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火电火电动态政策正文

湖南邵阳十三五规划:规划宝庆电厂二期扩建等工程 建设一批水电、风电、光伏发电项目(全文)

2016-07-20 09:21来源:北极星电力网关键词:能源十三五规划电力十三五规划湖南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第二节 完善现代农业支撑体系

加快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国家高标准示范农田建设。改善农田灌溉条件,提高灌溉供水能力、灌溉保证率和灌溉效益。继续推进衡邵干旱走廊综合治理、武陵山片区脱贫水利工程、娄邵盆地基本农田建设工程、烟草水源工程,重点完成大圳、六都寨2处大型灌区和尧虞塘、威溪、超美等48处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新增灌区9处(其中大型灌区1处,中型灌区8处),稳步推动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净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30万亩,人均旱涝保收面积达到0.45亩。

增强农村供水能力。统筹考虑全市农业发展用水与水资源时空分布特征,实行农业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加快推进现有供水工程提质改造、管网更新,加强中心城区向周边农村辐射供水能力。规划水源工程30处,新建改造工程946处,管网延伸工程500处,大中(小)型灌溉泵站18座,争取2020年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0%,农田节水灌溉率达到30%。

提升防汛抗旱能力。实施空中云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完善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体制机制。根据水资源分布情况、人口密度、产业发展需要,新建犬木塘水库、山门水库、太芝庙水库、秀水水库等控制性枢纽工程,扩建木瓜山水库,加快完善城区及各县城防洪堤体系,推进中小河流、山洪沟治理,继续实施病险水库及水闸除险加固工程,力争全市城市防洪达标率80%、乡镇防洪达标率50%以上。

深化水利改革。有效建立事权清晰、权责一致、规范高效的水行政管理体制,全面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基本建成水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有效建立规范有序、管理严格、良性运行的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长效机制,进一步健全稳定增长的水利投入机制,全面建立政府引导、群众为主的农田水利建设机制,加强水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农村水利服务水平显著提高。

第三节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农民家庭经营主体地位,引导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创新土地流转方式,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推动家庭经营向集约化、专业化转变,统一经营向组织化、社会化转变,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推动精确农业建设。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推广农业生产新技术,提高栽培、施肥、灌溉等新技术的普及率,扩大良种覆盖率,推动标准化生产。实施规模化节水灌溉增效项目,完善农田灌排工程体系。到2020年,新建集中连片高标准农田200万亩以上,150个万亩粮油高产示范片,高标准农田占耕地面积比重提高到50%以上,主栽品种、主推技术入户率达95%以上,新发展管、喷、滴、微节水灌溉工程面积15万亩。

促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推动农民职业化,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0万人,推动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大规模、高层次联合,形成规模化、专业化、社会化程度更高的合作农场。支持家庭农场、合作农场向农民合作社方向发展。到2020年,全市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6%,水稻全程机械化面积400万亩,机械化率达到82%,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面积占耕地面积比重达到50%,累计发展1000个适度规模经营的家庭农场。

第四节 完善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加快农村综合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供销合作社服务农民生产生活的综合平台作用。加强乡镇农技服务站建设。到2020年,全市农村服务综合体系基本建成,基层组织体系基本健全,乡村经营服务网点基本覆盖,经营领域进一步拓宽,服务功能明显增强。全市共建设乡镇惠民综合服务中心和电商综合服务平台120个以上,村级惠民服务站760个以上,电子商务经营网店3000个以上,农资经营、农副产品购销、日用消费品经营和再生资源回收网店5700个以上。

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合理规划建设农产品和农机物流园区布点,重点发展第三方物流和冷链物流,每个县至少建成一个大型冷库。推动农产品物流电子化,提升农产品物流效率,推进优势特色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和改造。加快培育农村经纪人、农产品运销专业户、农村流通中介组织和农产品电子商务企业,逐步建立各级农产品市场销售网络。

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加强市县乡三级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能力建设,建立全程可追溯、互联共享的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信息平台,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全覆盖。加强农产品诚信建设及食品安全监管,建成一批农业标准化、诚信建设和安全监管示范县、示范乡镇。

强化农村科技、信息服务。推动湖南省主要瓜类作物高效栽培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重大行动。建立主要农作物优异种质资源库、柑桔产业工程技术中心与茶叶产业创新战略联盟。支持优质稻、茶叶、楠竹、柑桔、中药材、油茶、食用菌、青钱柳、绞股蓝等栽培、加工技术研发与应用。加强畜禽、水产标准化健康养殖配套技术、低碳循环养殖技术研究和推广。推进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与销售的运用,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力争“十三五”时期创建3个省级农业科技园,2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

增强农业气象服务能力。重点加强农村综合气象观测网和农业气象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评估技术体系, 推广绥宁县防汛抗灾预警机制。力争2020年气象监测、预报延伸覆盖到乡镇,大范围灾害性天气监测率达95%以上,天气预报准确率达到80%以上,建成保障有力、全省领先的气象现代化体系。

第五节 提高美丽农村建设水平

建设美丽乡村。推进乡村规划管理,科学编制村庄规划,优化农村居民点、基础设施和公共空间布局。保护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和民居。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重点在道路交通、水、电、互联网等方面实现改造升级,提升农村基础设施水平。开展农村环境清洁工程,支持饮用水源地保护、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土壤污染治理、有机食品基地建设等工程。加大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和污染治理,加快农村厕所改造,加强农村绿化工作,改善村镇人居环境。到2020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实现全覆盖,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75%以上,每个县建成3~5个美丽乡村示范片区,每个乡镇至少建成3~5个美丽乡村示范点,全市打造1000个美丽乡村。

大力推广清洁能源。因地制宜发展农村水电,规划农村水电项目181处、老旧水电站增效扩容改造工程165处、农村水电新建电源点4处、农村水电直供区改造项目20处,力争新增农村水电装机20万kw。大力发展户用沼气、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新建大型沼气工程50处,联户和小区沼气工程2500处,新增太阳能开发利用面积10万平方米,每年新增秸秆能源化利用消耗量10万吨,建设10处农村清洁能源综合示范区,使用沼气户数达到35万户。推动天然气向乡镇发展。

专栏9:农业现代化重大工程项目

“十三五”期间,邵阳市将实施农业现代化发展重大工程项目82个,总投资达到430.85亿元。其中,200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田间工程、中国武陵山农机产业园等农业基础设施项目2项,总投资60亿元;邵阳市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科技示范园区、200万亩高档优质稻基地、50万亩标准化雪峰蜜柑果园等在内的农业产业综合开发项目65项,总投资344.64亿元;武冈市现代农业综合产业园,规划总面积50平方公里,总投资30亿元;邵阳市人居环境重点村整治、创建美丽乡村等在内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程项目9项,总投资21.41亿元;推广高效节煤省柴炉灶、小区和联户沼气工程等在内的农村新能源开发利用工程项目6项,总投资4.8亿元。

邵阳国家级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项目:规划面积110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面积40平方公里,计划投资100亿元,规划建设六大功能区,即农产品加工企业集聚区、涉农物流区、种养示范区、都市生态农业休闲区、新农村建设样板区、信息交流平台区。建设标准厂房,配套建好路网、给排水管网、公共污水处理、工业垃圾处理等设施,实现入园企业100家,年产值达到100亿元以上,创税收5亿元以上;打造国内著名品牌2个、省市知名品牌6个,成为邵阳现代农业的展示窗口。

第七章 大力推进精准脱贫工程

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战略思想,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连片特困地区为主战场,以全面脱贫为首要任务,按照“五个一批”(通过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五个突出”(突出兜底保障全覆盖、突出基础建设补短板、突出培育产业强支撑、突出教育培训拔穷根、突出异地搬迁挪穷窝)的原则,大力推进精准脱贫工程。到2017年,三区率先实现脱贫,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所有扶贫工作重点县、重点村全部脱贫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

第一节 加快贫困地区发展

推进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发展。把集中连片扶贫攻坚和区域协同发展有机结合起来,统筹推进隆回县、城步苗族自治县、邵阳县、新宁县、新邵县、绥宁县、洞口县、武冈市等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实施一批跨区域的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重大项目,着力改善片区发展基础条件。扎实推进重点扶贫专项工作,加快实施村级公路通畅、饮水安全、农村电力保障、危房改造、特色产业增收、乡村旅游扶贫、教育扶贫、人口计生、文化卫生、贫困村信息化等十项重点工作。大力发展医疗、教育、养老等社会事业,补齐民生短板,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推进贫困村整体脱贫。制定贫困村脱贫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整村推进扶贫。推进发展项目向贫困村集结,优先向贫困地区整村整乡连片安排大型项目、重点工程、新兴产业,优先引进产业合作者和战略投资者。推进涉农资金向贫困村集中,整合涉农资金集中投向和改善贫困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贫困群众收入有直接关联的基础设施和产业开发项目。全面推进农村改水、改厨、改厕、改圈“四改”工程,全面完成贫困村、贫困户危房改造任务。到2020年,所有乡镇到县城公路达到三级标准,100%行政村通公路,稳步实施“五小水利”工程,人均有效灌溉面积达到0.5亩。全市1273个贫困村基本实现水、电、路、气、房、环境整治“六到农家”,扎实抓好就医、就学、养老、低保、五保、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六个落实”。实现贫困村广播电视村村通、村村响,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

第二节 实现贫困人口脱贫

积极开展产业扶贫。依托优势资源,建设产业基地,扶持龙头企业,大力发展扶贫经济组织,按照“资金跟着贫困对象走,贫困对象跟着能人走,能人和贫困对象跟着产业项目走,产业项目跟着市场走”的“四跟四走”的产业扶贫思路,推行“直接帮扶、委托帮扶、股份合作”三种模式,积极探索电商扶贫、光伏扶贫、资产性扶贫等扶贫开发新路径,构建扶贫特色支柱产业体系。到2020年,每个贫困村拥有1项主导产业,每个县市区重点培育和发展3~5家扶贫龙头企业,确保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实施异地搬迁扶贫。对生活在高寒山区、石漠化地区、地质灾害多发区的贫困人口,按照“政府引导、自觉自愿、因地制宜、分步实施”的原则,充分考虑资源条件,结合生态移民危房改造、避险安置等举措,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实施异地搬迁,改善生活环境和生产条件,积极组织发展后续产业。

实施生态补偿脱贫。继续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加大贫困地区生态保护修复力度,增加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扩大政策范围,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对象就地转成护林员等生态保护人员。

深入开展教育科技扶贫。加大扶贫培训力度,实施贫困家庭新生劳动力职业教育培训助学工程、青壮年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程、贫困村产业发展带头人培训工程、贫困村村官培训工程、互联网创业培训工程。鼓励引导贫困人群利用邮政综合服务平台创业致富。“十三五”时期,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的“两后生”(初中毕业后、高中毕业后)都能免费参加职业院校的技能培训,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完成15万人次的贫困农民实用技能培训、2300人次的贫困村产业发展带头人培训、2500人次的贫困村村干部培训。

推进低保政策兜底扶贫。对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无法通过产业扶持和就业帮助实现脱贫的贫困人口,全面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及时提高补助标准,推进“五保”集中供养,不断提高供养水平,确保应保尽保、应保能保。

第三节 创新精准扶贫政策和机制

推进扶贫政策整合。改革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制度,逐步增加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入,出台精准扶贫财政金融互动政策管理办法,引导和撬动社会资本对扶贫领域的投入。加大投资政策倾斜力度,推进基础设施和民生领域投资向贫困地区倾斜,提高投资补助标准或资本金注入比例,取消公益性建设项目县以下资金配套。加大金融服务支持力度,引导和鼓励商业性金融机构增加贫困地区信贷投放,支持有条件的县市区改革农村信用社体制和发展村镇银行,推广小额贷款,探索更加公平透明的贷款机制,扩大扶贫贴息贷款规模,鼓励保险机构发展特色农业保险和小额扶贫保险。完善土地政策,加大贫困地区建设用地供给,保障贫困地区重点工程建设用地,对重点扶贫工程项目实施用地指标单列。全面落实企业扶贫捐赠税前扣除、税前减免等优惠政策和各类市场主体到贫困地区投资兴业的相关支持政策。

改革创新扶贫体制机制。创新社会参与机制。建立和完善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扶贫开发制度,广泛动员和鼓励引导各类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以多种形式参与扶贫开发。健全精准评估机制,对限制开发区域和生态脆弱的片区县,逐步取消地区生产总值考核。完善扶贫工作考核评价体系,定期开展综合评价,重点考核减贫人口数量、贫困群众增收、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公共服务水平、生态环境建设、社会保障状况等内容。建立扶贫督查制度。逐级建立扶贫开发目标责任制,深入实施贫困县约束制度,强化对必须作为和禁止作为事项监管,实行事前追责,确保扶贫工作落到实处。

完善医疗救助扶持。切实加大对医疗救助、临时困难救助的财政投入,对农村低保、五保、重点优扶对象、残疾人等医疗救助对象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的个人缴费给予资助。对因病致贫和返贫的暂时性贫困人口,建立贫困人口特殊医疗救助制度,完善农村贫困家庭医疗优惠政策。到2020年,农村贫困地区群众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均达到95%以上,贫困地区群众获得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更加均等、更加实惠。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能源十三五规划查看更多>电力十三五规划查看更多>湖南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