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电力新闻火电火电动态政策正文

河北邯郸市十三五规划:支持发展热电联产 加快推进峰峰低热值煤热电等项目(全文)

2016-11-04 10:56来源:北极星电力网关键词:电力十三五规划热电联产邯郸市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发挥中心城市功能高端、服务完善的优势,加快高端商务区、高科技园区、总部基地和高教区等高端功能区建设,推动高端财智要素向中心城市聚集,将中心城市建设成为全市经贸活动最活跃、先进要素最密集的地方。优化提升城市经济结构,加快发展高端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构建以服务业为主体的城市经济体系;结合老城区升级改造,加快“退二进三”步伐,提高经济容积率;结合东区开发建设,大力发展楼宇经济,建设金融、文化、商务、科技、信息等高端服务业聚集区,扩大城市经济发展空间。加快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冀南新区发展,统筹生产、办公、生活、商业等功能区建设,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进功能混合和产城融合,实现由单一生产功能向城市综合功能转型,打造城市经济增长支撑区。

第二节  加快县城建设和县域经济发展

发挥县城连接城乡的纽带作用,加快实施“大县城”战略,提升县城建设质量和水平,主动承接中心城市辐射,大力发展县域经济,走出一条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共同繁荣的城镇化道路。

一、加快建设精品化县城。坚持走“小县大县城”的路子,开展县城建设攻坚行动,持续实施县城扩容升级工程,拉大县城发展框架,加快推进城中村和旧城区改造,高水平规划建设新城区,完善城市市政基础设施、环保基础设施、教育医疗设施、文化体育设施和商贸综合设施,推进产教城融合,实施一批凸显地方特色、提升城市品位的精品工程,提升县城聚集产业、吸纳人口、统筹城乡的综合承载力,打造具有历史记忆、地域特征、山清水秀、宜居宜业的美丽县城。支持有条件的县撤县建市,推动县城向中小城市迈进,规划建设多个次中心城市。推动县(市)政府驻地镇撤镇设街道办事处,实行城市管理体制。到2020年,县城平均人口规模达到15-20万。

二、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围绕东中西互动,实施分类指导,做大做强县域特色产业,不断增强县域经济实力、活力和竞争力,推动县域经济增比进位突破。按照组团城区发展要求,加快中部县与主城区功能和产业对接,积极承接中心城市功能辐射,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实现与主城区融合发展。支持西部县(市)按照“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理念,推动钢铁、煤化和建材等原材料产业向新材料产业延伸,加快发展精密铸造、轻型钢构和金属制品等耗钢产业,培育壮大先进装备、新能源、节能环保、生态旅游和现代物流等新兴产业,大力发展山区丘陵型特色农业,努力实现经济重振和绿色转型,建设全市绿色崛起的新标杆。鼓励东部县巩固提升农业产业优势,推动农产品系列开发和精深加工,培育壮大现代农业机械、白色家电等新兴产业,提升纺织服装、铸造轴承等传统产业现代化水平,打造优势产业集群,努力成为传统农业县转型发展新样板。到2020年,东部10县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市比重达到40%,财政收入占全市比重达到1/4。坚持产城融合发展,统筹谋划产业项目、园区开发和城镇建设,实行工业园区、农业园区一体推进,支持每个县(市)在县城周边和特色产业集中的乡镇规划建设1-2个产业园区,塑造引领县域经济发展的集群优势和区域品牌。

三、培育发展特色小城镇。坚持特色化发展方向,立足资源条件和发展基础,突出城镇风貌和人文环境特色,重点培育30个左右环境优美、功能完善、特色鲜明、宜居宜业的特色小城镇。中心城市周边镇,重点加强与城市的融合互动,主动承接城市功能转移和辐射,打造风情度假小镇、文化品鉴小镇和康体养老小镇等都市卫星城镇;具有特色资源和产业基础的中心镇,按照“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的原则,立足优势,加快建设园区经济特色镇、旅游休闲特色镇、商贸物流特色镇;其它小城镇,大力改善镇区居住环境,完善提升公共服务功能,发展成为服务农村、带动周边的综合性城镇。深入推进扩权强镇改革,激发小城镇发展活力,强化产业人口集聚功能,真正发挥在县域经济中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三节  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以实施“四美五改˙美丽乡村”行动为载体,坚持示范引领、提高标准,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市场运作、多方参与,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与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扶贫攻坚、发展乡村旅游、山区综合开发结合起来,五位一体、统筹推进,突出地域特色,尊重农民意愿,建立长效机制,基本实现美丽乡村建设全覆盖。

一、加大“五改”力度。加大民居改造力度,引导农村住宅向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特色鲜明、节能环保方向发展。加大改水力度,开展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建设,为农民群众提供更为方便足量的饮用水;根据村庄条件,采用适宜模式收集和处理农村生活污水,有效治理农村生活污水。加大改路力度,加快推进农村公路、连村道路、村内街道硬化、亮化、美化,方便群众出行。加大改厕力度,因地制宜推广使用三格化粪池式厕所和双瓮式厕所,在具有完整上下水道系统和污水处理设施的地方修建水冲式厕所,引导农户修建户内卫生间,提高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加大改厨力度,引导农户使用电能、太阳能、天然气、液化气、大型沼气等清洁能源进行炊事。

二、推进“四美”建设。以县为主组织开展清杂物、清残垣断壁和路障、清庭院、拆除违章建筑活动,积极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减量和资源化利用,做好农村生活垃圾源头分类收集,全面有效治理村庄垃圾,实现环境美。推进村庄绿化,大力营造生态防护型、花卉苗木型、公园绿地型等不同模式村庄林,搞好路渠堤塘、街道、庭院绿化,建设游园绿地,提高村庄绿化覆盖率,实现生态美。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园区、特色产业链条、特色产业乡镇建设,打造一批旅游、特色种养、特色工贸和家庭手工业专业村,推进农村电子商务网点建设,构建农村电商公共服务体系,实现产业美。推进乡村文化建设,引导广大农民形成文明乡风民风,建立健全村党组织、村民代表会议、村民委员会、村级经济合作组织“四位一体”治理架构,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实现精神美。

三、加快建设三类村。因村施策,分类推进保留村、中心村、撤并村建设。对保留村,按照“修旧为主、建新为辅,保留乡村风情、改造提升品位”的要求,一村一策、就地改造,重点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善公共服务,保留现有的道路、村庄肌理,延续现有文脉,突出民居特色,塑造“一县一特”、“一乡一品”的民居建筑风格。对中心村,坚持农村社区、现代农业园区、乡村工业园区同步建设发展,实施联村并建,推动农民生产生活方式根本转变。对撤并村,区别不同情况实施生态移民、搬迁整治、改造为城市社区或城中美丽乡村。到2020年,全市15%的村庄建成精品村、85%的村庄建成达标村。

四、“五位一体”统筹推进。把美丽乡村建设与现代农业、扶贫攻坚、乡村旅游、山区综合开发有机结合,统筹推进。与现代农业相结合,建设一批以现代农业园区为支撑的特色农业村。与扶贫攻坚相结合,做到村有脱贫致富产业,贫困户有脱贫致富项目,实现稳定脱贫。与乡村旅游相结合,打造一批旅游专业村。与山区综合开发相结合,大力发展山区经济,改善山区交通条件,充分利用山区资源禀赋,坚持开发与保护、培育与传承相结合,打造“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

第七章  塑造绿色发展新环境,加快生态文明建设

围绕“美丽邯郸”建设目标,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持续扩大生态空间,优化改善生态环境,构筑区域发展生态优势,打造区域发展绿色名片,有效提升区域发展吸引力和竞争力,引领邯郸加速复兴、绿色崛起。

第一节  让空气更清新

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加快中心城区重污染企业搬迁改造步伐,深入推进燃煤替代,深化企业排污治理,加强烟尘污染防治,强化机动车尾气治理,严厉打击污染环境违法犯罪行为,力争退出全国空气质量排名后十位。

一、加快推进燃煤替代。继续实施“煤改气”行动,加快10蒸吨以下燃煤锅炉淘汰取缔步伐,支持农村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和推广,推进民用能源清洁化。推进洁净型煤生产配送体系建设,加大洁净型煤推广力度,鼓励使用太阳能、地热等清洁能源。到2020年,一次能源消费中可再生能源比重达到1.5%以上,农村清洁能源占比达60%以上。

二、深化企业排污治理。严格环境准入制度,严控“两高”行业新上项目。对钢铁、水泥、电力等重点行业,推行污染物排放特别限值,实施一批脱硫脱硝除尘项目,加强污染治理设施深度改造,深挖重点行业和企业减排潜力。加强焦化行业装煤、推焦、熄焦等过程控制,降低含尘废气排放。实施化工、医药等行业挥发性有机物(VOC)综合整治,推进邯郸市新型化工园区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试点,开展重污染小企业排查。到2020年,30万千瓦及以上燃煤发电机组全部实现近零排放。

三、加强烟尘污染防治。鼓励使用高标准的车用汽柴油,加快淘汰黄标车。加强城市扬尘监管,推行渣土全密闭运输和煤堆、料堆等封闭储存,严控矿山开采、配煤等扬尘,实施工地绿色施工。加强路面机械化清扫和冲洗,防治二次扬尘污染。推广使用净化型家用抽油烟机,严格餐饮业排污治理。到2020年,中心城区和县城道路机械化清扫率达到90%以上。

四、健全大气污染防控机制。强化大气污染防治气象服务,完善重污染天气预警和应急处理机制,推进预警早启动、污染物早减排,提高预警时效性和及时性,减少重污染天气发生次数,实现重污染“削峰降速”。进一步完善跨区域、跨部门大气污染联防联治机制,积极开展大气污染源解析,提高大气污染治理针对性和成效。到2020年,全市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下降达到国家和省要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提高19个百分点以上,大气环境质量明显好转。

第二节  让山川更秀美

以山水林田湖整体修复为重点,加强矿山治理、河流整治及重点生态功能区恢复和保护,打牢生态本底,优化生态系统,扩大生态容量,强化生态支撑。

一、推进绿美邯郸攻坚。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核心,持续开展绿美邯郸行动。建设环城水林生态网,结合河湖和人文景观,充分利用公共空间,加强中心城区公共场所、滨河区域、道路两侧绿色廊道、绿地公园、绿化小区生态建设,实施立体绿化,多渠道拓展绿色空间;在严格保护基本农田的前提下,在环城区纵深10公里区域沿道路、河渠建设生态绿带网,打造林城相间、林水相嵌的生态绿城。到2020年,建成区绿地率达到40%以上,建成绿化示范村100个。

二、实施山川披绿工程。加快实施太行山绿化工程,以涉县、磁县、武安市、峰峰矿区、永年县为重点,按照“浅山提质、中山增效、深山扩量”原则,“封、飞、造”并举,强力推进山区造林绿化步伐。完善东部平原生态林网,加大地下水超采治理和防沙治沙力度,推进林果基地建设;加强铁路、公路、河流等沿线生态廊道建设,推进南水北调干渠和生态水网生态防护林建设。强化农村村边、路边、河边、庭院等绿化建设,积极创建绿化示范村,打造绿树成荫的秀美乡村。到2020年,新增造林130万亩以上,森林覆盖率比2015年提高7.3个百分点。

三、推进矿山生态修复。以峰峰矿区、武安市、涉县、磁县为重点,持续开展露天矿山环境治理攻坚行动,加强露天矿山环境治理,促进矿山地质环境恢复。发展绿色矿业,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实施矿山复绿和复垦工程。对矿山压占、损毁的可复垦的土地进行复垦利用。在充分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的基础上采取最有效的措施保护生态环境。推进尾矿库整改,加大推广充填开采力度,促进矿山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鼓励尾砂胶结充填采空区和尾砂综合利用,减少尾矿总量,降低尾矿对周边环境破坏。到2020年,绿色矿山创建率达到70%以上,80%以上尾矿库得到有效治理,50%以上地下矿山实现充填开采。

四、加强水土流失治理。以水土保持工程建设为重点,以小流域为单元,加强涉县、武安市等西部山区水土流失治理。以退耕还林、建设谷坊坝等为重点,加强低山丘陵区水土流失治理。以黄河故道沙化防控为重点,推进平原地区水土流失治理。以岳城、东武仕、青塔等水库汇水区和滏阳河源头为重点,实施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工程,加快流域生态修复,维系流域生态系统平衡。到2020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00平方公里。

五、强化生态功能区保护。严格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和生态红线制度,明确重点生态功能区管控边界,加强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完善自然保护区管护设施和保护体系,加强青崖寨、漳河源等自然保护区保护,加快建设武安缘毛太行花等自然保护区,推进武安国家级森林公园科学开发和有效保护,谋划建设涉县九峰山、峰峰响堂山等国家级和省级森林公园。推进永年洼、赤水湾、溢泉湖、滏阳河源头等湿地恢复,实施退耕还泽,有效扩大湿地面积,维持湿地生态平衡,建设国家和省级湿地公园。到2020年,森林公园达到5个、湿地公园达到6个。

第三节  让家园更宜居

构建生态水网,深化城乡污水、垃圾处理,推进土壤污染防治,不断优化改善生活环境,打造优美舒适、富有魅力的宜居之地。

一、让绿水环绕家园。以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为契机,实施滏阳河系综合治理、洺河和渚河治理工程,提升“南湖”、“北湖”,建设“西湖”、“东湖”,打造“五河穿城、四湖叠映、河湖相通、碧水萦回”的生态水系。完善城市污水处理设施,推进重点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促进城市污水管网向郊区延伸,拓展污水管网覆盖范围。探索农村污水分片收集处理,整体提升全市污水处理能力。到2020年,主要干支流基本消除五类和劣五类水,50%以上监测断面达到Ⅲ类或优于Ⅲ类水质,中心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5%以上,县城和重点建制镇污水管网覆盖率达到80%以上。

二、让饮水更加安全。完成峰煤焦化、新兴铸管等用水大户水源置换工程,推进黑龙洞泉域水资源保护,加强羊角铺等地下集中饮用水源保护,恢复和增强地下水涵养能力。加强岳城水库、滏阳河等地表水源保护,实施东武仕水库水质富营养化治理工程,削减入库污染物排放量,改善库区水质。加快农村集中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分,实施地下浅层苦咸水和深层氟超标水改良,提升农村饮用水环境质量。加强南水北调中线干支渠、跃峰渠等输水通道水污染防治,健全饮用水安全监测体系,开展饮用水质常态化调查,完善饮用水污染预警和处理机制,保障饮用水质安全。

三、让环境更加清洁。以打造全国环境模范城市为抓手,以生活垃圾和工业固体废弃物为重点,加强城镇固体垃圾分类收集、转运、处置设施和体系建设。推进医疗垃圾和有毒性、腐蚀性、易燃易爆性等工业危险废物分类处置,提高危险固体废物规范化安全处置能力。加强乡镇垃圾收集中心和农村垃圾收集站(点)建设,完善“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模式,推进乡村垃圾收集和无害化处理。到2020年,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5%以上。

第四节  让发展更可持续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推行绿色、循环、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实现资源永续利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市建设为抓手,以冀南新区、冀津循环经济示范区等为载体,加快构建循环工业体系。以钢铁、水泥、化工、食品等行业为重点,加强企业清洁生产改造,全面推行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打造一批清洁生产型示范企业。推进废钢渣、废油、石膏、粉煤灰、煤矸石、烧结粉尘等废弃物和副产品资源化利用,以魏县、曲周县等区域为重点,集中规范发展静脉产业。加强农业生产废弃物及生活餐厨垃圾等资源化利用,争创国家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城市。到2020年,建设100家清洁生产示范单位。

二、加强资源节约利用。强化用能总量控制,以钢铁、化工、建材、煤炭等行业为重点,完善行业用能标准,强化产品能耗限额,严控高耗能项目建设,推广应用成熟节能技术、工艺和先进装备,探索企业按质供能制度,推进交通运输、商业、民用等领域节能。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强化生活分类用水,实施阶梯水价;优化种植结构,降低高耗水农业比重;实施旱作农业节水工程,开展高效节水灌溉和工业节水示范,推进中水、雨水、煤炭疏干水等回收再利用。加强农村建设用地管理,深挖城镇建设用地潜力,强化工业用地指标控制,鼓励企业建设多层标准厂房,地上、地下双向发展,促进土地资源集约高效利用。严格矿山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综合回收率“三率”考核,加强共伴生矿、尾矿、低品位矿复合精选利用和废石资源化利用,推进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到2020年,单位GDP能耗下降达到国家和省要求,单位GDP水耗和建设用地消耗分别下降26%和20%,金属矿选矿回收率达到75%,尾矿综合利用率达50%以上。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电力十三五规划查看更多>热电联产查看更多>邯郸市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