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火电火电产业政策正文

广东省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2023-01-30 13:57来源:广东省政府关键词:碳中和清洁能源政府工作报告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北极星电力网获悉,广东省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多处提及电力能源,重点内容梳理如下:

2023年工作安排

支持阳江国际风电城、汕头国际风电创新港、汕尾海上风电装备制造及工程基地等建设

建设惠州太平岭核电一期和陆丰核电5、6号机组、廉江核电一期等项目。

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发展海上风电、抽水蓄能等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加快储能电池项目落地建设,大力发展新型储能产业,探索储能融合发展新场景,加快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碳市场建设。

政府工作报告

——2023年1月12日在广东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广东省省长 王伟中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五年极不寻常、极不平凡。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发展高度重视、亲切关怀,五年三次亲临广东视察,多次对广东工作作出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赋予我们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横琴前海南沙三大平台、深圳综合改革试点、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等重大使命、重大机遇,殷切寄望广东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我们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在省委坚强领导下,在省人大及其常委会、省政协监督支持下,沉着应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深入落实“1+1+9”工作部署,同全国一道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奋力朝着现代化建设目标迈进。

五年来,我们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扎实打造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经济实力实现大步跨越。预计2022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达12.8万亿元,五年跨过3个万亿元级台阶、年均增长5%,连续34年居全国首位,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1.33万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达8.3万亿元。市场主体总量突破1600万户、五年净增608万户,其中企业超过700万户、占全国1/7,进入世界500强企业达17家、五年增加6家。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4.2∶41.1∶54.7,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分别提高到55%、29.5%,金融业增加值达1.15万亿元,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达65.9%。广东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

五年来,我们坚决落实重大国家战略,抢抓机遇推进“双区”和横琴、前海、南沙三大平台建设,改革开放迸发强劲活力。《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顺利实施,港珠澳大桥、广深港高铁等标志性工程建成通车,“湾区通”工程深入实施,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加快推进,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展现蓬勃活力。深圳先行示范区示范引领作用充分显现,深圳综合改革试点首批40项授权事项全部落地、18条试点经验在全国推广。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稳健起步、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建设加快推进,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开局良好。营商环境、数字政府、要素市场化、国资国企等改革走在全国前列,广东自贸试验区41项改革创新经验在全国复制推广。五年实际利用外资超过8000亿元,埃克森美孚、巴斯夫等百亿美元级项目相继落户,广东“两个重要窗口”作用充分彰显。

五年来,我们聚力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全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实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六大工程”,高起点培育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形成新一代电子信息、绿色石化、智能家电、先进材料、现代轻工纺织、软件与信息服务、现代农业与食品、汽车等8个万亿元级产业集群。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6.7万家、五年增加2万家,高新技术企业达6.9万家、五年翻了一番多。基础研究重大项目和重点领域研发计划取得一批突破性成果,鹏城实验室、广州实验室两大“国之重器”挂牌运作,去年全省研发经费支出约420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26%,研发人员数量、发明专利有效量、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均居全国首位,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连续6年全国第一,广东正成长为国家重要创新动力源。

五年来,我们立足资源禀赋和功能定位,加快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发展平衡性协调性明显增强。珠三角核心区发展能级持续提升,沿海经济带绿色石化、绿色钢铁、海工装备、海上风电等世界级产业带成型成势,北部生态发展区绿色发展态势显现,继广州、深圳之后,佛山、东莞迈入万亿元级城市行列,汕头、湛江省域副中心城市加快建设。开工建设广湛高铁、广汕汕高铁、粤东城际铁路、深中通道等重大项目,建成赣深高铁、南沙大桥等重大基础设施,“3+4+8”世界级机场群加快成型,机场旅客吞吐量、港口集装箱吞吐量稳居全国首位,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1.12万公里、连续9年居全国第一,高铁运营总里程达2367公里、实现市市通高铁。本科院校、高职院校、技师学院、高水平医院实现地市全覆盖。老区苏区、民族地区发展加快,援藏援疆、对口合作取得新成效。

五年来,我们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农村面貌发生显著变化。投入各类帮扶资金1600多亿元,推动省内161.5万相对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277个相对贫困村全部出列,帮助桂川黔滇4省区93个贫困县摘帽、500多万贫困人口脱贫,东西部协作连续5年获国家考核“好”的等次。统筹整合涉农资金1249亿元,大力发展富民兴村产业,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粮食产量、面积、单产连续4年“三增”。农民收入增速连续10年快于城镇居民,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缩小至2.46以内。“千村示范、万村整治”扎实推进,农村集中供水和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基本实现全覆盖,农村公路、卫生户厕等基础设施全面改善,绘就了广东乡村振兴新画卷。

五年来,我们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以超常规力度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生态环境质量大幅改善。累计投入7500亿元补上历史欠账。城镇污水管网新增4.53万公里、五年翻了近一番,实现乡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基本消除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和劣Ⅴ类国考断面,地表水国考断面和近岸海域水质优良率均创近年来最好水平,茅洲河、练江等由污染典型变为治污典范,高质量建成碧道5212公里。大气主要污染物连续8年全指标达标,PM2.5平均浓度大幅降至20微克/立方米。有效管控土壤环境风险,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能力达1130万吨/年。新增造林绿化面积1510万亩、绿地面积51.53万公顷,南岭生态屏障建设持续推进,珠三角基本建成国家森林城市群,越来越多的人推开窗户就可以享受“生态福利”。

五年来,我们坚定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小切口大变化”办好民生实事,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提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4.5万元、增速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城镇新增就业690万人、占全国1/10,“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培训893万人次。新增基础教育公办学位252万个,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高至57%以上,职业教育在校生规模居全国前列。加快构建“顶天立地”医疗卫生大格局,新增医疗机构床位超过10万张,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居民人均预期寿命达79.3岁。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统筹层次和待遇水平稳步提升。筹建保障性安居工程81万套(间)、改造城镇老旧小区惠及超过150万户、改造农村危房7.57万户、完成6.64万户农村削坡建房风险点整治,治理违法建设9亿平方米。文化强省建设迈出大步,建成珠三角全国文明城市群,公共文化设施实现五级全覆盖,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稳居全国首位。建立五级退役军人服务体系,国防动员、优抚安置、双拥共建、人民武装等工作取得新成效。外事侨务、民族宗教、妇女儿童、残疾人、参事文史、地方志、地震、气象等事业全面进步。新冠疫情发生以来,我们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最大限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三年来抗疫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成果。

五年来,我们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社会大局保持平安稳定。积极应对中美经贸摩擦、香港局势动荡变化、重大自然灾害等大战大考。如期完成全域无隐性债务试点、全省存量隐性债务全部化解,707家P2P平台全部退出运营,64家农信社改制组建农商行,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处置房地产企业债务风险。推进平安广东法治广东建设,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取得阶段性成果,社会治安形势稳定向好,食品安全工作考核连续4年获得A级,国家质量考核连续7次获得A级,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连续5年“双下降”,率先基本形成覆盖城乡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广东正成为全国最安全稳定、最公平公正、法治环境最好的地区之一。

过去五年,我们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严格执行省委坚决落实“两个维护”十项制度机制,持续深化“大学习、深调研、真落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我们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改革开放40周年、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极大激发全省上下团结奋斗、砥砺前行的磅礴力量。我们坚持向省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向省政协通报情况,办理省人大代表建议4228件、省政协提案3610件。我们扎实推进法治政府、服务型政府、廉洁政府建设,政务服务效能进一步提升。

2022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年,是本届省政府的收官之年。面对风高浪急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关于“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重要要求,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有力有效应对超预期因素冲击,以超常决心、超常措施攻坚克难,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2%左右,成绩殊为不易。

一是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科学精准抓好疫情防控。广东作为人口大省、开放大省,是全国疫情防控压力最大的省份。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因时因势优化防控措施,主动防、早发现、快处置、防外溢、优服务,织密织牢外防输入、区域协同、粤港澳联防联控“三道防线”,坚决打好系列本土疫情攻坚战。特别是广州、深圳两个超大城市经受住一波又一波疫情的严峻考验。面对深圳超乎寻常的本土疫情,我们以最快速度切断疫情传播渠道,最大程度保障供港物资量足价稳,在阻击本土疫情、防境外输入、支援香港抗疫“三条战线”上同时发力,用最小的代价实现了最大的防控效果。面对广州发生在多个城中村的较大规模聚集性疫情,我们坚持全省“一盘棋”,统筹各市各方面力量,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全力支持广州应对抗疫三年来最复杂最严峻最艰难的防控形势。面对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我们聚焦保健康、防重症,全力做好医疗救治和疫苗接种工作,全力保障药品和医疗物资供应,确保防控措施调整转段平稳有序、社会秩序稳定。一年来,全省人民众志成城、群防群控,广大医务人员、基层工作者、志愿者不畏艰辛、勇毅坚守,广大党员干部冲锋在前、担当负责,全省上下凝聚起同心抗疫、共同守护美好家园的强大力量,打好打赢一场又一场硬仗。

二是强化经济大省勇挑大梁责任,全力保持经济平稳运行。受多重因素冲击影响,我省面临的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突出,经济发展遇到多年未有的困难和挑战。我们坚持顶压前行、积极主动作为,率先出台两批214项稳经济具体举措,推动政策靠前发力、工作提速加力。出台“重大项目10条”“专项债9条”,坚持“资金、要素跟着项目走”,突出抓好项目前期工作,争取国家新批我省支撑性电源建设规模2300万千瓦、新增专项债4322亿元,推动廉江核电一期、陆丰核电5号机组等一批重大项目顺利开工。特别是总投资600多亿元的环北部湾广东水资源配置工程开工建设,建成后将惠及云浮、阳江、茂名、湛江4市1800万人,从根本上解决长期困扰粤西老百姓的缺水问题。总投资均超过500亿元的深江高铁、狮子洋通道开工建设,建成后将为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开辟新的重要通道。总投资100亿欧元的巴斯夫一体化基地项目全面建设、首套装置投产,这是我国重化工领域首个外商独资项目、也是德国企业在华投资规模最大的单体项目。出台“促消费9条和16条”“促进服务业恢复发展47条”,实施汽车和家电以旧换新、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等政策,打出“消费券+消费政策+促销活动”组合拳。出台“稳外贸11条和4条”,支持企业通过包机、代参展方式开拓多元化市场,全力以赴畅通粤港跨境贸易通道,创新举办广交会、高交会、中国航展和超百场“粤贸全球”“粤贸全国”经贸活动。举办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全球招商大会,达成项目853个、投资总额2.5万亿元,充分证明海内外投资者对广东营商环境高度认可、对广东发展前景长期看好。

三是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千方百计提振市场主体信心。针对市场主体面临的原材料成本上升、市场需求不足、产业链供应链受阻等困难,我们全面落实国家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及时出台“金融支持实体经济25条”“支持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25条”等系列助企惠企政策,深入开展重点企业服务活动,推动政策应享尽享、资金直达快享,全年退税减税缓税降费高达4656亿元、力度历年最大,以真金白银帮助企业纾困发展、渡过难关。出台“稳工业32条及增量政策”,全力抓好投资50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实施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提升行动,“一链一策”“一企一策”解决问题,粤芯二期、瑞庆时代、广汽自主品牌20万辆新能源汽车扩产、华星光电T9生产线、中石油广东石化炼化一体化等项目建成投产。粤芯三期、华润微电子、增芯科技传感器等集成电路重大制造项目获批建设,“广东强芯”工程深入推进,打造中国集成电路第三极迈出坚实步伐。新增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47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47家,推动1万家企业“小升规”、超过9000家工业企业开展技改,工业投资增长12%。工业经济顶住了冲击,展现出强大的产业韧性和发展实力。

四是谋划构建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强化科技引领支撑作用。从“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链条发力,推动广东科技创新优势在新的高度立起来强起来。出台基础研究十年“卓粤”计划,将1/3以上的省级科技创新战略专项资金投向基础研究,引导企业和社会力量持续加大投入。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牵引,加强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大湾区量子科学中心挂牌成立,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枢纽节点、散裂中子源二期获批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实质运行。华南国家植物园正式揭牌,成为全国第二个国家植物园。实施新一轮重点领域研发计划,启动核心软件攻关工程,在5G、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超高清视频显示等领域突破一批技术瓶颈。推动国家级基金聚焦我省重大科技成果开展股权投资,促进科技信贷提质扩面。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扎实推进,新引进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全职在粤工作两院院士达135人,研发人员数量达130万人,充分彰显了广东对海内外人才的强大吸引力。

五是推进重大平台创新政策落地落实,大力推动产业有序转移和区域协调发展。“港澳药械通”“澳车北上”落地实施,深圳先行示范区放宽市场准入24条特别措施、横琴“双15%”税收优惠政策、前海跨境贸易大数据平台顺利落地,广州期货交易所首个交易品种工业硅挂牌上市。国务院印发《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赋予鼓励类产业15%企业所得税和港人港税、澳人澳税等优惠政策,南沙发展迎来新的重大机遇。梅州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加快振兴发展总体方案获批实施,国家在安排革命老区转移支付、中央预算内投资等方面赋予一系列政策利好。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推动产业有序转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若干措施》,坚持“政府推动、企业主体、市场运作、合作共赢”,引导珠三角产业向粤东粤西粤北有序转移,加大用地用能、财政金融等政策支持力度,推动珠三角地区国企、大型民企、商协会与粤东粤西粤北各市对接,清远承接广州纺织服装商圈产业取得积极成效,各市形成了一批实实在在的合作项目,探索共同富裕路径和模式迈出新步伐。

六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完成“三区三线”划定工作,明确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有量、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新建成高标准农田161.8万亩,复耕复种撂荒耕地72.7万亩,“粤强种芯”工程取得突破性进展,粮食产量1291.5万吨,粮食产量、面积、单产增幅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发展现代农业,累计创建18个国家级、288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大力发展预制菜、农业微生物产业,深入推进农产品“12221”市场体系建设、为农产品出村入城搭建起有效平台,荔枝、菠萝、水产、畜禽等优质农产品产销两旺。深化驻镇帮镇扶村,大力开展“千企帮千镇、万企兴万村”。加强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县域统筹,农村厕所革命、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取得新成效,启动建设一批乡村振兴示范带,全省乡村风貌实现美丽蝶变。

七是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在财政收入增速放缓、支出压力增大的情况下,财政用于民生的比例仍保持在70%以上。我们把稳就业摆在突出位置,全力支持企业减负稳岗扩就业,落实社保费缓缴、阶段性降低失业工伤保险费率等政策,抓好重点群体就业,城镇新增就业132万人、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110万人就业任务,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71.3万高校毕业生、4200万异地务工人员就业保持基本稳定。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规范民办义务教育结构调整顺利完成,义务教育“双减”工作全面落实,高水平职业院校和专业建设扎实推进,高等教育160个学科入选ESI排名前1%,新增3所高校进入“双一流”建设行列,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正式开学。11家医院跻身全国综合医院百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持续提升,集采药品、医用耗材平均降价50%以上,高血压、糖尿病等5个门诊特定病种医疗费用实现跨省直接结算。国家版本馆广州分馆落成开馆,成为彰显岭南文化、展现时代气度的新标识。强化基层“三保”,省财政补助市县5315亿元。落实企业职工养老金18连调,350万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养老保险,及时将低保边缘和支出型困难家庭纳入救助范围。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在3%以内,老百姓“米袋子”“菜篮子”满满当当、量足价稳。

八是统筹发展和安全,守住安全发展底线。全力保障能源安全,积极主动与产煤大省、有关能源企业对接,多渠道增加煤炭、天然气供应保障,建成投产闽粤联网、粤澳联网220千伏第三通道等21项重点电网工程,新增电源装机容量超过1300万千瓦,推动发电企业能发尽发、应发尽发,在用电负荷创历史新高的情况下保持平稳电力供应,没有实施有序用电、更没有出现拉闸限电现象。认真落实国务院安委会“十五条”和省“65条”硬措施,打好城镇燃气安全、自建房安全专项整治攻坚战,系统防范化解道路交通安全风险,全面完成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分别下降19.4%、17.5%。严厉打击毒品、电信网络诈骗、偷渡走私等突出违法犯罪行为,人民群众有更多的安全感。特别是面对历史性的“龙舟水”和北江超百年一遇特大洪水,建国以来首次启动全省Ⅰ级防汛应急响应,及时转移155万危险区域群众,没有发生群死群伤事故,坚决守护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一年来,我们大力倡导担当作为、干事创业的鲜明导向,全力促进政府系统转作风、提效能,推动形成心无旁骛谋发展、凝心聚力抓落实的良好局面。我们下沉一线、靠前服务,认真落实省领导同志定点联系市县、省市工作对接等机制,深入21个地市逐个对接,“一市一策”帮助基层破解瓶颈难题。我们打破常规、创新机制,率先建立重大项目并联审批机制和驻京工作组,通过集中办公、上下联动,显著提升项目审批、要素保障和问题协调效率,促进项目快落地、快建设、快投产、快见效。我们主动谋划、积极争取,抓住国家给予我省1150亿元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大礼包”的重大机遇,以超常规举措特事特办,仅用1个月时间就签约项目273个、总投资1.8万亿元,并在11月底前全部开工,创造了新时代广东速度,为广东发展注入了新的强大动力。

各位代表!广东过去五年的发展是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的生动缩影。广东取得的每一项成绩、实现的每一步跨越、赢得的每一次胜利,根本在于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掌舵领航,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两个确立”是党在新时代取得的重大政治成果,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应对一切不确定性的最大确定性、最大底气、最大保证,是我们奋进新征程最大的信心所在、底气所在、力量所在。

各位代表!事非经过不知难,过去五年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亲切关怀的结果,是省委带领全省人民一道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人民,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界人士,向驻粤中央有关单位和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公安民警、消防救援队伍指战员,以及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看到,广东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不平衡不协调问题依然突出,县域综合实力整体还不够强,乡镇联城带村功能有待提升,农村发展基础仍然比较薄弱;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破解“卡脖子”问题需要持续发力;制造业大而不强,产业基础能力和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高;确保粮食、能源、产业链供应链可靠安全和防范金融风险还须解决许多重大问题;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就业、教育、医疗、托育、养老、住房等公共服务与群众期盼还有差距;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现象仍不同程度存在,行政效能需要进一步提升。我们必须直面问题,认真加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的目标任务

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吹响了奋进新征程的时代号角。我们要牢牢把握过去5年工作和新时代10年伟大变革的重大意义,牢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牢牢把握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牢牢把握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的重要要求,牢牢把握团结奋斗的时代要求,认真贯彻省委关于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决定,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广东篇章。

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发扬斗争精神,积极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路径,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牵引,扎实推进深圳先行示范区和横琴、前海、南沙三大平台等重大战略,奋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

按照党的二十大确定的宏伟蓝图,根据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和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提出的要求,今后五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是:高质量发展实现新进步,经济实力迈上新的大台阶,科技自立自强能力显著提升,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制造业这份厚实的家当做大做强,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城乡区域发展更加协调。改革开放取得新突破,重大国家战略叠加效应充分释放,“集成式”改革取得重要进展,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更加协调,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取得新成效,绿色转型成效显著,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升,共同富裕取得扎实进展。社会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基层治理水平显著提高,社会大局平安稳定。

在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响鼓重锤、快马加鞭的殷殷嘱托,一以贯之的是要求广东肩负起走在前列、支撑带动、窗口示范的使命任务。我们必须始终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着眼现代化建设全局、改革开放大局、国家重大战略布局,进一步认清广东所处的历史方位、具备的优势基础,以广东的生动实践充分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光明前景。重点把握好五个方面:一是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广东在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列、作出示范。我们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广东现代化建设的首要任务和总抓手,以高质量发展的步步推进,赢得现代化建设的节节胜利。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聚力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坚持制造业当家,抓好大产业、大平台、大项目、大企业、大环境,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中推动高质量发展。二是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广东以更大魄力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我们要担当好与时俱进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使命,抓住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个重点,聚焦科技创新、国资国企、协调发展、生态环境、数字政府、信用广东等领域先行先试,打造广东标志性引领性改革品牌,擦亮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金字招牌,向全世界展示一个不僵化、不停滞、不懈怠的活力广东。我们要担当好锐意开拓全面扩大开放的重要任务,打好外贸、外资、外包、外经、外智“五外联动”组合拳,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加快建设贸易强省,塑造广东贸易的战略态势和战略优势,把广东打造成为全球高端要素集聚和资源配置的枢纽区域。三是坚定不移提高发展平衡性协调性。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广东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短板。我们要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为牵引,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大力推进强县促镇带村,加快推进汕头、湛江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推动珠三角产业向粤东粤西粤北地区有序转移,加快把短板变成“潜力板”。着力推动“两个文明”协调发展,加快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努力交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份好的答卷。深入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让广东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生态更优美,打造美丽中国的广东样板,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做大做强海洋经济,加快建设海洋强省。四是坚定不移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大力实施“民生十大工程”,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持续提高就业质量和收入水平,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高水平医疗卫生体系、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均衡性可及性,在高质量发展中推进共同富裕。五是坚定不移统筹发展和安全。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安全是发展的前提。我们要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把安全发展贯穿发展各领域全过程,建立大安全大应急框架,完善公共安全体系,全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确保粮食、能源资源、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和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能力,加快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广东法治广东。

各位代表!广东的发展已经站在新的更高历史起点上,只要我们坚定信心、团结奋斗,抓住机遇、塑造机遇,激发全社会干事创业活力,让干部敢为、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撸起袖子加油干、风雨无阻向前行,扎扎实实办好广东的事,就一定能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恢宏画卷上写下增光添彩的一笔。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碳中和查看更多>清洁能源查看更多>政府工作报告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