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电力新闻火电火电动态政策正文

广西十三五规划:建设一批高效燃煤火电项目 加快建设大型水电站(全文)

2016-04-22 08:20来源:北极星电力网关键词:能源十三五规划电力十三五规划广西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第十篇 绿色发展 构建和谐友好的生态文明体系

立足良好的生态环境优势,以生态经济为抓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构建生态经济发达、资源高效利用、环境舒适宜居、制度健全完善的生态文明体系。

第三十七章 大力发展生态经济

坚持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生活低碳化,以生态理念改造传统产业,以市场理念推进生态环境建设,以绿色理念推动生活方式转变,发展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生态经济。

第一节 推动产业生态化改造

推进绿色生产,积极发展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服务业。实施资源型产业生态化改造和新兴生态产业发展工程,加强能源节约、资源循环利用、新能源开发、污染治理、生态修复等关键技术研发,健全生态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培育节能环保、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新型生态工业,构建集约循环生态工业产业链。实施生态种养、生态林业循环提升工程,发展绿色有机生态农业。推广绿色产品和绿色服务,探索建立生态绿色产品认证标识、生态经济标准和生态服务价值评估体系,促进绿色消费,发展绿色低碳生态服务业。实施产业园区生态化改造,将现有产业园区建成联合企业型、综合型、静脉产业型园区,2020年国家级园区全部完成生态化改造,自治区级园区全部启动生态化改造,30%建成生态化园区。

第二节 推动生态环保产业化

引入社会资本投入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推进第三方专业化治理,促进生态环保产业化,发展绿色产业。在石漠化治理、生态公益林、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重大生态工程建设领域,探索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等方式建设,建立生态损害者赔偿、受益者付费、保护者得到合理补偿的市场化运行机制。以环境公共服务、园区集中治污、重点行业深度治理、农村环境整治为重点,推进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培育治污市场主体。推进城镇污水垃圾处理等设施建设运营产业化,采取特许经营、委托经营等方式引入社会资本,向独立核算和自主经营的企业化模式转变。引进环境服务公司,对重点园区污染进行集中式、专业化治理。采取委托治理、委托运营、环境绩效合同管理等方式,引入专业公司,对制糖、石化、建材、有色金属等重点行业进行第三方治理。鼓励采用环境绩效合同等方式,开展农村环境第三方治理。鼓励社会资本参与规划和重大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健全生态环保多元化投入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政府投融资平台建设。完善价格和收费政策,创新金融服务模式,发展生态环保资本市场。

第三节 推动生活方式低碳化

增强全社会绿色消费意识,推广绿色生活,普及绿色消费,抵制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把绿色消费培育成为新的消费热点,推动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方式转变。加大政府采购环境标志产品力度,鼓励消费者购买节水节电环保产品,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限制过度包装。完善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推行绿色供应链管理,推进绿色包装、绿色采购、绿色物流、绿色回收,大幅减少生产和流通过程中的能源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

专栏25 生态经济重点工程

实施新兴生态产业发展、资源型产业生态化改造、产业园区生态化建设、生态种养发展、生态旅游发展、水环境改善建设、大气环境治理建设、土壤修复与改善建设、固体废弃物处置、生态城镇建设等十大工程。

第三十八章 节约集约利用资源

坚持节约优先,实施资源利用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降低能源、土地、水、原材料消耗强度。完善节约集约用地考评监管体系,强化主体功能定位和国土开发强度“双约束”,城镇建设用地严格控制在每万人1平方公里标准以内,提高产业项目投资和产出强度、容积率门槛,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过快增长。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发展节水农业,推进企业节水改造,建设节水型社会,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以上,全区用水总量控制在309亿立方米。推进各领域各行业节材,加大替代性、可再生材料推广利用。建设绿色矿业,提高矿产资源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和综合利用率。实施找矿突破行动,健全铝、锰、稀土等重要矿产资源储备体系,形成优势矿产资源战略接续区,提高矿产资源保障度。

第三十九章 加快发展循环经济

建立循环型工业、农业、服务业体系,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积极开发和推广应用源头减量、循环利用、再制造、零排放和产业链接技术。加快推进制糖、铝业、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化工、建材、林浆纸等行业循环经济发展,大力推广“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再生”循环型生产方式,构建循环型工业体系。推进秸秆、畜禽养殖等农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发展种植业、林业、畜牧水产业循环经济,打造种养—农林产品加工—副产品综合利用—农林产品物流循环产业链条,构建循环型农业体系。推进交通运输、现代物流、旅游休闲、商贸流通、住宿餐饮、通信服务等重点服务业循环经济发展,构建循环型服务业体系。推动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建设热电联产循环经济生态产业园,实现园区道路、通信、供电、供水、供热、环保等基础设施共享,企业间废物交换与利用、物质和能量梯级利用,构建产业园区循环经济产业链。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建设。建立生活垃圾分类和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形成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专栏26 循环经济重点工程

资源综合利用:实施共伴生矿产资源、尾矿、冶炼渣、赤泥、煤矸石、粉煤灰、建筑废弃物等大宗固体废物,以及秸秆、废弃物料、畜禽养殖粪污等综合利用。建设柳州、贺州平桂管理区国家资源综合利用“双百工程”示范基地,河池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示范基地等。2020年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

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建设柳州、梧州市和田东、富川县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市(县),全州循环农业示范县等。推进南宁经济技术开发区、钦州石化产业园、鹿寨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园区循环改造。

城市矿产示范基地:推进梧州、玉林龙潭进口再生资源加工利用园区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

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城市社区和乡村回收站点、分拣中心、集散市场三位一体的回收网络。

垃圾分类回收制度:完善分类回收、密闭运输、集中处理体系,推进餐厨废弃物、医疗废弃物、建筑垃圾、生活垃圾等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

再制造产业化:完善再制造回收体系,规划汽车回收产业园区,建设柳州废旧汽车资源利用基地,发展以汽车、机械再制造为重点的再制造产业。

第四十章 提升环境质量

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强化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减少烟尘、粉尘和挥发性有机物排放,降低可吸入颗粒物、细颗粒物浓度,明显改善城乡空气环境质量。优先保护水质优良的水体,推进城市内河、乡村河沟等治理,基本消除设区城市黑臭水体。实现全部县城和建制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全覆盖,做到稳定达标运行,中心城市基本实现污水垃圾全收集全处理,县城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85%。严格控制工业污染源,实现达标排放,推进地下水污染防治。开展土壤环境污染调查,优先保护耕地土壤环境,强化工业污染场地治理,继续开展重金属污染治理与修复。加大农村面源污染防治,统筹推进农村饮水安全、改水改厕、垃圾处理,推进种养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实现化肥、农药施用零增长,农膜减量使用。加强环境治理基础制度建设,建立自治区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建设统一的实时在线环境监控系统,健全城市空气质量、主要河流断面水质、全部园区和重点企业排污口在线等监测体系。严格环保执法,防止大规模污染事件发生。

专栏27 环境治理重点工程

实施大气污染综合防治,西江、九洲江、贺江、龙江、刁江、盘阳河、南流江等流域治理与保护,良好湖泊整治和保护,北部湾近岸海域陆海统筹生态环境保护,漓江流域和桂林山水生态环境保护,邕江综合整治和开发利用、饮用水源地保护,重金属和危险废物污染综合防治,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环境保护基础能力建设等十大工程。

第四十一章 加强生态建设

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实施山水田林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构建桂西桂北生态屏障,桂东北、桂西南、桂中、北部湾沿海、十万大山生态功能区,西江千里绿色走廊为主骨架的生态安全格局,提升森林、草地、河湖、湿地、海洋等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建设林业重点工程,推进天然林保护和珠江防护林、沿海防护林、生态公益林和血防林建设,加强退化防护林、低产低效林改造,继续实施退耕还林,增加森林面积,提高水源林和生态公益林占比。调整树种结构,适度控制速生桉种植,严禁移植天然大树进城,加强森林资源管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切实保护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古树名木及自然生境。加强城市森林、湿地、绿道和郊野公园等生态设施建设,发展森林城市,打造森林小镇。强化桂林—环江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凌云—乐业—凤山世界地质公园保护。加强边境外来物种入侵防控。加强各类自然保护区管护,整合设立国家公园。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提升应对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能力。

专栏28 生态建设重点工程

实施“绿满八桂”造林绿化提升、山水林田湖生态治理、自然生态系统保护、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和防护林建设、国土综合整治、石漠化综合治理、绿色矿山建设、地质灾害治理、湿地保护与恢复、村屯绿化美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工程。

图8:一屏五区一走廊生态安全格局示意图

第四十二章 健全生态文明制度

落实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划定生态红线。强化节能减排降碳指标管理,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和环境保护责任追究、环境损害赔偿、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建立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和用途管制、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以及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制度,完善碳排放权、排污权交易制度。建立森林、草地、湖泊、湿地总量管理制度和生态价值评估制度,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负债表。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与生态环境保护成效挂钩制度。建立生态安全动态监测预警体系,实施环境风险全过程管理。强化价格引导和税费调节,形成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制度安排和利益导向。开展九洲江跨省区生态补偿试点。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能源十三五规划查看更多>电力十三五规划查看更多>广西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