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风电风电产业人物正文

李宝山:给走在最前方的风把好舵

2024-11-12 09:43来源:金风科技作者:《御风者》关键词:风电人物李宝山风电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2000年4月,科技部与美国能源部共同组织了“中美可再生能源论坛”,或许是因为600千瓦国产风电机组攻关的成功,李宝山作为论坛组织的主要负责人,点名要新疆新风科工贸有限责任公司(新疆风能公司1998年改制成立,以下简称“新风科工贸”)董事长于午铭参加。

在参观美国可再生能源实验室的路上,李宝山和于午铭畅聊国产大风机的发展前景。除了想做国产大风机外,于午铭还向李宝山提出想做风机认证。风机认证指的是风机的标准检测认证。风电设备要想进入市场,在风电场安装运营,那么它的质量就必须满足一定的要求,而检测认证就是用来测验设备的质量安全是否满足标准和行业要求的方式。

“我跟于午铭争论过这个事儿,我说这个事情你不能做,你没有这个资格。”于午铭听了愤愤不平,说为什么他没有资格。“他是一个很倔强、很有激情的人。但这件事他不能做,因为作为风机制造的当事人,别人的风机怎么能拿到你这里来测试?这样对其他造风机的人也不公平,而且他们也不愿意到你这里来做认证。于午铭就说,那他脱离公司。我说,那也不行,你从公司里出来,换成其他人也不会相信你,别人总是要有疑虑的。”

最后于午铭虽没有开启风机认证的相关事业,但是李宝山坦言:“于总的想法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让我对风机认证这件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于是,后来当秦海岩(世界风能协会副主席、北京鉴衡认证中心主任、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提出要做风机认证时,李宝山大力支持。同时,秦海岩在回忆自己的风电认证生涯时,也称李宝山为“高瞻远瞩的风电前辈”,并将他视为自己风电认证道路上的良师与引路人。正是受到李宝山的启发与支持,秦海岩成立第三方检测认证机构,建立中国风机的检测认证标准和体系,并积极推动国际互认,为我国风电装备发展的可靠性加了一层保险。

重要抉择,力挺新风机技术路线

在成功实现600千瓦、750千瓦机组的国产化研发和产业化的同时,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风科技”)在2002年又承担了国家“863计划”中的“兆瓦级失速型风机及其关键部件研制”项目,并在2003年春完成了整体设计与载荷计算,一切看起来都很顺利。

当时兆瓦级风机在全球风电发达国家已经非常常见,国内也有多家公司开始做兆瓦级的风机。但金风科技在科技攻关中发现,相比目前一直在走的失速型风机技术路线,当时在全球还并没有普及的直驱永磁风电机组的性能更好,也更有发展前景,便萌生了切换技术路线的念头。

为此,接替于午铭担任金风科技董事长的武钢多次找到李宝山,说:“我们以联合设计的方式开始新机型的研发,直驱永磁维护成本低,市场价值导向好,使用场景广阔,是我们绕过国际产业壁垒走出一条独一无二技术路线的机会。”

“我完全支持武钢的想法,同时也希望他们能保证一定的盈利能力,挣钱后才能有研发资金,这样压力就会小一些。”彼时的金风科技刚刚走进盈利的模式,公司的几名高管都觉得此时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直驱永磁技术路线的研发会给公司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而且,虽然当时德国已经成功研发了直驱永磁风电机组,但对该技术严格保密,李宝山带队参观考察时想把舱门打开看一看都遭到了拒绝。在国外技术封锁、国内经验缺乏的条件下,武钢毅然决然地跟李宝山说:“我们有这个条件和基础,我们不干,其他公司更不会干。”

下定决心后,金风科技开始投入紧张的研发工作中,李宝山也开始协调各方,申请对“863计划”任务合同进行修改。修改任务合同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因为合同都是逐级审批过的,改动起来需要多方协同。更重要的是,在任务进行到一半的时候改弦更张,大家都担心不能如期完成计划。这个过程中李宝山也承担着风险,如果金风科技最后没能完成目标,李宝山也会受到影响。

由于中途更改研发技术路线的情况非常少见,科技部对此非常重视,专门召开了评审会,邀请了专家到乌鲁木齐听取金风科技的汇报。武钢在评审会上,客观陈述了公司要求改变研发路线的理由。他说,选择直驱永磁技术路线,可能会失去科技部的资金支持,但可以创造社会价值,符合市场化导向。

凭借多方的共同助力以及多年艰苦卓绝的攻关,2005年4月,金风科技研制的1.2兆瓦直驱永磁风力发电机试运行。这是国内第一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直驱永磁兆瓦级风机,为我国的风机制造技术路线开创了一条多元化的道路。

微信图片_20241112093433.png

▲2005年,国内首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直驱永磁兆瓦级风机在新疆达坂城投运(供图:李宝山)

值得一提的是,李宝山不仅积极促成了金风科技直驱永磁的技术路线实施,还造就了一家稀土永磁行业领军企业。在金风科技技术路线转轨的同时,经江西省科学技术厅介绍,李宝山在江西出差的途中认识了来自赣州的几个人,当时他们想从事风机叶片以及光伏的生产,希望就此事咨询一下李宝山的意见。

李宝山建议他们不要做叶片,“叶片做起来比较艰难,如果没有基础还是不要去做,叶片厂家现在也不少。对方又说做光伏,我说这需要很深的材料基础,如果没有这个团队,重新进入市场太慢,没办法跟人家竞争。但你们这个地方有稀土,稀土是永磁电机的核心原材料,金风科技现在的技术路线正好需要永磁电机,你们可以试一试合作”。

于是他们马上找到了金风科技的董事长武钢。当时正是国外垄断稀土加工技术的时期,中国以极低的价格出口稀土原材料,经日本等国加工完成后再卖回国内,价格就要翻上百倍。他们与武钢一拍即合,很快就在2008年成立了江西金力永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如今这家公司已经上市,成为稀土行业的翘楚。

不仅是稀土,许多风电机组的关键零部件(像齿轮箱、轴承等)生产企业,李宝山都尽其所能提供了帮助,让企业间不断地建立合作、调试优化,形成了国产风电机组上下游一体的良性行业生态链。

八面驶风,为可再生能源擘画蓝图

在谋划可再生能源科技发展工作的同时,李宝山也负责了与美国能源部的氢能合作项目,其中有一项内容是制定中国的氢能发展路线图。在合作过程中,李宝山受到了这个项目的启发,他认为,中国可再生能源可以做一个发展路线图(纲要),以便于更好地指导可再生能源发展。

想到这么一份重要的纲要只有科技方面的规划显然是不够的,李宝山很快又联系到了当时国家经贸委的朱俊生处长和国家计委的吴昌伦处长,着手筹备《中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的制定工作。

朱俊生当时在国家经贸委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司负责可再生能源方面的工作,吴昌伦则在国家计委交通能源司负责可再生能源方面的工作。依靠科技部的资金支持,组织专家团队编制了《纲要》,然后在三部委共同讨论、修改完善的基础上,于1995年1月,由国家计委办公厅、国家科委办公厅、国家经贸委办公厅联合发布,提出了“九五”计划以及至2010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目标、任务以及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产业是真正支撑国家发展的原生力量,李宝山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一点,“《纲要》不仅包含研发的内容,也有产业化的内容”。因此《纲要》中特别提到要加强产业化建设,建立有规模生产能力的产业体系,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扩大销路。

此外,《纲要》还强调了要开展国际合作,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和资金,要坚持自主开发与引进消化吸收相结合的技术路线。李宝山在科技部能源处任职的十多年里,每年都要组织两到三个学者团出国参观考察,就像时任国家科委主任宋健所说:“作为一个科研工作者和科研管理者,一定要让他们出去见见世面,不能整天就窝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搞科研。”通过交流学习和不断自我迭代,中国风电在极短的时间里快速追上了世界先进水平。

在制定《纲要》的过程中,李宝山一直都担当引导者和先驱者。他深入一线,体察行业现状;他高屋建瓴,布局未来发展。通过项目管理和政策制定,李宝山把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思路给理顺了,把未来的发展前景给讲明了,把全国发展风电的激情给点燃了。

“我们每个人都是国家机器的螺丝钉,某一个螺丝钉松了,这个机器可能还在转,但是松到一定的程度,整个机器效率就会降低。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但也不要埋没每一个螺丝钉的作用。”风电行业的大厦,就是靠一块又一块砖、一根又一根螺丝钉建造而成。置身行业,每个人都很渺小,但又都不可替代。中国风电,不仅有披星戴月、日夜盘算实验数据的科研人员,也有像李宝山这样在幕后默默筑网、编织行业未来的科技管理者。他们用高瞻远瞩的战略目光注视着行业动向,用谨慎周密的政策与计划点亮前行道路,同时点燃了每一个风电人拼搏的信念。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风电人物查看更多>李宝山查看更多>风电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