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火电火电动态政策正文

山西太原十三五规划:加快建设大容量、高参数和低热值燃料大型坑口火力发电机组等(全文)

2016-08-10 08:20来源:北极星电力网关键词:能源十三五规划电力十三五规划山西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积极用好资本市场。通过公开增发、定向增发、配股等方式,提高上市公司利用资本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和水平。特别用好上市公司的“壳”资源,支持上市公司开展并购重组和产业整合,注入优质资产,开展股权质押融资,推动国有企业股权多元化和混合所有制改革,发挥上市公司在转型升级中的整合和牵引带动作用。注重打通产业链,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资产和资本运营的双重优势,进一步打开企业的发展空间。

不断深化金融改革创新。大力引进金融机构。制定鼓励政策和措施,大力引进全国性政策性银行、股份制银行、有特色的城商行、外资银行以及有实力的证券、期货、专业性保险机构来我市设立分支机构;积极引进省外知名金融控股集团、保险公司、证券公司、期货公司、主权财富基金、私募股权投资机构来我市设立投资基金和分支机构。大力发展保险业,积极吸引全国性金融机构在我市设立后台服务中心,建设功能完备的登记、托管、支付、结算、清算等系统,增强金融基础服务能力。鼓励和引导银行、证券、保险机构向县域延伸,支持中小银行业机构规范设立社区支行、小微支行。

壮大地方金融实力。鼓励发展多种所有制金融企业,促进本地法人金融机构有效整合,积极探索在太原发起设立民营银行、信托公司等金融机构。重点抓好市信用联社改制市农商行的工作,力争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将其金融资产由现在的600亿元做到1200亿元以上,更好地发挥对县域经济和“三农”发展的支撑保障作用。大力发展各类融资担保机构,通过政府注资、吸引社会资本等方式成立政策性担保机构。建立以财政资金为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的产业引导基金。加快建立城市改造基金、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科技风险基金等,经济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两个国家级开发区,力争各自成立百亿元级产业园区发展基金,扶持、支持区内百家特色、优势企业发展,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积极稳妥发展“互联网+金融”业态、第三方支付、P2P、股权众筹等新型金融业态,推动营销模式、服务模式、融资模式转变,增强我市金融的辐射带动作用。

加快发展要素市场。着眼于服务全省,加快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心、私募股权基金管理中心、众筹融资平台等基础服务建设,加快推进知识产权、碳排放权、农村产权、集体林权、金融资产等交易平台建设,加速资本、土地、技术、信息等要素的交易和融合。要利用好期货市场功能,依托中国(太原)煤炭交易中心开展煤炭现货及其衍生品交易。积极探索推动高新技术企业产权交易和转让,规范股权交易模式,开发产权交易品种,推动未上市公司的股权集中托管与交易。

强化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突出重点领域金融服务。紧紧围绕转方式、调结构、稳增长、促改革、惠民生,建立政银企合作机制,定期向金融机构推介发布项目,引导金融机构制定差异化信贷政策,优先加大对“五个一批”项目、城中村和棚户区改造、省城环境综合整治、扶贫攻坚等重点工作的信贷投放,严格控制对“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和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

优化实体经济资金供求结构。针对不同企业情况合理提供金融产品,宜上市的推动上市,宜发债的支持发债,宜贷款的支持贷款,个别项目要鼓励银行提供一对一、个性化的融资服务,支持金融机构帮助我市企业开展资产证券化,盘活优质存量资产,提高资产使用效率,破解资金瓶颈,力争到2020年,直接融资规模达到1000亿元,全社会融资达到总量2000亿元。

加快完善民生金融服务。规范发展理财和信托业务,拓宽居民增加财产性收入的金融渠道。改进城市老年人群、低收入居民、下岗失业者、农民工、残障人士等特殊群体金融服务,在农村设立“农村金融服务工作站”,不断提升城乡金融服务水平。积极探索和推广、利用金融手段开展精准扶贫工作。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防控民间借贷风险。坚持疏堵结合,探索建立科学监管体制机制。加强对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典当行等机构的全面监测和有效监管,规范民间融资主体市场准入、组织建设、业务范围和经营行为,坚决遏制民间借贷向非法集资转变,扎实推进民间借贷阳光化、规范化运作,促进民间借贷健康发展。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加大对票据诈骗、非法集资、高利贷、地下钱庄等违法犯罪活动查处力度,坚持防打结合、以防为主,打早打小、防止蔓延,切实维护金融秩序稳定。推动银行化解不良贷款风险,稳定降低不良贷款率。

防控政府性债务风险。坚持底线思维,把防范和化解政府性债务风险作为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控制总量、优化结构、严格管理,切实做到债务有数、规模有度、举债有规、偿债有责、管理有方、用债监督、结构优化。特别要注重用改革的思路和办法做好债务的控制和化解工作,充分发挥好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既确保必要的建设和改善民生资金,又控制好政府的债务额度,切实防范好风险。

第四章 推动协调发展着力形成均衡发展结构

增强发展协调性,必须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不断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在补齐短板中实现均衡发展,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

第一节 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改善各项民生事业。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发展与民生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围绕民生推动发展,通过发展改善民生,全面抓好就业、社保、教育、医疗、文化、体育、住房、居民增收、物价稳定等各项民生工作和社会事业,努力做到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相互促进、相互协调。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进一步强化民生财政理念,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压缩一般性支出特别是“三公”经费,从满足人民群众在新形势下实现全面发展的需求着眼,不断加大对各项民生工程和社会事业的投入力度,进一步提高政府对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保障能力。

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认真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尽心竭力为群众办实事、谋福祉,着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更实在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把太原打造成为幸福城市。

第二节 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促进城乡功能互补、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城带乡、城乡互惠的新型城乡关系。

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改革创新,完善城市治理体系,提高城市治理能力,不断提升城市环境质量、人民生活质量、城市竞争力,把太原打造成为和谐宜居、富有活力的现代化城市。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科学规划城市空间布局,防止“摊大饼”式扩张,实现紧凑集约、高效绿色发展。推进“多规合一”。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在综合考虑城市功能定位、文化特色、建设管理等多种因素的基础上,开展对«太原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的评估及修编工作。统筹改革、科技、文化三大动力,推进科技、文化等诸多领域改革,优化创新创业生态链,让创新成为城市发展的主动力,释放城市发展新动能。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增强城市内部布局的合理性,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运营模式。统筹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体,提高各方推动城市发展的积极性。尊重市民对城市发展决策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鼓励企业和市民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城市建设管理,真正实现城市共治共管、共建共享。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全面落实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政策,有序放开三县一市城镇户口落户限制,放宽城六区落户条件,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完善居住证制度,引导农业人口向城镇逐步转移,并平等享受公共服务。“十三五”期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在84.4%的基础上继续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力争达到75%。加大城市棚户区改造力度,2018年基本完成城区范围内棚户区改造。统筹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努力改善城乡居住条件,“十三五”期内,新增保障性住房4.9万套。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支持引导依法自愿有偿转让。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以工哺农、以城带乡,推动县域经济做强优势、补足短板。发挥比较优势,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打造区域特色优势。清徐县和阳曲县加快推进园区经济和县域经济融合发展,积极承接全市产业转移。古交市借助扩权强县和转型综改“双试点”的政策机遇,做好煤和非煤两篇文章。娄烦县加快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经济。加大对县级均衡性转移支付力度,提高综合承载能力和产业发展后劲。

加强县城和中心镇建设。深入实施大县城战略,引导生产要素、优势资源向县城集聚,提高县城对人口、产业的承载力和对乡镇、农村的辐射带动力。推进重点镇建设,对古交市马兰镇、阳曲县泥屯镇、清徐县徐沟镇和孟封镇等重点镇提档升级,新建一批设施齐全、宜居宜业、服务周边的中心小城镇。

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加快改变农村落后面貌,推动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统筹规划、协同推进。加快建设美丽乡村,把培育特色主导产业放在优先位置,推进产业发展与环境承载相适宜,生活改善与生态保护相统一,历史文化传承与现代文明相融合,打造一批家园美、田园美、生态美、生活美的美丽乡村。建设特色现代农村示范乡村,支持现代农业园区和新型农村社区协同发展,实现农民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同步转变。结合扶贫移民搬迁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统筹镇村居民点布局。加强青龙古镇等古村落、古民居保护和利用,因地制宜,体现特色。

提高城乡管理水平。建立健全城市管理体制,按照属地管理、依法行政和责、权、利一致的原则,构建建管分开、重心下移、区街为主、职责明确、运转有序的城乡管理体制机制。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建设市容市貌及市政设施在线监控系统、停车引导系统等智能化设施,提高城市管理数字化、精细化水平。开展新一轮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实施乡村清洁工程,建立完善农村清扫保洁和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做到垃圾统一收集、清运和处置;科学有序规划农村生活污水收集处理系统,加强农村生活污水收集管网建设;推进畜禽养殖区和居民生活区科学分离,开展畜禽养殖粪便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

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促进城乡各类要素无障碍流动,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构建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健全农村基础设施投入长效机制,推进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逐步形成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体系、均衡发展的教育体系、公共卫生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公共财政体系,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第三节 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加快文化强市建设步伐,将太原厚重历史文化与当代主流精神紧密结合,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思想保障、强大精神力量、丰润道德滋养。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武装全市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思想。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思想道德建设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弘扬红色文化、廉政文化和法治文化。坚持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道路、中国梦宣传教育,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党性党风教育、忠诚教育、从政道德教育和廉政警示教育,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建设新型智库。加强和改进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加强社风、家风建设,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引导人民群众追求积极健康的价值取向。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全面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形成遵德守礼、崇德向善的社会氛围。健全传播网络,规范传播秩序,形成良好网上舆论,弘扬正能量,唱响主旋律。

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制定、完善和实施公共文化服务政策,建立健全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加快推动市级“五馆一院”和县级“三馆一院”建设,新建一批市民剧院和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推动优质文化资源向基层、农村、企业流动。加大文化惠民力度,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全部向社会免费开放,让人民群众平等享有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大力发展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事业,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扶持优秀文化产品创作生产,讲好太原故事,提升文化传播的影响力。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太原。建立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鼓励民间投资保护传承文化遗产。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建立多层次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完善文化市场准入、运行、竞争和退出机制。加快把文化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增强文化产业综合竞争力。着力培育文化市场主体,鼓励社会资本为主体的文化产业集团发展壮大,扶持中小微文化企业快速发展。促进文化产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创意设计、数字传媒、动漫游戏等文化创意产业,培育发展新兴文化业态。加快民歌、民舞、民艺等民俗文化产业板块建设。加快太化工业文化创意产业园等建设,打造一批特色明显、集聚度高的文化产业基地。“十三五”期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7%左右,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艺术表演团体改革,发展壮大艺术生产实力,增强面向市场、面向群众提供服务的能力。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全面推进人事、收入分配和经费保障制度改革。深化经营性文化单位改革,推动党报党刊、广播电视台进一步完善管理和运行机制。深化文化企业改革,建立健全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相结合的和具有现代文化特色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加快国有文化企业公司和股份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有效激发企业活力。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能源十三五规划查看更多>电力十三五规划查看更多>山西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