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电力新闻火电火电动态政策正文

上海市科技创新“十三五”规划:加快新一代燃气轮机样机研制及试验电厂建设(全文)

2016-08-17 08:21来源:北极星电力网关键词:科技创新十三五规划电力十三五规划燃气轮机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四)提升健康产业能级

围绕高端医疗装备、重大新药创制,塑造本土企业和品牌产品。着眼医疗服务模式创新,发展移动医疗技术,为市民足不出“沪(户)”,享受到具有“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快检测、快诊断、快康复”特色的健康监测与疾病诊治服务提供保障,把上海建成亚太地区主要的国际生物医药研发制造中心和国际临床医疗服务中心。

18.高性能医疗设备

围绕智能医疗设备及系统软件、个性化定制器械、体外诊断设备及其配套试剂等重点领域,开展多模态分子成像、高场强磁共振成像系统、复合内窥镜成像系统、大型放射治疗设备、手术机器人、可降解微创植入器械、分子生物学诊断产品、医用有源植入装置、功能障碍康复训练系统以及免疫诊断试剂等研发,实现数字医疗影像诊疗设备、微创植入器械,以及高端康复器材等产品的国产化,为早期诊断、精确诊断、微创和精准治疗提供支撑,提升高性能医疗设备行业的国际竞争力。

19.重大新药创制

针对肿瘤、心脑血管、糖尿病、神经精神、自身免疫性等重大疾病,推进新技术、新材料、新剂型在新药研发与生产中的应用。突破细胞大规模高表达培养和纯化、功能细胞获得、基因编辑的关键技术,推动新型长效和偶联抗体药物、疫苗、基因药物、细胞及基因治疗等开发和应用。开展新靶点、新作用机制的创新药物和药物评价新技术的研究,研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化学药和高品质仿制药,推进其产业化和国际化。针对多成份、多靶点的创新中药和重要品种的二次开发,开展中药材和中药质量标准可控性、中药毒性物质微量检测、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和安全性评价等关键技术研究,推进中药的国际认可与注册。鼓励医药产业与大型医院合作建立创新药物临床应用示范基地,实现以自主创新为主的战略转型。

20.移动医疗

在健康管理、疾病预警监测、疾病诊疗和护理、功能康复等应用领域,开发基于移动网络、具备智能感知和远程传输、控制功能的远程指导平台、应用终端及其相关软件,构建适合医院、个人、家庭、社区应用场景的移动诊疗系统,突破大规模应用的精度、安全性等产业化关键技术,推进相关产品和应用平台的技术标准体系建设。贯通院前、院中、院后信息化系统,实现数据共享,形成“实时感知、互联互动、及时响应”的高效医疗服务功能。在智慧医疗、健康管理、养老照护、妇婴保健等领域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培育一批面向全国市场的移动医疗服务品牌。

六、应对民生新需求,推进城市和谐发展

(一)保障城市安全运行

针对超大城市多元空间尺度的灾害风险问题,开展城市日常运行管理突发事件监测、预警预防、处置救援等关键技术与产品研发及应用示范,提升超大城市应急处置能力和智慧管理水平,保障城市有机体的正常高效运行,使市民工作生活更有序、更安宁。

1.城市综合安全运行与智慧管理

围绕城市建设管理运行需求,以及气候变化等多因素导致的多元风险,开展城市综合安全运行风险监控、预警、事故防范与快速应对技术研发和应用示范,完善网格化管理技术和应用模式,推进基于大数据与云计算的城市危险源动态辨识系统与智慧管理平台的一体化建设。针对大型城市综合体和人群密集重点区域,实现常态化安全风险防范关键技术突破,构建城市突发事件自动预警与全过程管控体系,提升多重安全风险的精细化预警和应急响应功能,基本实现城市安全风险治理的高效与可控,保障城市安全运行。

2.城市地下空间的综合利用与安全

基于防灾物联网,突破地下空间主要灾害实时监测与智能预警技术,构建重大市政基础设施全生命期抗灾技术体系,提升多发性灾害的风险防控和处置能力。围绕地下轨道交通、长大隧道等地下生命线的安全运行,以及地下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多元风险,重点开展多传感器信息融合、运行状态在线监测、复杂环境开发利用致灾因素识别等技术研究,构建地下空间综合开发与防灾安全试验平台,深化地下空间基础设施的信息化管理,提升灾害影响评估和安全风险控制水平。开展地下综合交通枢纽和商业中心疏散与应急安全系统技术研究,推进地下空间重大灾害的整体应对网络与保障体系的建设。

3.城市高层和超高层建筑群安全

推进城市高层建筑和超高层建筑健康监测和评估技术研发,构建基于数字网格和建筑信息化模型(BIM)技术的安全管理保障体系,为增强超高层建筑(群)安全运营提供科技支撑。融合大数据、物联网和网络地理信息系统以及虚拟现实等技术,重点开展城市高层和超高层建筑(群)火灾等突发事件多元信息监控、感知与报警技术研究,推进智能安全疏散引导等技术突破,建立基于灾害现场重构及动态信息反馈的新型火灾预警技术体系。开展玻璃幕墙爆裂与外墙脱落等灾害智能化预防技术研究,为防止次生灾害危及公众安全提供技术保障。

(二)营造绿色宜居环境

以满足市民绿色、环保、舒适的环境需求为目标,着力为大气环境质量改善、水资源保护与高效利用、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绿色宜居生态社区建设提供系统性技术解决方案,营造生态、低碳的城市功能空间,推进生产、生活和生态和谐发展,使城市“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居更佳”。

4.城市新型清洁能源系统构建与大气环境改善

围绕低碳、高效、清洁并安全的城市新型能源系统建设,推动能源结构优化与高效清洁利用的技术体系构建,开展多能互补的智能能源网在城市功能区的应用研究,促进能效大幅度提升和可再生能源的规模化应用。建立能效、环境信息监测管理平台,研发能效提升、污染控制的共性技术,完善标准规范体系。依托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优化大气污染预测预警技术体系。推进城市新型能源系统的综合示范和大气环境质量的改善。

5.水资源保护与高效利用

针对地处长江下游、平原河网和潮汐河口地带的超大城市清洁水源保护与饮用水安全保障形势严峻的问题,加强饮用水新型污染物监测、污染预防和控制技术研究,优化长江口水源地咸潮入侵等风险的预警预报系统,建立供水智能调度和突发事件风险预警及处理处置平台,增强饮用水安全保障能力。开展生活污水再生利用及工业用水循环回用的关键技术研究,支撑污水能源循环、资源回收利用。开展城市河道水环境整治、内涝防治与雨水资源化等关键技术攻关及示范应用,支撑“海绵城市”建设。

6.固体废物处置利用与污染场地修复

针对超大城市固体废物数量庞大、种类繁杂、环境风险问题突出等特点,研发城市固体废物收运分质分流及综合利用的信息化技术,为构建城市固体废物智慧管理体系提供技术支撑。研发城市固体废物能源化、新兴工业消费品废物资源化高值利用及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等关键技术,实现城市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针对土壤环境受损严重问题,开展土壤有毒有害化学污染物监测、处置和生态环境修复等关键技术的研究与集成应用,实现受损场地的安全再利用。

7.绿色建筑与生态社区建设

围绕绿色建筑技术体系建设,开展绿色建材、室内空气质量、能效提升、智能化等关键技术研究。建立面向工程全生命期的建筑信息模型和装配式建筑技术体系和标准体系。推进历史保护建筑、老旧小区等既有房屋的绿色化改造和有机更新技术研究,实现建筑的绿色宜居和文化传承。面向低碳生态社区建设和管理需求,开展社区低影响开发、生态性能提升、低碳运营和智慧管理等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应用,推进崇明生态岛生态文明示范区和绿色经济最佳实验区建设。

相关阅读:

上海十三五规划:全面实施小燃煤机组的清洁能源替代 合理控制发电用煤(全文)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科技创新十三五规划查看更多>电力十三五规划查看更多>燃气轮机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