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火电火电产业政策正文

全文 | 山西省碳达峰实施方案

2023-01-28 09:24来源:山西省人民政府关键词:碳达峰山西双碳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6.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立足可再生能源有效消纳,持续加强新能源发电并网和送出工程建设,到2025年建成10座500千伏新能源汇集站。加快煤电机组灵活性改造,完善煤电调峰补偿政策,大幅提升煤电调峰能力。加快灵活调节电源建设,引导自备电厂、传统高载能工业负荷、工商业可中断负荷、电动汽车充电网络、虚拟电厂等参与系统调节。合理统筹新能源发电建设和电力灵活性调节资源供给,大力推动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新建通道可再生能源电量比例原则上不低于50%。完善推广电力需求侧管理,提高电网对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消纳和调控能力。到2025年,电网削峰能力达到最高负荷5%左右,到2030年达到5%-10%。(省能源局、省发展改革委、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节能降碳增效行动

1.全面提升用能管理能力。完善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严格控制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增强能耗总量管理弹性,逐步实现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推行用能预算管理,强化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对项目用能和碳排放情况进行综合评价,从源头推进节能降碳。提高节能管理信息化水平,完善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系统,推动高耗能企业建立能源管理中心。完善能源计量体系,鼓励采用认证手段提升节能管理水平。健全省、市、县三级节能监察体系,建立跨部门联动机制,综合运用行政处罚、信用监管、绿色电价等手段,增强节能监察约束力。(省能源局、省工信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生态环境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严格合理控制煤炭消费增长。有序推动煤炭减量替代,巩固“禁煤区”成果,深化分散燃煤锅炉、工业窑炉和居民散煤治理,大力推广适用洁净燃料和高效清洁燃烧炉具,逐步实现全省范围散煤清零。严格落实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燃料用煤消费减量替代要求,推动重点用煤行业减煤限煤,鼓励可再生能源消费。因地制宜推广“煤改气”,积极推进“煤改电”,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加快提升电力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省能源局、省发展改革委、省生态环境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实施节能降碳重点工程。实施重点行业节能降碳工程,推动煤电、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等行业开展节能降碳改造。深入实施能效“领跑者”制度,组织重点用能企业开展能效达标对标活动。实施园区节能降碳工程,以“两高”项目聚集度高的园区为重点,推动能源系统优化和梯级利用,鼓励园区优先使用可再生能源,打造一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节能低碳园区。实施城市节能降碳工程,围绕建筑、交通、照明、供热等重点领域,大力开展节能升级改造,推进绿色建筑创新技术应用示范,推动城市综合能效提升。(省发展改革委、省能源局、省工信厅、省商务厅、省住建厅、省交通厅、省生态环境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4.推进重点用能设备节能增效。以电机、风机、泵、压缩机、变压器、换热器、工业锅炉等设备为重点,全面提升能效水平。依托龙头骨干企业,发展高效粉煤锅炉、循环流化床锅炉等产品,提升高效锅炉应用推广水平,培育壮大三相异步电机、稀土永磁电机等高效节能电机产品装备。建立能效导向的激励约束机制,推广先进高效产品设备,加快淘汰落后低效设备。加强重点用能设备节能审查和日常监管,强化生产、经营、销售、使用、报废全链条管理,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确保能效标准和节能要求全面落实。(省工信厅、省能源局、省市场监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5.加强新型基础设施节能降碳。统筹谋划、优化布局、科学配置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优化新型基础设施用能结构,探索直流供电、分布式储能、“光伏+储能”等多样化能源供应模式,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深度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推动能源、水利、市政、交通等领域传统基础设施智能化、低碳化升级。引导新建数据中心强化绿色设计、深化绿色施工和采购,提升数据中心绿色节能水平。加强新型基础设施用能管理,将年综合能耗超过5000吨标准煤的数据中心全部纳入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开展能源计量审查。积极推广使用高效制冷、先进通风、余热利用、智能化用能控制等技术,提高设施能效水平。(省能源局、省发展改革委、省住建厅、省交通厅、省水利厅、省工信厅、省市场监管局、省通信管理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聚焦重点领域突破,打好碳达峰攻坚战

统筹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原料工艺提质、清洁能源替代等源头治理,开展工业领域碳达峰、城乡建设碳达峰、交通运输绿色低碳三大行动,优化存量排放,控制增量排放,切实推动重点领域清洁低碳转型,实现安全有序达峰。

(一)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

1.推动钢铁行业碳达峰。深化钢铁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严禁新增产能,严格执行产能置换,加快限制类工艺装备产能置换和升级改造,进一步提升先进产能占比。加快钢铁行业结构优化和清洁能源替代,提升废钢资源回收利用水平,推行全废钢电炉工艺。深挖节能降碳潜力,大力推进非高炉炼铁等低碳冶金技术示范,重点推广烧结烟气脱硫脱硝、低温轧制等炼钢、轧钢节能减排技术。鼓励钢焦化联产,探索开展氢冶金、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一体化等试点示范。以生产过程中的燃气、蒸气、余热、余压等二次能源,废水及炉渣、粉尘、粉煤灰等固体废弃物为重点,促进资源综合利用。到2025年,达到能效标杆水平的产能比例超过30%。(省工信厅、省发展改革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推动焦化行业碳达峰。全面开展节能技术改造,推动化产品加工高端延伸和企业综合管理水平提升。加快大型焦化升级改造项目建设,确保2023年底前全面退出4.3米焦炉,全面实施全干熄焦改造。支持焦化企业分系统、分阶段实施数字化改造。锚定单位产品能耗先进值目标,推动实现能源高效利用、资源高效转化。力争到2025年炭化室高度5.5米及以上先进焦炉产能占比达到95%以上,现有已建成的大型焦炉全部通过节能改造达到单位产品能耗先进值,全面建成国家绿色焦化产业基地。(省工信厅、省发展改革委、省能源局、省生态环境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推动化工行业碳达峰。优化产能规模和布局,推动传统煤化工落后产能限期分批实施改造升级和淘汰。严格项目准入,合理安排建设时序,严控新增尿素、电石等传统煤化工生产能力。建设现代煤化工示范基地,提高煤炭作为化工原料的综合利用效能,促进煤化工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引导化工企业转变用能方式,鼓励以新能源、天然气等替代煤炭。调整原料结构,控制新增原料用煤,拓展富氢原料进口来源,推动化工原料轻质化。鼓励化工企业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附加值,延伸产业链条,形成高端碳纤维、超级电容炭、煤层气合成金刚石、煤基特种燃料、全合成润滑油、高端合成蜡、可降解塑料等拳头产品,建成国内高端炭材料技术高地和碳基合成新材料产业研发和制造基地。到2025年,重点产品单位能耗达到先进水平。(省工信厅、省发展改革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4.推动有色金属行业碳达峰。严控新增氧化铝产能,严格执行电解铝产能置换。推进清洁能源替代,逐渐提高可再生能源在电解铝生产中的比重,从源头削减二氧化碳排放。完善废旧有色金属回收网络,提高分拣加工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推动再生有色金属产业可持续发展。加快新型稳流保温铝电解、铜连续熔炼、蓄热式竖罐炼镁等低碳工艺装备和技术的推广应用,实现能源高效利用。提升有色金属生产过程余热回收利用水平,推动单位产品能耗持续下降。到2025年,铝冶炼(电解铝)、铜冶炼行业能效达到标杆水平的产能比例超过30%。(省工信厅、省发展改革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5.推动建材行业碳达峰。加强产能置换监管,加快低效产能退出,对能效低于本行业基准水平的存量项目,合理设置政策实施过渡期,引导企业有序开展节能降碳技术改造。持续整合优化产能布局,严禁新增水泥熟料、平板玻璃产能,引导建材行业向轻型化、集约化、制品化转型。因地制宜利用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逐步提高电力、天然气应用比重。在保障水泥产品质量的前提下,鼓励建材企业综合利用煤矸石、粉煤灰、冶炼渣、电石渣、城市污泥等固废作为原料或水泥混合材。加快推进绿色建材产品认证和应用推广,加强新型胶凝材料、低碳混凝土等低碳建材产品研发应用。到2025年,水泥熟料能效达到标杆水平的产能比例超过30%。(省工信厅、省发展改革委、省住建厅、省市场监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6.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对“两高”项目实行清单管理、分类处置、动态监控,强化常态化监管。全面排查在建项目,对能效水平低于本行业能耗限额准入值的,按有关规定停工整改,推动能效水平应提尽提,力争全面达到国内乃至国际先进水平。坚持“上大压小、产能置换、淘汰落后、先立后破”,新扩建钢铁、焦化、电解铝、水泥、平板玻璃等高耗能高排放项目严格落实产能等量或减量置换政策,深入挖潜存量项目。严格执行国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能耗准入标准。积极推进“两高”项目开展碳排放环境评价试点工作,指导“两高”项目密集的产业园区在环境评价中增加碳排放情况与减排潜力的分析,推动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信厅、省生态环境厅、省能源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城乡建设碳达峰行动

1.推动城乡建设绿色低碳转型。构建“一群两区三圈”绿色集约城乡区域新格局,率先推动山西中部城市群组团式发展,实施太忻一体化经济区高质量发展战略,建设融入京津冀和服务雄安新区的重要经济走廊,支持山西综改示范区创建国家级新区,统筹推进晋北、晋南、晋东南城镇圈绿色低碳发展,加强城市生态和通风廊道建设,提升城市绿化水平。加强快速交通联系和基础设施对接,推动开发区与中心城市融合发展,引导发展功能复合的产业社区,促进产城融合、职住平衡。加强县城绿色低碳建设,推进城乡建设和管理模式低碳转型,严格实施国土空间用途管控,优化用地指标分配方式。合理规划城镇建筑面积发展目标,实施工程建设全过程绿色建造。在城市更新工作中落实绿色低碳要求,加强建筑拆除管理,杜绝大拆大建。支持有条件的城市和园区申报建设国家级碳达峰试点。推动装配式建筑全产业链协同发展,大力发展以装配式建筑为代表的新型建筑工业。增强城乡气候韧性,因地制宜建设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海绵城市。建设绿色城镇、绿色社区。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绿地率不低于38.9%,城市建成区公园绿化活动场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85%。(省发展改革委、省住建厅、省自然资源厅、省商务厅、山西综改示范区管委会、省太忻经济一体化发展促进中心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加快提升建筑能效水平。城镇新建建筑严格执行节能标准和绿色建筑标准,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加快推广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开展零碳建筑试点,稳步提高节能水平。统筹推进城镇既有居住建筑、市政基础设施节能改造和老旧小区改造,鼓励运用市场化模式实施公共建筑绿色化改造。加快推进供热计量收费和合同能源管理,逐步开展公共建筑能耗限额管理,建立城市建筑用水、用电、用气、用热等数据共享机制,提升建筑能耗监测能力。到2030年,新建建筑能效再提升30%。(省住建厅、省工信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加快优化建筑用能结构。优化供热方式,推动城市、企业低品位余热综合利用,加大可再生能源应用,持续推进太阳能光热光电一体化应用。因地制宜推广地源热泵技术,积极推广空气源热泵技术,合理发展生物质能取暖。推进党政机关、学校、医院等公共建筑屋顶加装光伏系统,重点推进26个国家级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探索建筑用电设备智能群控技术,引导建筑供暖、生活热水、炊事等向电气化发展。巩固清洁取暖成果,持续提高农村地区清洁取暖覆盖率。加快建设“光储直柔”新型建筑电力系统,优先消纳可再生能源电力。到2025年,城镇建筑可再生能源替代率达到8%,新建公共机构建筑、新建厂房屋顶光伏覆盖率力争达到50%。(省住建厅、省能源局、省机关事务管理局、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