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风电风电产业政策正文

《海南省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发布! 优选5处开发3GW海上风电

2021-06-11 09:20来源:北极星风力发电网关键词:海南风电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海上风电项目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第四章 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用足用好自由贸易港政策,吸引资本和创新要素向海洋产业集聚,优化升级海洋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海洋新兴产业,促进海洋产业集群化发展,构建结构合理、相互协同、竞争力较强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一、优化升级海洋传统产业

1.海洋渔业。

推动海洋捕捞由近海向远海拓展。开展南海渔业资源调查,压减近海渔业捕捞强度,严格控制拖网、围网等作业类型。稳妥实行限额捕捞制度。积极发展外海捕捞,鼓励发展远海捕捞,引进和发展远洋捕捞。

推动海水养殖向岸上、深远海转型。稳步推进近岸海域禁养区养殖清退工作,科学控制限养区养殖规模,合理布局养殖区,引导退养渔民转产转业。逐步推动海水养殖由近海养殖为主向深远海养殖为主转变,支持发展生态型、高产值深远海装备养殖,建设大型深水网箱、深远海大型智能养殖渔场、养殖工船,发展深远海岛礁区域渔业增养殖。推进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区建设,推动传统海水养殖场生态化、休闲化改造,发展循环型、零用药、达标排放的现代化工厂养殖,建设一批产业特色鲜明、科技含量较高、生态环境友好的水产养殖产业园区。建设水产品质量检测和检验检疫中心,构建水产品质量全过程追溯管理体系,创建出口水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

做强做优水产种苗业。围绕优势品种建设水产种质资源库、水产遗传育种中心、原良种场及水产种业繁育基地。依托三亚崖州湾科技城等,实施一批海洋生物育种重大科技项目。支持海水增养殖优质品种培育和健康种苗繁育技术研发,加快完善水产原良种体系和疫病防控体系,加强海水养殖生物育种知识产权保护。在三亚、海口、文昌、陵水等地建设一批海水养殖优良种质研发中心、中试基地和良种基地,服务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建设和南繁产业发展。

高标准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以修复海洋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为前提,根据海域特点、相关功能规划及渔民转产转业需要,因地制宜,以人工鱼礁和海草场、海藻床为载体,底播增殖为手段,增殖放流为补充,智能化信息系统为支撑,高标准建设一批兼具生态保护、休闲垂钓、观光旅游、增养殖功能的热带海域特色的养护型、休闲型和增殖型海洋牧场。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深远海生态牧场建设,培育一批海洋生态牧场综合体,创建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

专栏4.1 海洋牧场重点建设项目

争创海口东海岸、儋州峨蔓、临高头洋湾、文昌冯家湾、万宁洲仔岛、三亚蜈支洲等6个国家海洋牧场示范区。

重点推动琼海潭门、东方四更、昌江棋子湾、文昌铜鼓岭、文昌铺前湾、文昌潮滩鼻、澄迈马袅、海口西海岸等12个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

释放休闲渔业发展潜力。加快推进“五个一”休闲渔业建设品牌工程、休闲渔业综合示范工程、基础配套工程、共享渔庄工程、热带渔文化工程建设。创新“休闲渔业+”行业发展模式,积极培育休闲垂钓、鱼鲜美食、渔事体验、观赏鱼、水产购物、科普教育等多种休闲业态。

高质量建设渔港经济区。优化全省渔港布局,推进渔港升级改造及配套设施建设,新建、改扩建渔港15座。打造六大渔港经济区,发展水产品加工、冷链物流、市场交易、休闲观光等渔区二、三产业,延伸渔业产业链条。推进“智慧渔港”建设,打造集渔港安全监控、灾害预警、信息服务、渔船签证、渔船检验、船员培训、渔政执法等为一体的渔港综合服务与管理平台。

专栏4.2 全省六大渔港经济区布局

1.海澄文渔港经济区。规划布局渔港(或避风锚地)21座,其中中心渔港2座(文昌市铺前渔港、澄迈县新兴渔港),一级渔港1座(文昌市清澜渔港),二级渔港5座(海口市三联渔港、海口市东营渔港、文昌市湖心(加丁)渔港、澄迈县玉包渔港、澄迈县东水渔港),三级渔港6座(海口市烈楼渔港、海口市沙上渔港、海口市北港岛渔港、海口市曲口渔港、文昌市宝陵渔港、文昌市长圮港渔港),避风锚地7座(海口市海甸溪避风锚地、海口市龙珠湾避风锚地、文昌市珠溪河避风锚地、文昌市炮台沟避风锚地、文昌市抱虎港避风锚地、文昌市八门湾避风锚地、澄迈县林诗避风锚地)。

2.琼海-万宁渔港经济区。规划布局渔港(或避风锚地)7座,其中中心渔港1座(琼海市潭门渔港),一级渔港2座(万宁市港北渔港、万宁市乌场渔港),二级渔港2座(琼海市青葛渔港、万宁市新潭湾渔港),三级渔港1座(万宁市坡头渔港),避风锚地1座(万宁市港北港避风锚地)。

3.大三亚圈渔港经济区。规划布局渔港(或避风锚地)10座,其中中心渔港2座(陵水县新村渔港、三亚市崖州渔港),一级渔港2座(乐东县莺歌海渔港、乐东县岭头渔港),二级渔港3座(陵水县黎安渔港、陵水县赤岭渔港、乐东县望楼渔港),三级渔港2座(三亚市后海湾渔港、三亚市角头湾渔港),避风锚地1座(陵水县新村避风锚地)。

4.东方-昌江渔港经济区。规划布局渔港(或避风锚地)7座,其中中心渔港1座(东方市八所渔港),一级渔港2座(昌江县昌化渔港、昌江县海尾渔港),二级渔港3座(东方市感恩渔港、东方市墩头渔港、昌江县新港渔港),三级渔港1座(东方市利章渔港)。

5.儋州渔港经济区。规划布局渔港(或避风锚地)8座,其中中心渔港1座(儋州市白马井渔港),一级渔港1座(儋州市新英渔港),二级渔港3座(儋州市海头渔港、洋浦干冲渔港、儋州市泊潮渔港),三级渔港2座(儋州市排浦渔港、洋浦南滩渔港),避风锚地1座(儋州市白马井避风锚地)。

6.临高渔港经济区。规划布局渔港(或避风锚地)8座,其中中心渔港1座(临高县新盈渔港),一级渔港2座(临高县武莲渔港、临高县调楼渔港),二级渔港2座(临高县黄龙渔港、临高县美夏渔港),三级渔港2座(临高县头咀渔港、临高县抱才渔港),避风锚地1座(临高县黄龙避风锚地)。

专栏4.3 现代渔业产业化重点建设项目

1.生态水产养殖产业园区。规划建设冯家湾现代化渔业产业园、万宁和乐蟹生态产业园、东方海水水产种苗产业园、昌江海尾智慧渔业产业园等现代水产养殖产业园区。

2.水产南繁种苗产业体系。依托三亚崖州湾科技城、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及全省水产种业产业基地等丰富的资源优势及产业基础,着力提升水产种苗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构建以水产种质资源场、繁种基地、“育繁推一体化”示范项目和新品种生产性能测试站、省级水生动物疫病监测中心建设等综合配套的新型现代种业体系。

3.水产品精深加工示范区。鼓励、引导水产品企业发展绿色、安全、高附加值的水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延伸布局水产品全值化、高附加值精深加工产业链,提高全省水产品精深加工率与加工水平。争取到2025年,扶持培育10个年产值超过10亿元的水产品加工龙头企业。

4.国际水产品集散贸易示范区。重点发展海鲜产品进口、热带水产种苗出口和现代渔业科技服务贸易,积极拓展渔业生产原料贸易、海产品精深加工与冻品国际贸易和冷链物流、供应链金融服务等相关产业。建设面向东南亚的,涵盖信息、贸易、定价、价格指数发布、金融保险等功能在内的,以人民币计价的国际化、数字化国际海产品现货电子商务贸易服务平台,推动打造立足海南、辐射东南亚的国际水产品集散基地。

5.渔业基础设施提升工程。加快建设文昌铺前中心渔港、万宁乌场一级渔港、乐东莺歌海一级渔港,扩建琼海潭门中心渔港、陵水新村中心渔港,新建昌江昌化一级渔港。

2.海洋油气化工产业。

推动海洋油气勘探开发向深远海拓展。坚持“陆海统筹、由浅入深、以近养远、远近结合”的原则,推进油气勘探开发,建设南海近浅海油气开发带,稳步推进深远海油气资源开发。吸引民营企业和国际油气公司参与南海油气资源勘探开采。积极落实国家油气勘查开采管理改革试点,推进探采合一和准入退出机制,推动油气勘查区块竞争性出让。

推进海洋油气化工业发展。依托东方临港产业园,优化石化产品结构,提高原油加工深度,优化燃料产品配置方案,实现化工产品转化最大化。加快华盛聚碳酸酯一期、二期项目和20万吨丙烯腈项目建设。开展LNG(液化天然气)岛外转运业务,成为国家“南气北运”储备基地之一。提升海上液化天然气产业链能力。推动高二氧化碳天然气综合利用及甲醇制低碳烯烃项目建设,延长甲醇产业链;提升增值尿素等新型肥料产量占比,推进化肥产品结构升级。加快推动海南车船燃料清洁化,针对LNG重卡、琼州海峡客滚船、渔船等,加快布局LNG加注业务,构建和完善LNG加注网络。

推进天然气水合物生产性试采。加快天然气水合物等新型资源的勘探和技术储备,加大天然气水合物调查力度。加快推进资源区块优选、开采控制等领域研发和技术攻关,支持成立集天然气水合物勘探、钻采、开发、储运、服务等环节于一体的工程公司,推进天然气水合物试采。积极推动重点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发先导试验区建设,加快推进琼东南天然气水合物生产性试采,开展科技攻关,突破琼东南海域天然气水合物钻采难点。

专栏4.4 海洋油气化工产业重大项目

加快推进中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海南生产支持基地项目、海南龙盘油田科技有限公司装备技术产业园二期项目、油服供应基地、中海油海南马村码头后方陆域扩建项目、莱佛士油田基地服务项目建设。

推动东方13-2气田、陵水17-2气田、陵水25-1气田等项目建设。

建设澄迈、洋浦LNG扩建项目、崖13-1气田储气项目。适时建设东方LNG接收仓储项目。

推进东方临港工业园华盛聚碳酸酯一期、二期项目,加快建设20万吨丙烯腈项目,新增60万吨甲醇(DMTO)。

建设国家战略能源储备基地。加强原油储备能力勘查,建设国家石油储备基地。根据企业自身情况,适当开放部分设备开展油气商储,探索建立国储、义储、商储、企储相结合的储存体系和运作模式。重点依托洋浦港、八所港、文昌港,强化战略能源储备功能;推进澄迈、洋浦、东方LNG接收站及储备基地建设;加强完善洋浦和东方油气储备基地基础设施和运营管理能力建设。

3.海洋航运业。

建立现代化港口集群。优化各港口发展方向和功能定位,强化主要港口枢纽功能。做优做强洋浦港、海口港,重点推进洋浦集装箱枢纽港小铲滩码头工程、海口港马村港区集装箱码头工程建设。推进文昌清澜港和八所港码头资源整合,优先发展公用码头等基础设施,加快升级科考码头、补给码头等。实施大型港口设施“油改电”工程,大力推广清洁能源为燃料的船舶和港口作业机械、车辆应用,开展氢能港口试点,推进港口绿色化转型。

完善港口集疏运体系。加强疏港通道建设,完善疏港公路、铁路、管道和场站覆盖。提升集装箱、散杂货陆域堆场规模,强化港口与交通枢纽的有机连接。在枢纽型港口周边布局建设一批现代物流园区,做大做强集装箱物流、热带农产品冷链物流、国际粮油物流、石化物流。积极发展多式联运。加快琼州海峡两岸客滚运输基础设施统一规划和建设,密切与西部陆海新通道重要节点城市和物流枢纽的联系。到2025年,全省沿海港口集装箱通过能力达到750万TEU。

推进港口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建设“智慧枢纽港”,以洋浦港、海口港、三亚港等枢纽港口为重点,推进港口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鼓励港口运营企业开发视频监控系统和安全生产自动化控制系统,实现对港口码头、船舶、车辆、堆场及重大危险货物等的实时监控。鼓励港口企业开展物流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提高调度、运营智能化水平。基本建成服务西南、连接沿海、辐射东南亚的区域性数字国际海运转运中心。

专栏4.5 重点港口和功能布局

1.洋浦港。由洋浦、神头和后水湾三个港区组成。将洋浦港打造为面向国内国际的区域性国际集装箱中转以及油气化工等专业化码头为主的枢纽港,以集装箱运输为主,兼有散杂货;神头港区重点为临港产业提供石油化工、煤炭等大宗能源、原材料和产成品储运服务。

2.海口港。由秀英、新海和马村三个港区组成。以陆岛客货滚装、邮轮旅游客运、集装箱和散杂货运输为主,兼顾新式跨海客运、石油化工品运输、南海油气勘探生产服务、救援应急保障功能的综合性枢纽港。

3.八所港。由鱼鳞洲、罗带河和高排三港区组成。主要提供铁矿石、水泥、煤炭和化肥等能源、原材料和产成品运输服务,兼顾边贸商品运输以及海南与东南亚间的滚装运输,是工业港和公用商港并重的港口。

4.三亚港。由三亚、红塘、南山和梅山四个港区组成。重点打造国际邮轮母港、游艇示范基地和深海科考船舶基地,兼顾为大三亚旅游经济圈经济社会和机场航空用油等提供运输服务,是以旅游客运和深海科考船基地为特色的港口。

5.文昌港。由清澜、铺前、木兰三个港区组成。文昌港将为海南省东部沿海、文昌航天发射基地装备和三沙市生产资料、生活物资补给和人员往来提供运输保障。

6.其他港口。主要包括琼海港、万宁港、陵水港、临高港、乐东港、昌江港,是海南省港口群和综合运输体系的有益补充。

发展中高端船舶维修及研发制造。以临高金牌港、三亚崖州湾科技城为重点,稳步发展船舶维修与制造业。充分发挥自由贸易港零关税及加工增值政策优势,发展大型海运船舶、港务船艇和邮轮游艇保税维修,引进一批国内外头部船舶企业或研发机构,建设国际化高端船舶研究平台。

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航运交易中心。高标准建设海南国际航运交易所,重点发展航运金融、航运信息服务、船舶交易、运价交易、海事诉讼与仲裁等高附加值业务。吸引国际航运协会总部落户海南。建立邮轮旅游产品、船舶买卖和融资租赁、国际海员劳务、人民币结算交易平台,拓展外币结算、证券化等业务,开展运价衍生品业务,建设航运数据库。创建“冷链物流”运价指数体系,创立有国际影响力的“一带一路”运价指数体系。

4.海洋旅游业。

提升滨海度假产品质量。加快构建以观光旅游为基础、休闲度假为重点、文体旅游和健康旅游为特色的海洋旅游产业体系。优化海洋旅游产业布局,升级海口西海岸、三亚亚龙湾、三亚海棠湾、万宁神州半岛-石梅湾、陵水清水湾等典型滨海度假产品质量。在海口、三亚、儋州、琼海等地培育、引进国际滨海度假旅游项目,举办海洋旅游国际论坛,打造大型海洋主题文旅综合体。围绕潭门更路簿等海洋文化,融合发展购物、养生、娱乐、运动等度假旅游产品,发展海洋美食文化消费,引导滨海观光滨海度假发展。

积极推进近海休闲旅游。强化近海生态休闲游,重点支持蜈支洲岛、西岛发展游船、海钓、水上飞机等新业态,支持更多企业投资发展近海游船旅游和海钓旅游,将热带休闲渔业与海洋旅游相结合。探索建立与国际体育赛事协会、体育组织的长期合作机制,积极推动高水平国际性或区域性水上运动体育赛事组织和体育俱乐部落户海南,引进国内外知名赛事策划运营公司进行赛事孵化,提升海南职业赛事的国际化水平。

有序推进海岛游。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推进海洋旅游从滨海旅游向海上、海岛延伸,推广远洋海岛观光游,开发海底观景、南海俯瞰、岛礁光影、远洋生物观光等亮点产品,培育远洋海岛旅游品牌。有序推进西沙旅游资源开发,稳步开放海岛游。

培育壮大邮轮旅游规模。推进邮轮旅游试验区建设,吸引国际邮轮注册。加快三亚向国际邮轮母港发展,完善三亚邮轮母港和邮轮码头的商业服务配套,建设岸上配送中心。高标准建设海口、儋州邮轮码头,建设邮轮旅游岸上配送中心。畅通邮轮航线国内循环,推动开辟环海南岛、北部湾近海以及东部沿海地区至海南航线,重点拓展西沙邮轮旅游。探索邮轮航线国际循环,借助“亚洲邮轮联盟”和中国-东盟邮轮旅游发展联盟等合作平台,加强海上丝绸之路邮轮旅游合作,联合打造国际旅游精品线路,努力构建环南海、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地区、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邮轮旅游航线。落实在三亚等邮轮港口开展海上游航线试点。推动落实在邮轮、邮轮港码头开设免税店。促进邮轮维修、船供、船舶登记、金融保险、市场营销等邮轮经济发展要素在海南集聚,推动邮轮经济全产业链发展。

提升游艇旅游国际化水平。完善全岛游艇码头布局,增设公共游艇码头,加快构建“一环两核四方”的游艇码头布局。推动设立游艇产业改革发展创新试验区。建设一批国际游艇旅游特色小镇。结合大型游艇展会和国际游艇帆船比赛,扩大海南游艇产业国际影响力。壮大游艇租赁和游艇体验游市场,推动结合旅游度假区设置游艇码头和游艇俱乐部,研究开发特色游艇旅游产品,构建多层次游艇旅游消费方式,打造多元游艇旅游业态。培育游艇上下游企业发展,重点支持游艇交易、展示、租赁、设计、制造、维护、保养、驾培等产业发展,设立海南国际游艇交易中心,打造游艇帆船设计制造、零配件交易集散、售后服务和消费中心。简化游艇审批手续,降低准入门槛,对实行免担保政策进境的自驾游艇提供便捷服务。深化港澳游艇自由行,放宽游艇旅游管制,建立高效便捷、规范清晰的游艇出入境政策体系和管理机制。

专栏4.6 海洋旅游重大任务

1.升级滨海度假产品质量。包括海口西海岸、海口江东新区、三亚亚龙湾、三亚海棠湾、儋州滨海新区、琼海博鳌、文昌淇水湾、万宁石梅湾、万宁神州半岛、昌江棋子湾、乐东龙沐湾、陵水清水湾、陵水土福湾等。

2.发展热带近岸海岛休闲游。包括海口南海明珠岛、三亚蜈支洲岛、三亚西岛、陵水分界洲岛等。

3.邮轮港口提升建设工程。包括三亚凤凰岛国际邮轮母港、海口秀英港(提升)、儋州海花岛游轮码头。

4.推动开辟5条邮轮旅游航线。包括环海南岛航线、沿海城市-海南航线、海上无目的地航线、环南海航线、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一程多站”航线。

5.丰富邮轮游艇旅游业态。包括帆船运动休闲旅游、游艇海钓游、高端游艇派对、航海夏令营、帆船拓展团建。

5.海洋文化产业。

大力发展新兴海洋文化产业。推出有较强社会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带有鲜明海洋特色的文学艺术、音乐舞蹈、戏剧表演、书法绘画、时尚设计、工艺美术、广告创意、动漫游戏等产品、作品。鼓励演艺娱乐业创新海洋题材,发展集演艺、休闲、观光、餐饮、购物为一体的海洋特色综合娱乐体。发展具有鲜明海南特色和海洋风情的海洋生态旅游和海洋文化旅游产品,注重游客参与式和体验式感受。提升各类涉海节庆、会展的文化品质,推进市场化、专业化、品牌化发展。促进文化创意与海洋科技创新深度融合。

打造一批海洋文化精品。围绕潭门更路簿等海洋文化,打造特色海洋文化产品和知名品牌。做优赶海节等渔事节庆活动,打造渔事节庆活动品牌。开发蕴含疍家文化、耕海牧渔文化、丝路文化等海洋文化娱乐产品。发挥骨干企业龙头作用,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海洋特色文化品牌。促进特点鲜明、创新能力强的中小微海洋特色文化企业加速发展,支持个体创作者、工作室开发海洋特色文化资源。完善海洋特色文化产品销售网络,提高海洋特色文化消费意识。

专栏4.7 海洋文化产业重大工程

1.打造一批海洋文化精品。以潭门更路簿为重点,依托疍家文化、耕海牧渔文化、丝路文化等特色海洋文化,打造一批戏曲文艺、网络文艺、节庆演艺精品。

2.做强一批海洋文化节庆赛事。包括万宁国际海钓节、国际冲浪赛、中华龙舟赛、三亚国际沙滩音乐节、琼海赶海节、海口国际沙滩足球邀请赛、海口国际沙滩马拉松赛、全国沙滩排球巡回赛总决赛等。办好第六届亚洲沙滩运动会。

建设海洋特色文化产业平台。规范建设一批海洋特色文化产业平台,支持海洋特色文化企业和重点项目发展。鼓励海洋特色文化企业联合高校、学术机构建立产学协同创新机制,鼓励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设立海洋特色文化创意设计和产品研发中心。依托相关地域海洋传统文化资源,重点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海洋特色文化产业带建设。大力发展海洋特色文化乡镇和渔村,建设富有海洋传统文化特点和海洋自然景观的滨海乡镇渔村。

保护与合理利用水下文化遗产。建立南海历史文化遗产数据库和管理信息系统。开展涉海古籍与文物抢救工作,实施海洋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积极推动有代表性的海洋文化遗迹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对海洋沉船、水下遗址与遗物等制定切实的保护措施。摸清海南省海上丝绸之路相关文化遗产资源的家底,提出保护、展示和利用措施并部署实施。做好涉海重大建设工程中的海洋文物、水下遗址的保护工作。保护重要海洋节庆和海洋民俗,创新保护措施,推进涉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二、培育壮大海洋新兴产业

1.海洋信息产业。

构建海洋观测监测体系。继续推进实施智慧海洋工程。加快构建南海综合立体观测体系。优化海洋观测系统布局,新建、升级和改造一批岸(岛礁)基、离岸海洋观测站(点),开展验潮站、浮标、志愿船、无人机、雷达、海况视频等观测监测系统建设,推进潜标、海床基、海底观测站布局和建设,实现观测网络由近岸、近海拓展至深远海。争取中央支持,在部分海域开展航标基地可行性研究与规划编制,适时开展航标基地建设。

发展海洋通讯导航产业。全力推进北斗系统在渔业、航运导航和定位的应用,重点发展北斗卫星船用导航芯片、接收终端、航行警告接收机、船舶卫星跟踪系统、防撞系统等产品。推进通信、导航、遥感三类卫星地面站及数据中心建设。引进龙头企业,推进与卫星运营商、北斗卫星导航企业合作,发展卫星通信导航服务业。

推进海洋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海南海底数据中心。设置通信海缆专用管廊,研究划定管廊保护区。协调保障海南-香港国际海缆项目顺利实施。完善岸基、岛礁、船载4G/5G基站建设,拓展南海区域移动通信覆盖范围。鼓励运营商开展本地卫星主站建设,引入海洋卫星宽带运营商共同完善南海区域卫星互联网建设,推进船联网建设,实现卫星网络优化。加快发展高质量卫星通信服务,形成南海卫星宽带服务能力。探索移动通信与卫星通信协同组网,建设天地一体化通信网络。

推进海洋大数据平台建设及应用。整合政府部门、科研机构、涉海高校、企业现有涉海基础数据、行业数据、管理数据等资源,构建集海洋行政办公、海洋环境监测、海洋预报减灾、海洋科技服务、海域海岛监管、海洋经济统计分析、海洋行政许可办理、海洋信息分析应用等于一体的海洋大数据平台。依托海南生态软件园、海口复兴城互联网信息产业园、清水湾国际信息产业园等载体,培育和引进一批海洋信息和物联网科研机构、一批海洋信息应用软件开发企业和一批大数据服务供应商,面向产业、民生、管理需求,推进涉海政务管理、科研教育、资源开发、生态保护、防灾减灾、海上救援、服务保障等领域应用开发和增值服务,壮大海洋信息服务业。探索建立与东南亚国家或地区间的海洋数据交换和共享机制,积极开展全球海洋数据的业务化收集、整合处理和质量评估。

专栏4.8 海洋信息服务重大项目

1.南海海洋大数据中心。建设南海本底数据的实时立体信息资源库及计算数据中心,为深海进入、深海开发和南海权益维护提供信息支撑基础。

2.海南海底数据中心。建设岸站、海底高压复合缆、海底分电站及海底数据舱。一期布放100个数据舱,并逐步建设以海底数据中心为核心的综合性海洋新技术产业园。

2.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产业。

开发深海生物药物资源。开展深远海生物资源与环境调查评估,加强南海深海生物勘探、资源保藏体系建设,建设国家南海生物种质资源库。加强深海生物资源应用潜力评估与开发利用技术研究,筛选具有特殊功效的深海微生物、酶和化合物,培育深海生物科技产业。

培育壮大海洋生物药品与医药器械研发产业。积极开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洋创新药物研究开发,深化研究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的提取、结构和功能,解决产品高效制备、合成和质量控制等药源生产关键技术。重点以海南大学热带生物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医药龙头骨干企业等为依托,加强海洋生物毒素研究和药物开发研究。着力解决抗体药物制备关键技术等制约海洋生物技术药物研究开发的瓶颈技术,提升海洋生物技术药物规模化生产能力。发挥海南特色中医药与旅游康养产业融合发展优势,深入推进海陆结合、中西医融合特效、高效的海洋中医药药方药剂产品开发,加大对海洋中药资源的调查、研究和开发力度。积极拓展海洋生物医用材料新领域,重点开发止血、创伤修复、组织工程和药物缓控释等海洋生物医用材料。争取到2025年,取得2-3个海洋新药临床研究批件。

培育壮大海洋生物制品业。加快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开发具有免疫调节、营养素补充、抗疲劳等确切功效的海洋新资源食品、特殊医用食品和高附加值的绿色保健品和功能性食品。开发基于新型海洋生物活性物质为核心成分的特殊用途化妆品与护理用品,以及成分、功效确切的非特殊用途化妆品。围绕绿色生态农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开发可提升行业技术水平、产品质量与安全性的新型海洋生物制品。争取到2025年,新开发海洋生物制品20个。

3.海洋可再生能源产业。

稳步推进海上风能资源利用。加强全岛及周边海域风能资源勘查,科学有序推进海上风电开发,鼓励发展远海风电。在东方西部、文昌东北部、乐东西部、儋州西北部、临高西北部50米以浅海域优选5处海上风电开发示范项目场址,总装机容量300万千瓦,2025年实现投产规模约120万千瓦。坚持节约集约用海,重点支持海上风电与海洋牧场等其他开发利用活动融合开发,实现与生态、渔业、旅游等协调发展。

加强海洋能综合利用。推进波浪能工程化应用,重点建设一批发电示范项目,选取波功率密度较大、水深适宜、离岸较近的海域建设海南省本岛波浪能电站示范工程,加快岛礁波浪能示范工程建设。支持温差能综合利用技术探索和创新,论证海南省温差能建设基地,开展适用于南海海域的温差能发电装置研发,制定阵列化排布方案,引入生产制造企业。开展海岛可再生能源多能互补示范,结合“生态岛礁”工程,在海上风能、波浪能资源丰富区域建立风浪耦合电站,实现海洋能互补供电。推动海洋能技术攻关,将“海洋能+制氢”“海洋能+海水淡化”“海洋能+养殖”等“海洋能+”利用的产业发展新技术、新业态为突破口,形成技术领域的比较性优势。大力发展海洋能装备制造业,重点开发50-100千瓦模块化、系列化波浪能装备。推进海洋能立体开发技术研发。

发展清洁能源产业。依托昌江核电基地,推进昌江清洁能源高新技术产业园建设,培育核电产业集群。推进核电直接关联产业项目、核电备品备件国产化科研创新中心项目、清洁能源储能项目、新材料研发生产基地项目以及核电其他关联产业项目等建设。探索构建“制氢-运输-用氢”示范产业链,推进海水制氢产业发展。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海南风电查看更多>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查看更多>海上风电项目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