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电力新闻火电火电动态政策正文

山西朔州十三五规划:积极规划申报一批新的火电项目 打造千万千瓦级煤电基地(全文)

2016-09-13 08:20来源:北极星电力网关键词:能源十三五规划电力十三五规划山西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第四章 坚持协调发展,着力形成均衡发展格局

树立协调发展理念,增强发展协调性,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推进区域协同、城乡一体、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并重、经济社会建设协调发展。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在补齐短板中实现均衡发展。

第一节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落实《朔州市城市总体规划》,按照核心带动、轴带发展、节点提升、对接周边的原则,坚持区域协同、城乡一体,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推进均衡发展。

优化区域空间布局。合理规划城市布局,完善城乡结构体系。按照中心城市、大县城、小城镇、新农村“四位一体”发展思路,以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为切入点,完善区域发展战略,科学规划区域空间布局,实现紧凑集约、高效绿色发展。各县区要立足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明确区域定位、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逐步形成横向错位发展、纵向分工协作的发展格局。创新“五规合一”规划统筹协调机制,加快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合理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城乡发展格局。

根据朔州城镇布局现状、产业分布特点和转型升级发展要求,着力推动形成“一核两轴两板块”的市域城乡主体功能空间新格局。“一核”为朔州中心城区。由朔州主城区、朔南新城、神头镇的紧凑型城镇组团和平鲁区井坪镇、向阳堡、白堂的一体化城镇组团共同组成,集城区文化、商贸、服务为一体,是朔州市的市域发展中心和枢纽,带动和辐射全市各个节点的发展,也承担着引领东西两区联动发展的枢纽职能,是全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两轴”为大运高速朔州段、西纵高速朔州段。以“两轴”为基础,实施中心带动和轴线集聚的城镇化发展策略,快速推进全市城镇化进程。“两板块”为东部转型先导板块、西部生态提质板块。东部转型先导板块包括中心城区、山阴县、应县、怀仁县的平川区域,是全市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的试验先行区;西部生态提质板块包括右玉、平鲁等西部山区,重点进行生态环境的保育,通过支持西部地区的现代农业建设和生态建设快速发展,缩小东西部之间的差距,实现东西联动发展。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在优化区域空间布局的基础上,构建中心城市与周边的便捷交通网络,加快形成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周边县城和重点镇为依托的市域城镇集群。立足朔城区、平鲁区、山阴、怀仁、应县、右玉各县(区)在交通区位、资源禀赋、城市功能、产业发展、城镇化进程等方面的差异,依托各自优势,优化区域要素配置,建立各具特色的经济结构,实现各县(区)的良性互补和协调发展。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提升城市品位、打造特色城市品牌,积极实施产城融合、产城一体化发展,提升中心城市的承载能力。加快推进平鲁区井坪镇与中心城区同城化,培育壮大一体化发展区域。按照“一核两轴两板块”功能要求,突出特色,形成联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快水、路、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实施重大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工程,优化城乡基础设施布局,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实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为对外开放和区域协作提供有力支撑。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通过“加快发展高速路、提升改造干线路、建好高铁机场路、打通西部瓶颈路、铺筑农村小康路”,形成以高速公路为骨架,干线公路为主体,快速客运通道为纽带,高密度农村公路为支撑,旅游公路和国防公路为补充的对外大开放、对内大循环公路交通网络。推进西纵高速朔州段、环城高速东北环建设,形成境内“两横两纵一环三连接”高速公路网。加快应繁高速公路建设。推进朔州机场和大西高铁客运专线朔州段建设,规划建设直达机场和高铁站的快速通道,使公路网络与民航、铁路、城市交通和邮政有机衔接,形成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城市给排水、燃气、热力、电力、信息等各类管线设施布局,有序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到2020年,城市集中供热普及率达93%,城镇燃气普及率达93%,城镇用水普及率达99%,城市供水水质达标率100%。加快完善城市公共交通,优化中心城区公交线网,按需及时投放新能源公交车,增加线网密度,提高覆盖率。到2020年,公交出行分担率达到25%以上。加快城市道路建设,疏通市区主干道路和次干道路网结构中的问题“节点”,形成城市道路网络结构体系。到2020年,实现人均城市道路面积达18平方米。加快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实现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全覆盖。到2020年,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城市污水处理率达98.5%,城市污泥无害化处理率100%。提高城市绿化水平,实施城市增绿工程,启动绿道绿廊建设试点工作。到2020年,城市(含县城)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不少于40%,达到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绿化覆盖率的指标要求。推进城市数字化建设。重点做好平鲁区和怀仁县创建“智慧”城市试点工作。到2020年,全市实现数字化城管平台联网,新增固定宽带用户5.4万户,城市家庭宽带普及率达到70%以上,移动互联网用户普及率达到90%以上。

第二节 推进城乡协调发展

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健全城乡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以城带乡、城乡互惠,推进城乡要素合理配置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以城乡统筹、产城互融创新朔州城乡一体化模式。

健全城乡一体化发展机制。户籍管理、社会保障、财税金融、生态环境、土地管理、城乡规划管理等制度改革取得重大进展,阻碍城镇化健康发展的机制逐步消除。落实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政策,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以进城农民、城中村居民和采煤沉陷区群众三个群体为重点,健全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制度,实施居住证制度,积极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由主要对本地户籍人口提供向对常住人口提供转变,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力争到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0%左右,实现10万人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加大异地搬迁、城镇棚户区和城乡危房改造力度。因地制宜实施移民并村。结合实际,建立健全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建立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同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机制,调动社会力量,合理分担公共成本,构建政府、企业、个人共同参与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支持引导其依法自愿有偿转让。统筹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实施“双稳定”农民增收工程。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建立新型城镇发展体系。采取区域点—轴—网体系的空间整合模式,促进城镇之间进行有效融合,促进各类要素向核心地域和主要轴线、节点上集聚,建立起以紧凑、组团式中心城市为核心,大县城为节点,小城镇为主干,新农村中心社区为基础的新型城镇体系结构。分别以朔州主城区、平鲁城区、山阴县城、怀仁县城、应县县城、右玉县城为核心,与周边乡镇、农村居民点、产业区共同形成城乡一体化的集聚组团,构建“1413”的紧凑组团式城乡发展新格局。

到2020年,主城区容纳城镇人口约60万人左右。4个县城容纳城镇化人口50万人左右。进一步提高小城镇和新农村中心社区的集聚能力,形成0.5万人左右的重点集镇10个、0.1万人左右的中心村300个,共容纳城镇人口20—30万人。

加快大县城和特色镇建设。科学规划县城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完善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坚持拆建并重,着力转变城镇发展方式,推动县城面貌和环境大幅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实现旧城区改造和新区建设均衡发展,吸引农村人口向县城集中。采煤沉陷区治理、工矿棚户区改造及新建煤矿的生活区尽量在中心城区和县城安排。统筹规划、分类指导,推动各县区依托优势创特色、挖掘优势造特色、错位发展争特色。朔城区围绕“南延、西拓、中改、北提”战略,扩容提质;平鲁区按照“1430”城镇化布局,高标准建设市政十大工程;山阴县以桑干河生态新区建设为核心,以美丽山阴、塞上明珠为目标,强力推进城镇化建设;怀仁县积极推进撤县建市,围绕“完善城市功能、美化人居环境、塑造水系景观”,全力打造华北最美县城;应县以木塔申遗为龙头,以城市扩容提质工程和园区建设为抓手,努力建设辽金历史文化名城和生态文明旅游美城;右玉县以大县城带动大农村为方式,突出“绿、净、美”理念,打造富有人文魅力的宜居县城,构建绿色生态的城镇空间,建设富饶舒适的美丽乡村,形成一城、三镇、五十村城镇体系;全力推进开发区“十大工程”建设,提升承载能力。加强特色小城镇建设,在全市选择10—30个基础条件较好、发展潜力较大的建制镇进行重点建设,打造一批经济强镇、商贸重镇、旅游名镇。

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和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坚持产业、新农村、土地、公共服务和生态规划“五规合一”,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按照分期分批、串点成线、连线成片、扩片成区的推进方法,集中力量打造一批体现时代特征、具有朔州特色的美丽乡村,建设家园美、田园美、生态美、生活美的“四美”宜居乡村。完善设施提质工程。加快县乡公路改造和连通工程建设,推进农村集中式供水,提高自来水普及率,大力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到2020年基本解决农民饮水安全问题。加快推进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加大天然气等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推进燃气管网向村镇延伸。农民安居工程。加大采煤沉陷区治理力度,有序推进采煤沉陷区村庄治理搬迁工作。到2020年,完成74个村庄18478户的治理搬迁工作,基本解决采煤沉陷区农民群众安居问题。环境整治工程。大力实施乡村清洁工程,建立完善农村清扫保洁和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因地制宜规划农村生活污水收集处理系统,加强农村生活污水收集管网建设。到2020年,重点镇公共供水普及率85%以上,污水处理率达70%左右,全市90%村庄的生活垃圾得到有效处理。宜居示范工程。培育特色主导产业,因地制宜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美丽宜居示范村。重点打造工矿一体示范村、历史文化示范村、绿色生态示范村及休闲旅游示范村等,到2020年,全市重点建设108个省、市、县三级美丽宜居示范村。

第三节 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推动“两个文明”协调发展,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依托朔州丰富的佛教文化、边塞文化、古都名城文化、长城关隘文化、民族民间文化等资源,把文化产业作为重要的战略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培育,推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思想道德建设活动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系列活动,大力弘扬红色文化、廉政文化和法治文化。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道路、中国梦宣传教育,深入推进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学习,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大力宣传和弘扬“右玉精神”,发挥我市红色文化资源优势,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深入开展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先进人物的评选表彰和学习宣传活动。提升公民文明素质和道德素养,提升城市形象。加强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加强社风、家风建设。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实施网络内容建设工程,形成良好网上舆论导向,发挥网络正能量。

培育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加快培育产权、出版权、信息技术等文化要素市场,重点发展图书报刊、演出娱乐、影视剧等产品市场,加快发展物流、电子商务等文化产业流通体系,健全评估鉴定、担保、拍卖等文化服务中介机构,加强监管、协调、维权等文化行业组织建设。加强文化市场监管,确保文化安全。积极支持个体创作者、文化工作室、民办非企业文化机构发展,鼓励多种类型、多种所有制文化企业协调发展,积极推进广武文化旅游项目建设,加快推进朔州市七里河文化产业园区项目建设。引导群众转变消费理念,重点提供特色化、个性化文化产品和服务。扩大政府财政对农村基层、贫困群体、农民工、特殊群体的文化扶持力度,形成新的文化增长点。

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巩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成果,继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加快形成城乡共享共用、市县乡村四级联动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文化类社会组织,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增强公共文化服务发展动力。大力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继续推进乡镇综合文化站、广播电视村村(户户)通、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扩大公益性文化服务覆盖面。实施公共文化数字服务项目带动战略,深入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数字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建设、直播卫星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农村数字电影放映、数字农家书屋、城乡电子阅报屏建设等项目,实现互联互通,共建共享。加快文化产业发展,逐步建立产业体系和文化市场体系。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促进文化、体育与旅游融合发展。打造龙头文化企业,带动文化体育产业发展。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能源十三五规划查看更多>电力十三五规划查看更多>山西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