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能源煤炭政策正文

重庆:加强煤炭清洁利用和煤层气综合利用

2022-08-10 17:19来源:重庆市人民政府关键词:煤炭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燃煤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4.加强停车管理服务调控。多措并举治理停车问题,健全停车管理服务体系。优化停车设施供给,结合老旧小区改造,试点设置“小微”停车场;针对医院、景区等停车矛盾突出地区,因地制宜建设地面或立体社会公共停车场;在中心城区外围区域轨道交通站点周边规划建设“P+R”公共停车场,减少进入核心片区机动车数量;鼓励利用互联网、物联网技术,建立智慧停车平台,探索分时段、分建筑类型停车共享共用机制。加强停车需求调控,推行差异化停车收费政策,合理引导停车需求,提升停车设施利用效率。定期排查长期占用停车位的“僵尸车”,提高停车泊位周转率。(牵头单位:市城市管理局、市规划自然资源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公安局;责任单位:市住房城乡建委等部门,中心城区各区政府,两江新区、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管委会)

5.大力提高交通管理水平。加强交通管理信息化基础设施设备建设,全面集成融合全时空、全要素交通数据,依托大数据、云计算平台,深度应用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人脸识别、智能信息检索、智能控制等前沿科技,构建山地城市交通管理“智慧大脑”。稳步推进高峰时段城市道路桥隧限行等需求管理政策,完善公交优先通行网络及控制系统,推广城市交通信号联动,加强路段信号灯绿波工程、精细化车道管理等措施,完善道路交通标志、标线系统。加大机动车乱行、乱变道和行人乱穿等突出交通违法行为综合治理力度,规范路面通行秩序。加大综合执法力度,规范占路占道停车行为,治理非法占道经营行为。(牵头单位:市公安局;责任单位:市住房城乡建委、市城市管理局、市交通局等部门,中心城区各区政府,两江新区、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管委会)

六、提升城市经济品质,持续增强发展动力

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质量发展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根本要求”的重要指示精神,推动经济发展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突出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加快产业补链成群,推动产业链现代化,优化产业协同布局,支撑“一区两群”协调发展,加快形成现代化经济体系。

(一)提升城市创新能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顺应科技创新趋势和产业发展大势,围绕打造创新平台、培育创新主体、营造创新生态,全面提升城市创新活力,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1.建设一流创新平台。按照承担国家任务、服务重庆发展、产生重大成果的总体思路,搭建全市创新平台体系。强化西部(重庆)科学城、两江协同创新区、广阳湾智创生态城三大核心创新平台引领作用,按照主体集中、空间集聚、特色鲜明、显示度强的原则,集聚高端研究平台,实施重大科技项目,集中力量建设金凤、礼嘉、龙兴、广阳湾等科技创新示范区。提升全市高新区发展能级,统筹推进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直管园和大渡口、沙坪坝、九龙坡、北碚、巴南、江津等拓展园的协同发展,通过“以认促建”“一区多园”等模式,推动区县高新区转型升级与创建。围绕新技术应用场景搭建,聚焦各级高新区主导产业,提升高新区科技转化应用能力和产业创新水平。(牵头单位:两江新区、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重庆经开区管委会,相关区政府;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经济信息委、市规划自然资源局、市交通局等部门,广阳岛绿色发展公司)

2.培育一流创新主体。发挥高校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企业应用创新的生力军作用,壮大产学研一体联动的创新主体。增强高校原始创新能力,针对优势学科,积极建设重点实验室、基础学科研究中心、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发展新型科研机构。加大对重庆大学、西南大学“双一流”建设支持力度,精准指导市属高校建设高水平大学。实施创新型领军企业培养行动,在重点产业领域,支持领军企业建设技术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基地;实施国有企业创新能力跃升行动,推动国有企业研发投入强度稳定增长;壮大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规模,实现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紧扣重点产业、重点项目、重点学科,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建设创新联合体,承担重大科技项目,攻关产业创新难题,培育创新人才。(牵头单位:市科技局、市人力社保局、市教委;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信息委、市规划自然资源局、市国资委等部门,各区县政府)

3.营造一流创新生态。完善创新体制机制,健全科技规划体系和运行体系,完善科技决策咨询制度,深化科技“放管服”改革,持续推进科技领域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完善创新投入机制,持续提高市、区县两级财政科研经费投入,创新科技型企业融资增信机制,扩大知识价值信用贷款规模。推动创新转化,建设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完善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交易、保护制度规则,构建重点产业集群专利数据库和知识产权专利池。推进科研管理信息化、智能化,完善科技公共服务平台。营造良好创新氛围,办好“智博会”、“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重庆国际创投大会、重庆英才大会,提升重庆创新文化交往能力和创新人才资源吸引能力。(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责任单位:市教委、市经济信息委、市人力社保局、市金融监管局等部门,各区县政府)

(二)增强产业集聚效应。按照以点串链、补链成群的要求,推动资源要素向重点领域聚集,加快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畅通产业链条,扩大集群规模,增强经济韧性。

1.推动传统优势产业升级。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培育打造万亿级电子信息、五千亿级汽车、三千亿级装备、六千亿级材料、五千亿级特色消费品、千亿级生物医药等产业集群,构筑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核心支撑。加强服务业标准化、品牌化建设,打造以金融、物流、软件和信息服务、科技研发服务为主导的生产性服务业产业集群,以特色商贸、特色文旅、健康服务为主导的生活性服务业产业集群,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牵头单位:市经济信息委、市发展改革委;责任单位:市商务委、市大数据发展局等部门,各区县政府)

2.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提升产业链原始生成能力,重点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种子企业布局,联动区县产业园,围绕新能源、绿色技术、智联网、生命科学等新兴领域,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抢抓数字经济发展新机遇,协同发展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构建高效分工、错位发展、有序竞争、相互融合的数字产业体系,推动产业链和创新链深度融合,深化“芯屏器核网”补链成群,加快建设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和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高水平打造“智造重镇”、建设“智慧名城”。(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信息委、市科技局、市大数据发展局;责任单位:市招商投资局等部门,各区县政府)

(三)优化产业空间布局。立足资源禀赋,秉承“宜水则水、宜山则山,宜粮则粮、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的理念,形成“一区两群”差异化产业发展路径,推动形成全市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1.加强“一区”产业升级引领。以“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为导向,重点培育壮大现代服务业、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其中,中心城区着力推动产业高端化发展,加快集聚电子信息制造、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优势产业,重点发展研发设计、现代金融、国际物流等高端生产性服务业,提升现代商贸、大健康等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水平。主城新区着力提升工业发展水平,重点承接产业转移、壮大产业规模,培育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优势制造产业集群,积极发展现代物流、金融后台、休闲旅游等现代服务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责任单位:市经济信息委、市商务委、市文化旅游委、市金融监管局、市政府口岸物流办等部门,主城都市区各区政府,两江新区、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万盛经开区管委会)

2.推进“两群”特色产业做优。以“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为导向,加快发展生态旅游、生态农业和绿色工业等绿色产业。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立足沿江发展优势,突出生态特色,做长长板;强化与主城都市区工业产业链协同合作,提升绿色制造产业能级,培育建设数字车间、智能工厂和绿色园区;做靓“大三峡”旅游品牌,提升文旅产业质量,建设世界级生态文化旅游康养目的地。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积极发展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加快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大力发展民俗游、红色游、夜间游等多类型文旅业态;积极发展文化创意、餐饮娱乐、休闲购物等消费业态,积极创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农业农村委;责任单位:市经济信息委、市文化旅游委等部门,渝东北、渝东南各区县政府)

七、提升城市生活品质,创造美好人居环境

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着力改善人居环境”“城市的核心是人,关键是12个字: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乐业”的重要指示精神,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的向往,推动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完善住房供应和保障体系,改善人居环境质量,提高城市公共服务水平,让老百姓生活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一)完善城市住房供应体系。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构建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加快发展长租房市场,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重点解决好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住房困难问题,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实现全体市民住有所居。

1.补齐租赁住房短板。加快构建以公租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共有产权住房为主体的住房保障体系,不断拓展保障性租赁住房供应渠道。以盘活存量为主、适当新建为辅,优先将闲置和低效利用的安置房、企事业单位自有住房、商业办公用房等存量房屋盘活为保障性租赁住房,将符合条件的市场租赁住房纳入保障性租赁住房管理。持续优化公租房运营管理,不断完善人才住房保障机制。到2025年,新筹建保障性租赁住房40万套(间)、人才住房5万套。(牵头单位:市住房城乡建委;责任单位:市规划自然资源局等部门,各区县政府)

2.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探索新的发展模式,稳妥实施房地产市场长效机制工作方案,加强市场调控和土地、金融等政策协同,全面落实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目标,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持续整治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有效防范化解市场风险,妥善处置个别头部房企项目逾期交付问题,实现“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目标。(牵头单位:市住房城乡建委;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规划自然资源局、市金融监管局、重庆银保监局、人行重庆营管部等部门,各区县政府)

3.满足高品质住房需求。以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为导向,构建与人口流向、产业发展及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住房供应结构。摒弃传统的高强度开发思维,通过细分用地功能、加密次支路网、降低居住用地容积率及建筑高度、鼓励住宅小区商业与居住功能适度分离等方式,建设高品质居住小区。(牵头单位:市规划自然资源局、市住房城乡建委;责任单位:各区县政府)

(二)改善居住条件和环境。以满足群众需求为核心,推动城镇老旧小区“硬设施+软环境”一体化改造提升,健全社区综合服务体系,提升社区服务和管理能力,构建安全健康、设施完善、管理有序的绿色完整社区。

1.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开展城镇老旧小区配套设施短板及安全隐患摸底排查,按照“应改尽改”原则,将存在安全隐患的排水、燃气等老旧管线,群众改造意愿强烈的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等优先列为改造内容,引导有条件的小区新建或改扩建停车场、加装电梯等配套设施。积极推动规划师、建筑师、工程师进社区,指导居民有效参与老旧小区改造,构建方便、安全、舒适的居住环境。到2025年,基本完成2000年年底前建成的需要改造的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提升任务,总量约1亿平方米。(牵头单位:市住房城乡建委;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信息委、市规划自然资源局、市城市管理局等部门,各区县政府)

2.补齐社区服务设施短板。坚持“连点成线、连线成片、整体提升”,以社区为基本空间单元,加快绿色社区、完整社区建设。整合利用闲置土地、房屋等存量资源,依托城市更新、棚户区改造、住房租赁、智慧小区建设和社区文化建设等工作,统筹推进文化、健身、医疗、商业等各类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丰富社区服务供给,提升居民生活品质。(牵头单位:市住房城乡建委;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规划自然资源局、市城市管理局等部门,各区县政府)

3.提升物业管理服务水平。不断完善物业管理配套政策,建立规则统一、要求明确、公开透明、操作性强的物业服务管理标准。构建物业党建联建机制,积极探索“党建+物业”社会治理模式,鼓励物业管理融入社区基层治理。健全综合管理服务机制,引进专业物业服务企业,组建社区物业服务中心,实施居民自治物业管理,补齐社区管理短板。构建智慧物业管理服务平台,推进物业管理、设施设备管理、车辆管理、居住社区安全管理等智能化建设,促进物业服务提档升级。(牵头单位:市住房城乡建委;责任单位:市规划自然资源局、市城市管理局等部门,各区县政府)

(三)优化公共服务供给。坚持效率与均衡并重,高标准、高水平规划建设公共服务设施,精准提供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基本公共服务,提高公共服务可及性和均等化水平,实现人口、经济与公共服务资源协调发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1.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市。推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以区县为单位完善学前教育布局规划,把公办幼儿园纳入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统一规划并优先建设。优化义务教育学校布局,推进校舍标准化建设。实施普通高中发展促进计划,在教育资源短缺的区县新建、改扩建一批普通高中学校。提升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推动高校深度融入西部(重庆)科学城建设,鼓励金融商务、文化艺术、科技创新等类型的高校与中心城区新城、城市副中心联动发展,支持高校在有条件的区县布局分校或分院。推动职业教育融合发展,优化职业教育布局和专业结构,支持10所国家级“双高计划”高职院校发展,建成西部职业教育基地和“产城职创”融合发展样板城市。推动继续教育和特殊教育发展,重点推动一线劳动力再培训和再教育工程,鼓励支持职业院校开设老年教育相关专业,整合一批老年教育培训课程资源;全面提高残疾少年儿童义务教育普及水平,积极支持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为残疾学生就业和继续深造创造条件。推动智慧教育创新发展,实施智慧校园创新示范项目。到2025年,市级智慧校园建设示范学校达到600所,基本形成智慧教育新生态。(牵头单位:市教委;责任单位:市民政局、市规划自然资源局、市残联等部门,各区县政府)

2.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优化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快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加大支点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布局力度,强化县级医院能力建设,每个区县重点办好1—2所综合医院(含中医院),全市建成100所三级医院。优化基层医疗卫生资源要素配置,每个街道设置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改造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和诊疗设备,推进80个城市社区医院建设,开展基层医疗机构等级评审,不断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妇女儿童健康服务能力,推进生育全程服务,增加产科、儿科资源供给。加强老年医疗服务供给、老年医学科建设,支持提供安宁疗护服务。实施国民营养计划,开展健康知识普及,倡导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加快建设智慧医疗、智慧服务、智慧管理“三位一体”的“智慧医院”。到2025年,“智慧医院”达到100家。(牵头单位:市卫生健康委;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规划自然资源局等部门,各区县政府)

3.健全养老服务体系。推动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服务协同发展。积极培育居家养老服务,支持养老机构将专业服务延伸到家庭,大力发展“家庭养老床位”,支持居家适老化改造,让老年人获得连续、稳定、专业的居家养老服务。推动社区养老服务发展,加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在街道层面广泛发展综合功能的养老机构,在社区和小区发展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和日间照料中心,推动社区养老服务机构连锁化、品牌化、社会化运营,形成街道、社区和家庭有序衔接、功能互补的社区养老服务网络。优化机构养老服务设施,改善传统养老院、敬老院、福利院等养老服务设施质量,重点扶持发展满足基本养老服务需求、服务失能失智老人、方便可及的养老机构。(牵头单位:市民政局;责任单位:市住房城乡建委等部门,各区县政府)

4.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优化全市文化设施布局,加快中国水文博物馆等重大文化设施规划建设,打造一批城市人文地标。加快完善大型图书类、博物博览类、群众文化活动类等设施配备,因地制宜建设一批24小时城市书房。实施基层文化惠民工程,推动基层文化设施达标建设、功能提升,推动更多城市公共空间建设融入文化元素。(牵头单位:市文化旅游委;责任单位:市规划自然资源局等部门,各区县政府)

5.建设现代化体育强市。建设一批综合型、专业型体育基础设施,加快奥体中心综合馆、冰上运动馆、国际小球赛事中心、龙兴专业足球场馆等大型体育场馆建设。建设全民健身中心、体育公园、健身步道、户外营地、社会足球场地等群众参与度高的公共活动空间。推进体育设施全民共享,继续实施大型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等惠民工程,鼓励体育场地与城市绿地、城市线性空间、自然生态、商业文化体育设施等共建,构建兼有体育锻炼功能的高品质公共空间。深化成渝体育产业联盟,推动体育产业协同发展,协同申办国际国内高水平大型体育赛事。提升重庆国际马拉松赛、中国武隆国际山地户外运动公开赛、长寿湖国际铁人三项赛、黑山谷国际羽毛球挑战赛等赛事品质。(牵头单位:市体育局;责任单位:市教委、市规划自然资源局、市城市管理局等部门,各区县政府)

八、提升城市生态品质,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学好用好“两山论”,走深走实“两化路”,保护修复城市生态空间,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促进城市发展绿色低碳转型。

(一)保护修复生态空间。立足得天独厚的山水资源禀赋,以中心城区“四山”“两江四岸”和江心绿岛为重点,以自然恢复为主、生态修复为辅,推动实现山清、水秀、城美。

1.推进中心城区“四山”保护提升。立足“城市绿肺、市民花园”的定位,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落实“林长制”,保护森林资源、水资源、特色农地资源和生物多样性,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坚持问题导向,持续开展中心城区“四山”综合整治,全面清理核实违法建设,实施违法建设分类处置,推动矿山修复和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建设山地生态公园,完善山林步道和公共交通体系,改善提升景区环境,适度开展休闲游憩、运动健身等活动,促进“四山”旅游经济提档升级。(牵头单位:市规划自然资源局;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生态环境局、市城市管理局、市林业局等部门,中心城区有关区政府,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管委会)

2.做靓“两江四岸”主轴。按照城市发展主轴定位,统筹上下游、左右岸、滨江与腹地,将中心城区“两江四岸”打造成为山清水秀生态带、便捷共享游憩带、人文荟萃风貌带、立体城市景观带。建成109公里滨江公共空间,重塑城市健康自然的水体岸线,实现功能、环境、生态、交通、设施等各方面系统提升,打造时代精品工程。推动滨江公共空间向城市腹地延伸,融入城市公共空间网络,引入丰富多元活力功能,让滨水空间回归城市生活核心。精心打造长嘉汇大景区、长江文化艺术湾区、嘉陵滨江生态长廊等重点项目,提升区域空间品质,完善功能配套,用心描绘“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经典之作。(牵头单位:市住房城乡建委;责任单位:市规划自然资源局、市交通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城市管理局、市文化旅游委、市水利局等部门,中心城区有关区政府,两江新区管委会)

3.保护江心绿岛生态。按照强保护、微利用的原则,切实加强长江生态岛链的保护管控,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广阳岛遵循自然生态系统演替规律和内在机理,积极探索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多用自然的方法、少用人工的方法,多用生态的方法、少用工程的方法,多用柔性的方法、少用硬性的方法,系统开展自然恢复、生态修复,丰富生物多样性,打造成为生动表达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的生态大课堂。以广阳岛为范本,推广“护山、理水、营林、疏田、清湖、丰草”六大策略,加强对渝中区珊瑚坝岛、巴南区桃花岛、木洞中坝岛、鱼洞中坝岛、南坪坝岛等的生态保护,突出生态性,适度拓展生态旅游、科普教育、自然观光等功能。在未明确各江心绿岛的功能定位前,对其按留白方式进行管控。(牵头单位:市规划自然资源局;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住房城乡建委、市生态环境局、市文化旅游委、市城市管理局、市水利局等部门,中心城区有关区政府,两江新区、重庆经开区管委会,广阳岛绿色发展公司)

(二)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聚焦“水里、山上、天上、地里”,统筹“建、治、管、改”,系统提升水、气、土和噪声环境质量。

1.改善水环境质量。加强水质目标管理和重点水域综合治理,做深做实“一河一长”“一河一策”“一河一档”,综合运用水生态保护、水环境治理等措施提高水环境质量。补齐城镇污水管网短板,推进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新、改、扩建,推动“厂网一体”改革。到2025年,全市城市生活污泥无害化处理处置率和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8%。完善工业园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升级改造污水处理设施。推进到港船舶污染物接收设施建设,实现港口码头船舶污水垃圾接收设施全覆盖。全面摸清城市入江排污口底数,逐个制定整治方案,并建立治理长效机制。巩固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成效,严防反弹。推进城市河湖生态缓冲带建设。进一步加强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管理,保持水质100%达标。(牵头单位:市生态环境局、市水利局;责任单位:市住房城乡建委、市城市管理局、市交通局、市经济信息委等部门,各区县政府)

2.提升大气环境质量。深化工业污染控制,以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和工业炉窑综合整治为重点,持续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促进重点行业绿色转型。深化交通污染控制,重点开展柴油货车治理和纯电动车推广。深化扬尘污染控制,出台并实施建筑施工现场扬尘控制管理标准,重点开展绿色示范创建和智能化监管。深化生活污染控制,重点开展餐饮油烟综合整治和露天焚烧污染管控。强化大气污染精细管控和联防联控,推动“一区一策”精细管控,重点加大空气质量未达标区县的大气污染治理力度,促进全市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牵头单位:市生态环境局;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信息委、市住房城乡建委、市交通局、市公安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城市管理局、市农业农村委等部门,各区县政府)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煤炭查看更多>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查看更多>燃煤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