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火电火电动态政策正文

湖南邵阳十三五规划:规划宝庆电厂二期扩建等工程 建设一批水电、风电、光伏发电项目(全文)

2016-07-20 09:21来源:北极星电力网关键词:能源十三五规划电力十三五规划湖南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专栏10:精准扶贫重点工程

产业扶贫工程。加快发展生态农业、商贸物流、特色工业,培育一批产业基地、龙头企业和合作组织,建设一批精品旅游路线、乡村旅游基地和民族旅游示范村,打造一批知名品牌,积极稳妥推进光伏发电项目建设。到2020年,每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有2-3个主导产业,1个特色产业园,每个扶贫村有1-2个产业基地,扶贫对象一户实施一个增收项目,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平均增长30%以上。

异地扶贫搬迁工程。集中搬迁安置不具备生产生活条件的贫困人口,重点建设住宅、基本农田、水利设施、乡村道路、农村能源等配套设施和教育、卫生、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到2020年,完成贫困地区搬迁贫困农户4.31 万户、17.3万人。基本解决贫困人口的住房保障,异地扶贫搬迁和贫困户危房改造达标率均达到100%。

基础设施“末端”工程。加大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末端建设力度,大力推进水、电、路、气、房、环境改善“六到农家”,打通方便群众“最后一公里”,全面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到2020年,贫困地区出行难、饮水难、用电难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教育扶贫工程。支持贫困地区人才教育培养。全面落实“营养餐”计划、住宿生生活补贴等义务教育助学项目,加大高职免费等职业教育助学力度,增加贫困地区专项招生计划指标等高等教育助学项目。大力推进“雨露计划”,积极开展创业就业和使用技术培训,每年帮助1000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新生劳动力接受中、高职业教育。到2020年,义务教育巩固率和贫困户“两后生”技能培训比例达到100%。

金融扶贫工程。探索设立扶贫投资公司和扶贫开发基金,扩大专项融资规模,发展扶贫小额信贷。

驻村帮扶工程。选派优秀干部组成扶贫工作队,驻村入户,点对点帮扶贫困村,零距离服务贫困户,1273个贫困村实现驻村帮扶全覆盖。

第八章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

以中心城区为重点,以东部城镇群和西部生态圈为主要载体,以县城和小城镇为支撑,加快推进以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为重点的新型城镇化,实施中心城区扩容提质工程,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推动产城融合发展,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到2020年,市中心城区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争创国家森林城市、健康城市、文明城市,所有县城建成省卫生城市、园林城市,部分县城建成国家卫生城市、园林城市。

第一节 加快中心城区提质扩容

强化中心城区辐射带动功能。加快扩城步伐,推动新邵县撤县设区,推动周边县部分乡镇并入市区,建成“双百”城市,将中心城区打造成宜居宜业宜商宜游城市。统筹谋划产业布局,合理调整区划功能,双清区建成行政文化中心,重点发展新型工业、现代物流等产业;大祥区建成教育体育中心,重点发展商贸金融、休闲农业等产业;北塔区建成休闲旅游中心,重点发展文化旅游、精品商居等产业。推进社会事业优质均衡发展,提升中心城区软实力。强化城市品牌意识,建立保持国家卫生城市标准的长效机制,巩固和发展创卫成果,深入开展各类创建活动,进一步提高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推进历史文物和特色城市风貌保护,积极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加快中心城区路网建设。坚持提质扩容并举,重点加快扩容步伐。围绕推进“东进、北拓、西连、南延”城市发展目标,突出建设以“邵阳大道、西湖路”为主轴,“一环、二环”道路为城市内环,“三环城市快速路”为城市外环,“七横十纵”为重点的中心城区路网,建成“环网相连、节点畅通、高效便捷”的城市路网结构。全面启动邵西大道、新城大道、金鸡路和虎形山路(L3线)等四条城市快速路建设,形成城市外环。完善城市道路系统,提高路网连通性和可通达性。重点新建白马大道、谷州路、紫霞路、虎形山路、龙须塘路、古塘路、资江北路,续建魏源西路、建设北路、迎春路、大祥路、雪峰路、北塔路、邵水西路、邵石南路、邵石北路、新华南路、昭阳路等“七横十纵”主次干路网建设,形成多通道、循环式路网结构。

加强重点片区开发力度。围绕城区扩容提质,编制片区开发控制性详细规划,重点推进“六大片区”建设。东部产业片区以产城融合示范区为载体,以东城快线、世纪大道为骨干道路,大力发展工业、现代物流等,加快与邵东、新邵的融城步伐;宝庆新城片区昭阳路以西区域建设为集行政文化居住为一体的现代化新城区、新社区,昭阳路以东区域打造成为现代化新园区;城南新城片区突出教育体育产业、休闲旅游、现代农业发展,基本建成教育示范新城;资江南岸片区重点推进雪峰桥、桂花桥、大祥路、资江南路等基础设施和棚户区改造安置房小区建设,建成棚户区改造示范区;小江湖与龙须塘片区以“两沟两路”和红星美凯龙、小江湖半岛防洪堤等项目建设为重点,加快棚户改造和老工业基地改造进程,打造成资江生态科技新城;北塔新城片区加快推进邵西大道、虎形山路、雪峰北路、北塔路、江北水厂、邵阳市污泥处置中心、资江北岸风光带等基础设施建设,突出文化旅游、商贸物流,提升城市品位,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美丽文明滨江新区。

完善公共配套设施。完善生态配套。结合市容市貌整治、城中村改造、弃置地生态修复等,加大公园、绿化带、休闲绿地等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力度,建设山水园林城市。完善交通配套。推进公交优先发展,加快完善城市公共交通基础设施,规范出租车运营秩序;在商业繁华地段以及学校、医院等人流密集场所附近增设公共停车场,规划建设立体停车场,规范停车秩序。完善市政配套。加快现有供水管网和制水工艺提质改造,全面整合供水资源,形成城东(含邵东)、城西和城北(含新邵)供水网络,新建供排水水质检测中心,完善垃圾收运设施,推进垃圾分类收集,建设垃圾处理设施;大力整治河道,改造排水管网,全面实施雨污分流制度,重点解决易涝点的排水管网改造,建设排涝泵站,建成现代化城市防洪排涝系统;加快城镇燃气管网建设,完善燃气输配系统,尽快建成邵阳市燃气安全指挥中心。着力打造“海绵城市”,建设完善城市污水处理和中水回收设施。加快推进市政工程建设、经营和管理市场化改革,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建设、经营、管理部分市政设施,逐步建立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方式多样化、运作方式市场化的新体制。到2020年,力争城区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14台以上,确保城市居民出行便捷。

专栏11:中心城区发展重点

加快城市三环快速路建设。全面启动邵西大道、新城大道、金鸡路和虎形山路(L3线)等四条城市快速路建设,形成城市外环,实现市中心城区各功能组团之间和城市的对外快速联系,基本解决过境交通与市内交通混杂问题。

完善城区道路系统。重点新建白马大道、谷州路、紫霞路、虎形山路、龙须塘路、古塘路、资江北路,续建魏源西路、建设北路、迎春路、大祥路、雪峰路、北塔路、邵水西路、邵石南路、邵石北路、新华南路、昭阳路等“七横十纵”主次干路网建设,打通断头路,畅通道路和微循环系统,形成多通道、循环式路网结构。

加快停车场建设。在红旗路、东风路、五一路等商业繁华地段,以及学校、医院等公共场所附近增设公共停车场;充分利用人防工程,推进地下停车场建设;新建一批机械式立体停车场;梳理背街小巷,规范支路街巷停车秩序;适时研究并推广单位停车场对外开放。实施停车泊位差异化供给策略,新建路外公共停车场169处,新增停车泊位20000个;设置路内停车泊位5700个,对部分路段实行限时停车管理。

增强中心城区公共服务功能。加强城镇医疗、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推动社会服务资源向基层和社区转移。积极推进智慧城市、人文城市、绿色城市、森林城市、海绵城市建设。建立健全应急安保体系,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推进公交优先发展,加快完善城市公共交通基础设施,新建大祥区桃花新城公交枢纽,推进北塔区、双清区浏阳等公交首末站建设。规范出租车运营秩序,新增出租车营运站点63个。

第二节 加快“一群一圈”建设

加快建设东部城镇群。按照“一核四心、两带一廊、一环多镇”的发展思路,构建东部城镇群分区合理、功能完善、产业互补的空间结构。一核:即加速邵阳市区与新邵融城,打造核心区,提升核心竞争力;四心:即四个次区域中心,分别为邵东县城、隆回县城、邵阳县城、高铁新城。两带:依托沿沪昆高速公路及320国道、二广高速公路及207国道重点打造两条产业、城镇聚合带;一廊:沿资江、邵水打造一条集生态、旅游休闲、城市形象展示、中高端居住为一体的景观通廊。一环多镇:“一环”即在邵阳主城区周边打造新市镇发展联系环,加强外围新市镇与主城区之间的联系,促进新市镇发展;“多镇”即推进多个新市镇建设,联动城乡发展。

“十三五”期间,市区至邵阳县城的南城快线竣工通车,基本建成市区至邵东县城的东城快线,开工建设至隆回县城的西城快线,规划建设东部城镇群外环快速通道,开工建设连接隆回县、邵阳县、邵东县和新邵县之间的城际快速路,形成半小时通达圈。加快推进市区与邵东县、新邵县、隆回县、邵阳县的供水、供气、通信、电力网络建设,争取尽快形成同网同价的格局。构建完善的城乡客运线网布局体系,优化网络布局、加强有效衔接,提升网络的运输效能,实现城乡公交“镇镇通”和“村村通”覆盖率均达到100%。到2020年,东部城镇群城镇化率达到55%,GDP和财政收入占全市的比重均达到70%以上。

专栏12:东部城镇群发展重点

邵阳市区进一步完善湘中、湘西南陆路大通道,以宝庆工业集中区、产业新城、北塔现代服务新城、现代物流基地和一批新市镇、特色镇为重点,全面对接融入长株潭区域交通网络和产业分工体系,成为邵阳东部城镇群新型工业化、城镇化的核心。

邵东县以金属制品、皮具等小商品加工生产与贸易为主导,发展成为湘中南重要的现代加工制造、商贸物流突出的综合型工贸城市和东部城镇群的副中心城市。

新邵县加强与邵阳市区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布局、生态治理等方面的对接,实现与邵阳市区同城化发展;重点培育冶金、城市矿产、医疗化工、特色纸业和电子、新材料、循环经济等新兴产业,适当发展文化、旅游、休闲等第三产业,融入市区,错位发展。

邵阳县重点发展食品加工、建筑材料、传统加工业、旅游休闲服务业,发展成为邵阳市的卫星城市和山水园林城市。

隆回县重点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生物医药、传统加工业,依托花瑶的生态景观资源发展现代旅游业,发展成为东部城镇群和西部生态圈的节点城市。

提升发展西部生态圈。以武冈市区为城镇空间中心,洞口县城、绥宁县城、城步县城、新宁县城为支点,依托区域性交通干道,形成城镇点轴发展格局。按照旅游城镇、美丽乡村、突出特色的要求,高标准编制西部生态圈城镇体系规划,建立高效协调机制和保障措施,大力改善区域交通条件,着力开发旅游资源,在内域打造以县城为中心,寨市、南山、长安营等旅游乡镇为支撑点的内循环旅游圈,形成半小时通达圈。向外积极融入“桂北—湘西”大旅游经济圈,打造世界知名的山水、文化旅游休闲胜地,建设武陵山经济协作区生态经济发展示范区。到2020年西部生态圈城镇化率超过45%。

专栏13:西部生态圈发展重点

支持新宁崀山世界自然遗产、城步南山国家公园、绥宁黄桑-寨市、武冈古王城、武冈云山、洞口罗溪等景区建设。

推进靖永郴铁路、武靖高速、城龙高速等重大交通项目,推进景区间一级公路连接、景点间等级公路改造,实现景区景点间的整体联结。

加强与桂林、娄底、益阳、怀化、张家界、湘西、长沙、永州、衡阳等周边旅游城市的对接,促进与大湘西旅游圈、大湘中梅山文化旅游圈和湘桂黔旅游圈的融合。

支持各县县城和高沙、武阳、邓家铺、西岩、南山、寨市等重点城镇点状开发,发展成为带动城乡一体化的服务基地。

第三节 加快县城和重点城镇发展

加强县城对县域经济的带动作用。积极探索县城管理体制改革,增强县城发展活力。突出发展壮大县城产业规模,发挥县城对县域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以工业集中区为载体,以农产品加工、特色资源开发和承接产业转移为重点,促进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生产要素向县城流动,将县城打造成县域经济增长的主引擎、承接产业转移主阵地、对外开放的主窗口。完善城区功能,加快旧城改造,推进新城新区建设,引导交通市政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资源向县城布局,将县城建成农业转移人口就业、居住和生活的重要载体。支持邵东县撤县建市。到2020年,每个县城新建一个城市新区,全市形成人口规模10~50万人的中小城市9个以上。县城建成区面积和人口规模稳步扩大,邵东县城面积达到50平方公里、人口50万,武冈市区面积达到35平方公里、人口35万,新邵县城面积达到20平方公里、人口20万,隆回县城面积达到30平方公里、人口30万,洞口县城面积达到30平方公里、人口30万,邵阳县城面积达到20平方公里、人口20万,新宁县城面积达到15平方公里、人口18万,城步县城面积达到10平方公里、人口13万,绥宁县城面积达到10平方公里、人口10万。

积极发展重点城镇。重点推进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城镇建设,培育一批功能齐全、特色鲜明的中心镇。根据资源条件和区位特征确定各自的职能定位,加强城镇特色引导和塑造,保护好地方特色和历史风貌,强化经济基础,完善产业布局,形成服务和带动周边乡镇发展的片区中心。

健全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着力促进农村转移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落实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放开落户限制,逐步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分,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健全保障农业转移人口随迁子女接受教育、参加社会保险等方面的权益,推进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关系在城乡、地区间顺畅转移接续。增加对进城农民工的保障性住房供给,改善群众住房条件。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加强就业指导,完善城乡一体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能源十三五规划查看更多>电力十三五规划查看更多>湖南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