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核电核电建设与运行市场正文

深度访谈:迎接核能发展新春天

2014-04-15 11:33来源:《国企》关键词:中核集团孙勤核能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1988年,核工业部被取消,中国核工业总公司成立。在朱光亚等人的指导下,中国核工业总公司陆续完成了一系列地下核试验,在签署《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之前两个月,成功实现了核武器小型化、武器化的跨越。

1999年,脱胎于中国核工业总公司的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下称中核集团)组建。按照要求,中核集团是国家战略核力量的核心和国家核能发展与核电建设的主力军,肩负着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双重历史使命。

在担任了几年国防科工委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副局长之后,孙勤于2009年成为中核集团这家“一号央企”的总经理,现任中核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

孙勤上任后,致力于推进这家军工背景、计划色彩浓重的“一号央企”走向现代化的企业管理,途径包括向兄弟单位和国际同行学习。“中广核一开始就学习国外公司的先进管理理念,并且与国外的平台结合得很好,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此外,我们还要借鉴美国、法国等现代管理模式。”

核事业,一辈子

上世纪九十年代,刚由地堪战线转任中国核工业总公司矿冶局副局长的孙勤要下矿井视察。员工提醒他:“矿井很热,你要穿上棉袄再下去。”孙勤很纳闷,很热为什么还要穿棉袄?员工告诉他,矿井温度太高,如果不穿棉袄可能就会被空气烫伤皮肤。穿上棉袄能隔离温度,“就像害怕冰棍化了就要用棉被盖上一个道理”。

在矿井下,孙勤看到,穿着棉袄的工人一边开采,一边要用风机、冷水不断降温。这一幕给孙勤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直到多年以后,核工业人那种为国家为事业奋不顾身的精神还让孙勤觉得既骄傲又感动。

更让孙勤感动的,是包括钱三强、王淦昌、邓稼先、朱光亚、程开甲等在内的一批科研人员,一辈子专注于核事业,铸就了“事业高于一切,责任重于一切,严细融入一切,进取成就一切”的核工业精神,成为后继者献身核工业的强大动力。他们的精神,如同以朱光亚名字命名的那颗小行星一样,永远闪耀在浩瀚苍穹,并且代代传承。

1965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后,周总理在高浓铀非常紧缺的情况下,特批了50公斤高浓铀,支持我国快中子零功率装置实验。就在这一年,一位毕业于清华大学的青年开始接触快堆,他叫徐銤。

快堆目前被认为是第四代核电技术的主力堆型,代表着先进核能的发展方向。在当时,快堆更是一种超先进的技术,其难度可想而知。

时代大潮中,徐銤的个人命运也被裹挟进了漩涡。1971年,徐銤所在的快堆项目迁至四川夹江,并随之陷入了经费不足的窘境。在大多数人纷纷放弃的时候,徐銤谢绝了待遇更好的单位,坚守着自己的梦想。由于频繁出差,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时间太少,有一次外出归来,女儿居然叫了他一声“叔叔”。

1986年,快堆项目迎来了出头之日,被列入国家863计划。徐銤也得以从四川重回原子能院。

2000年,中国实验快堆工程浇下第一罐混凝土,徐銤团队多年的研究成果终于从图纸变成现实。已经63岁的徐銤放下了图纸,整天在工地攀高爬低,检查施工和安装进展,处理技术问题。他的“005号”安全帽总是布满了坑坑洼洼、大大小小的伤痕,几年来先后换了5顶。

近半个世纪的付出,终于在2011年得到了回报。这一年7月21日上午10点,孙勤宣布,我国第一个快中子反应堆发出的电流输向了华北电网。这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拥有快堆技术的国家之一。

孙勤介绍说,在中核集团10万员工中,科研人员达到3.6万人。在他们中间,像徐銤这样数十年如一日,坚持理想并为之奋斗的人不计其数。“我很敬重这些人。搞核的人,干的是事业,不是干职业,一辈子就干了这么一件国家的事业。正是他们,铸就了中国日渐强大的核工业基础。我为中核集团有这样一支人才队伍感到自豪。”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