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火电火电产业政策正文

广东省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2023-01-30 13:57来源:广东省政府关键词:碳中和清洁能源政府工作报告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三、2023年工作安排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的重要一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进出口总额增长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5%以上;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1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粮食产量1268万吨以上;全省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和地表水水质优良率均完成国家下达任务。

我们将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着力稳预期、强信心、抓落实,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推动广东在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开好局起好步。重点抓好以下十个方面:

(一)纵深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高水平建设横琴、前海、南沙三大平台

积极作为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方针,对接香港“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澳门“1+4”适度多元发展策略,支持香港、澳门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推动三地规则衔接、机制对接,深入实施“湾区通”工程,开展跨境“保险通”,实施好“澳车北上”,加快推动“港车北上”,加快建设“数字湾区”,继续抓好湾区标准和认证、职业资格认可、内地科研人才签注和政务服务跨境通办等工作。打造“轨道上的大湾区”,推进皇岗口岸重建,加快深江高铁、广佛环城际等项目建设,做好深圳枢纽西丽站、广州东站改造等项目前期工作。推进大湾区珠江口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试点,打造环珠江口100公里“黄金内湾”。支持珠海建设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加强重大合作平台建设,推动佛山三龙湾、惠州大亚湾、东莞滨海湾、中山翠亨新区、江门大广海湾、肇庆新区建设。高质量建设大湾区国际教育示范区、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为港澳居民在粤发展提供更加便利条件。我们要满怀激情、大步向前,加快建设世界级湾区、发展最好的湾区。

以改革创新推动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深化综合改革试点,推动出台第二批授权事项清单,落实放宽市场准入24条特别措施。支持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加快建设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光明科学城、西丽湖国际科教城、深圳医学科学院等重大创新平台。支持建设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香蜜湖新金融中心等重点片区,推动国际海洋开发银行落地,打造全球创新资本形成中心、金融科技中心、国际财富管理中心。支持建设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和国际化医疗中心,加快深圳海洋大学等规划建设。推进深港口岸经济带建设,打造深港合作新引擎。我们要充分发挥深圳先行示范区引领作用,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

大力推进横琴、前海、南沙建设。加快编制实施横琴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实施横琴合作区发展促进条例,聚焦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支持横琴培育壮大科技研发和高端制造、中医药等澳门品牌工业、文旅会展商贸、现代金融等重点产业,推动“分线管理”和澳门新街坊建设,提升琴澳一体化发展水平。支持新一轮前海总体发展规划获批实施,推动前海合作区条例修订,抓好前海深港国际金融城、国际人才港和风投创投集聚区建设,规划建设港深西部铁路、前海口岸。出台支持政策推动南沙加速发展,高水平编制新一轮南沙总体发展规划,推动出台南沙条例,支持南沙探索设立法定机构,开展土地管理综合改革试点,推动设立大湾区国际商业银行,加快推进大湾区航运联合交易中心建设,建设中国企业“走出去”综合服务基地,加快打造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战略性平台,形成热火朝天落实南沙方案的生动局面。

支持广州高质量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支持广州编制面向2049年的城市发展战略规划,优化形成多中心、网络化城市结构,强化国家中心城市、省会城市功能。支持规划建设科技创新走廊,抓好人类细胞谱系、冷泉生态系统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高水平推进中新知识城、国际金融城、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等平台建设,培育壮大生物医药、集成电路、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全面开展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能级。加快广州白云机场三期、广州港南沙港区国际通用码头、广州站至广州南站联络线等项目建设。支持推进老城区城市更新,以“绣花”功夫提高城市规划建设和治理水平,加快建设国际大都市。

(二)以实体经济为本、坚持制造业当家,加快建设制造强省、质量强省,更高立起现代化产业体系支柱

树立制造业当家的鲜明导向。实施制造业当家“一把手”工程,开展“亩均”等高质量发展考核评价。全面提升当家产业优势,大力推进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建设,提质壮大现有8个万亿元级产业集群,加快推动超高清视频显示、生物医药与健康、新能源等产业成为新的万亿元级产业集群,加快打造若干5000亿元级的新兴产业集群,在人工智能、量子科技、基因技术、深海空天等领域抢占制高点,推动家居家电、纺织服装、食品工业、五金建材等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全面提升当家企业优势,建立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实施“个转企、小升规、规转股、股上市”市场主体培育计划,打造“链主”企业引领、单项冠军攻坚、“专精特新”企业筑基的世界一流企业群。健全支持制造业当家的资源要素配置新机制,强化城产、产城融合,建设一批引领型产业集聚区、支撑型产业园区和“万亩千亿”大平台,支持高新区、经开区、产业转移园等打造符合产业生态的2.0、3.0升级版园区,高质量升级改造村镇工业集聚区,提高工业用地产出率。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发挥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发展的提升作用,实施工业设计赋能广东行动,新增30家以上省级工业设计中心。广东过去以制造业起家,也必将依靠制造业当家赢得未来,在新的高度挺起广东现代化建设的产业“脊梁”。

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以“链长+链主制”为抓手,制定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1+N”政策措施。积极承接国家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推动基础零部件和元器件、基础材料、工业基础软件、基础制造工艺及装备、产业技术基础能力提升。加快补齐集成电路、工业母机等产业链关键环节,实施龙头企业保链稳链工程、汽车零部件产业强链工程,加快粤芯三期、增芯科技传感器、华润微电子、江门中创新航等项目建设。下大力气抓好工业投资,推进巴斯夫一体化基地、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中海壳牌三期乙烯、茂石化技术改造等产业链重大项目建设,支持阳江国际风电城、汕头国际风电创新港、汕尾海上风电装备制造及工程基地、湛江东海岛钢铁石化产业园区、揭阳大南海石化工业区等建设,依托龙头企业吸引上下游配套企业集聚发展。支持9000家工业企业开展设备更新和技改,新推动7000家以上企业“小升规”,加快推进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努力改出发展新动能。

推进质量强省建设。打造一批质量强国建设标杆城市。开展产品、工程、服务质量提升行动,加强重点领域产业基础质量攻关。深入实施标准化战略,构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标准体系,提升广东标准国际化水平。夯实质量基础设施,建设一批国家级和省级质检中心、产业计量测试中心、技术标准创新基地。构建现代工程建设质量管理体系,提升公共服务质量效率。深入实施“品质工程”,支持培育更多优质产品和知名品牌。

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推进网络强省、数字广东建设,推进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枢纽节点韶关数据中心集群建设,推动5G网络实现城乡主要区域基本覆盖,加快金融、交通、能源、电力等领域应用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培育壮大关键软件、工业互联网、区块链等产业,深化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国家工业互联网示范区建设,新推动500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带动10万家中小企业“上云用云”,支持佛山、东莞打造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示范城市。支持平台企业在引领发展、创造就业、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加快数字公共服务普惠化、数字社会治理精准化、数字生活智能化。支持广州、深圳数据交易所建设,加强数据资源的整合归集、共享利用,强化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保护。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构建大招商工作格局,统筹推进内外资一体化全产业链招商,落实“制造业投资10条”“稳外资12条”和新版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办好粤港澳大湾区全球招商大会、珠三角与粤东粤西粤北经贸合作招商会、海洋经济博览会、海丝博览会、中博会,重点招引根植性强、竞争力强的科技类制造类企业。我们既要重视引进新项目,也要鼓励和支持现有项目增资扩产。各地要强化“一把手”带头招商,拿出改革开放之初的拼劲、闯劲,积极开展驻点招商、靶向招商、链主招商、以商引商,掀起新一轮大招商、招大商热潮,谋划引进一批新的百亿元级、百亿美元级大项目,形成招商引资千帆竞发、项目建设如火如荼的升腾景象。

(三)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全面建设教育强省、科技创新强省、人才强省

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推进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普惠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县域高中整体提升,促进教育公平。高质量办好幼儿园、小学、中学,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上好学”的期盼。推动职业教育提质培优,实施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达标工程,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建设好省职教城。推动高等教育提升质量、办出特色,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推进专门学校建设,提升学历继续教育质量。引导规范民办教育发展。推进教育评价改革试点省建设,深入推进“双减”工作。推进教育数字化。加强科学技术普及,提高社会公众特别是青少年科学素质。深入实施“新强师工程”,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教育是国之大计,再怎么重视都不为过,必须把娃娃的事办好、把祖国的未来培养好。

加快构建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提升创新竞争力,推进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推动政府科技管理职能向抓战略、抓改革、抓规划、抓服务转变,深化科技评价改革,完善科研经费使用管理机制,改革重大科技项目立项和组织管理方式,打造科技体制改革示范地。提升创新引领力,加快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发挥好鹏城实验室、广州实验室“国之重器”作用,争取更多全国重点实验室在粤布局,加快建设东莞散裂中子源二期、鹏城云脑Ⅲ、惠州强流重离子加速器、江门中微子实验站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深入实施基础研究十年“卓粤”计划,完善“政府+企业+社会”多元长期稳定投入机制,促进更多“从0到1”的源头性创新成果涌现,打造重要的原始创新策源地。提升创新硬实力,推进“广东强芯”工程、核心软件攻关工程,探索新型举国体制“广东路径”,支持科技领军企业牵头组建体系化、任务型创新联合体,优化“需求方出题、科技界答题”的项目形成机制,“一技一策”解决“卡脖子”问题,打造关键核心技术发源地。提升创新驱动力,发挥政产学研资深度融合优势和高新区重要平台载体作用,完善高校、科研机构成果产业化机制,支持建设概念验证中心、中小试基地,推动更多科技成果沿途转化,促进知识产权高质量创造运用和高标准保护,打造科技成果转化最佳地。提升创新支撑力,支持创建广深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引导天使投资加快发展,建设国际风投创投中心,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和证券化,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打造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地。提升创新源动力,健全“一把手抓人才第一资源”机制,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办好大湾区科学论坛,打造全球一流科技创新人才向往集聚地。

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深入实施人才强省建设“五大工程”,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和能力,清单式引进高精尖缺人才。携手港澳链接全球高端创新人才,探索“居住在港澳、工作在广东”“居住在广东、工作在湾区”等多样化引才用才模式。实施制造业人才“十百千万”专项行动,组建产业创新人才联盟。优化实施人才优粤卡制度,解决好人才的住房、社保、子女教育等后顾之忧,打造一流人才发展环境,努力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四)着力扩内需稳外需,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

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增强消费信心、优化消费环境。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绿色智能家电等大宗消费,加大餐饮、文旅、养老、育幼等服务消费促进力度,加快培育新型消费,发展免税经济、首店经济、共享经济、低空经济。推进广州、深圳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和6个区域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培育一批国内外品牌消费集聚区,开展县域商业建设行动。建设国家物流枢纽、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推进供销冷链物流骨干网全面组网投产,完善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推进内外贸产品同线同标同质,开展“粤贸全国”经贸活动,在服务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中赢得更大市场。发挥有效投资对稳增长的关键作用,全年安排省重点建设项目1530个、年度计划投资1万亿元。

加快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全力打造交通强省,完善“三横六纵两联”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加快铁路、高速公路支线和联络线建设,推进高速公路技术改造和铁路电气化改造。建成广汕汕高铁,加快广湛、珠肇、梅龙高铁和粤东城际等项目建设,做好漳汕、梅武、广清永、深南高铁和南珠中城际等项目前期工作。推进深中、狮子洋、黄茅海等跨江跨海通道以及南雄至信丰、龙川至寻乌等出省通道建设,抓好梅州至泉州等高速公路前期工作,推进沈海、京港澳、深岑、广昆等高速公路繁忙路段扩容升级,强化普通国省道改造升级,完善农村公路网络。抓好深圳机场三跑道、珠海机场、惠州机场等项目改扩建和珠三角枢纽机场、阳江机场前期工作,推进东江、北江上延等内河高等级航道扩能升级。巩固深圳港欧美集装箱班轮航线优势,加密广州港到东南亚、非洲等地区班轮航线,加快沿海港口疏港铁路建设,发展铁水联运和江海联运,增强港口集疏运能力。加快建设粤西、粤东水资源配置工程,争取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建成通水。建设惠州太平岭核电一期和陆丰核电5、6号机组、廉江核电一期等项目。推进国家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试点,发展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物流。

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实施贸易强省建设“六大行动”,培育引进一批贸易总部型企业、跨境电商龙头企业、现代商贸流通领军企业,新打造一批千亿元级、万亿元级出口产业集群,支持汕头、湛江建设大型出口加工产业区。建设大宗商品、电子元器件、飞机、汽车、农副产品、中高端消费品六大进口基地,组建全牌照大宗商品进出口公司,推动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建设。发展生产性服务外包,加快建设跨境电商示范省、大湾区全球贸易数字化领航区。落实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深化广东自贸试验区创新发展。加快建设港珠澳大桥经贸新通道。高水平办好广交会、高交会等重大展会,巩固拓展美欧、日韩、东南亚等多元化国际市场。深度参与共建“一带一路”,深入落实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加强企业海外分销中心、展示中心和海外仓布局,推动中欧班列提质扩容。广东将坚持开放不止步、向开放要活力,努力将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

做好新时代“侨”的文章。以侨为桥推进高水平开放,坚持老侨新侨并重,创新聚侨惠侨政策,持续深入推进“文化引侨、平台联侨、政策惠侨、经济聚侨”系列工作。办好世界客商大会、华人华侨粤港澳大湾区大会、中国侨商投资(广东)大会等活动,凝聚侨心侨力侨智,助力广东对外交流合作。加快建设汕头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争取国家出台政策支持汕头做好“侨”的文章、推进经济特区建设。推动汕头、江门深入开展便利华侨华人投资制度专项改革试点,支持梅州、潮州等市发挥侨乡优势,引导华侨华人更好发挥投资兴业、双向开放的重要作用。加强侨批文物保护和侨文化研究。

(五)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向更高水平更高质量迈进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建设高标准农田100万亩、垦造水田5万亩,推进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加强精耕细作,扎实推进种业振兴,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加快建设农业强省,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发展壮大丝苗米、岭南蔬果、南药、茶叶、花卉苗木等特色产业集群,培育更多“粤字号”品牌和地理标志产品。深化农产品“12221”市场体系建设,培育壮大休闲旅游、数字农业、预制菜、农业微生物产业等新业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云浮建设国家中药种质资源库。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探索鱼塘种稻和果园种粮等新技术新模式。完善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加快灯塔盆地、雷州半岛、南雄盆地等大型灌区建设,推进百万亩养殖池塘升级改造和渔港建设,大力发展海洋牧场和深远海养殖。稳定畜禽产业支持政策,加快畜禽养殖场户升级改造。深化农村改革,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持续做好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常态化帮扶,坚决防止出现规模性返贫。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推进村庄规划优化提升,抓好农村厕所革命、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农村供水水质提升,开展“五美”专项行动,全面推进农房管控和乡村风貌提升,健全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更大力度壮大县域经济。统筹抓好产业兴县、强县富民、县城带动,支持珠三角及周边的县域融入大城市发展建设、产业实力较强的县域做强主导产业、生态功能重要的县域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农产品主产区的县域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综合实力较弱的县域加快补齐城镇建设短板。支持沿海县做好海洋开发,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向海而兴、向海图强。培育一批经济强县。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支持县城高水平扩容提质。健全县域发展促进机制,推动扩权强县赋能。在“湾+带”“双核+双副中心”等协作基础上,建立新型帮扶协作机制,实现对粤东粤西粤北地区45个县(市)帮扶协作全覆盖,做好珠三角12个县(市)产业协作工作。县域强则市域强,县域活则全省活,我们一定要把县域经济这篇大文章做好。

强化乡镇联城带村节点功能。建强中心镇、专业镇、特色镇,支持有条件的镇打造成为县域副中心、发展成为小城市,形成一批名镇名品,培育更多全国经济强镇。深化镇街体制改革,把乡镇打造成为乡村治理中心、农村服务中心、乡村经济中心,增强综合服务功能。深入实施供销社联农扩面五项工程。推进美丽圩镇建设,统筹镇村连线成片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带。深化拓展驻镇帮镇扶村工作,深入开展“千企帮千镇、万企兴万村”行动。

统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加快城乡规划建设、基础设施、要素配置、生态环保、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推动城市更新,深入推进“三旧”改造,下大力气抓好广州、深圳等市城中村改造,实施农贸市场提升工程,加强城市内涝治理,加强城市地下基础设施建设。实施通村入户便民利民工程,加快补齐乡村道路、村内照明、冷链物流等短板,促进农产品外销和消费品下乡。建立城市人才入县下乡机制,加强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有序引导工商资本下乡。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稳慎推进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深化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推动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广清接合片区建设,深入推进深汕特别合作区、广清经济特别合作区建设。支持民族地区、老区苏区加快发展,加快推动梅州建设赣闽粤原中央苏区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振兴发展先行区。深化援藏援疆、东西部协作和对口合作。

推动产业有序转移。落实“1+14+15”政策体系,按照“政府推动、企业主体、市场运作、合作共赢”的原则,支持粤东粤西粤北地区更好承接国内外特别是珠三角地区产业有序转移。制定重点承接产业引导目录,实施差异化产业政策和精准化扶持政策,引导产业集群化特色化发展。高水平建设承接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支持帮扶协作双方共建产业转移合作园区,探索建立成本分担和利益共享机制,增强转入地造血功能,为转出地产业升级拓展空间。我们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把这件互利共赢、意义深远的大事抓紧抓实、抓出更大成效。

(六)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持续深化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攻坚

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出台推动民营经济发展的意见,进一步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和生产经营成本,规范产业用房租赁市场、稳定租赁价格,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支持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完善中小微企业政府性融资担保补助和信贷风险补偿机制,支持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完善防范和化解拖欠中小企业账款长效机制。民营经济是支撑广东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各级政府要积极为民营企业解难题、办实事,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全面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既“清”又“亲”,让民营企业信心满满、放手拼搏,走向更加广阔的舞台。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实施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推进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强化国有企业自主创新,推进省属企业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提高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完善中国特色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真正按市场化机制运营。立足管资本为主加强国资监管,完善投资监管工作机制,健全高质量发展经营业绩考核体系。

深化营商环境综合改革。实施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推进广州、深圳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建设,推动粤东粤西粤北城市营商环境建设短板弱项对标提升,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创建国家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促进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自主有序流动。深化放管服改革,完善政府部门权责清单、行政许可事项清单制度,统筹推进“证照分离”和“一照通行”改革,推进商事登记确认制改革。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使监管对诚信经营者“无事不扰”、对违法失信者“无处不在”。积极营造公平竞争环境,对各类市场主体一视同仁,让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

深入推进数字政府2.0建设。加快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丰富省域治理“一网统管”应用体系,深化政府运行“一网协同”和数字机关建设,推动数据资源“一网共享”直达基层。强化“粤系列”平台建设,推出一批行业标志性应用。推进数字政府基础能力均衡化发展,完善一体化基础设施和本质安全防护体系。建设全省数据业务网、算力资源发布共享平台。

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推广“承诺制”改革,动态调整一批行政审批备案事项,实施重大项目并联审批工作机制。推广重点领域前期工作标准化指引,开展重大项目全过程咨询服务试点。谋划储备一批支撑性、战略性重大项目,争取更多纳入国家“盘子”。用好用足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推动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试点。通过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有效带动全社会投资,放宽民间投资市场准入,丰富民间资本投资场景,鼓励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建设。

深化财税金融改革。健全现代预算制度,发挥财政资金效益,增强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清晰界定各级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健全“钱随人走”转移支付机制,推进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建立县级财力保障长效机制,兜牢兜实基层“三保”底线。深化税收征管改革,构建高效统一的征管新模式。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持深交所推进全市场注册制改革,加快广州期货交易所发展、打造完整期货产业链,支持广东股权交易中心开展区域性股权市场制度和业务创新试点。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领域支持力度,提高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占比,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能。

(七)突出绿美广东引领,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深入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实施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六大行动”,全面落实林长制,对重要生态区域的低效林开展林分优化林相改善,因地制宜调整优化树种林种结构,集中连片打造功能多样的高质量林分和优美林相,全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加强生物安全管理,推进南岭国家公园、丹霞山国家公园创建,高标准建设华南国家植物园、深圳国际红树林中心,加强湿地保护和水土保持,推进矿山绿色治理、海岸带生态屏障建设等行动。完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和生态监管体系,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只要我们持续用力、久久为功,广东的绿水青山必将展现更美的景象。

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实施全面提升空气质量行动计划,抓好多污染物协同治理和区域联防联控,精准防控臭氧污染,加强柴油货车污染治理,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深入落实河湖长制,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建设幸福河湖、美丽海湾,打造绿色水经济新业态。推进城镇污水管网全覆盖,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狠抓重点河库支流、城乡黑臭水体污染治理和生态扩容,力争国考断面优良率达90%以上。推进珠江口邻近海域综合治理攻坚战,稳步提升近岸海域优良面积比例。加快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设施建设。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强化新污染物治理。

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严格落实“三区三线”,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完成市县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健全完善绿色低碳政策体系,促进源头减量、清洁生产、资源循环、末端治理。加快节能降碳、节约用水先进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开展绿色工厂、绿色产品、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等示范创建。推广绿色建筑,加快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发展海上风电、抽水蓄能等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加快储能电池项目落地建设,大力发展新型储能产业,探索储能融合发展新场景,加快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碳市场建设。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全省域全链条推进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提升铝灰渣、废盐、建筑垃圾等处置能力。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倡导简约适度的生活风尚,增强全社会生态环保意识。

(八)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建设更高水平的文化强省

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实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播工程,抓好“四史”教育,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用好革命文物、革命遗址、纪念馆等红色资源,建设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广东段)。繁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提升全社会文明程度,推进文明城市创建,擦亮“志愿广东”品牌,倡导全民阅读,让文明之花在广东大地处处绽放。

加强高品质文化供给。实施文艺精品创作扶持计划,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培育一批德艺双馨的文学艺术名家大师,推出更多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精品力作。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质量水平,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打造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深圳歌剧院等文化新地标,提升公共文化设施服务效能。

推进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建设。实施文化数字化战略,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大力发展4K/8K影视、数字出版,打造数字文化引领地。壮大创意设计产业,建设文化创意新高地。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积极培育文化龙头企业。办好深圳文博会、广州文交会、东莞漫博会等展会,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开发更多精品旅游线路,推进大湾区文化圈和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建设。

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实施早期岭南探源工程,做好“南海I号”整体保护,启动“南澳Ⅱ号”考古发掘。提升古籍保护传承和转化利用水平。创新实施岭南文化“双创”工程,做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等保护修缮及活化利用,做强岭南戏曲、岭南美术、广东音乐等特色品牌,活态传承醒狮、龙舟、粤绣、陶艺、石艺等非遗项目,支持梅州、潮州等市创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深化拓展对外传播工程,让中国故事、湾区故事、广东故事传遍四面八方。

加快建设体育强省。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推进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和免费低收费开放。深化体教融合,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支持广州、深圳、梅州高质量建设全国足球重点城市。做好2024年奥运会、杭州亚运会备战工作,联合港澳筹备2025年全运会、残运会。加强赛风赛纪和反兴奋剂工作,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发展体育制造业、体育服务业,促进体育消费,积极打造国际性区域性品牌赛事活动。

(九)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优化调整阶段性减负稳岗扩就业政策,加大对量大面广、支撑就业的服务业、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支持力度。把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抓好农民工、脱贫人口等重点群体稳定就业,加强困难群体就业兜底帮扶,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抓好技工教育“强基培优”计划,推动技工教育与职业教育融合发展,实施产业技能根基工程,加快建立一支规模宏大、素质较高的新型产业工人队伍。完善创业和灵活就业扶持体系,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推动零工市场建设。完善根治欠薪制度体系。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稳住了就业,老百姓生活就有了奔头,我们要以稳就业托起群众“稳稳的幸福”。

织密扎牢社会保障安全网。健全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落实企业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大力发展职业年金和企业年金,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扎实推进个人养老金先行工作和特定养老储蓄产品试点。实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省级管理,稳步提升社保待遇水平。推进基本医疗保险省级统筹,实施医疗保障待遇清单制度,落实职工医保门诊共济保障改革,完善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制度,全面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优化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服务,扩大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覆盖面。推行社会保障卡居民服务“一卡通”。加快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优化社会救助和慈善制度,推进儿童福利机构优化提质,切实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

加快健康广东建设。加快创建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示范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组建人财物一体化管理的紧密型县域医疗共同体,推进药品和医用耗材集采提速扩面,促进医保、医疗、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建设全国医疗卫生高地,谋划打造成规模、上水平的综合性医疗基地,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试点,争取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省中医院获批建设国家医学中心,推进香港大学深圳医院等粤港澳医疗合作项目建设,打造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深入实施新一轮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计划,有效增加农村和欠发达地区医疗资源。加强重大慢性病健康管理,完善妇幼健康、职业健康、老龄健康、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加强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和应急能力建设,创建国家区域公共卫生中心,推进省级公共卫生医学中心建设。认真做好新阶段新冠疫情防控工作,落实“乙类乙管”要求,完善分级诊疗机制,保障好群众的就医用药,着力保健康、防重症。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践行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巩固发展军政军民团结。全面落实省、市、县三级国防动员体制改革任务,加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强化军民融合、拥军支前、国防教育、人防、海防等工作。落实军地互提需求、互办实事“双清单”制度,推进军地结对共建。实施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能力提升行动,深化优抚事业单位改革。深入开展拥军优属活动,做好退役军人安置就业和优抚保障。加强军人军属荣誉激励和权益保障,营造全社会尊军崇军浓厚氛围。

扎实办好十件民生实事。一是深入实施“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二是优化生育支持政策。三是推进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四是大力推动健康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五是深入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六是加大食品药品安全监督检测力度。七是开展“放心消费粤行动”。八是开展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地质灾害隐患治理。九是提高低保、特困人员、孤儿基本生活和残疾人两项补贴保障水平。十是提高惠企利民服务便捷度。我们要优化民生服务供给,突出抓好“一老一小”保障,让孩子们茁壮成长、老年人乐享幸福。

(十)加固底板防范风险,确保社会大局平安稳定

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稳妥处置房地产企业债务风险,落实“金融16条”等政策,满足行业合理融资需求,推动做好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等工作,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因城施策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解决好新市民、青年人等住房问题,探索长租房市场建设。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推动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强化金融监管和风险监测预警,建立金融稳定保障体系,做好高风险地方法人金融机构、非法集资等风险防范化解工作。

扎实抓好公共安全治理。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道路交通、城镇燃气、自建房、危化品、消防、水上交通和渔业船舶等重点领域安全监管,强化高层建筑、塔吊、村镇工业园等隐患排查整治。启动堤防达标、大中型水闸除险加固三年攻坚行动。完善全国全省“一盘棋”应急响应和重大突发事件“四个一”应急处置等制度机制,提高基层应急管理能力,推进国家东南区域应急救援中心、省级区域应急救援中心建设,增强应急救援、全灾种保障和风险监测预警能力,全力守护广东父老乡亲安宁。

深入推进平安广东法治广东建设。加强系统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不断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基层治理体系,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加强和改进人民信访、人民调解工作,健全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及时把问题和矛盾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化解在源头。加强村(社区)组织动员能力建设,提升基层治理网格化、精细化、信息化水平。强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推进扫黑除恶常态化,依法严惩电信网络诈骗、跨境赌博、偷渡走私等群众反映强烈的违法犯罪行为,推进突出毒品问题整治。创新完善群众参与社会治理有效路径,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全面贯彻实施法治建设“一规划两纲要”,推动重点领域、新兴领域地方立法,实施省“八五”普法规划,以高水平法治保障高质量发展。

四、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牢记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牢记“三个务必”,持续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提高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

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牢记“国之大者”,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深入推进依法行政。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主动向省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自觉接受人大监督、政协民主监督、纪检监察专责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广泛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意见。深入开展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创建,严格执行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推动政府行为全面纳入法治轨道。

着力增强本领能力。引导干部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加强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增强“八项本领”、提高“七种能力”,不断提高政治能力、战略眼光、专业水平。着力增强推动高质量发展本领、服务群众本领、防范化解风险本领,敢于斗争、敢于胜利,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

强化廉洁政府建设。坚持以严的基调强化正风肃纪,坚决打赢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严肃廉洁纪律和财经纪律,加强对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领域的监督,坚决整治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和不正之风。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持续深化纠治“四风”,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健全为基层减负长效机制,关心关爱基层干部,让基层干部有更多时间精力谋发展、抓落实。加强审计监督、统计监督,认真做好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坚持政府过“紧日子”,让人民群众过“好日子”。

各位代表!高水平推进广东现代化建设,全省各级政府必须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要树立“为官避事平生耻”的责任意识,事不避难、义不逃责,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积极担当作为的精气神,在高质量发展的竞技场上展身手、见高低。要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实践要求,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抓工作,一天当作两天用、两步并作一步走,能马上办的就马上办,能当天办完的就不要拖到第二天。要掌握“致广大而尽精微”的成事之道,善于站在全局谋大事、勇于沉到一线抓落实,苦干实干、能干善干,比学赶超、竞标争先,勃发新气象、展现新作为。

各位代表!岭南春来早,奋斗正当时。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奋力在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附件1

2023年省十件民生实事

一、深入实施“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开展“粤菜师傅”培训4万人次以上。实现技工院校招生规模19万人以上;支持劳动者积极参与职业技能培训,新增取得职业资格或技能等级证书的劳动者50万人次以上。开展“南粤家政”培训16万人次以上。

二、优化生育支持政策。免费为超过50万名适龄妇女提供一次乳腺癌、宫颈癌筛查,提高妇女“两癌”早诊早治率。免费为64万名孕妇提供地中海贫血、唐氏综合征、严重致死致残结构畸形的产前筛查。新增公办幼儿园学位6万个,落实全省学前教育生均拨款不低于每生每年500元,巩固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50%、公办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83%。建设21个城乡学前教育一体化管理资源中心,以乡镇中心幼儿园带动镇域内幼儿园开展教研活动、规范园所管理、提高办园质量。

三、推进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推动重点城市加快筹建保障性租赁住房,新增筹集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不少于22万套(间),有效促进解决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住房困难问题。发放城镇住房保障家庭租赁补贴不少于3万户。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不少于1100个。

四、大力推动健康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持续增加医养结合机构数,65岁及以上老年人医养结合服务率超30%。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65岁及以上老年人城乡社区规范健康管理服务率超60%。新增64个社区(村居)心理关爱项目点,开展老年人心理关爱行动。为2.2万户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开展适老化改造。

五、深入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新建和改造提升农村公路超3868公里,对248座农村危旧桥梁(含渡改桥3座)进行全面改造,完成村道安全生命防护工程1000公里。因地制宜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新增完成1000个自然村生活污水治理提升工程。

六、加大食品药品安全监督检测力度。学生集体用餐配送单位抽检不少于9000批次,实现现场检查评价及供餐质量安全监测全覆盖,农贸市场食用农产品快速检测不少于800万批次,食品抽检达到每千人5.5批次。完成药品监督抽检不少于1.5万批次,省内生产的国家集中招标采购中标品种抽检覆盖率达到100%。

七、开展“放心消费粤行动”。引导知名街区(商圈)、餐饮店、电商平台和品质化农贸市场开展放心消费承诺活动。新增放心消费承诺单位8000家,线下无理由退货承诺店3000家。提高消费者举报投诉处理效率,12315平台上的投诉按时办结率和举报按时核查率均超过95%。

八、开展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地质灾害隐患治理。全面完成12座大中型、826座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提前两年完成现有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对20处大型及以上地质灾害隐患点开展工程治理,完成30个重点镇、3000平方公里的1:10000地质灾害风险调查。

九、提高低保、特困人员、孤儿基本生活和残疾人两项补贴保障水平。城乡低保对象最低生活保障人均补差水平分别从每月653元、300元提高到676元、311元;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不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1.6倍。集中供养孤儿从每人每月1949元提高到2017元,散居孤儿(含艾滋病病毒感染儿童)、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从每人每月1313元提高到1359元。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标准分别从每人每月188元、252元提高到195元、261元。

十、提高惠企利民服务便捷度。整合设立市场主体诉求响应平台,全面纳入“粤省心”全流程接办体系,实现7×24小时响应接办、全流程督办、限时办结,打造不少于50类诉求智能化分办场景,实现诉求分办提速20%。深化“粤智助”政府服务自助机在基层应用,推动户政、交管、社保、医保、公积金、就医挂号和适老助残等高频服务上线不少于200项。打造全省统一接听的12355青少年服务热线,为全省青少年提供无差别、同标准、高品质的心理咨询、法律援助、困难救助等综合服务。

附件2

名词解释

1.“3+4+8”世界级机场群:广州白云机场、深圳宝安机场、珠三角枢纽(广州新)机场等3个国际航空枢纽机场,珠海金湾机场、揭阳潮汕机场、湛江吴川机场、惠州平潭机场等4个地区性枢纽机场,梅州梅县、韶关、阳江、云浮、肇庆怀集、清远连州、河源、汕尾等8个支线机场。

2.“港澳药械通”:通过创新药品医疗器械监管方式,允许临床急需、已在港澳上市的药品,以及临床急需、港澳公立医院已采购使用、具有临床应用先进性的医疗器械,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地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使用。

3.横琴“双15%”税收优惠政策:对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符合条件的产业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对在合作区工作的境内外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其个人所得税负超过15%的部分予以免征。

4.“三区三线”:农业、生态、城镇空间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

5.基层“三保”:基层“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

6.“亩均”考核评价:实施以亩均增加值、亩均税收等为核心的综合评价,通过评价结果引导科技、人才、资金、土地等要素资源向优质企业和区域集聚倾斜,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7.“三横六纵两联”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三横”为沿海通道、沪广—西江通道、汕昆横向通道;“六纵”为京港澳通道、京深港通道、粤贵川通道、粤湘渝通道、二湛通道、粤东北上通道;“两联”为汕尾北上通道、粤西北上通道。

8.贸易强省建设“六大行动”:出口市场提升行动、贸易枢纽建设行动、新型贸易提速行动、内外资招商一体化行动、制度型开放引领行动、贸易抗风险能力提升行动。

9.供销社联农扩面五项工程:村供销合作社联农工程、乡镇供销合作社联农工程、县域助农服务平台联农工程、供销农场及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农工程、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联农工程。

10.“一网通办”:依托各级政务服务事项标准化和全省统一申办受理平台,全面优化业务办理流程,深度融合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全面推动政务服务“网上办、指尖办、就近办、一次办”。

11.“一网统管”:依托数字政府一体化支撑平台和感知体系,统筹数字化治理资源,提升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数字化履职能力,实现省域治理“可感、可视、可控、可治”。

12.“一网协同”:以粤政易移动办公平台作为全省政府各部门办公枢纽,建设横到边、纵到底,联通省市县镇村五级的工作协同体系,全面提升数字机关建设水平。

13.“一网共享”:建设覆盖各级公共管理和服务机构的一体化数据共享交换体系,为各级各部门提供统一规范的数据服务,全面赋能政府部门履职,助力深化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

14.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六大行动”:森林质量精准提升行动、城乡一体绿美提升行动、绿美保护地提升行动、绿色通道品质提升行动、古树名木保护提升行动、全民爱绿植绿护绿行动。

15.“四史”: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

16.法治建设“一规划两纲要”:《法治广东建设规划(2021-2025年)》《广东省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纲要(2021-2025年)》《广东省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

17.增强“八项本领”、提高“七种能力”:增强学习本领、政治领导本领、改革创新本领、科学发展本领、依法执政本领、群众工作本领、狠抓落实本领、驾驭风险本领;提高政治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科学决策能力、改革攻坚能力、应急处突能力、群众工作能力、抓落实能力。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碳中和查看更多>清洁能源查看更多>政府工作报告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