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电力新闻评论正文

“9·11”后全球能源外交发展态势

2014-08-11 17:20来源:无所不能作者:唐志超关键词:能源外交输配电电力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能源外交的兴起和发展对国际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石油在其中扮演了关键角色。近代以来,在全球资源争夺中,各国对石油争夺的激烈程度远超过其他资源。一些战略家甚至称,谁占有了石油,谁就拥有了世界。历史证明,石油始终与国际政治紧密相关,不含政治的石油几乎是不存在的。一方面,因石油而结盟的实例很多。比如,二战时的英美结盟使美国成为同盟国阵营的最主要油源;战后美国与沙特因石油而结盟;石油在中日关系正常化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产油国组建了欧佩克组织,而西方国家则在石油危机后成立了国际能源机构(IEA)。另一方面, 因石油而导致国际关系复杂化,两国交恶,甚至发生流血冲突或战争的例子也不胜枚举。如战后发生的历次中东战争、两伊战争、苏联入侵阿富汗、英国同阿根廷的马岛之战、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两次海湾战争等都与石油密切相关。二战后,石油因素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呈现如下特点。

第一,对石油的争夺与控制成为国际冲突与矛盾的一个重要根源,并成为国际关系变动的新因素。由于燃油汽车、飞机、舰艇和坦克的使用,石油成为影响战争结局的关键因素之一。美国在二战期间是全球最大的石油生产国(占全球产量的60%),从而在某种意义上掌握了胜利的钥匙。战后,石油作为特殊商品在国际政治经济中继续扮演着重要角色,“国际石油经济总是与国际政治,特别是世界霸权主义政治和地区霸权主义政治以及反霸权主义政治,紧密地纠缠在一起”④。冷战期间,中东及其周边地区始终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夺的对象。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美国立刻做出反应,表示以“一切必要手段击退”任何企图控制波斯湾地区的外部势力。冷战后,中东依旧是全球热点地区,美国等大国对中东石油的争夺日趋激烈。1990年8月2日,伊拉克侵占科威特,企图在海湾和中东建立地区霸权。伊拉克吞并科威特意味着它将直接控制世界石油储量的20%;若再入侵沙特,伊将控制全球1/3以上的石油供应。1991年美发动第一次海湾战争,名义上是为了将伊拉克驱逐出科威特,实际则是为了控制海湾石油,重构中东秩序。美国前总统乔治•布什称:“如果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储备的控制权落入萨达姆手里,那么我们的就业机会,我们的生活方式,我们自己的自由和世界各地友好国家的自由都将蒙受灾难。”此外,国际石油市场与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在战后呈现出明显的互动关系。一方面,石油市场变化会引发一系列国际能源外交活动,国际政治经济局势将随之出现调整;另一方面,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动会导致市场的迅速反应,引发新一轮国际能源外交活动。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促使阿拉伯国家集体使用石油武器,制裁支持以色列的西方国家,迫使它们逐步改变在阿以问题上的立场、调整中东政策。另外,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促使产油国于1960年成立了欧佩克组织,而欧佩克的发展壮大又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

第二,能源外交成为各国对外交往一个新的重要领域。特别是在第一次石油危机后,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在对外政策上普遍进行了重大调整,高度重视石油外交,并围绕能源安全展开大量外交活动。日本是战后施展能源外交最出色的国家,保证外部石油供应稳定和运输通道畅通是日本外交的首要任务。1957年,日本政府第一个外交蓝皮书强调了经济外交对于日本的重要意义。20世纪60年代,石油取代煤炭成为日本最主要能源(1950年,煤炭在日本能源消费构成中比重为85%, 石油为3%,到1970年石油比重上升到70%以上,煤炭降到不足25%),能源外交在日经济外交中的地位日益突出。1973年的石油危机使日本经济遭到毁灭性打击,为确保能源供应安全,日本被迫放弃与美协调一致的亲以色列政策,转而采取亲阿的中东政策。此后日本长期坚持对中东的“石油外交”政策,有效地保证了其能源供应。

对一些产油国而言,能源外交的目的更多是为了政治“寻租”。沙特政府对美开展以石油换安全的能源外交,承诺向美提供廉价石油,保证国际原油市场稳定,以此换取美对其在政治和安全上的支持。萨达姆政权将石油作为打破国际制裁的一张王牌。伊拉克石油探明储量为1150亿桶,约占世界已探明储量的11%,居世界第3位。 1991年海湾战争前,伊石油日产量最高达400万桶,是世界石油市场上的重要供应者。伊石油外交的政治目的主要在三个方面。一是通过石油恩惠拉拢邻国。海湾战争中,约旦站在了伊拉克一边,因为伊向其免费提供了大量石油;战后,叙利亚、土耳其等国积极主张取消对伊制裁,这也与伊的石油“收买”有关。二是以开放石油勘探与开发,吸引俄、法、意、西班牙、加拿大、印度等国进入伊石油市场,形成利益牵制。三是与联合国达成“石油换食品协议”,促使更多国家谋求与伊的石油贸易,以此缓解国际制裁压力。

原标题:“9·11”后全球能源外交发展态势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能源外交查看更多>输配电查看更多>电力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