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火电火电动态政策正文

安徽滁州市十三五规划:全面实施燃煤企业脱硫脱硝工程 建成大唐滁州火电厂一期启动二期项目(全文)

2016-12-02 10:29来源:北极星电力网关键词:电力十三五规划燃煤发电滁州市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第二章   “十三五”发展面临环境

纵观“十三五”,国内外环境将发生重大变化。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深刻变革,但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科技革命、产业变革方兴未艾。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但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孕育形成,综合比较优势仍然显著,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达到新的高度,发展前景依然十分广阔。我省经济社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经济强省、文化强省、生态强省建设迈出坚实步伐。总体上看,我市未来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但机遇多于挑战。

第一节    优势和机遇

区位优势在凸显。我国实施内外双向开放新战略,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长三角在国家区域发展格局的战略地位将进一步提升。我市是安徽紧靠东部的城市、长三角沪宁合主轴上的重要节点,位于南京都市圈、合肥经济圈交汇地带,承东启西、联南贯北的地缘优势突出。随着长江经济带战略深入实施,国家级南京江北新区和合肥长三角副中心加快建设,有利于我市将互联互通、承接连接的区位优势转化为扩大开放、承接转移的发展优势,加快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进程,积极争取国家重大区域战略政策支持,更好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种市场。

空间优势在扩大。国家大力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我市城镇化建设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全市人均可利用土地资源全省第一,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进一步拓展了城乡建设空间。抓住我省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和长三角城市群建设的历史性机遇,将有利于我市优化城乡布局形态,提升城镇功能品质,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就地城镇化,释放投资和消费需求。借助国家新一轮区域发展战略布局,滁州经开区、苏滁现代产业园、产城融合示范区为承接产业转移搭建了新平台,汊河、乌衣等成为无缝对接南京江北新区最前沿,有利于我市在更高层面、更大范围集聚要素资源。

后发优势在积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蓄势待发,新的生产方式和商业模式正在孕育和形成。国家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推进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计划,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我市总体上处在工业化加速推进阶段,经济总量跨上台阶,产业支撑日益增强,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依托国家智慧城市试点、省级创新型城市等创新平台,有助于我市更多集聚创新要素资源,加快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提升产业竞争优势,形成新的增长动力。

资源优势在增强。我市农业资源丰富,粮食、肉类、水产等产品产量均居全省前列;工业原材料富有特色,已发现的非金属矿产资源有40余种,石英砂、岩盐、凹凸棒等储量大、品质优、附加值高。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推进,有利于我市进一步依托优势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培育特色经济。我市人口红利依然存在,近百万农村劳动力常年在外务工,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持续推进,外出务工者返乡就业创业人数不断增多,有利于我市盘活人口资源。

改革优势在释放。中央推动改革从系统谋划转向全面实施,将明显加快改革进程。我市具有改革创新的优良传统,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征程中,既有大包干精神的永远激励,又有多项国家和省改革任务的先行先试,干部群众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活力竞相迸发。随着改革进程的纵深推进,有利于破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提高市场化水平和资源配置效率,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潮,将我市改革新红利转化为发展新动能,为发展持续注入新动力。

环境优势在集聚。经过多年坚持不懈建设,全市社会大局保持稳定,自然生态环境良好,投资环境比较优势突出,政务服务规范高效,政治生态风清气正,加快发展的软硬环境持续优化,有利于我市为集聚要素、承接转移、创新创业提供良好平台,催生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支撑滁州在新一轮区域竞争中赢得发展先机。

第二节    困难和挑战

我市发展不足、发展不优、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仍然突出,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

发展方式较为粗放。创新能力不强,科技进步和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高,劳动生产率有待加快提升。工业化、城镇化用地需求与土地粗放利用、低效利用的矛盾较为突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偏低,生态环境整治欠帐较多,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任务较为艰巨。

经济结构不尽合理。一产做优、二产做强、三产做大任务艰巨。高效农产品不多,大宗农产品品牌竞争力不强;工业传统产业、低端产业比重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不高,顶天立地的大企业发展不够;服务业总量偏小,现代服务业发展不快。企业规模偏小,产业链条偏短,龙头企业的拉动能力不强。滁城首位度不高,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县域经济体量不大且发展不平衡,开发园区特色主导产业不够鲜明、增长极作用有待增强。

社会建设有待加强。居民收入水平不高,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民生保障存在一些短板,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有待提高。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维护社会和谐稳定面临一定压力,法治滁州建设任务艰巨。

综合判断,“十三五”时期我市发展虽然面临不少困难挑战,但经济加快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态势没有变,总体上处于可以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只要始终坚持加快发展不动摇,一张蓝图绘到底,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期内涵的深刻变化,更加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更加有效应对各种挑战,滁州的发展完全可以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第三章    “十三五”发展愿景

第一节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发展第一要务,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加快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为主抓手,以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稳中奋进,好中加快,能快则快,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着力打造美丽滁州、创造美好生活,建设环滁皆美家园,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第二节    发展战略

按照上述指导思想,“十三五”时期要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着力抓好工业强市、创新引领、开放提升、城乡统筹、生态为本、和谐共享六大战略。

——工业强市战略。以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为重点,以建设“千亿产业、千亿园区、百亿企业”为目标,以骨干带动、链形延伸、科技长入、产业融合为路径,以打造名企、树立名牌、发展名品、培育名家、引进名才为抓手,着力推进三次产业融合化、产业发展集聚化、产业竞争高端化,基本形成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主导、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新体系,努力把滁州打造成为省内领先、长三角城市群中知名的制造强市。

——创新引领战略。以建设创新型城市为抓手,依托企业主体,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人才资源开发和人才引进为支撑,通过产业化方式协同推进产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服务业态创新,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有机衔接,构建有利于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塑造发现、培养、集聚人才的良好环境,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动局面,推动区域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促进经济发展主要由投资驱动向全要素综合驱动、由规模速度型增长向质量效益型增长转变。

——开放提升战略。抢抓国家建设长江经济带的重大历史机遇,充分发挥我市连接南京、合肥两个长三角副中心的区位优势,深度融入南京都市圈、合肥经济圈共建共享,全面参与长三角区域分工合作,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区域合作体制机制,促进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优化配置、市场深度融合。统筹对内合作与对外开放,把握“一带一路”建设契机,坚持 “引进来”、“走出去”并举,拓展国际开放合作新空间。

——城乡统筹战略。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以滁来全城镇群建设为抓手,进一步发挥中心城市的主导和辐射带动作用,统筹美好县城和美好乡镇建设,逐步实现城乡居民基本权益平等化、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居民收入均衡化、城乡要素配置合理化、城乡产业发展融合化,形成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共同提高的城乡一体发展新格局。

——生态为本战略。将绿色生态理念贯彻到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建立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扎实推进绿色发展行动,加快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实现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绿色发展意识深入人心,使发展绿色产业、共享绿色生活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行动。

——和谐共享战略。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遵循社会规律,促进公平正义,推动包容性发展。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更加注重保障基本民生,更加关注低收入群众生活,更加重视社会大局稳定,不断扩大基本公共服务有效供给。加强法治建设,创新社会治理,化解突出矛盾,加快形成依法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系,最大限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凝心聚力推进改革发展,共同打造幸福滁州。

第三节     主要目标

“十三五”时期,要紧紧围绕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推动五个发展,实现四个翻番,冲刺全省第三。“推动五个发展”,就是认真落实五大发展理念要求,全面推动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实现四个翻番”,就是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财政收入、城乡居民收入在2014年的基础上实现翻番;“冲刺全省第三”,就是抢抓机遇、千方百计推动经济总量向全省第三进军,争当全省承接产业转移、加快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排头兵。具体体现在:

经济总量壮大。经济保持持续健康较快发展,主要指标增速全省争先,人均水平位次进一步提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左右,总量超过2500亿元、冲刺30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4.5%,总量超过5000亿元、冲刺6000亿元;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2%以上,总量超过450亿元、冲刺50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力争达1万美元。培育形成3—5个跻身全省乃至全国前列的经济强县和开发园区。

结构优化升级。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达到省内先进水平,三次产业比调整到15∶50∶35。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25%,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力争达到60%,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达到2.6。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创新体系更趋完善,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提高到2.5%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5%。新产品、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

城乡发展一体。新型城镇化水平和质量大幅度提高,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57%,力争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36.7%,5年新增农业转移人口60万人以上,促进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制度体系基本形成。“多规合一”实现全域覆盖,城乡布局形态更加优化、功能品质显著增强、规划建设管理一体化进程进一步加快。滁城首位度明显提升,县城、重点镇基本建成现代中小城市,力争90%中心村达到美好乡村建设要求。

生态环境优良。生态文明理念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初步建立,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科学布局,生态安全屏障基本形成,生态文明重大制度基本建立。全面完成省下达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大气、水、土壤等污染得到有效整治。

制度更加健全。转变政府职能、农业农村、新型城镇化、创新驱动、基本公共服务等改革试点扎实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显著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加突出,政府作用更好发挥,市场和社会活力显著增强,树立起滁州改革新品牌。人民民主更加健全,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明显提高。

文明程度提高。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广泛弘扬,向上向善、诚信友爱互助的社会风尚更加浓厚,公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全社会法治意识不断增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壮大。

人民生活幸福。居民收入增长高于经济增长,人均水平力争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实现提前脱贫。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就业比较充分,五年新增城镇就业20万人以上。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劳动年龄人口受教育年限明显增加。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电力十三五规划查看更多>燃煤发电查看更多>滁州市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