口帮扶扶贫水平。大力倡导企业扶贫,积极引导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扶贫,构建扶贫志愿者服务网络。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能源十三五规划查看更多>超超临界查看更多>黄石市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