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电力新闻火电火电动态政策正文

陕西汉中十三五规划:建设一系列火电、水电、风电等项目 加快推进分布式能源(全文)

2016-06-28 08:17来源:北极星电力网关键词:能源十三五规划电力十三五规划陕西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专栏 20 重大交通建设工程

铁路。 西成客专、阳安二线建成通车,开展汉巴渝及黄陵-(宝鸡)-汉中-南充铁路、阳平关至兰渝铁路连接线工程、兰福铁路天水至汉中段工程、汉中市中心城区至航空智慧新城轻轨工程等前期工作。

高速公路。 建成宝汉高速汉中段,古镇高速西乡至镇巴段。开展古镇高速镇巴至包茂线、十天与京昆高速联络线等前期工作。

国省干线公路。 国道108汉中段提升,国道316汉中段提升,国道210镇巴县城过境段改建,国道244汉台至南郑改建,国道345略阳接官亭至毛坝快速干道建设,洋县至华阳、青树至黎坪改建等工程。

县乡公路。 11 县(区)县乡道路及桥涵配套提升改造。

客(货)运站。 汉中综合客运枢纽站,汉中机场综合客运枢纽站,南郑县汽车客运站,勉县定军汽车客(货)运站,略阳十天高速客运站,西乡县客运中心,勉县江南汽车客运站,汉中城东综合货运枢纽(物流园区)、褒河公铁联运、留坝县城关货运站。

航空。 汉中市通用机场建设项目,南郑黎坪、洋县华阳、镇巴县、西乡县、宁强县等通用机场建设项目。

水运。 洋县港区,汉江汉中城区段港区,西乡港区等。

第二十七章 提升水利设施水平

重点水源地。 按照“防洪排涝、水体连通、水体自净、生境维持、景观文化”五位一体的功能定位,重点做好汉江、嘉陵江水生态修复与保护,确保汉江及褒河等重要支流的水质达标,加快城固焦岩水库项目前期工作,争取开工建设,力争南郑云河水库2017年建成投运,积极推进城固毕家河等10个骨干水源工程建设。

防汛抗旱设施。 以汉江、嘉陵江综合整治、中小河流治理为重点,实施汉江、嘉陵江、褒河、西汉水等重要流域治理、山洪沟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项目,加强防汛抗旱预警指挥系统建设,全面提升城市防洪排涝能力,流域沿线城镇防洪逐步达标,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城乡供水 体系。 加快建设中心城区石门供水工程,继续实施县城供水管网改造和水源地保护,加强产业园区、旅游景区供水设施建设,加快建设农村饮水巩固提升工程,实现农村居民自来水入户全覆盖,饮水达标率提高至95%。

专栏 21 重大水利设施建设工程

汉江汉中段流域水生态修复与保护工程。 实施汉江流域(汉中段)水污染防治、岸线和滩地保护与修复、生态湿地修复与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与促进、水土保持、景观文化公园、美丽乡村建设、垃圾收集与处理等八项工程。

重点水源保护修复工程。 开展城固焦岩水库项目前期工作,力争开工建设;建成南郑云河水库,建设毕家河、火神庙、长漕沟、自强、黎坝、后河、木桶沟、清泉沟、金池院水库和冷惠渠加闸等重点骨干水源工程。

防洪减灾工程。 完成汉江综合整治,治理嘉陵江、西汉水、褒河等主要支流,实施中小河流治理、山洪沟道治理、山洪灾害防治、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启动石门大型水库除险加固、“数字汉江”信息化工程。

城乡供水工程。 实施中心城区石门供水工程,农村供水巩固提升工程,县城供水管网改造工程,汉中航空智慧新城和兴元新区供水工程等。

第二十八章 完善能源保障体系

电网。 加快新能源送出、大型电源接入工作。建成周至经佛坪(洋县)至汉中330千伏第二电源通道工程,重点建设330千伏、110千伏等重大输变电工程,继续加快农村电网改造升级,提高电网安全运行水平,增强电力保障能力。支持建设酒泉至湖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电过境工程、西成客专330千伏配套供电工程。

天然气。 全面完成“气化汉中”二期工程,基本实现市、县、重点镇全覆盖。加速推进“煤改气、油改气、油改电”工程,不断提高我市清洁能源利用率。支持四川-汉中-关中输气工程管线和西气东输中卫至贵阳联络线工程建设,与现有宝汉线输气管道形成环状管网。“十三五”期间,我市全社会总用气量预计4.87亿立方米,其中居民用气1700万立方米,非居民用气4.7亿立方米

专栏 22 重大能源建设工程

电网建设。 华电安康电厂送出工程(汉中段),330千伏南郑、西乡输变电工程,汉中供电局110千伏及以下电网建设工程,地电汉中分公司110千伏及以下电网建设工程,酒泉至湖南±800千伏直流输电线路工程(汉中段),西成高铁供电工程等项目。

天然气。 “气化汉中”二期工程,实施“煤改气、油改气、油改电”工程,西气东输中贵联络线工程,航空智慧新城燃气及分布式能源建设,西乡、宁强县天然气综合开发利用等项目。

第二十九章 建设现代信息网络

实施新一代智慧型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第四代移动通信网络建设,着力构建普遍覆盖、便捷高效的信息通信网络体系。坚持城镇信息基础设施与市政公用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同步规划同步实施,统筹运用数字汉中地理空间框架,重点推进城市地下各类管线、地面建筑物、土地资源、河网水系、道路交通等相关信息空间化改造,形成城市统一的地理框架和时空空间。建设政务、社会数据资源为一体,覆盖政府各部门数据采集、存储分析的大数据中心。建设市级信息中心,统筹提供网络资源、数据计算、安全保障和运维服务。建设城市公共基础数据库、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加快物联网试点推广,推进智能电网、交通网、信用网、旅游网等大数据高速交互,为建设智慧汉中提供坚实基础。

专栏 23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中国铁塔汉中市分公司无线宽带网络配套工程,基于广电网的汉中智慧城市及宽带城市建设,汉中市数字化城市管理,数字汉中“三期",汉中市兴元新区城镇化智能网络,中国电信汉中分公司LTE无线网及有线宽带网络建设工程,中国联通陕西省公司光网建设覆盖及4G网络新建工程等项目。

智慧汉中建设。 基于“数字城市+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以“数据融合、信息共享、业务协同”为核心,包括信息基础设施、智慧应用、产业培育及智慧政府四大部分。

第九篇 科技引领 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着力推进协同创新、管理创新,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幅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

第三十章 加快构建协同创新体系

第一节 加强科技创新

统筹科技创新资源 。 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鼓励推进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战略合作,开展科研攻关,承接技术转移,转化科技成果。重点建设汉中科技资源统筹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加快研发设计、信息咨询、技术交易、科技融资等专业创新服务平台建设。优化科技创新产业园区布局,加快建设创新创业孵化基地。

推进知识产权创造和应用 。 积极实施专利战略,完善创新主体创造、使用、保护自主知识产权的激励政策,开展重点企业和成长型高新技术企业知识产权保护专项行动,培育知识产权优势企业。设立专项资金,资助发明创造人申请专利。完善知识产权中介服务和保护体系,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强化专利资源的开发利用,通过购买专利、专利入股、失效专利技术利用等形式,推动专利技术产业化。

专栏 24 科技创新机制优化工程

构建科技创新主体体系。 全面推进“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和汉台区等4个创新型试点县建设工作,推动政校企紧密结合、军民融合,形成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造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局面。

优化科技管理体制。 深化政府行政职能转变,强化科技公共服务;建立专家决策咨询和公众参与机制,推动政府智库建设;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建立多层次、多形式、多领域的科技研发与成果转化应用机制;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为抓手,创新科技创新组织形式;建立“科技同经济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研发人员创新劳动同其利益收入对接”的成果转化与激励机制。

优化科技创新评价体制。 出台《汉中市科技创新成果分类评价方案》,建立突出成果应用、强调经济效益的科技成果分类评价机制。

优化科研经费投入机制。 建立财政科技投入为引导、企业科技投入为主体,科技与金融紧密结合的研发经费投入体系。

第二节 强化产业创新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推进技术链、资金链、服务链相互融合,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发挥龙头企业和重点研发机构的带动作用,突破高端装备制造、现代材料、绿色食药、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重点领域的核心技术。鼓励企业参加科技保险,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服务,探索投贷结合融资模式,引导天使投资、创业投资、风险投资等投资科技企业。积极培育第三方检验检测、技术交易、知识产权应用等专业化服务,引导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构建市、县(区)联动互促的创新机制,重点推进创新型县区建设,开展科技惠民利民行动,实现科技进步利益共享,全面提升全市整体创新实力。

专栏 25 产业创新工程

先进装备制造业创新。 以《中国制造2025》为引导,以绿色化、智能化、服务化发展为主攻方向,推进骨干企业带动本地配套企业实现单机制造向系统集成,生产制造向服务型制造的转型升级,打造汉中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链。

现代材料业创新。 在钢铁、有色冶金、建筑材料、新材料等产业领域,以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为引导,集中实施一批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大力发展新型环保材料,推动绿色墙体材料、建筑材料技术发展,推进尾矿治理,锌、金、铁、镍、钒冶炼技术、废弃物处理技术与循环利用技术发展。

绿色农业创新。 以有机农业建设为抓手,以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为重点,大力扶持绿色食品、药品产业发展。全力构建10个全省最大的循环生态农产品基地,着力推进“陕西汉中国家农业科技园区”、30个省级和115个市级农业园区建设,打造6大特色循环农业产业链。

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 重点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科技项目攻关,实行重点投入、组建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实现产业技术的集成创新、协同创新。大力实施高端装备制造、生物产业、新材料、节能环保、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等创新工程,重点打造12条循环产业链。

科技服务业创新。 突破科技服务模式、健全科技服务产业链条,以促进技术交易、科技成果转化为目标,着力发展高附加值的科技服务,为产业转型升级服务。

第三节 培育创新主体

创新企业。 鼓励规模以上企业建立校企联合的市级重点实验室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催生一批自主创新技术,培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型领军企业,引领产业集群化发展。鼓励中小企业围绕自身生产、管理中的难题,开展实用型、小微型技术创新。支持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大中型企业开展针对中小微企业的技术研发与服务。组建中小微企业科技服务公共平台,实现技术供需对接与定点服务。围绕企业科技创新,培育引进一批高层次科技创新团队,针对企业及产业领域的高端前沿问题开展联合技术攻关,抢占科技与产业发展制高点。

创新人才 。 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围绕重点产业和重大项目,以高层次创新创业型人才、高技能人才、优秀企业家为重点,聚集培养一批创新创业型高层次人才。实施招硕引博工程,推进“百人特聘计划”、“优才计划”高层次人才引育项目。通过项目合作、产业招商、资源开发等形式,引进一批大中型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带动一大批知识型、技术技能型人才落户汉中。培育扶持本土人才,深入实施“三一一”人才培养工程,构建一支知识型、创新型、专家型的人才队伍。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加大对突出贡献人才表彰力度,建立健全人才参与科技成果收益分配机制,为优秀人才提供良好的科研和生活条件。深入开展百名专家服务基层、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中小企业派驻首席工程师帮扶等活动,引导人才向基层和生产一线流动。推进市县(区)党校和行政学院建设,增强党政人才培养能力。到2020年,新培养重点产业和科技领军人才50名,优秀青年科技人才100名、技师400人、高级技师100人。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能源十三五规划查看更多>电力十三五规划查看更多>陕西查看更多>