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电力新闻火电火电动态政策正文

湖北省十三五规划:以自建火电电源点为主 推进输配电价改革(全文)

2016-04-11 13:39来源:北极星电力网关键词:能源十三五规划火电湖北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二、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

推动电子信息、汽车、装备、食品、石化化工等产业实现规模稳步扩大、竞争力全面提升。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建设智能终端、集成电路及平板显示、光通信及激光、软件及信息服务、北斗应用等全产业链的集聚区,培育世界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实现电子信息产业产值过万亿元。推进汽车品牌化发展,破解汽车发动机、变速箱和其他关键零部件的技术瓶颈制约,提高零部件自给率,增强整车设计开发能力,加大对新能源汽车、车联网技术创新和市场应用的支持力度,培育世界级汽车制造产业集群。推动装备制造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在提高基础材料、基础元器件和加工工艺水平的基础上,重点提升产品的研发设计和系统集成能力,开发适应制造业整体升级需求的成套装备,建成全国有重要影响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发展壮大食品产业,提升产品知名度和产业集中度,提高农副产品加工转化率、食品制造精细化率和产地初加工率,实现食品产业产值过万亿元。推进石化化工产业绿色发展,重点发展炼化一体的石油化工行业、精细化工和化工新材料,做精做强磷化工,加强煤、盐化工的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改造。

推进冶金、建材、轻纺等产业淘汰落后产能、兼并重组和技术改造,提高在细分市场的占有份额。推进钢铁、有色等产业提升产品质量、优化产品结构,提高节能、环保技术水平,在保持总产量不变甚至减少的情况下实现增长,满足汽车、装备等行业升级对金属材料的需求。提高纺织服装设计能力,创新商业模式,打造知名品牌,实现产业链攀升。

三、提升制造业集聚发展水平

依托开发区、工业园区,整合打造一批市场影响大、产业配套能力和创新活力强的产业集聚区。建设武汉及周边高端装备制造、高新技术和总部经济区,做强武汉至十堰以汽车整车及零部件为主的机械工业走廊,做精宜荆荆及沿江化工、新材料产业带,做优鄂东地区冶金及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群,做大江汉平原农产品加工产业群,打造襄阳、江汉和鄂东等纺织工业组团,推进山区特色农产品加工、优势资源开发型工业发展。推进企业战略合作和兼并重组,培育若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行业领军企业,加强中小企业与骨干企业配套,培育“专精特新”高成长型中小企业集群,建成一批百亿园区和千亿集群。发挥国家级开发区和高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鼓励采取代管、托管、飞地经济等多种方式进行合作,提高园区投资强度和土地产出率。加快推进黄石、襄阳、荆州、宜昌、十堰、荆门、武汉市硚口区等老工业区综合改造,引导企业向开发区、工业园区等搬迁集聚,同步推进技术改造和改制重组。加快资源枯竭型城市和独立工矿区转型发展。

四、推动建筑业现代化

推进建筑业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一体化装修、信息化管理。引导和鼓励工程建设项目总承包。鼓励发展建筑产业联盟,支持大型设计、建筑企业拓展业务,发展成集设计、咨询、施工、管理于一体的综合性企业集团。构建以大型骨干企业为龙头,各类企业共同参与、优势互补的产业合作平台,形成勘察、设计、施工、装备制造、关键产品供应联动的产业协作机制。鼓励企业向轨道交通、装饰装修、建筑智能化等专业领域拓展,提升高端市场的设计和专业施工能力。鼓励创建精品工程,提高建筑业品牌附加值。

第五节 推进服务业跨越发展

深入实施服务业提速升级行动,推进服务业与农业、制造业更高水平的融合,积极培育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个性化和高品质转变,促进服务业优质高效创新发展。

一、促进服务业提质增效

立足我省制造业基础,以产业转型升级和提高分工效率为导向,大力发展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研发设计、商务咨询、软件和信息服务、科技服务、电子商务、节能环保服务、检验检测认证、人力资源服务等行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进一步细化专业分工,提升专业化水平。因地制宜引导服务业在中心城市、制造业集中区域、现代农业产业基地以及有条件的城镇等区域集聚,实现规模效益和特色发展。打造一批会展产业平台,发展一批软件产业园,建设一批服务外包示范基地。推进武汉、襄阳、宜昌等中心城市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建设中央商务区。

适应消费结构升级、需求多样化的新要求,以便利化、精细化、品质化为导向,加快发展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商贸服务、健康养老、旅游休闲、教育培训、文体娱乐、法律服务及家庭服务等领域,丰富生活性服务业供给。运用现代服务理念、经营模式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生活性服务业,推动多种生活性服务业融合发展、跨界发展,促进服务产品和业态创新,鼓励发展针对个性化需求的定制服务,提升服务品质。推进大健康产业发展,提高家庭服务、健康服务、养老服务、社区服务信息化水平,大力发展智能交通、智慧医疗、在线教育、智慧社区等,推进生活便利化。

二、建设全国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基地

围绕现代物流、金融、研发设计、电子商务、商贸流通、旅游等基础条件好、产业优势明显、带动作用强的服务业,打造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现代服务业基地。

建设全国重要的现代物流基地。加快建设武汉国家物流节点城市和襄阳、宜昌、荆州等区域物流节点城市,推进南北物流通道和长江物流通道中心枢纽建设,构建覆盖全省、辐射全国的现代物流网络,形成口岸物流、行业物流和城市配送物流相结合的现代物流体系。加快建设一批组织化程度高、辐射力强、特色鲜明的物流园区,引进和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物流骨干企业。

建设长江中游区域性金融中心。积极吸引功能性金融机构、大型金融机构总部及其营运机构总部等入驻,加快发展本土金融机构,发起组建长江银行。推进武汉区域金融中心建设,完善金融组织体系,增强金融市场功能,大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加快发展普惠金融、互联网金融、绿色金融、物流航运金融等新业态,构建具有较强融资和国际结算能力的区域金融体系,建成中部金融中心和以科技金融为重点的全国性专业金融中心、全国重要的金融后台服务基地。推动襄阳、宜昌两个省域金融中心建设,构建辐射周边地区的区域金融体系。支持有条件的中等城市结合自身产业特点,打造特色产业金融中心。

建设全国重要的研发设计基地。推进工业设计向高端综合设计服务转变,大力开展专业化的科技研发、技术推广和工业设计服务,提升城市规划、建筑等设计水平。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促进设计创新成果产业化。支持武汉打造“工程设计之都”。以襄阳、宜昌、黄石、荆州等区域中心城市为重点,加快建设和培育一批设计服务企业。

建设中部电子商务中心。加快电子商务公共平台建设,完善信息网络、物流配送、电子认证标准、在线支付、信用评估、安全保障等支撑体系。深化大中型企业电子商务应用,引导小微企业依托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开展业务。推进武汉、襄阳、宜昌等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建设。支持鄂州葛店开发区建设国家级电子商务基地。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

建设长江中游商业功能区。加快建设以武汉为中心、襄阳和宜昌为两翼、长江和汉江流域各城市多级发展的长江中游商业功能区。提升各级商业中心能级,发展无店铺销售等新模式。完善社区商业网点布局,拓展精细化定制,提升社区网点服务功能。推进商业体验服务、移动网络销售等新型业态应用。推动武汉核心商圈及汉口北市场群等综合性批发市场建设,辐射带动其他大中城市商贸集群发展。推进跨区域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和骨干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形成一批面向全国、具有综合功能的新型市场集群。

建设中部旅游核心区。围绕生态和文化旅游,建设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廊道、鄂西山水民俗旅游廊道、汉江国脉探秘旅游廊道、鄂东红绿经典旅游廊道,打造武汉商贸休闲、三峡国际度假、神农架生态体验、武当山水养生、隆中文化休闲、清江生态民俗、荆州荆楚文化、大洪山生态休闲、咸宁温泉疗养、大别山红色生态等十大旅游区。创新文化旅游产品,推动区域旅游一体化。加大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引导、激励与投入力度,建设一批示范点、专业村(名村)、特色镇(名镇)、示范县(强县),着力打造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乡村旅游品牌。

三、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

积极开展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推进产业集聚,推动服务业改革创新。加快推进非基本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大力发展经营性社会服务业。推动工业企业主辅分离,实施非核心业务剥离和外包,走专业化发展道路。落实鼓励服务业发展的产业政策和税收优惠政策,扩大资金、土地、人才等要素供给。实施服务业“五个一百”工程,重点抓好100个服务业改革试点和示范园区,重点培养100名现代服务业领军人才,重点扶持100家服务业龙头企业,重点培育100个服务业知名品牌,滚动推进100个服务业重大项目。

第六节 大力发展信息经济

牢牢把握新一代信息技术变革机遇,实施网络强省战略,推动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拓展信息经济发展新空间。

一、夯实信息网络基础

加快建设“宽带湖北”,实施宽带乡村示范工程及中小城市基础网络完善工程,统筹推进城乡信息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加快推进骨干网、城域网扩容提速工程,优化宽带网络结构和性能。完善武汉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建设,大幅提升网间交换能力和智能调度能力。加大“光进铜退”推进力度,实现宽带接入网的光纤化。加快第四代移动通信(4G)网络升级,积极推进互联网协议第6版(IPv6)、第五代移动通信(5G)等新技术应用。推进城市热点区域内无线网络覆盖和开放,重要公共场所建设免费无线网络。建设覆盖全省的北斗卫星导航地基增强系统,推动相关行业应用向北斗系统迁移。加快下一代广播电视骨干网建设,推进全省广电网络双向化、宽带化、智能化改造。推进“三网融合”,促进电信业务和广电业务双向进入。

二、构建互联网产业体系

推动云计算技术和服务模式创新,大力发展计算、存储等资源租用类和应用软件开发部署类云计算平台服务,推进软件和信息服务企业向云服务企业转型。建设全省统一的楚天云服务平台,推动省内各行业云和区域云向楚天云汇聚、对接,打造以楚天云平台为中心的“1+N”湖北互联网平台体系。实施物联网发展专项行动计划,加快关键技术突破和产业化,推动物联网器件及终端制造、软件开发和信息系统集成、物联网运营服务等产业加快发展。聚焦工业制造、农业生产、节能环保、交通能源、公共安全等领域,组织实施物联网重大应用示范工程,提高物联网技术应用水平。大力推进“互联网+”行动,全面加强与阿里巴巴、腾讯、百度等互联网企业的战略合作,推动互联网向经济社会各领域加速渗透,通过融合发展培育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和新增长点。

三、实施大数据战略

实施大数据发展行动计划,提高信息资源配置和利用能力,推动数据开放共享和开发应用。统筹规划全省数据中心建设,加强对现有数据中心及服务器资源的改造和利用,建设绿色环保、低成本、高效率、基于云计算的大数据基础设施和区域性、行业性数据汇聚平台。推动政务大数据开发应用,建立和完善全省人口、法人单位、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宏观经济等基础数据库,以及就业、社保、能源、信用、统计、质量、国土、城乡建设等重要领域信息资源,加强与社会大数据的汇聚整合和关联分析。积极探索政务大数据运行、开放管理机制,有序推进政务大数据开放和社会化利用。积极发展大数据产业,以大数据应用为中心,加速大数据企业、人才和项目汇集,推动大数据交易存储、分析和应用服务等行业加快发展。

四、强化信息安全保障

坚持积极防御、综合防范方针,实施网络安全防控体系加固、重要信息系统安全保障、云计算及大数据安全防护等行动计划,保障网络产品、网络运行、网络数据、网络信息安全。加强网络监测预警与应急处置,提升整体安全防护能力和自主可控水平。加强无线电管理,优化频率资源配置,提升无线电安全保障水平。

专栏7 信息经济重大工程“互联网+”行动计划:以“互联网+”先进制造、现代农业、普惠金融、高效物流、电子商务、智慧旅游、教育服务、健康养老、文化创意、生态环保、社会治理等为重点,推动互联网技术创新和应用领域拓展有机结合、网络经济和实体经济协同发展、互联网产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相互促进。

大数据专项工程:整合全省政务、公共服务数据资源,建成湖北大数据分析处理中心,初步建立数据收集、分析挖掘、开放共享、深度应用的大数据分析处理产业链。建立华中大数据交易中心和大数据研究院。

云计算示范工程: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推动建设工业云、农业云、金融云、物流云、旅游云、教育云、健康云、文化云、环保云、政务云等一批国内领先、特色鲜明、定位清晰、错位发展的云服务平台。

物联网推广工程:在工业制造、农业生产、节能环保、商贸流通、交通能源、公共安全、社会事务、城市管理、安全生产等领域推动物联网的集成应用。扶持一批物联网骨干企业,提高物联网技术应用水平。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实施城区光纤到户、宽带乡村建设、4G网络建设、下一代互联网建设等工程,推进城市区域实现全光网覆盖,大中城市家庭用户带宽实现100M以上灵活选择;农村所有行政村实现光纤通达,农村家庭用户带宽实现50M以上灵活选择;实现4G网络乡镇和行政村全覆盖;加快城域网、接入网、互联网数据中心、业务系统、支撑系统等基础设施升级改造。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能源十三五规划查看更多>火电查看更多>湖北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