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火电火电动态政策正文

安徽滁州市十三五规划:全面实施燃煤企业脱硫脱硝工程 建成大唐滁州火电厂一期启动二期项目(全文)

2016-12-02 10:29来源:北极星电力网关键词:电力十三五规划燃煤发电滁州市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新型化工。依托定远盐化工基地、凤阳硅化工产业基地、明光化工集中区、天长铜城精细化工园和来安精细化工产业基地,以华塑盐化、泉盛化工、华塑(上海氯碱)、龙欣新材料、伯士的化工、华荣高科、排头兵新材料、东方石化、利民化工、星能电池、确成硅化学、金禾化工、中联能源、德轮橡胶、禾益化学等企业为龙头,重点打造盐化工、硅化工、精细化工和石油化工等产业链,培育发展生物医药、现代中成药、药用包装材料等产业,做大产业规模,加快产业集聚。力争到2020年,全市新型化工产业规模以上企业数超过200家,产值突破500亿元,在全省四大新型化工产业基地建设中走在前列。

◆硅基材料。依托凤阳丰富的石英砂资源和德力玻璃、台玻、中建材、凤玻、联塑侨裕建材等龙头企业,加快产业集中集聚,推动硅基材料产业链向高端延伸,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重点发展高端日用玻璃、电子显示玻璃、光伏玻璃、建筑节能玻璃、汽车玻璃、光纤光缆等产业,支持凤阳硅基新材料集聚发展基地申报进入省级硅基新材料集聚发展基地盘子。力争到2020年,全市硅基材料产业规模以上企业数超过200家,产值达到500亿元,打造成为全国重要的硅基材料产业基地。

第二节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把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支点,深入实施服务业加快发展工程,促进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力争到2020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达到900亿元,年均增长10%以上;建成20个以上省级服务业集聚区,培育30家以上年营业收入超10亿元的服务业企业,2家以上全国500强服务业企业。

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以产业转型升级需求为导向,围绕工业设计、金融服务、科技创新等领域,加快引进和建设一批服务平台,促进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

专栏10    “十三五”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重点

◆现代物流。充分发挥交通区位优势,大力建设综合物流中心、专业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推进多式联运,构建铁、水、公、空综合物流体系。加快建设滁州港省级示范物流园区、滁州经开区鸿耀物流园、苏滁现代物流中心、中垦流通˙滁州国际农产品物流园、城北商贸物流集聚区、南谯区现代物流集聚区、来安水口商贸物流园、全椒农产品物流园、定远盐化现代物流产业园、中国凤阳远东国际仓储物流园、凤阳港综合物流园、明光广大物流城、明光涧溪港口物流园等物流园区,引进和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物流骨干企业。推动快递产业转型升级,构建覆盖城乡的快递服务体系。

◆电子商务。搭建电商平台,建设滁州电子商务产业园、康佳电商产业基地、颐高电子商务产业园、天长康宁电商产业园、明光电子商务产业园、中网云计算数据控制中心、定远电子商务产业园、凤阳京都物流电子商务产业园、凤阳报废汽车循环经济产业园电子商务信息中心等电商园区,积极推进苏宁云商、农村淘宝、云伙计等项目,争创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和示范基地。

◆金融服务。支持商业银行创新金融服务模式,鼓励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产品创新,促进创新型、创业型中小企业融资发展,吸引国内外优质金融机构到滁州布点发展,构建具有较强融资能力的地方金融体系。积极探索搭建保险资金与重点项目对接机制,引导保险公司加大对滁州的投资力度。加快发展科技金融、民生金融、融资租赁、第三方支付、网络金融、移动金融、物流航运金融等金融新业态。大力发展民间金融,鼓励、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推动科技金融业务创新,设立科技金融专营机构。大力推进融资租赁,推广大型制造设备、施工设备、运输设施、生产线等融资租赁服务。

◆检验检测认证服务。以发展面向设计开发、生产制造、售后服务全过程的检验、分析、测试、标准和认证等服务为重点,加强政府公益类计量、检测技术、检测装备研发等基础能力建设,围绕支柱产业和结构调整,加快建设国家级、省级质检中心,积极发展第三方检验检测认证服务,推进市县检验检测机构多方式整合。加快建设金属功能材料研发检测试制基地、国Ⅴ系列柴油机研制、国家级CNAS光电检测实验中心、水性环保型多功能防腐涂料研发检测试制基地等平台载体。

◆商务咨询服务。完善产业发展战略、勘察设计、工程咨询、风险评估服务体系,发展市场调查、咨询评估、会展、产权交易、会计、税务、司法中介等新兴商务服务业,推进无形资产评估服务。积极打造家电博览、健康食品等会展品牌,加快建设苏滁会展中心、凤阳国际商务会展中心等项目。

◆服务外包产业。大力推进信息服务、数据处理、科技研发、设计服务、现代物流及金融后台服务等外包业务,重点发展知识流程外包、业务流程外包和信息技术外包。完善校企合作机制,积极培育服务外包培训基地。加快推进滁州市广和服务外包产业园等项目。

◆节能环保服务业。发展节能服务产业,推广实施合同能源管理,健全市场化的节能服务机制,支持专业化节能服务公司为用能单位实施节能改造、开展能源审计等专业服务。发展环保服务产业,在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工业污染治理、土壤污染综合治理等重点领域,加快建立和完善第三方治理模式,大力推进污染集中治理的专业化、市场化、社会化运营。发展资源循环利用服务产业,推动构建废弃物逆向物流交易平台。

◆人力资源服务。充分发挥滁州科教人力资源优势,统筹利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职业院校、社会培训机构和企业等各种培训资源,强化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开发培训。提高人力资源服务水平,促进人力资源服务供求对接,引导各类企业通过专业化的人力资源服务,提升人力资源管理和使用水平,提升劳动者素质和人力资源配置效率。加快形成一批具有区域竞争力的综合型、专业型人力资源服务机构。

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品质化。以扩大消费需求为重点,以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为目标,着力增加服务有效供给、扩大服务消费需求、提升服务质量水平,推动生活性服务业便利化、精细化、品质化发展。

专栏11    “十三五”生活性服务业发展重点

◆商贸服务业。加强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发展新型商贸流通业态,改善流通设施条件。加快建设苏宁广场商业综合体、亚太五金城、天长南市区城市及商业综合体、来安白云商贸综合体、中国供销来安弘舜农商大市场、全椒城南综合商业中心、定远红星美凯龙商业广场、凤阳金汇国际装饰城、凤阳光彩综合大市场、明光徽商大市场、星光商贸城、恒正商贸城、万豪市场二期等项目,打造一批特色商贸聚集区和全国性、区域性专业市场。优化城市大型商场、综合超市、购物中心等商业网点结构和布局。完善社区商业便利消费体系,支持城市商业向农村延伸设置网点。到2020年,发展限上商贸企业超过1200家。

◆旅游产业。发挥山水亭城、人文古韵、红色历史等多层面品牌效应,挖掘醉翁文化、明文化、孝文化、儒林文化等历史文化资源,依托琅琊山国家森林公园、大横山丹霞地质公园、凤阳山国家地质公园、明光女山地质公园、明光老嘉山、滁城西部山区、全椒神山等自然山水风光,弘扬半塔保卫战旧址、藕塘烈士陵园、龙岗抗大八分校等红色传承,建设滁州长城文化创意产业园、远望高科技文化产业园、皇甫山生态休闲度假区、天长高邮湖旅游风光带、抹山明文化旅游度假区、跃龙湖国际生态旅游度假区、八岭湖生态休闲旅游区、全椒太平、儒林文化旅游区、全椒西部55公里生态体育旅游环线、定远古城文化旅游综合开发、大金山佛教文化旅游区、江巷水库环湖休闲旅游、高梗老民居、楚汉古战场、凤阳明中都皇故城遗址考古公园、沿淮文化景观带、春秋时期钟离子国、明光女山湖古镇、浮山堰遗址公园、来安池杉湖湿地公园等载体,打造精品旅游品牌,推动区域旅游一体化,拓展入境旅游市场。加快推进琅琊山、小岗村争创5A级旅游景区,形成以观光旅游为基础、休闲度假为主导,乡村旅游为特色的新型旅游产业体系,打造成为长三角地区知名的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家庭服务业。加快发展家政服务、社区照料服务、病患陪护服务、家庭教育、家庭用品配送等家庭服务业,创新家庭服务业发展模式。推进家庭服务业规范化、职业化、信息化、产业化建设。实施家庭服务业从业人员专项培训计划,加强家庭服务业行业管理和专业人才培养,加快家庭服务业实训基地和示范基地建设。支持中心城市家庭服务体系建设和龙头企业发展,加大对员工制家庭服务企业的扶持力度。加强家庭服务业公益性服务平台建设,促进家庭服务人力资源、信息资源、公共服务资源的优化配置。

◆房地产业。建立健全符合市情的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规范新建、激活存量、培育租赁住房市场,加大对自住性和改善性住房消费的支持力度,多渠道满足群众住房需求。因地制宜发展商业、旅游、养老、工业等产业地产。规范发展房地产中介服务,不断提升物业服务和管理水平。加快推进全市城镇个人住房信息系统建设,增强房地产公共管理和服务能力。

◆体育产业。全面推进市、县体育场馆建设,加快实施滁州市体育中心、天长奥体中心、凤阳新体育中心、全椒体育中心、明光全民健身馆和游泳馆等项目。实施体育服务业精品工程,支持打造一批优秀体育俱乐部、示范场馆和品牌赛事,鼓励大型健身俱乐部跨区域连锁经营。积极推进场馆管理体制改革和运营机制创新,引入和运用现代企业制度,激发场馆活力。深入实施全民健身国家战略,进一步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大力发展体育竞赛表演业、体育健身休闲业、体育产品制造业、体育教育培训业等体育产业重点业态,推动体育与养老服务、旅游、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教育培训等融合。推动竞技体育全面发展。

第三节   推动发展现代农业

深入实施农业现代化推进工程,用工业理念发展农业、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全面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加快推动滁州向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强市跨越。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增强粮食生产能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依靠品种更新,提高单产,改善品质,增加总产,提升粮食作物种植收益,提高粮食安全保障水平。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合理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加快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保护耕地质量,提升地力。立足各地资源优势,以市场为导向,尊重农民意愿,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逐步构建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的新型种养结构,推进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向优势区域集中。优化农产品品质结构,积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和有机食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企业竞争力。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开发农业多种功能,不断拓展农村内部增收潜力,推进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建设,提高农业附加值。挖掘乡村生态涵养、文化教育价值,培育休闲观光、社会服务等新业态。积极推进农业“走出去、引进来”。

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生态保育型农业,推进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示范县(市)、示范区、示范主体建设,实施节肥、节药、节水行动计划,开展秸秆、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完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严守耕地、水资源、林业生态保护红线,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湿地生态效益补偿、湿地保护奖励试点和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探索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健全农业科技创新激励机制,支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建立农业科技协同创新联盟,发展农业科技成果托管中心和交易市场,加快滁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创建小麦、水稻、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严格执行属地管理、分级负责、政府负总责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制度,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建设试点和食品安全示范农贸市场创建活动。健全农业标准体系,大力发展名特优新农产品,加强农产品“三品一标”证后和农业投入品监管。严惩各类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提高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

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农民家庭经营主体地位,引导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健全土地流转服务平台,鼓励承包农户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及入股等方式流转承包地。合理确定土地经营规模,不拘一格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鼓励发展既不改变农户承包关系,又保证有人种的托管服务模式,支持种粮大户、农机大户和农民合作社开展全程托管或主要生产环节托管。加强土地流转用途管制,防止非农化和非粮化。打造新型职业农民,大力培育家庭农场,规范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推进龙头企业转型升级,构建以龙头企业为核心、专业合作社为纽带、家庭农场为基础的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稳定和加强县及县以下公益性服务机构,开展政府购买农业公益性服务,培育专业化、市场化服务组织,推进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机制创新试点,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示范县、示范乡镇创建活动。

专栏12    “十三五”现代农业建设重点工程

◆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提升工程。以创建国家级、省级示范园区为引领,创建国家、省、市、县、乡级五级示范园区,提升滁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全椒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水平,打造一批在全省一流、全国有影响的主导产业样板区、特色农业精品区和多功能农业综合开发区。到2020年,全市建成各类示范园区136个,其中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达到4家、省级超过20家。

◆农产品品牌建设工程。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集中整合、培育、扶持、推介一批“滁”字号农产品品牌,鼓励各类经营主体争创驰名商标和安徽省著名商标、安徽名牌农产品,全面提升市场竞争力。力争到2020年,全市新增农业类驰名商标、安徽省著名商标、安徽名牌产品16个。

◆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培育工程。大力培育重点骨干龙头企业,加快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规模、速度、质量和效益。到2020年,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产值达到1300亿元,打造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8个、省级100个、市级300个,培育年销售收入超20亿元的龙头企业10家、超10亿元的20家、超5亿元的48家、超1亿元的260家,每个县(市、区)培育1—2家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家庭农场达到7000家以上。

◆现代农业绿色增效工程。以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现代农业示范区、美好乡村为平台,以小麦、水稻和玉米三大作物为主体,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增加土壤有机质,全面推进现代农业提质增效。力争到2020年,全市绿色、有机食品发展到280个,无公害农产品发展到750个以上。

◆农业科技推广创新工程。以开展粮食绿色增产模式攻关、推广生态循环农业技术模式、加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推广农业物联网等新技术为重点,全面提高农业科技综合实力。力争到2020年,全市创建2个农产品电子商务示范县,培育100家农产品电子商务示范企业,全市1000个行政村实现农产品电商全覆盖,农产品电商营销额达30亿元。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电力十三五规划查看更多>燃煤发电查看更多>滁州市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