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核电核电建设与运行市场正文

深度访谈:迎接核能发展新春天

2014-04-15 11:33来源:《国企》关键词:中核集团孙勤核能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构建完整产业链

2013年6月21日,中核集团在兰州铀浓缩基地宣布,经过多年研制我国核工业关键技术——铀浓缩技术完全实现自主化,并成功实现工业化应用,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为我国铀浓缩产业参与国际竞争奠定了技术基础。

铀,是核电的主要燃料。大部分核电站使用的铀燃料中,铀-235的含量约为2%~5%。不过在天然铀中,铀-235的含量只有0.7%。如何将铀-235含量提高的工艺过程称为铀浓缩。国际上通常把是否拥有铀浓缩技术作为判断一个国家是否进行核试验的标准之一。

中核集团科技与信息化部科技处长刘仲华表示,长期以来我国铀浓缩都是依靠落后的扩散分离技术,主要原因就是离心分离机的技术极其复杂,转速比航空发动机的转速还要高。

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中核集团科研人员攻克了离心机研制中的多项技术难关,完成了离心机研制任务,实现了离心机的工业化应用,使得铀浓缩生产成本大大降低。中核集团公司总工程师雷增光说:“它的耗电量大概相当于扩散法的二十五分之一,综合成本降下来50%还要多。”

之所以取得这一突破,缘于中核集团完整的科研体系和工业体系。

在由军工产业向军民结合转型的过程中,中核集团建立了一套核军工、核电、核燃料循环和核技术应用协同发展的核科技工业体系。目前,中核集团共拥有核动力、核电、核燃料、天然铀、核技术应用、核环保工程、优质民品及新能源八大专业板块。各板块之间形成了互相补充、彼此推动的完整链条,由此形成的系统优势给中核集团带来了强大的创新能力。无论是核科学技术基础研究、先进核能技术开发,还是核应用技术研究,都取得了丰硕成果:

中核集团形成了“空中、地面、地下”三位一体的勘查能力,开发了伊犁、吐哈、鄂尔多斯(600295,股吧)、二连、巴音戈壁、松辽等六大万吨级大型铀矿资源基地,重塑了我国铀资源的分布格局,使北方地区成为今后我国天然铀产业发展的战略基地。在南方地区,通过探深扩围,为老矿山稳产增产提供了接续资源,实现了中国从所谓的贫铀国到目前“近期有保障,中期有依托,远期有潜力”的巨大转变。

中核集团先后建成了浙江秦山和江苏田湾等核电基地,投运核电机组9台,保持良好安全运行纪录,自1991年秦山核电站发电以来,截至2013年底,累计发电4028亿千瓦时,减排42289万吨二氧化碳,相当于造林115万公顷;掌握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百万千瓦级核电技术,为开拓国际核电市场创造了基本条件;动力堆乏燃料后处理中试工程热调试取得圆满成功,实现了我国乏燃料后处理技术的重大突破。

这种军民结合、上下游结合、科研与生产结合的新型核科技工业体系,是我国战略核力量的重要体现和核事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世界上只有很少几个国家才拥有。这个完备的核科技工业体系,为中核集团拓展核产业链的深度和广度打下了坚实基础。

完善的产业链条,使得中核集团在维护和实现核安全方面有极强的自身优势。

减少高浓铀在民用领域使用,尽快实施高浓铀低浓化,是加强核安保工作的重要内容。2014年3月4日,就在海牙核安全峰会之前不久,中核集团旗下的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在微堆临界装置上开展的低浓铀临界实验成功,标志着微堆低浓化工作进入全面实施阶段。中核集团成功将30千瓦级微堆使用的核燃料浓度从原先的95%降至12.5%。目前,中核集团正积极帮助一些发展中国家实施高浓铀低浓化改造。这一工作得到了国际社会充分认可。

孙勤表示,这正是中核集团的体制优势所在,也将为中核集团未来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未来,我们可能前端卖技术,后端卖服务,包括后处理、燃料元件,利用整个产业链的优势来加强企业竞争力。”

且待识得东风面

核燃料产业园在广东鹤山遇挫,中核集团深深意识到,核工业是全国人民利益相关的事业,要让全国人民都认识和了解核工业

兰州西郊山峦下的黄河之畔,坐落着兰州铀浓缩有限公司。这是一家有着辉煌历史的企业,曾经为中国的原子弹、氢弹、核潜艇以及第一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站提供核燃料。

正因为工作的特殊性,长期以来,这里蒙着一层神秘面纱,被列为重点保密单位。

2013年夏天,这层神秘的面纱被掀开了一角:中核集团邀请多家媒体走进这里参观。参与此次参观的记者这样写道:“在一个大型白色厂房里,看到一排排的离心机设备正在运转,发出轻微的嗡鸣声。看不见的机器内部高速旋转着,将天然铀中的铀235与铀238分离,使之成为适合核电站使用的燃料。从这里的生产装置里提取出来的浓缩核燃料,经过再加工,被源源不断地运往中国各个核电站。”

之所以有此举动,缘于时代变迁背景下,中核集团管理层思想观念的转变。“发展民用核产业与发展核军工不同,这与社会公众利益密切相关,所以中核集团会更加注重沟通,要形成长期系列化科普活动,范围要广,程度要深,潜移默化影响公众,为公众增信释疑。”孙勤对《国企》记者表示。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