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电力新闻火电火电动态政策正文

《湖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全文

2016-06-01 10:04来源:北极星电力网关键词:热电联产抽水蓄能电站天然气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第五章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贯彻生态立市战略,对接“美丽浙江”建设811行动计划,开展“生态+”行动,实施生态文明示范工程,构筑生态文明新优势,提升完善可持续发展体系。

第一节 加强环境综合治理和生态保护

深入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持续深化“五水共治”,坚持全民参与,全面落实“河长制”,形成“政府统领、企业施治、市场驱动、公众参与”的水污染防治新局面。狠抓装备水平低、环保设施差的小型工业企业整治,推进造纸、印染等行业工业废水分质集中处理。加快老旧城区、城郊结合部等重点区域截污配套管网建设,提升污泥处理处置水平,实现城镇截污纳管和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治理设施运维实现长效化。严格划定畜禽养殖禁养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全面配套污水治理设施,种植业推广统防统治。

纵深推进大气污染防治行动。大力推进工业废气、车船尾气、餐饮油烟、秸秆焚烧和道路建筑扬尘治理。严格控制煤炭消费总量,大力推进集中供热、清洁能源替代和燃煤锅炉淘汰。全面淘汰黄标车,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等清洁交通工具,切实做好油品提升和城市治堵工作。加快推进火电、热电机组超低排放清洁化改造,加大工业烟粉尘、挥发性有机废气治理。强化城市烟尘整治,推进新型建筑工业化,控制施工和道路扬尘,做好烟花爆竹禁放工作。持续开展餐饮油烟治理,推进农作物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巩固矿山粉尘整治成果。建立健全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和应急响应体系,不断完善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

稳步开展土壤污染防治行动。实行严格的土壤保护制度,严格控制新增土壤污染,提高危险废弃物安全处置能力。加强土壤污染源头综合整治,加快推进对环境污染程度大的企业搬迁工作。构建土壤环境监测体系,逐步实现主要农产品产地土壤环境动态监控,建立污染场地档案和数据库系统。强化污染场地开发利用的监督管理,推进污染企业原址、废弃矿场的土壤污染修复示范工程。

统筹推进生态保护与建设。优化生态空间布局,落实环境功能区划,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加大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地区和脆弱区保护力度。深入推进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十大示范工程”,谋划实施名山、名湖、名镇、名人、名品“五名”工程,加快建设浙江省泛自然博物园。加强河湖水系保护和岸线利用管理,推进深溪、浒溪等大中型水库上游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实施浙北水网平原区湿地水环境生态治理工程,加强南太湖湿地富集带、下渚湖湿地、仙山湖湿地、安吉竹溪湿地的保护。全面实施重要交通干线及山区公路沿线边坡整治和植被绿化,加强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创建国家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严控矿山开采规模,提升绿色矿山建设水平,积极推进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深化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严防水土流失。加快“森林湖州”建设,加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小区)保护,完善城乡绿地系统。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内陆口岸为重点加强对外来生物的防御、处置和监测,建立健全防御体系。

第二节 加快生态经济发展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争创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城市,推行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园区循环式改造,推进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构建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开展主导产业核心产品生态设计,推行绿色制造和清洁生产。推进安吉县国家循环经济示范试县建设,支持南浔经济开发区创建国家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支持有条件的开发区(园区)创建国家级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建设城市社区和乡村再生资源社会回收体系,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运与资源化、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居民大件耐用消费品更新换代回收利用,创建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推进废旧资源回收利用,建设德清金属再生和机械再制造、南浔废旧木材和长兴电池回收利用等基地。

加快发展低碳经济。全方位推进低碳产业、低碳建筑、低碳交通、低碳科技、绿色消费以及碳汇能力建设,加快构建以低碳产业为主导、低碳生活为特征、低碳社会为蓝图的低碳城市。大力发展现代节能环保装备、乡村旅游等低碳产业。积极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加强低碳技术的引进,实施绿色采购和消费政策。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推进温室气体减排工作。进一步完善有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构建发展低碳经济的长效机制。

第三节 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严格土地利用规划管控和用途管制,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用地比例结构。落实建设用地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建立健全节约集约用地制度。推广湖州开发区“四破”经验,加大闲置土地处置力度,促进低效用地再开发。推行工业用地分阶段权证管理。加强地下空间总体规划、综合开发、集约化利用和整体性保护。加强耕地保护,落实耕地占补平衡,推进永久基本农田示范区工程建设。推进淤塞废弃沟渠、边坡用地等开发为耕地。加强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范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

科学合理利用水资源。强化水资源保护,合理配置生产、生活、生态用水。实行用水总量和用水效率控制,探索建立水资源论证制度,加强对公共制水企业、自备取水大户和限额以上公共供水非居民用户的在线监控。加快制革、印染、造纸和化工等高耗水行业节水改造,大力发展循环、串联用水和再生水利用系统。开发节水耕作栽培和节水灌溉技术,推进灌区现代化、渠系标准化及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加快海绵城市建设,加强供水管网漏损检测和改造,建设再生水利用、雨水回用系统,全面推广节水型用水器具,提升人工影响天气能力,合理开发利用空中云水资源。

推进重点领域节能。实施全民节能行动计划。落实用能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加大水泥、纺织、火电、化工等重点耗能行业节能力度,实施工业炉窑改造、余热余压利用、热电冷联产、电机能效提升等工程。加快构建公交优先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提高城乡公交覆盖率和城市公交分担率,积极发展生态公交,推广节能与新能源交通运输装备,完善智能交通管理系统。提高建筑节能标准,推广绿色建筑和建材。加强政府办公场所、大型公共建筑用能管理,推动街道和楼宇能源智能化管理。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热电联产查看更多>抽水蓄能电站查看更多>天然气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